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甘泉學案五
關燈
小
中
大
侍郎許敬菴先生孚遠 許孚遠字孟仲,号敬菴,浙之德清人。
嘉靖壬戌進士。
授南工部主事,轉吏部。
尋調北大計,與宰楊襄毅(溥)不合,移病歸。
起考工主事,高文襄不說,出為廣東佥事,降海盜李茂、許俊美,移閩臬。
考功王篆修怨,複中計典,谪鹽運司判官。
萬曆二年擢南太仆寺丞,遷南文選郎中,請告,補車駕郎中。
谒江陵,問及馬政,先生倉卒置對,甚詳明,江陵深契之,欲加大用,而王篆自以為功,使親己,先生不應,出知建昌府。
給事中鄒南薦之,遷陝西提學副使,擢應天府丞。
以申救李見羅镌級歸。
起廣東佥事,轉廣西副使,入為右通政。
以右佥都禦史巡撫福建。
日本對貢事起,先生疏言發兵擊之為上策,禦之為中策,對貢非策也。
其後朝廷卒用其中策。
召為南大理寺卿,晉南兵部右侍郎而罷。
三十二年七月卒,贈南工部尚書。
先生自少為諸生時,竊慕古聖賢之為人,羞與鄉黨之士相争逐。
年二十四,薦於鄉,退而學於唐一菴之門。
年二十八,釋褐為進士,與四方知學者遊,始以反身尋究為功。
居家三載,困窮艱厄,恍惚略有所悟。
南粵用兵,拚舍身命,畢盡心力,怠堕躁妄之氣,煎銷庶幾。
及過蘭溪,徐魯源謂其言動尚有繁處,這?少凝重,便與道不相應。
先生頂門受針,指水自誓。
故先生之學,以克己為要。
其訂正格物,謂:“人有血氣心知,便有聲色,種種交害,雖未至目前,而病根尚在。
是物也,故必常在根上看到方寸地,灑灑不挂一塵,方是格物。
夫子江、漢以濯,秋陽以暴,此乃格物榜樣。
”先生信良知,而惡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嘗規近溪公為後生标準。
令二三輕浮之徒,恣為荒唐無忌憚之說,以惑亂人聽聞,使守正好修之士,搖首閉目,拒此學而不知信,可不思其故耶?南都講學,先生與楊複所、周海門為主盟。
周、楊皆近溪之門人,持論不同。
海門以無善無惡為宗,先生作《九谛》以難之。
言:“文成宗旨,元與聖門不異,故雲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良知即是未發之中,此其立論至為明析。
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蓋指其未發廓然寂然者而言之,則形容得一靜字,合下三言始為無病。
今以心意知物俱無善惡可言者,非文成之正傳也。
”時在萬曆二十年前後,名公畢集,講會甚盛,兩家門下,互有口語,先生亦以是解官矣。
先生與見羅最善,見羅下獄,拯之無所不至。
及見羅戍閩,道上仍用督撫威儀。
先生時為閩撫,出城迓之,相見勞苦涕泣。
已而正色曰:“公蒙恩得出,猶是罪人,當貶損思過,而鼓吹喧耀,此豈待罪之體?”見羅艴然曰:“迂闊!”先生顔色愈和,其交友真至如此。
原學篇(一) 天然自有之謂性,效性而動之謂學。
性者萬物之一原,學者在人之能事。
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為其能學也。
學然後可以盡性,盡己性以盡人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而為三才,故學之系於人者大也。
天聰天明,非學不固;威儀動止,非學不端;剛柔善惡之質,非學不化;仁義禮智信之德,非學不完;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非學不盡;富貴貧賤之遇,非學不達。
學則智,不學則愚;學則治,不學則亂。
自古聖賢盛德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也。
故先師孔子特揭學之一言以诏來世,而其自名,惟曰學而不厭而已。
性之理無窮,故學之道無盡,學而不厭,孔子之所以為孔子也。
然而三代以上,道明而學醇;三代以下,道喪而學雜,高之淪于空虛,卑之局於器數,浸淫於聲利,靡濫于詞章。
嗚呼!學其所學,而非孔子之所謂學也。
其卓然志于孔子之學,不為他道所惑者,寥寥數千載之間,幾人而已。
乃其見有偏全,言有離合,行有至不至,擇而取之,則又存乎其人焉。
故學以盡性為極,以孔子為宗。
若射之有的,發而必中,若川之歸海,不至于已矣,夫然後可以語學。
學之義大矣哉! 原學篇(二) 學者既有志於孔子之學,則必知夫求端用力之地。
孔子之學,自虞廷精一執中而來,其大旨在為仁,其告顔子以克己複禮,最為深切着明者也。
人心本來具此生理,名之曰仁。
此理不屬血氣,不落形骸,故直雲克己。
己私一克,天理具存,視聽言動,各有當然之則,故雲複禮。
一日克己複禮,則無我無人,平平蕩蕩,萬物一體,故曰天下歸仁。
己最難克,仁最難言,因循牽系,終身陷溺,剛毅深潛,一日可至,故曰為仁由己,而不由人。
出此入彼,即在身心之間,其機至嚴,其用至博,故曰非禮勿視聽言動。
此孔門學脈也。
他如言敬,言恕,言忠、信,言閑邪、存誠,言洗心、藏密,言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無非此理,無非此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爾矣。
是故舍仁而不求者,昧其本心,不可立人道於天地之間;不由克己複禮而言仁者,道不勝欲,公不勝私,而徒以聞見湊泊氣魄承當,無強至於仁之理。
知克己者,一私不容,氣質渾化,故功利權謀之說,非所可入。
知複禮者,體用俱全,萬理森着,故虛無寂滅之教,非所可同。
修此之謂天德,達此之謂王道,此孔子之學,自精一執中而來,為萬世立人極者也。
學者于斯笃信不惑,而行之不惰,其庶幾乎可以語學也夫! 原學篇(三) 學不貴談說。
而貴躬行,不尚知解,而尚體。
《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此其說也。
是故性定者,其言安以舒;養深者,其容靜以肅;内直者,其動簡;德盛者,其心下。
反之,而躁妄、輕浮、繁擾、驕泰生焉。
蓋理欲消長之機,志氣清濁之辨,見於動靜,微於應感,如影随形,不可掩也。
昔者虞舜,夔夔齊栗,以格其親,而好問好察,善與人同,乃見其精一之學。
文王在宮在廟,雝雝肅肅,而無然畔援,無然歆羨,乃見其敬止之功。
孔子溫良恭儉讓,萃至德於其躬,而意必固我,至於盡忘,乃其學而不厭之實。
凡古今聖賢所為師表人倫信今傳後者,必以躬修道德而緻之,斷非聲音笑貌之所能為也。
故學者之學,務實修而已矣。
珠藏而淵媚,玉韫而山輝,德聚於其中而發見於其外。
有不修,修之未有無其者也。
不修而僞為於外,與夫修之未至,而欲速助長操上人之心者,皆孟子所謂無源之水,易盈易涸,不可長久矣。
故曰:“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雖州裡行乎哉?誠僞虛實,判若霄壤,其理甚明,内辨諸身心,外證諸家國,學之終身,不至不已,斯學之道也。
論學書 《中庸》所謂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隻在性體上覺照存養而已。
但人心道心,元不相離,善與不善,禮與非禮,其間不能以發。
故閑邪一,乃是聖學喫緊所在。
學者苟知得善處親切,方知得不善處分明。
譬諸人有至寶於此,愛而藏之,所以防其損害者,是将無所不至。
又譬諸種植嘉禾,無所容其助長之力,惟有時加耔耘,不為荑稗所傷而已。
(《答孟我疆》) 白沙“靜中養出端倪”,敬齋隻說“存養”,曷嘗有看見察見兩說牴牾?蓋《中庸》首章言“不睹不聞”,末章言“無聲無臭”,分明天命之性不可睹聞,不涉聲臭,而夫子告子張曰:“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
”顔淵自歎:“如有所立卓爾。
”又卻是有所見,有所立。
此兩者要須默識,神而明之,道之在人,非優遊散漫者所可入,必是凝精聚神,念念不忘,若有參前倚衡之見,及其與道契會處,原來聲臭俱無。
若存知見,便非道體。
(《答陸以建》) 聲色、臭味、安佚,自是天性之所不能無,不離乎氣質者也。
第是數者為性之欲,必其謹節中正,一順乎天理之當然。
性通極于命,而後性不蔽於欲,故曰君子不謂性也。
仁之於父子等事,而謂之命者,何言?君臣父子賓主賢否之際,遭遇不齊,天道之升降否泰,消息盈虛,雖聖人有所不能必,是以謂之命也。
然仁義禮智其性在我,随其時勢所值,而皆有可以自盡之道。
聖人奉若天道,即作用不同,要知各盡其事。
命責成於性,而後命不違乎天,故曰君子不謂命也。
究而言之,命無二,性亦無二。
但人於聲色臭味之欲,?謂之性,生於君臣父子所處難易順逆之間,多诿之天命,故孟子特伸此抑彼,使學者知所重輕雲爾。
(《答朱用韬》) 所謂天則超絕聲臭,不涉思慮安排,然隻在日用動靜之間默識。
可見此心一違天則,便有不安,加之於人,便有不合。
惟其當作而作,當止而止,當語而語,當默而默,一不違於天則,而後協乎人心之同然。
知此,則性之面目可得而言矣。
(《答沈實卿》) 所謂透性與未透性雲者,不知從何處分别?為是見解虛實耶?為是躬行離合耶?為是身心枯潤耶?為是論說高卑耶?《易》言“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孟子》言“根心生色,睟面盎背,四體不言而喻”者,此真透性之學。
若以知解伶俐,談說高玄為透性,某方恥而不敢,翁更何以教之?(《簡羅近溪》) 老丈以毋意為宗,使人人皆由毋意之學,得無所謂欲速則不達者耶?《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隻在毋自欺而求自慊,此下學之功也。
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亦誠吾意而已。
吾侪之學,焉可以躐等乎?此理纔有悟處,便覺鸢飛魚躍,觸處流行,而不須一毫安排強索之力,然到得與自己身心湊泊尚遠。
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程子曰:“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
”識者,默而識之也。
識得便須存得,方為己有。
時時默識,時時存養,真令血氣之私銷爍殆盡,而此理盎然而流行,乃是反身而誠,與鸢飛魚躍同意。
不然,饒說得活潑潑地,亦無益也。
學者認
嘉靖壬戌進士。
授南工部主事,轉吏部。
尋調北大計,與宰楊襄毅(溥)不合,移病歸。
起考工主事,高文襄不說,出為廣東佥事,降海盜李茂、許俊美,移閩臬。
考功王篆修怨,複中計典,谪鹽運司判官。
萬曆二年擢南太仆寺丞,遷南文選郎中,請告,補車駕郎中。
谒江陵,問及馬政,先生倉卒置對,甚詳明,江陵深契之,欲加大用,而王篆自以為功,使親己,先生不應,出知建昌府。
給事中鄒南薦之,遷陝西提學副使,擢應天府丞。
以申救李見羅镌級歸。
起廣東佥事,轉廣西副使,入為右通政。
以右佥都禦史巡撫福建。
日本對貢事起,先生疏言發兵擊之為上策,禦之為中策,對貢非策也。
其後朝廷卒用其中策。
召為南大理寺卿,晉南兵部右侍郎而罷。
三十二年七月卒,贈南工部尚書。
先生自少為諸生時,竊慕古聖賢之為人,羞與鄉黨之士相争逐。
年二十四,薦於鄉,退而學於唐一菴之門。
年二十八,釋褐為進士,與四方知學者遊,始以反身尋究為功。
居家三載,困窮艱厄,恍惚略有所悟。
南粵用兵,拚舍身命,畢盡心力,怠堕躁妄之氣,煎銷庶幾。
及過蘭溪,徐魯源謂其言動尚有繁處,這?少凝重,便與道不相應。
先生頂門受針,指水自誓。
故先生之學,以克己為要。
其訂正格物,謂:“人有血氣心知,便有聲色,種種交害,雖未至目前,而病根尚在。
是物也,故必常在根上看到方寸地,灑灑不挂一塵,方是格物。
夫子江、漢以濯,秋陽以暴,此乃格物榜樣。
”先生信良知,而惡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嘗規近溪公為後生标準。
令二三輕浮之徒,恣為荒唐無忌憚之說,以惑亂人聽聞,使守正好修之士,搖首閉目,拒此學而不知信,可不思其故耶?南都講學,先生與楊複所、周海門為主盟。
周、楊皆近溪之門人,持論不同。
海門以無善無惡為宗,先生作《九谛》以難之。
言:“文成宗旨,元與聖門不異,故雲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良知即是未發之中,此其立論至為明析。
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蓋指其未發廓然寂然者而言之,則形容得一靜字,合下三言始為無病。
今以心意知物俱無善惡可言者,非文成之正傳也。
”時在萬曆二十年前後,名公畢集,講會甚盛,兩家門下,互有口語,先生亦以是解官矣。
先生與見羅最善,見羅下獄,拯之無所不至。
及見羅戍閩,道上仍用督撫威儀。
先生時為閩撫,出城迓之,相見勞苦涕泣。
已而正色曰:“公蒙恩得出,猶是罪人,當貶損思過,而鼓吹喧耀,此豈待罪之體?”見羅艴然曰:“迂闊!”先生顔色愈和,其交友真至如此。
原學篇(一) 天然自有之謂性,效性而動之謂學。
性者萬物之一原,學者在人之能事。
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為其能學也。
學然後可以盡性,盡己性以盡人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而為三才,故學之系於人者大也。
天聰天明,非學不固;威儀動止,非學不端;剛柔善惡之質,非學不化;仁義禮智信之德,非學不完;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非學不盡;富貴貧賤之遇,非學不達。
學則智,不學則愚;學則治,不學則亂。
自古聖賢盛德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也。
故先師孔子特揭學之一言以诏來世,而其自名,惟曰學而不厭而已。
性之理無窮,故學之道無盡,學而不厭,孔子之所以為孔子也。
然而三代以上,道明而學醇;三代以下,道喪而學雜,高之淪于空虛,卑之局於器數,浸淫於聲利,靡濫于詞章。
嗚呼!學其所學,而非孔子之所謂學也。
其卓然志于孔子之學,不為他道所惑者,寥寥數千載之間,幾人而已。
乃其見有偏全,言有離合,行有至不至,擇而取之,則又存乎其人焉。
故學以盡性為極,以孔子為宗。
若射之有的,發而必中,若川之歸海,不至于已矣,夫然後可以語學。
學之義大矣哉! 原學篇(二) 學者既有志於孔子之學,則必知夫求端用力之地。
孔子之學,自虞廷精一執中而來,其大旨在為仁,其告顔子以克己複禮,最為深切着明者也。
人心本來具此生理,名之曰仁。
此理不屬血氣,不落形骸,故直雲克己。
己私一克,天理具存,視聽言動,各有當然之則,故雲複禮。
一日克己複禮,則無我無人,平平蕩蕩,萬物一體,故曰天下歸仁。
己最難克,仁最難言,因循牽系,終身陷溺,剛毅深潛,一日可至,故曰為仁由己,而不由人。
出此入彼,即在身心之間,其機至嚴,其用至博,故曰非禮勿視聽言動。
此孔門學脈也。
他如言敬,言恕,言忠、信,言閑邪、存誠,言洗心、藏密,言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無非此理,無非此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爾矣。
是故舍仁而不求者,昧其本心,不可立人道於天地之間;不由克己複禮而言仁者,道不勝欲,公不勝私,而徒以聞見湊泊氣魄承當,無強至於仁之理。
知克己者,一私不容,氣質渾化,故功利權謀之說,非所可入。
知複禮者,體用俱全,萬理森着,故虛無寂滅之教,非所可同。
修此之謂天德,達此之謂王道,此孔子之學,自精一執中而來,為萬世立人極者也。
學者于斯笃信不惑,而行之不惰,其庶幾乎可以語學也夫! 原學篇(三) 學不貴談說。
而貴躬行,不尚知解,而尚體。
《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此其說也。
是故性定者,其言安以舒;養深者,其容靜以肅;内直者,其動簡;德盛者,其心下。
反之,而躁妄、輕浮、繁擾、驕泰生焉。
蓋理欲消長之機,志氣清濁之辨,見於動靜,微於應感,如影随形,不可掩也。
昔者虞舜,夔夔齊栗,以格其親,而好問好察,善與人同,乃見其精一之學。
文王在宮在廟,雝雝肅肅,而無然畔援,無然歆羨,乃見其敬止之功。
孔子溫良恭儉讓,萃至德於其躬,而意必固我,至於盡忘,乃其學而不厭之實。
凡古今聖賢所為師表人倫信今傳後者,必以躬修道德而緻之,斷非聲音笑貌之所能為也。
故學者之學,務實修而已矣。
珠藏而淵媚,玉韫而山輝,德聚於其中而發見於其外。
有不修,修之未有無其者也。
不修而僞為於外,與夫修之未至,而欲速助長操上人之心者,皆孟子所謂無源之水,易盈易涸,不可長久矣。
故曰:“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雖州裡行乎哉?誠僞虛實,判若霄壤,其理甚明,内辨諸身心,外證諸家國,學之終身,不至不已,斯學之道也。
論學書 《中庸》所謂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隻在性體上覺照存養而已。
但人心道心,元不相離,善與不善,禮與非禮,其間不能以發。
故閑邪一,乃是聖學喫緊所在。
學者苟知得善處親切,方知得不善處分明。
譬諸人有至寶於此,愛而藏之,所以防其損害者,是将無所不至。
又譬諸種植嘉禾,無所容其助長之力,惟有時加耔耘,不為荑稗所傷而已。
(《答孟我疆》) 白沙“靜中養出端倪”,敬齋隻說“存養”,曷嘗有看見察見兩說牴牾?蓋《中庸》首章言“不睹不聞”,末章言“無聲無臭”,分明天命之性不可睹聞,不涉聲臭,而夫子告子張曰:“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
”顔淵自歎:“如有所立卓爾。
”又卻是有所見,有所立。
此兩者要須默識,神而明之,道之在人,非優遊散漫者所可入,必是凝精聚神,念念不忘,若有參前倚衡之見,及其與道契會處,原來聲臭俱無。
若存知見,便非道體。
(《答陸以建》) 聲色、臭味、安佚,自是天性之所不能無,不離乎氣質者也。
第是數者為性之欲,必其謹節中正,一順乎天理之當然。
性通極于命,而後性不蔽於欲,故曰君子不謂性也。
仁之於父子等事,而謂之命者,何言?君臣父子賓主賢否之際,遭遇不齊,天道之升降否泰,消息盈虛,雖聖人有所不能必,是以謂之命也。
然仁義禮智其性在我,随其時勢所值,而皆有可以自盡之道。
聖人奉若天道,即作用不同,要知各盡其事。
命責成於性,而後命不違乎天,故曰君子不謂命也。
究而言之,命無二,性亦無二。
但人於聲色臭味之欲,?謂之性,生於君臣父子所處難易順逆之間,多诿之天命,故孟子特伸此抑彼,使學者知所重輕雲爾。
(《答朱用韬》) 所謂天則超絕聲臭,不涉思慮安排,然隻在日用動靜之間默識。
可見此心一違天則,便有不安,加之於人,便有不合。
惟其當作而作,當止而止,當語而語,當默而默,一不違於天則,而後協乎人心之同然。
知此,則性之面目可得而言矣。
(《答沈實卿》) 所謂透性與未透性雲者,不知從何處分别?為是見解虛實耶?為是躬行離合耶?為是身心枯潤耶?為是論說高卑耶?《易》言“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孟子》言“根心生色,睟面盎背,四體不言而喻”者,此真透性之學。
若以知解伶俐,談說高玄為透性,某方恥而不敢,翁更何以教之?(《簡羅近溪》) 老丈以毋意為宗,使人人皆由毋意之學,得無所謂欲速則不達者耶?《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隻在毋自欺而求自慊,此下學之功也。
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亦誠吾意而已。
吾侪之學,焉可以躐等乎?此理纔有悟處,便覺鸢飛魚躍,觸處流行,而不須一毫安排強索之力,然到得與自己身心湊泊尚遠。
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程子曰:“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
”識者,默而識之也。
識得便須存得,方為己有。
時時默識,時時存養,真令血氣之私銷爍殆盡,而此理盎然而流行,乃是反身而誠,與鸢飛魚躍同意。
不然,饒說得活潑潑地,亦無益也。
學者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