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甘泉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如何?”可知執中自是無此理。
命之流行,有剛柔純駁,而生生之本,未嘗不在。
故剛柔純駁可以言偏,而不可以言惡。
道無不在,随位而在。
三百八十四爻,總是一個思不出其位。
故曰位當、位不當,古人身無閑也。
問“定性。
”曰:“率性之謂道,率性而行,便不消言定。
定亦率也,非率而定,雖定未免有病。
” 心不入細微,還從聲色貨利名習見粗處蔽之。
分殊在理一上流行,如水各滿其器然。
禁止矜持,雖非善學,然亦有可用之時,與截瘧相似,一截則元氣自複。
天地之塞,吾其體無欠缺處,即是塞。
知此,則知帥矣,不必更見有塞體段。
風波不起,本體和平自在。
無知而無不知,有無一體。
老子恃其不知以為知,其知猶有處,蓋退以為進也,於寂體不似。
變化氣質,亦須有造命手,從天命上轉透。
“思慮不定,何故?”曰:“隻為心中有物在爾。
吾人居常有思做盜者否?以其無此念也。
須廓然坦然,強把不得。
” 問:“視聽為氣,聰明為性,何如?”曰:“視聽氣也,亦性也。
視聽之聰明,氣之粹,而性之正者也。
以視聽為非性,則形色天性非矣。
” 思從意起則滞,思從心體則通。
萬物不能礙天之大,萬事不能礙心之虛。
人處大運中,吉兇悔吝,無一息暫停。
聖人隻随地去看道理,亦無停息。
所行有滞礙處,必思有以通之,其智益明。
若要撥開頭上路,先須推倒面前牆。
面前何牆?牆在吾心耳。
心不蔽,則家國天下皆在吾格緻中矣。
故物格意誠,而心廣體胖。
朱子謂:“儒以理為不生不滅,釋氏以神識為不生不滅。
”夫理因神識以發,儒豈能外神識以自存者?但我儒理與神識為一物,而釋之神識,恐理為之障耳。
理豈為障?障之者意也。
體認天理,是不離根之體認。
人隻能一心一路,如九河就道,滔滔中行,更無泛思雜念,方是學問。
未應則此知渾然,與物為體,既應則此知粲然,物各付物。
若雲意之所在謂之物,似有無知無物之時。
其為物不貳,與萬物載焉,隻是一物。
五行相資相濟,一時具備,所以純粹中和,而能為四時之消息流行也。
有微着而無彼此,有偏全而無欠缺,若謂春夏秋冬,各以一物自為生克勝負,謬矣。
蓋消息即是生克也。
“變化氣質,不如緻良知之直截,何如?”曰:“是當下頓悟之說也。
人之生質,各有偏重,如造形之器,亦有志至而氣未從者,譬之六月之冰,安得一照而遽融之?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夫子亦且不敢如此說,故其變化,直至七十方不踰矩。
” 東郭嘗雲:“古人惜陰,一刻千金。
”一年之間,有許多金子,既不賣人,又不受用,不知放在何處,隻是花費無存,可惜。
婁一齋高冠佩劍,所至傾仰。
至姑蘇,桑悅來訪,引僻書相難,一齋未答。
悅曰:“老先生德性工夫有之,道問學則未也。
”一齋遂不與語。
陽明嘗朗誦《孟子》終篇,學者問之,曰:“如今方會讀書,一讀書去,能不回頭。
”尹先生曰:“耳順心得,如誦己言。
” 吾人心地常使有餘裕,地步常使有餘閑,随吾所往,自然寬博有容,平鋪自在,事變之來,是非亦可照察。
不可竭盡心力,彼此俱迫迫窄窄,無展布處。
大事小視之,則可以見大,變事常視之,則可以處變。
若小而為大,常而為變,則不惟來叢脞之失,而且有多事之害矣。
人之聰明,各有所從發之竅,精於此或暗於彼,故聖學專從全體上,不在聰明。
陽明雲:“果是調羹鼎鼐手段,隻将空手去應付,鹽梅汁米之類,不患其不備也。
” 聖人亦何嘗有過人的念慮,有過人的事功?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滿眼生意,竹頭木屑皆家計也。
被事占地步多,隻是心狹。
至善無形,何物可止?不動于欲,天則自如,止水無波。
不以軀殼起念,即一念天下歸仁。
學者無天下之志,即是無為己之志。
念從知轉,則念正,知從念轉,則知妄。
明道獵心,原不成念,故謂之過。
吾人有過,便連心拔動,故謂之惡。
此心流行之精,而有條理可見者為文。
威儀動作,猶文之表末耳,故惟精惟幾為博文。
先輩語言,須虛心細玩,不可輕忽置去。
一擔黃連通喫了,方說甜語。
“百姓與知,何以謂之日用不知?”曰:“百姓之病,無根之病,百姓之善,亦無根之善,主宰未立,學問未講故也。
” 有起念處,即便有斷念時。
感應是有物時見,不是有物時起,起則有生滅矣。
真知脫悟,自然必照。
日食之時,以扇作圖圈承之,其地影之圈,亦随日體盈虧以為偏全,可知本體不足,雖垂照廣,終是偏也。
自私者必用智。
明道曰:“性靜坐可以為學。
”性靜便近本體,非惡動也。
以公言仁,不足以見仁體,以惺與覺言仁,不足以見仁之全體。
惟夫子以愛人言仁,周子以愛言仁,仁之實理自在,不必更說是仁之用,又添出一個心之德,愛之理。
“絕去人欲,須知存理否?”曰:“何者為去?何者為存?理欲隻是一念,又何處絕得?隻在過與不及之間,故《中庸》不說理欲,夫子亦不說去欲二字,止說非禮。
非禮者,不中正之謂也。
” “心之虛處是性否?”曰:“惟真虛,斯能與天地萬物同流。
虛即性也,然性無虛實。
” 天地無心,卻有主宰在。
牛生牛而不生馬,桃生桃而不生李,要亦天地生生變化,隻有此數而已。
真知流行,即是知行并進。
幾乃生機,寂體之流行不已者,感而遂通,妙在遂字,《易》之藏往知來,俱在此中,誠神幾也。
生幾須存誠為主。
人生以後,纔有功,便是動。
靜無功見,立寂求中,皆于感應動時,生幾驗之。
即寂即感,即感即寂,無先後,無彼此,此聖門求仁慎獨本旨,顧須識獨與仁為何物耳。
獨者天理也,慎獨甚微,無容聲臭。
惟有善根一路,着察消融,不是到此,容有善惡交勝之病。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即仁也。
生親、生義、生序、生别、生信,皆生幾之不可已者。
工夫不難於有事無事,而難於有無接續之交,於中蓋有訣竅焉。
志在幾先,功在幾時,言志則不分有事無事,而真幾自貫。
如《大學》所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皆真幾也。
善
命之流行,有剛柔純駁,而生生之本,未嘗不在。
故剛柔純駁可以言偏,而不可以言惡。
道無不在,随位而在。
三百八十四爻,總是一個思不出其位。
故曰位當、位不當,古人身無閑也。
問“定性。
”曰:“率性之謂道,率性而行,便不消言定。
定亦率也,非率而定,雖定未免有病。
” 心不入細微,還從聲色貨利名習見粗處蔽之。
分殊在理一上流行,如水各滿其器然。
禁止矜持,雖非善學,然亦有可用之時,與截瘧相似,一截則元氣自複。
天地之塞,吾其體無欠缺處,即是塞。
知此,則知帥矣,不必更見有塞體段。
風波不起,本體和平自在。
無知而無不知,有無一體。
老子恃其不知以為知,其知猶有處,蓋退以為進也,於寂體不似。
變化氣質,亦須有造命手,從天命上轉透。
“思慮不定,何故?”曰:“隻為心中有物在爾。
吾人居常有思做盜者否?以其無此念也。
須廓然坦然,強把不得。
” 問:“視聽為氣,聰明為性,何如?”曰:“視聽氣也,亦性也。
視聽之聰明,氣之粹,而性之正者也。
以視聽為非性,則形色天性非矣。
” 思從意起則滞,思從心體則通。
萬物不能礙天之大,萬事不能礙心之虛。
人處大運中,吉兇悔吝,無一息暫停。
聖人隻随地去看道理,亦無停息。
所行有滞礙處,必思有以通之,其智益明。
若要撥開頭上路,先須推倒面前牆。
面前何牆?牆在吾心耳。
心不蔽,則家國天下皆在吾格緻中矣。
故物格意誠,而心廣體胖。
朱子謂:“儒以理為不生不滅,釋氏以神識為不生不滅。
”夫理因神識以發,儒豈能外神識以自存者?但我儒理與神識為一物,而釋之神識,恐理為之障耳。
理豈為障?障之者意也。
體認天理,是不離根之體認。
人隻能一心一路,如九河就道,滔滔中行,更無泛思雜念,方是學問。
未應則此知渾然,與物為體,既應則此知粲然,物各付物。
若雲意之所在謂之物,似有無知無物之時。
其為物不貳,與萬物載焉,隻是一物。
五行相資相濟,一時具備,所以純粹中和,而能為四時之消息流行也。
有微着而無彼此,有偏全而無欠缺,若謂春夏秋冬,各以一物自為生克勝負,謬矣。
蓋消息即是生克也。
“變化氣質,不如緻良知之直截,何如?”曰:“是當下頓悟之說也。
人之生質,各有偏重,如造形之器,亦有志至而氣未從者,譬之六月之冰,安得一照而遽融之?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夫子亦且不敢如此說,故其變化,直至七十方不踰矩。
” 東郭嘗雲:“古人惜陰,一刻千金。
”一年之間,有許多金子,既不賣人,又不受用,不知放在何處,隻是花費無存,可惜。
婁一齋高冠佩劍,所至傾仰。
至姑蘇,桑悅來訪,引僻書相難,一齋未答。
悅曰:“老先生德性工夫有之,道問學則未也。
”一齋遂不與語。
陽明嘗朗誦《孟子》終篇,學者問之,曰:“如今方會讀書,一讀書去,能不回頭。
”尹先生曰:“耳順心得,如誦己言。
” 吾人心地常使有餘裕,地步常使有餘閑,随吾所往,自然寬博有容,平鋪自在,事變之來,是非亦可照察。
不可竭盡心力,彼此俱迫迫窄窄,無展布處。
大事小視之,則可以見大,變事常視之,則可以處變。
若小而為大,常而為變,則不惟來叢脞之失,而且有多事之害矣。
人之聰明,各有所從發之竅,精於此或暗於彼,故聖學專從全體上,不在聰明。
陽明雲:“果是調羹鼎鼐手段,隻将空手去應付,鹽梅汁米之類,不患其不備也。
” 聖人亦何嘗有過人的念慮,有過人的事功?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滿眼生意,竹頭木屑皆家計也。
被事占地步多,隻是心狹。
至善無形,何物可止?不動于欲,天則自如,止水無波。
不以軀殼起念,即一念天下歸仁。
學者無天下之志,即是無為己之志。
念從知轉,則念正,知從念轉,則知妄。
明道獵心,原不成念,故謂之過。
吾人有過,便連心拔動,故謂之惡。
此心流行之精,而有條理可見者為文。
威儀動作,猶文之表末耳,故惟精惟幾為博文。
先輩語言,須虛心細玩,不可輕忽置去。
一擔黃連通喫了,方說甜語。
“百姓與知,何以謂之日用不知?”曰:“百姓之病,無根之病,百姓之善,亦無根之善,主宰未立,學問未講故也。
” 有起念處,即便有斷念時。
感應是有物時見,不是有物時起,起則有生滅矣。
真知脫悟,自然必照。
日食之時,以扇作圖圈承之,其地影之圈,亦随日體盈虧以為偏全,可知本體不足,雖垂照廣,終是偏也。
自私者必用智。
明道曰:“性靜坐可以為學。
”性靜便近本體,非惡動也。
以公言仁,不足以見仁體,以惺與覺言仁,不足以見仁之全體。
惟夫子以愛人言仁,周子以愛言仁,仁之實理自在,不必更說是仁之用,又添出一個心之德,愛之理。
“絕去人欲,須知存理否?”曰:“何者為去?何者為存?理欲隻是一念,又何處絕得?隻在過與不及之間,故《中庸》不說理欲,夫子亦不說去欲二字,止說非禮。
非禮者,不中正之謂也。
” “心之虛處是性否?”曰:“惟真虛,斯能與天地萬物同流。
虛即性也,然性無虛實。
” 天地無心,卻有主宰在。
牛生牛而不生馬,桃生桃而不生李,要亦天地生生變化,隻有此數而已。
真知流行,即是知行并進。
幾乃生機,寂體之流行不已者,感而遂通,妙在遂字,《易》之藏往知來,俱在此中,誠神幾也。
生幾須存誠為主。
人生以後,纔有功,便是動。
靜無功見,立寂求中,皆于感應動時,生幾驗之。
即寂即感,即感即寂,無先後,無彼此,此聖門求仁慎獨本旨,顧須識獨與仁為何物耳。
獨者天理也,慎獨甚微,無容聲臭。
惟有善根一路,着察消融,不是到此,容有善惡交勝之病。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即仁也。
生親、生義、生序、生别、生信,皆生幾之不可已者。
工夫不難於有事無事,而難於有無接續之交,於中蓋有訣竅焉。
志在幾先,功在幾時,言志則不分有事無事,而真幾自貫。
如《大學》所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皆真幾也。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