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諸儒學案上一

關燈
,不孝莫大焉。

     國之本,臣是也,家之本,子孫是也。

    忠信禮讓根於性,化於習,欲其子孫之善,而不知教,自棄其家也。

      士不可以不知命。

    人之所志無窮,而所得有涯者,命也。

    使智而可得富貴,則孔、孟南面矣;使德而可以緻福遠禍,則羑裡、匡人之厄,無從至矣;使君子必為人所尊,則賢者無不遇矣。

    命不與人謀也久矣,安之故常有餘,違之故常不足。

     處俗而不忤者其和乎?其弊也流而無立,持身而不撓者其介乎?其弊也厲而多過。

    介以植其内,和以應乎外,斯庶矣乎! 非義之利臘毒,可喜之事藏悔,易悅之人難近,萬全之舉多怨。

    君子知其然,功苟可成不沮於怨也。

    人果不可近,不受其悅也。

    事之适意,必思其艱。

    利之可取,先慮其患。

    故名立而身完也。

     儒者之學,其至聖人也,其用王道也。

    周公沒而其用不行,世主視儒也,藝之而已矣。

    嗚呼!孰謂文、武、周公而不若商君乎? 人或可以不食也,而不可以不學也。

    不食則死,死則已。

    不學而生,則入於禽獸而不知也。

    與其禽獸也甯死。

      尚鬼之國多病,好利之國多貧。

    禍不可避也,利不可求也。

    有心於避禍者,禍之所趨,嗜利無厭者,害必從之。

    故君子信道而安命。

      人之不幸,莫過於自足。

    ?若不足,故足;自以為足,故不足。

    甕盎易盈,以其狹而拒也;江海之深,以其虛而受也。

    虛己者進德之基。

     政之弊也,使天下尚法;學之弊也,使學者尚文。

    國無善政,世無聖賢,二者害之也,何尤乎人?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有善言而不能行,雖善無益也。

    故語人以善者,非難;聞善而不懈者,為難。

     金玉犀貝,非産於一國,而聚於一家者,以好而集也。

    人誠好善,善出於天下,皆将為吾用,奚必盡出於己哉?智而自用,不若聞善而服之懿也;才而自為,不若任賢之速也。

     瓊山趙考古先生謙  趙謙字撝謙,初名古則,餘姚人也。

    秦王廷美之後,降為農家。

    就外傅於崇山寺,達旦忘寐。

    年十七八,東遊。

    受業天台鄭四表之門。

    四表學於張以忠,以忠學於王伯武。

    伯武,胡雲峰之高第弟子也。

    洪武十二年,徵修《正韻》。

    已别用為中都國子典簿。

    然以其說授之門人宋燧者,多採入於《正韻》。

    在中都,又以同官不合而罷歸。

    築考古台,讀書其上。

    謂《六經》子史,曆代闡發有人,惟音韻之學,世久不明,乃着《聲音文字通》一百卷,《六書本義》十二卷。

    二十二年,召為瓊山教谕,瓊海之人,皆知向化,稱為海南夫子。

    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卒於廣城,年四十五。

     先生清苦自立,雖盛暑祁寒,蹑蹻走百餘裡,往來問學。

    嘗雪夜與門人柴廣敬劇談,既乏酒飲,又無火灸,映雪危坐,以為清供。

    其着述甚多,而為學之要,則在《造化經綸》一圖。

    謂其門人王仲迪曰:“寡欲以養其心,觀止以明其理,調息以養其氣,讀書以驗其誠,聖賢之域不難到。

    ”又讀武王《戒書》而惕然有感,以往古之聖,猶儆戒若是之至,後世眇末小子,其敢事事不求之心哉。

    既以古篆随物而書,又銘其所用器物之未有銘者,以見道之無乎不在也。

    其時方希直氏亦補註《戒書》,以為其言之善者,與《詩》、《書》要義無以異焉。

    蓋從來學聖之的,以主敬為第一義,先生固與希直善,其講之必有素矣。

    廬陵解缙嘗銘先生之墓,謂其力學主敬,信不誣也。

    今《大紳文集》既失此文,而先着述亦多散逸。

    萬曆間集弱侯所表章者,僅先生字學之書,某幸得此於其後人,故載之於右。

     造化經綸圖 周子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乾道成矣。

    靜而生陰,坤道成矣。

    陽變陰合,五行順布,四時行焉。

    ”一皆自然之天也。

     邵子“心為太極”,蓋造化之一氣,即聖人之一心。

    造化之氣,本於發生,而聖人之心,亦将以濟世矣。

    故不免由靜以之動,自無而入有,使萬物得以遂其身,安其業。

    然人不見其者,以造化之氣,與聖人之心,雖動而不離靜,雖有而不舍無,彼萬物與萬民,齊見役說戰勞於其間,而不自覺。

    故曰:“帝出乎《震》,成乎《艮》。

    ”帝者豈非造化之氣與聖人之心乎?夫三聖巍巍,繼天立極,相與傳授,獨辨此心。

    欲學聖賢者,舍此心,将何所用力哉?蓋人有情有性,而心則統性情者也。

    性者仁義禮智是也,情者喜怒哀樂是也。

    心得其養,則以性禦情,而五常百行由此而正;心失其養,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