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

關燈
有是理。

    如視必明,聽必聰,色必溫,貌必恭,言必忠,而有即必也。

    民之秉彜,好是懿德,言人之有己,行此常事,故思此常理。

    如視思明,德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而好即思也。

    蓋事者道之用,理者道之體,故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詩》) 古者諸侯之别子之子孫,嫡派為大宗,其庶子為小宗。

    若小宗絕,不為立後,惟大宗絕,則以支子立後。

    蓋大宗是尊者之統,不可絕也。

    今制大宗絕立後,小宗絕不立後,奈庶民不知朝廷之制,凡庶子絕,皆令過繼,隻是争取财産爾。

     古昔吉服,殺縫向外,以便體;後王緻飾,殺縫向内為吉服,以外削外緝者為兇服。

     苴,束茅也,所以代神置於神席幾東,祭時佐食取黍稷,祝取觯祭於苴,而祭畢棄之,即老氏所雲刍狗也。

    今朱子家禮,乃束茅置沙于馔食前酎酒,似與古禮命祝祭酒意同。

      周公祭泰山,召公為屍,今之神有土木偶及遺像,皆古人立屍之遺意欤?(以上《儀禮》) 文毅羅一峰先生倫 羅倫字彜正,學者稱一峰先生。

    吉之永豐人。

    舉成化丙戌進士,對策大廷,引程正公語,人主一日之間,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宮妾之時少。

    執政欲節其下句,先生不從。

    奏名第一。

    授翰林修撰。

    會李文達奪情,先生詣其私第,告以不可。

    待之數日,始上疏曆陳起複之非,為君者當以先王之禮教其臣,為臣者當據先王之禮事其君。

    疏奏遂落職,提舉泉州市舶司。

    明年召還,複修撰,改南京,尋以疾辭歸,隐於金牛山,注意經學。

     《周易》多傳註,間補己意。

    《禮記》彙集儒先之見,而分章記禮,則先生獨裁。

    《春秋》則不取褒貶凡例之說,以為《春秋》緣人以立法,因時以措宜,猶化工焉,因物而賦物也,以凡例求《春秋》者,猶以畫筆摹化工,其能肖乎?戊戌九月二十四日卒,年四十八。

    正德十六年,贈左谕德,谥文毅。

    先生剛介絕俗,生平不作和同之語,不為軟巽之行,其論太剛則折,則引蘇氏之言曰:“士患不能剛爾,折不折天也。

    太剛乎何尤?為是言者,鄙夫患失者也。

    ”家貧,日中不能舉火,而對客談學不倦。

    高守贈以绨袍,遇道殣,辄解以瘗之。

    嘗欲倣古置義田,以贍族人,邑令助之堂食之錢,先生曰:“食以堂名,退食於公之需也,執事且不可取,何所用與?”謝而弗受。

    凍餒幾於死亡,而一無足以動於中。

    若先生庶幾可謂之無欲矣。

    先生與白沙稱石交,白沙超悟神知,先生守宋人之途轍,學非白沙之學也,而皭然塵垢之外,所見專而所守固耳。

    章楓山稱:“先生方可謂之正君善俗,如我輩隻修政立事而已。

    ”其推重如此。

     語要  子路論為國,而其言不讓,夫子哂之。

    況直居其位而不讓乎?登降作止飲食不辭焉,人皆以為非也,榮以爵而不辭焉,人不以為非也。

    非其小而不非其大,何也?  治己必先治心,心者舟之柁也,欲正其舟,而不正其柁,可乎? 伯恭居喪授徒,子靜極以為非,今日便子靜在,恐亦不敢以為非也。

     居喪須避嫌疑,不可自信而已。

    古人之受汙者,多以此,人或以是汙之,亦無路分說也。

     進善無足處,有足便小了。

    臧否人物,此是一件不好勾當。

    稱善雖是美事,然必見得透,恐為僞人所罔。

     所以為聖賢,不必删述定作,如孔子折衷群聖,以垂憲萬世也。

    不過求之吾心,緻慎於動靜語默、衣服飲食、五倫日用,以至辭受取舍、仕止久速,無不合乎聖賢已行之成法而已。

      君子視人猶己,以義處己,不以義處人,非君子之道也。

     流俗雖不美,而天下未嘗無正人,天下未嘗無正論,此固人心之所以不死,而天道之所以扶持斯世者也。

     君子之學,持靜之本,以存其虛,防動之流,以守其一。

    虛則内有主而不出,一則外有防而不入,則物不交於我矣。

    物不交於我,則我之所以為我者,非人也,天也。

     或曰剛折而柔存,此非知剛者也。

    天不剛乎?地不柔乎?地有陷而天未嘗墜,不剛者存而柔者堕乎?山止也,水流也,山剛而水柔,不剛者存而柔者去乎?齒之折者,剛之無本者也,發附於頭顱,頭顱存而毛發去者何也? 誠曷終乎?土可入,誠不可得而息也。

    入土斯已矣,誠曷不息也?所謂生也,守之以死,死則終,誠不可得而息也。

     所見專則守固。

     與其以一善成名,甯學聖人而未至。

     文懿章楓山先生懋 章懋字德懋,金華蘭谿人。

    成化丙戌會試第一。

    選庶吉士,授編修。

    與同官黃仲昭、莊昶谏上元煙火,杖阙下,谪知臨武。

    曆南大理評事,福建按察司佥事,考績赴吏部,乞休。

    宰尹旻曰:“不罷軟,不貪酷,不老疾,何名而退?”先生曰:“古人正色立朝,某罷軟多矣。

    古人一介不取,視民如傷,某貪酷多矣。

    年雖未艾,鬚鬓早白,亦可謂老疾矣。

    ”遂緻仕。

    林居二十年,弟子日進,講學楓木菴中,學者因曰楓山先生。

    弘治中,起為南京祭酒,會父喪,力辭。

    廷議必欲其出,添設司業,虛位以待之。

    終制就官,六館之士,人人自以為得師。

    正德初緻仕。

    轉南京太常、禮部侍郎,皆不起。

    嘉靖初,以南京禮部尚書緻仕。

    是歲辛巳除夕卒,年八十六。

    贈太子太保,谥文懿。

    其學墨守宋儒,本之自得,非有傳授,故表?洞澈,望之龐樸,即之和厚,聽其言,開心見誠,初若不甚深切,久之燭照數計,無不驗也。

    以方之涑水,雖功業不及,其誠實則無間然矣。

    金華自何、王、金、許以後,先生承風而接之,其門人如黃傅張大輪、陸震、唐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