卷四十三 諸儒學案上一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
諸儒學案者,或無所師承,得之於遺經者;或朋友夾持之力,不令放倒,而又不可系之朋友之下者;或當時有所興起,而後之學者無傳者,俱列於此。
上卷則國初為多,宋人規範猶在。
中卷則皆驟聞陽明之學而駭之,有此辨難,愈足以發明陽明之學,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下卷多同時之人,半歸忠義,所以證明此學也,否則為僞而已。
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台之甯海人。
自幼精敏絕倫,八歲而讀書,十五而學文,辄為父友所稱。
二十遊京師,學於太史宋濂。
濂以為遊吾門者多矣,未有若方生者也。
濂返金華,先生複從之,先後凡六歲,盡傳其學。
兩應召命,授漢中教授。
蜀獻王聘為世子師。
獻王甚賢之,名其讀書之堂曰正學。
建文帝召為翰林博士,進侍讀學士。
帝有疑問,不時宣召,君臣之間,同於師友。
金川失守,先生斬衰,哭不絕聲。
文皇召之不至,使其門人廖镛往,先生曰:“汝讀幾年書,還不識箇是字。
”於是系獄。
時當世文章共推先生為第一,故姚廣孝嘗囑文皇曰:“孝孺必不降,不可殺之,殺之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文皇既慚德此舉,欲令先生草诏,以塞天下之人心。
先生以周公之說窮之。
文皇亦降志乞草,先生怒罵不已,磔之聚寶門外。
年四十六。
坐死者凡八百四十七人。
崇祯末,谥文正。
先生直以聖賢自任,一切世俗之事,皆不關懷。
朋友以文辭相問者,必告之以道,謂文不足為也。
入道之路,莫切於公私義利之辨,念慮之興,當靜以察之。
舍此不治,是猶縱盜於家,其餘無可為力矣。
其言周子之主靜,主於仁義、中正,則未有不靜,非強制其本心如木石然,而不能應物也,故聖人未嘗不動。
謂聖功始于小學,作《幼儀》二十首。
謂化民必自正家始,作《宗儀》九篇。
謂王治尚德而緩刑,作《深慮論》十篇。
謂道體事而無不在,列《雜誡》以自警。
持守之嚴,剛大之氣,與紫陽真相伯仲,固為有明之學祖也。
先生之學,雖出自景濂氏,然得之家庭者居多。
其父克勤,嘗尋讨鄉先達授受原委,寝食為之幾廢者也。
故景濂氏出入於二氏,先生以叛道者莫過於二氏,而釋氏尤甚,不憚放言驅斥,一時僧徒俱恨之。
庸人論先生者有二:以先生得君而無救於其亡。
夫分封太過,七國之反,漢高祖釀之,成祖之天下,高皇帝授之,一成一敗。
成祖之智勇十倍吳王濞,此不可以成敗而譽咎王室也。
況先生未嘗當國,惠宗徒以經史見契耳。
又以先生激烈已甚,緻十族之酷。
夫成祖天性刻薄,先生為天下屬望,不得其草,則怨毒倒行,無所不至,不關先生之甚不甚也。
不觀先生而外,其受禍如先生者,甯皆已甚之所至乎?此但可委之無妄之運數耳。
蔡虛齋曰:“如遜志者,蓋千載一人也。
天地幸生斯人,而乃不終祐之,使斯人得竟為人世用,天地果有知乎哉?痛言及此,使人直有追憾天地之心也”。
乃知先正固自有定論也。
侯城雜誡 人孰為重?身為重。
身孰為大?學為大。
天命之全,天爵之貴,備乎心身,不亦重乎?不學則淪乎物,學則可以守身,可以治民,可以立教。
學不亦大乎?學者聖人所以助乎天也,天設其倫,非學莫能敦。
人有?紀,非學莫能序。
故賢者由學以明,不賢者廢學以昏。
大匠成室,材木盈前,程度去取,沛然不亂者,繩墨素定也。
君子臨事而不眩,制變而不擾者,非學安能定其心哉?學者君子之繩墨也,治天下如一室,發心見於事,出而不匮,繁而不紊。
不學者其猶盲乎?手揣足行,物至而莫之應。
治人之身,不若治其心;使人畏威,不若使人畏義。
治身則畏威,治心則畏義。
畏義者於不善不禁而不能為,畏威者禁之而不敢為,不敢與不能,何啻陵谷。
養身莫先於飲食,養心莫要於禮樂,人未嘗一日舍飲食,何獨禮樂而棄之?尊所賤,卑所貴,失莫甚焉! 古之仕者及物,今之仕者适己。
及物而仕,樂也;适已而棄民,恥也。
與其貴而恥,孰若賤而樂?故君子難仕。
古之治具五:政也,教也,禮也,樂也,刑罰也。
今亡其四,而存其末,欲治功之逮古,其能乎哉?不複古之道,而望古之治,猶陶瓦而望其成鼎也。
三代之化民也,周而神,後世之禁民也,嚴而拙,不知其拙也,而以古為迂,孰迂也哉? 化於未萌之謂神,止於未為之謂明,禁於已着之謂察,亂而後制之謂瞽。
秦、漢之治,其瞽也。
與不師古而瞽之師,孰謂之非瞽?
上卷則國初為多,宋人規範猶在。
中卷則皆驟聞陽明之學而駭之,有此辨難,愈足以發明陽明之學,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下卷多同時之人,半歸忠義,所以證明此學也,否則為僞而已。
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台之甯海人。
自幼精敏絕倫,八歲而讀書,十五而學文,辄為父友所稱。
二十遊京師,學於太史宋濂。
濂以為遊吾門者多矣,未有若方生者也。
濂返金華,先生複從之,先後凡六歲,盡傳其學。
兩應召命,授漢中教授。
蜀獻王聘為世子師。
獻王甚賢之,名其讀書之堂曰正學。
建文帝召為翰林博士,進侍讀學士。
帝有疑問,不時宣召,君臣之間,同於師友。
金川失守,先生斬衰,哭不絕聲。
文皇召之不至,使其門人廖镛往,先生曰:“汝讀幾年書,還不識箇是字。
”於是系獄。
時當世文章共推先生為第一,故姚廣孝嘗囑文皇曰:“孝孺必不降,不可殺之,殺之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文皇既慚德此舉,欲令先生草诏,以塞天下之人心。
先生以周公之說窮之。
文皇亦降志乞草,先生怒罵不已,磔之聚寶門外。
年四十六。
坐死者凡八百四十七人。
崇祯末,谥文正。
先生直以聖賢自任,一切世俗之事,皆不關懷。
朋友以文辭相問者,必告之以道,謂文不足為也。
入道之路,莫切於公私義利之辨,念慮之興,當靜以察之。
舍此不治,是猶縱盜於家,其餘無可為力矣。
其言周子之主靜,主於仁義、中正,則未有不靜,非強制其本心如木石然,而不能應物也,故聖人未嘗不動。
謂聖功始于小學,作《幼儀》二十首。
謂化民必自正家始,作《宗儀》九篇。
謂王治尚德而緩刑,作《深慮論》十篇。
謂道體事而無不在,列《雜誡》以自警。
持守之嚴,剛大之氣,與紫陽真相伯仲,固為有明之學祖也。
先生之學,雖出自景濂氏,然得之家庭者居多。
其父克勤,嘗尋讨鄉先達授受原委,寝食為之幾廢者也。
故景濂氏出入於二氏,先生以叛道者莫過於二氏,而釋氏尤甚,不憚放言驅斥,一時僧徒俱恨之。
庸人論先生者有二:以先生得君而無救於其亡。
夫分封太過,七國之反,漢高祖釀之,成祖之天下,高皇帝授之,一成一敗。
成祖之智勇十倍吳王濞,此不可以成敗而譽咎王室也。
況先生未嘗當國,惠宗徒以經史見契耳。
又以先生激烈已甚,緻十族之酷。
夫成祖天性刻薄,先生為天下屬望,不得其草,則怨毒倒行,無所不至,不關先生之甚不甚也。
不觀先生而外,其受禍如先生者,甯皆已甚之所至乎?此但可委之無妄之運數耳。
蔡虛齋曰:“如遜志者,蓋千載一人也。
天地幸生斯人,而乃不終祐之,使斯人得竟為人世用,天地果有知乎哉?痛言及此,使人直有追憾天地之心也”。
乃知先正固自有定論也。
侯城雜誡 人孰為重?身為重。
身孰為大?學為大。
天命之全,天爵之貴,備乎心身,不亦重乎?不學則淪乎物,學則可以守身,可以治民,可以立教。
學不亦大乎?學者聖人所以助乎天也,天設其倫,非學莫能敦。
人有?紀,非學莫能序。
故賢者由學以明,不賢者廢學以昏。
大匠成室,材木盈前,程度去取,沛然不亂者,繩墨素定也。
君子臨事而不眩,制變而不擾者,非學安能定其心哉?學者君子之繩墨也,治天下如一室,發心見於事,出而不匮,繁而不紊。
不學者其猶盲乎?手揣足行,物至而莫之應。
治人之身,不若治其心;使人畏威,不若使人畏義。
治身則畏威,治心則畏義。
畏義者於不善不禁而不能為,畏威者禁之而不敢為,不敢與不能,何啻陵谷。
養身莫先於飲食,養心莫要於禮樂,人未嘗一日舍飲食,何獨禮樂而棄之?尊所賤,卑所貴,失莫甚焉! 古之仕者及物,今之仕者适己。
及物而仕,樂也;适已而棄民,恥也。
與其貴而恥,孰若賤而樂?故君子難仕。
古之治具五:政也,教也,禮也,樂也,刑罰也。
今亡其四,而存其末,欲治功之逮古,其能乎哉?不複古之道,而望古之治,猶陶瓦而望其成鼎也。
三代之化民也,周而神,後世之禁民也,嚴而拙,不知其拙也,而以古為迂,孰迂也哉? 化於未萌之謂神,止於未為之謂明,禁於已着之謂察,亂而後制之謂瞽。
秦、漢之治,其瞽也。
與不師古而瞽之師,孰謂之非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