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

關燈
璋、董遵、淩瀚、程文德、章拯,皆不失其傳雲。

    《文懿章楓山先生懋》  人形天地之氣,性天地之理,須與天地之體同其廣大,天地之用同其周流,方可謂之人。

      學者須大其心胸,蓋心大則萬物皆通。

    必有窮理工夫,心纔會得大。

    又須心小,心小則萬理畢晰。

    必有涵養工夫,心纔會得小。

    不至狂妄矣。

     或勸以着述,曰:“經自程、朱後不必再註,隻遵聞行知,於其門人語錄,芟繁去蕪可也。

    ” 《桃符詩》:“正要鬼神司屋漏,何須茶壘衛門庭。

    ”  每講“伯夷、叔齊餓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之語,便自警拔。

      格君心,收人才,固民心,然後政事可舉。

     惟唐、虞、三代皆聖人緻中和而參贊,下此一泰一否,為氣運所推蕩耳。

     窮理,自進退辭受之節,分明不苟始。

     居敬於專一上見功。

     應璋問學,先生曰:“勉齋真實心地,刻苦工夫,八字盡之矣。

    ” 遺事  諸子皆親農事,邑令來見,諸子辍耕跪迎。

    先生官祭酒,其子往省,道逢巡檢笞之,知而請罪,先生笑曰:“吾子垢衣敝履,宜爾不識,又何罪焉!”  太宰唐漁石出入徒步,人以為言,漁石曰:“楓山先師緻政歸,祇是步行。

    自後樸菴拯、竹澗潘希曾兩侍郎俱守此禮,吾安敢違耶?” 楓山祖居渡渎,距城十五裡,當事至蘭谿者,必出城訪之。

    至則一飯鶪黍數豆,力不能辨,多假借於族人。

    其後遷居城中,小樓二間,卑甚。

    先生宴坐其間,每作文時,繞行室中,其冠往往觸樑墊角,先生不知也。

     先生田祇二十畝,而家人十口,歲須米三十六石,所入不足當其半,則以麥屑充之。

     宅後為天福山,一日勾人者過其門,其人奔入,取道至山而去,手力疑為先生家匿之,先生即令其遍索,不得,手力亦從後門去。

    先生與夫人略不動色。

     每歲宴其門人二次,清明冬至,祭祀之餕也。

    兩人其一席,有不至者,先生自專一席。

    若門人續至,專席已罄,則夫人自出益之。

    樸菴先生之姪也,其質樸略相似。

    先生聞其歸家,當有赢俸,即為不樂。

    樸菴亦有慚色。

     原學 人生而靜之謂性,得乎性而無累於欲焉之謂學。

    學在於人,而於性未嘗加,不學在於人,而於性未嘗損。

    學有純正偏駁,而於性未嘗雜,性本不學而能者也,而必假於學。

    性之動於欲也,學以求完夫性者也,而顧戕夫性,學之失其原也。

    蓋人之性也,即天之命也,於穆不顯,命之本體,而四時五行,萬化出焉;至靜無感,性之本體,而四端五常,百行具焉。

    本體藏於寂,妙用通於感,運之於心,為思慮,發之於身,為貌言視聽,施之於家,為父子昆弟,措之於國與天下,為君臣上下、禮樂刑政。

     以性為有内也,何性非物也?以性為有外也,何物非性也?得乎性之體,則意可誠,心可正,身可修,家可齊,國治而天下平也。

    據此之謂德,履此之謂道,學此之謂學,勉之為賢,安之為聖。

    堯曰“執中”,明其體之無所偏耳。

    舜曰“精一”,明其體之無所雜耳。

    孔子曰“仁”,子思曰“誠”,孟子曰“盡心”,聖學相傳,千古一脈,一性盡而天下無餘事,天下無餘學也。

     佛、老之教行於世久矣,後之儒者,非不倡言以排之,而卒不能勝之者,學之不明,性之未盡也。

    老氏以無名為天地之始,無欲觀人心之妙,無為為聖人之治;而佛家者流,則又生其心於無所住,四大不有,五蘊皆空,其道以性為心之體,吾惟修吾心煉吾性而已,明吾心見吾性而已,不必屑屑於其外也。

    是以其學陷於自私自利之偏,至於天地萬物為刍狗,為幻化,棄人倫遺物理,不可以治天下國家焉。

    今之學則又異於是矣。

     心性之教不明,而功利之私遂淪浃而不可解,傳訓诂以為名,誇記誦以為博,侈辭章以為靡,相矜以智,相軋以勢,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身心性命竟不知為何物。

    間有覺其缪妄,卓然自奮,欲以行能功實表見於世,則又緻飾於外,無得於内,莫不以為吾可以修身也,可以齊家也,可以治國平天下也,又莫不以為吾不學佛、老之夢幻人世,遺棄倫理也。

    然要其所為,不過為假仁襲義之事,終不足以勝其功利之心,其去聖學也遠矣。

    猶幸生於今之世,毋使佛、老見之也。

    使佛、老生今世,而見吾人所為,其不竊笑者幾希!是求免於佛、老之不吾闢,不可得也,暇闢佛、老乎哉?所幸真性之在人心,未嘗一息泯沒,而聖學昭然,如日中天,敏求之,精察之,笃行之,一切氣禀物欲,俱不能累。

    必求真靜之體,以立吾心之極。

    懲忿懲此也,窒欲窒此也,改過改此也,遷善遷此也。

    不為佛、老之虛無,不為俗學之卑瑣,斯為聖學也已。

    若曰“是性也,吾有自然之體也”,不能戒懼慎獨,以求必得,而欲以虛悟入,則意見之障,終非自得。

    縱使談說得盡,亦與訓诂、記誦、辭章、功利者等耳。

    而何以為學也? 郎中莊定山先生昶 莊昶字孔暘,号定山,江浦人也。

    成化丙戌進士。

    選庶吉士,授翰林檢讨。

    與同官章楓山、黃味軒谏鳌山,杖阙下,谪判桂陽。

    改南京行人司副,遭喪。

    服阕,不起,垂二十年。

    弘治甲寅,特旨起用。

    先是瓊山丘浚嫉先生不仕,嘗曰:“率天下士夫背朝廷者昶也,彼不讀祖訓乎?蓋祖訓有不仕之刑也。

    ”至是浚為大學士。

    先生不得已入京,長揖刀,遂補原官。

    明年,陞南京吏部郎中。

    尋病,遷延不愈。

    又明年,告歸。

    丁巳,考察,尚書倪嶽以老疾中之,士林為之駭然。

    己未九月二十九日卒,年六十三。

    《郎中莊定山先生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