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
關燈
小
中
大
物。
若能超於人物相外,則禽獸之生化,草木之榮瘁,何等聲名文物,各擅通處。
其實論到極全大備,天地之道,人猶有所憾。
隻有人者,天地之心,聖人成能知天地之化育,中間純駁去處,複有丹頭可據,點化有恃也。
浩浩太虛,無有際住處,中間靈通神妙,徹宇徹宙,亦不見從何處舉起,向何處引着。
人氣質之凝,似有住際,然神通在心,故其氣也無涯,其有涯,惟有生耳。
舍其有生而能自主,其所為氣,總是浩浩一物,乘不間之體,而屍本全之化,初未嘗毫發添助,亦未嘗毫發假借。
界隔塵根而分别出,妄施好惡而取舍立,展轉情機而蔽固深,積累觸忤而仇冤結,貪安方便而阻畫成,遂使靈氣惰於有涯,而太虛真機時每流行而不息,而複不自覺。
乃舍此而他求學問之功,其荒矣哉! 性無有無空實,幻從空化,迷由無堕。
幻則随處妄有,迷則随處滞實。
性者,得於天地之生理,有無空實之境,物而不神,含生而就死。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氣,道亦是氣。
陰陽所以能繼,乃相善之所在,這是心之流行,然非命在於善;陰陽所以各成,乃惟真之所在,這是心之流行,然非心着於成。
性根為天地萬物之主,天地萬物有變,性根不變。
在人則寄含心中一竅,是為心地。
此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玄機,豈容着得些子?纔着些子,便是不能繼、不能成的病根。
故以善惡體性,即落意見;以善惡觀心,即落情欲。
情欲從性外覓心,意見從命外覓性,皆是緣物而起,皆為有倚之學。
古今不少英慧俊傑,隻未得着實腳踝,趨趨步步,徒作一場想像話頭,玩弄景相耳。
這懸空學問,有從文典上拈着,有從事機上會着,有從傳授上得着,有從困頓上通着,有從漸染上沿着,總不外識神上影響涉獵,将自身飄蕩宇宙之外,因空體空,忘置軀殼中含之空。
古人所謂修身踐形,乃在七尺之躬,了三才極理。
妄認浪修,執殉家當,随處停泊,隻管漫天潑地,倚古粘今,卻於化機分落種魄無幹。
夫凡有血氣,皆含虛妙而翾毛,性多偏塞,究竟為軀殼所限。
人世殊質異禀,所抱差别,雖為萬物至靈,有丹頭可點,然當下進為,亦隻從腳踝發轫。
此是學者第一步,這處躐等,縱飛輪神進之功,枉費心力。
自生身以來,通髓徹骨,都是習心運用。
俗人有俗人之習,學者有學者之習,古今有世習,四方有土習,真與習化,機成天作,每向自己方便中窩頓。
凡日用記讨論,隻培溉得此習。
中間有新得奇悟,闊趨峻立,總不脫此習上發基。
方且自認從學術起家,誤矣! 情不定境,美惡瞥起,流注苦樂,百解不能脫,智者追從性根上料理。
又機不自由,念慮泉湧,動而以遏勝之,終落強制。
於此不的見所來,何從下手!當其境之未生,自以其後動之情,非己所宜有;及其境之既設,信無所憑,識因潛發。
夫信淺故無憑,忘隐故潛發,造化玄機,靈通浩浩,未涉軀殼些子。
這處不加體驗,最容易錯認,一誤永誤,收拾費力。
乃複執迷為明,終身不見惡境,彼亦烏知其非有也? 本性各各具足,隻被信心擔閣,一返即得,一主即張,一現前即意流千古,一對境即智周萬物。
若不返不主,一任察觀天地,博通今古,口中曆曆,意中了了,總是傀儡在場上。
迷中忽悟此意,笑得如此容易,亦被如此錯過。
則到這?,不覺甘心舍放舊身命,完複本來體段,不使離析作兩截人。
所謂兩截人,自身靈光不将在自身上作用,猶之折裂身分。
所以肯處便是進處,悟處便是到處,切忌自家身子,替人打哄度日。
三一測 由中陰起識,由乾始發智。
乾自太虛生,靈合内外為知,五蘊不得而成。
蓋五蘊,身目鼻口耳,蔽於陰濁,然而識與智,彼其察焉一也。
故情之成,定於資生之實,其所為生,必有
若能超於人物相外,則禽獸之生化,草木之榮瘁,何等聲名文物,各擅通處。
其實論到極全大備,天地之道,人猶有所憾。
隻有人者,天地之心,聖人成能知天地之化育,中間純駁去處,複有丹頭可據,點化有恃也。
浩浩太虛,無有際住處,中間靈通神妙,徹宇徹宙,亦不見從何處舉起,向何處引着。
人氣質之凝,似有住際,然神通在心,故其氣也無涯,其有涯,惟有生耳。
舍其有生而能自主,其所為氣,總是浩浩一物,乘不間之體,而屍本全之化,初未嘗毫發添助,亦未嘗毫發假借。
界隔塵根而分别出,妄施好惡而取舍立,展轉情機而蔽固深,積累觸忤而仇冤結,貪安方便而阻畫成,遂使靈氣惰於有涯,而太虛真機時每流行而不息,而複不自覺。
乃舍此而他求學問之功,其荒矣哉! 性無有無空實,幻從空化,迷由無堕。
幻則随處妄有,迷則随處滞實。
性者,得於天地之生理,有無空實之境,物而不神,含生而就死。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氣,道亦是氣。
陰陽所以能繼,乃相善之所在,這是心之流行,然非命在於善;陰陽所以各成,乃惟真之所在,這是心之流行,然非心着於成。
性根為天地萬物之主,天地萬物有變,性根不變。
在人則寄含心中一竅,是為心地。
此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玄機,豈容着得些子?纔着些子,便是不能繼、不能成的病根。
故以善惡體性,即落意見;以善惡觀心,即落情欲。
情欲從性外覓心,意見從命外覓性,皆是緣物而起,皆為有倚之學。
古今不少英慧俊傑,隻未得着實腳踝,趨趨步步,徒作一場想像話頭,玩弄景相耳。
這懸空學問,有從文典上拈着,有從事機上會着,有從傳授上得着,有從困頓上通着,有從漸染上沿着,總不外識神上影響涉獵,将自身飄蕩宇宙之外,因空體空,忘置軀殼中含之空。
古人所謂修身踐形,乃在七尺之躬,了三才極理。
妄認浪修,執殉家當,随處停泊,隻管漫天潑地,倚古粘今,卻於化機分落種魄無幹。
夫凡有血氣,皆含虛妙而翾毛,性多偏塞,究竟為軀殼所限。
人世殊質異禀,所抱差别,雖為萬物至靈,有丹頭可點,然當下進為,亦隻從腳踝發轫。
此是學者第一步,這處躐等,縱飛輪神進之功,枉費心力。
自生身以來,通髓徹骨,都是習心運用。
俗人有俗人之習,學者有學者之習,古今有世習,四方有土習,真與習化,機成天作,每向自己方便中窩頓。
凡日用記讨論,隻培溉得此習。
中間有新得奇悟,闊趨峻立,總不脫此習上發基。
方且自認從學術起家,誤矣! 情不定境,美惡瞥起,流注苦樂,百解不能脫,智者追從性根上料理。
又機不自由,念慮泉湧,動而以遏勝之,終落強制。
於此不的見所來,何從下手!當其境之未生,自以其後動之情,非己所宜有;及其境之既設,信無所憑,識因潛發。
夫信淺故無憑,忘隐故潛發,造化玄機,靈通浩浩,未涉軀殼些子。
這處不加體驗,最容易錯認,一誤永誤,收拾費力。
乃複執迷為明,終身不見惡境,彼亦烏知其非有也? 本性各各具足,隻被信心擔閣,一返即得,一主即張,一現前即意流千古,一對境即智周萬物。
若不返不主,一任察觀天地,博通今古,口中曆曆,意中了了,總是傀儡在場上。
迷中忽悟此意,笑得如此容易,亦被如此錯過。
則到這?,不覺甘心舍放舊身命,完複本來體段,不使離析作兩截人。
所謂兩截人,自身靈光不将在自身上作用,猶之折裂身分。
所以肯處便是進處,悟處便是到處,切忌自家身子,替人打哄度日。
三一測 由中陰起識,由乾始發智。
乾自太虛生,靈合内外為知,五蘊不得而成。
蓋五蘊,身目鼻口耳,蔽於陰濁,然而識與智,彼其察焉一也。
故情之成,定於資生之實,其所為生,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