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主政唐一菴先生樞 唐樞字惟中,号一菴,浙之歸安人。
嘉靖丙戌進士。
除刑部主事。
疏論李福達,罷歸。
講學着書,垂四十年。
先生初舉於鄉,入南雍,師事甘泉。
其後慕陽明之學而不及見也。
故於甘泉之随處體認天理,陽明之緻良知,兩存而精究之。
卒标“讨真心”三字為的。
夫曰真心者,即虞廷之所謂道心也。
曰讨者,學問思辨行之功,即虞廷之所謂精一也。
随處體認天理,其旨該矣,而學者或昧於反身尋讨。
緻良知,其幾約矣,而學者或失於直任靈明。
此讨真心之言,不得已而立,苟明得真心在我,不二不雜,王、湛兩家之學,俱無弊矣。
然真心即良知也,讨即緻也,於王學尤近。
第良知為自然之體,從其自然者而緻之,則工夫在本體之後,猶程子之以誠敬存之也。
真心蔽于物欲見聞之中,從而讨之,則工夫在本體之先,猶程子之識仁也。
陽明常教人于靜中搜尋病根,蓋為學胸中有所藏躲,而為此言以藥之,欲令徹底掃淨,然後可以緻此良知雲爾。
則讨真心,陽明已言之矣,在先生不為創也。
禮玄剩語 天地從空中生,故生而不有其生。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夫太虛者,緻一之道,故曰不貳。
人亦從空中生,非天地所生。
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亦緻一之道。
天地包裹,其中空,為萬靈聚所。
人氣質包裹,空藏於心,亦為萬靈聚所。
屈伸阖闢,化機牽擾,而其靈未嘗減。
牽擾者生於有其生,未嘗滅者,乃乾元坤元,太虛之真生。
有其生,亦生於真生,初無相别,要之萬靈一真。
一事靈,則萬事靈。
靈一也,有緻一之靈,有隻靈於一事,以分合為真假,以存逐為空塞。
空則不塞,不塞則萬物皆備。
故盡萬物而無邊際則空,落一念一物,則靈為一隅所覆,是以牽擾之生,即其所在,雖未嘗不生,而終死於其生,乃非所以生生,故曰非真生。
古謂無思無為,不識不知,即真生之無生。
又謂心之官則思。
思者,聖功之本,即真生之自然。
生無生者,無逐物之生;自然生者,生虛空之生。
世人之思,患在離虛而逐物,迷中起悟,則有轉向入身來。
盈宇宙假象、假法、假名、假事,盡屬感應;實悟、實證、實際、實進,元端屍物,一實不變,是故可以知始。
乃至運用作成,便種種差别,都成幻寓。
這?雖皆一實散見,然終不可以執為據,到底有滅時。
惟一元誠缺,資生道敝,迷昧冥區,遂将化紛拏,所在信作實住處,遍起随逐,終成飄蕩。
蓋認形骸為真體,耳目口鼻四肢五内,将有身以後作計,不理原始要終之學,又何以知死生之故?夫感應之理,外悅受而内止,這止處,乃成始成終,玄機命之流行而不已也。
此實不變真體,故以不變者為主,則随應曲當,諸假隻是我一事。
孔子謂:“吾道一以貫之。
”是一所貫滿,不是一以貫萬。
假者不容真,假處無能着力,這毫釐之差,相去不止千裡。
理氣無彼此,無異同,無偏全,總是太虛影子。
虛之極則能生,故流行而為氣;虛之極則不滞,故靈通而為理。
不滞則所以為生,生則得於有生。
所以為生,立有生之機,有生負終匮之化。
然有生之機,即假終匮之化而見,氣外别無情理處。
漢、宋諸儒,分理氣作二種,不知性即理,性亦即是氣,故曰“仁者人也”,“形色天性也”。
性中無五德,五德所發見處,都是性;氣亦無二氣五氣,隻有元氣流行,随在變化。
這?有所存主,便謂之德;各中時措之宜,便有五者名目。
若在五者上覓性,則非德矣。
天地有人,如人腹内肴心。
人為萬物之靈,於理氣不容毫發分别。
雖禽獸草木,誰或出此?氣各有偏塞,理亦即此而在。
蓋理無定體,可通處即是。
若必以能言能行,衣冠禮樂為理,即是泥於人相,不曾推見至理。
苟泥於人相,雖天地亦喚不得作全理,風雨露雷,山河大地,俱不是神
嘉靖丙戌進士。
除刑部主事。
疏論李福達,罷歸。
講學着書,垂四十年。
先生初舉於鄉,入南雍,師事甘泉。
其後慕陽明之學而不及見也。
故於甘泉之随處體認天理,陽明之緻良知,兩存而精究之。
卒标“讨真心”三字為的。
夫曰真心者,即虞廷之所謂道心也。
曰讨者,學問思辨行之功,即虞廷之所謂精一也。
随處體認天理,其旨該矣,而學者或昧於反身尋讨。
緻良知,其幾約矣,而學者或失於直任靈明。
此讨真心之言,不得已而立,苟明得真心在我,不二不雜,王、湛兩家之學,俱無弊矣。
然真心即良知也,讨即緻也,於王學尤近。
第良知為自然之體,從其自然者而緻之,則工夫在本體之後,猶程子之以誠敬存之也。
真心蔽于物欲見聞之中,從而讨之,則工夫在本體之先,猶程子之識仁也。
陽明常教人于靜中搜尋病根,蓋為學胸中有所藏躲,而為此言以藥之,欲令徹底掃淨,然後可以緻此良知雲爾。
則讨真心,陽明已言之矣,在先生不為創也。
禮玄剩語 天地從空中生,故生而不有其生。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夫太虛者,緻一之道,故曰不貳。
人亦從空中生,非天地所生。
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亦緻一之道。
天地包裹,其中空,為萬靈聚所。
人氣質包裹,空藏於心,亦為萬靈聚所。
屈伸阖闢,化機牽擾,而其靈未嘗減。
牽擾者生於有其生,未嘗滅者,乃乾元坤元,太虛之真生。
有其生,亦生於真生,初無相别,要之萬靈一真。
一事靈,則萬事靈。
靈一也,有緻一之靈,有隻靈於一事,以分合為真假,以存逐為空塞。
空則不塞,不塞則萬物皆備。
故盡萬物而無邊際則空,落一念一物,則靈為一隅所覆,是以牽擾之生,即其所在,雖未嘗不生,而終死於其生,乃非所以生生,故曰非真生。
古謂無思無為,不識不知,即真生之無生。
又謂心之官則思。
思者,聖功之本,即真生之自然。
生無生者,無逐物之生;自然生者,生虛空之生。
世人之思,患在離虛而逐物,迷中起悟,則有轉向入身來。
盈宇宙假象、假法、假名、假事,盡屬感應;實悟、實證、實際、實進,元端屍物,一實不變,是故可以知始。
乃至運用作成,便種種差别,都成幻寓。
這?雖皆一實散見,然終不可以執為據,到底有滅時。
惟一元誠缺,資生道敝,迷昧冥區,遂将化紛拏,所在信作實住處,遍起随逐,終成飄蕩。
蓋認形骸為真體,耳目口鼻四肢五内,将有身以後作計,不理原始要終之學,又何以知死生之故?夫感應之理,外悅受而内止,這止處,乃成始成終,玄機命之流行而不已也。
此實不變真體,故以不變者為主,則随應曲當,諸假隻是我一事。
孔子謂:“吾道一以貫之。
”是一所貫滿,不是一以貫萬。
假者不容真,假處無能着力,這毫釐之差,相去不止千裡。
理氣無彼此,無異同,無偏全,總是太虛影子。
虛之極則能生,故流行而為氣;虛之極則不滞,故靈通而為理。
不滞則所以為生,生則得於有生。
所以為生,立有生之機,有生負終匮之化。
然有生之機,即假終匮之化而見,氣外别無情理處。
漢、宋諸儒,分理氣作二種,不知性即理,性亦即是氣,故曰“仁者人也”,“形色天性也”。
性中無五德,五德所發見處,都是性;氣亦無二氣五氣,隻有元氣流行,随在變化。
這?有所存主,便謂之德;各中時措之宜,便有五者名目。
若在五者上覓性,則非德矣。
天地有人,如人腹内肴心。
人為萬物之靈,於理氣不容毫發分别。
雖禽獸草木,誰或出此?氣各有偏塞,理亦即此而在。
蓋理無定體,可通處即是。
若必以能言能行,衣冠禮樂為理,即是泥於人相,不曾推見至理。
苟泥於人相,雖天地亦喚不得作全理,風雨露雷,山河大地,俱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