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甘泉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幾着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此顔子知幾先天之學。
今之學者,止於意氣作為上論志,不於天行乾乾主宰上論志。
非志則幾不神,非志非幾,而欲立未發之中,于未應之先,以為應事主,而應之者無心焉,非影響即虛見。
所謂體天理者,豈是事物上推求?豈是意念上展轉?隻從生幾上時時照察。
幾是,則通體皆是;幾非,則通體皆非。
蓋幾者,性情之流行,通乎知行而無息者也。
學者每言無知。
知是虛靈,開天闢地,生生不死底物事。
窮神知化,過此以往,未之或知,是到無聲臭無可言處。
未至于此,豈可便說無知?恐不免於信心妄用耳。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類,天無偏而地氣有偏。
然天至於生時,即已入地氣矣。
天氣須從未生時觀來。
人之過,各於其黨。
黨生於性之偏,豈惟食色?雖佛、老、楊、墨,皆於吾人虛體仁義上偏重之,亦不是性外突來物事。
無形,安有影? 道在求自得爾,靜體渾融,虛通無間,原不在喧寂上。
故有用博約如有所立者,有用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者,各随其資禀方便以入。
其言靜以養動者,亦默坐澄心法也。
不善用之,未免絕念滅性、枯寂強制之弊,故古來無此法門。
然則如之何?道以自然為至,知其自然,動不以我,斯無事矣。
故學在知止,不在求靜。
“慎獨是靜功?是動功?”曰:“言靜言動,又恐學者於動靜時便生起滅,唯幾則無間一體故也。
” 問:“緻知有起處,如何?”曰:“知無不在,緻之之功,則在於幾時。
蓋幾有可見,未幾則無見也。
夫其所可見,即其所未見者耳。
故緻所見,而其所未見者在矣。
動靜止有一體。
” “氣質變化有要否?”曰:“枯槁之發生以陽,氣質之變化以知,知透而行,至渣滓融矣。
故曰陽明勝則德性用,乾道也。
如雞抱卵亦然。
” “人之才智聰慧相殊倍,莫亦繼善,原初帶來否?”曰:“非也。
猶之生物然,濃淡華素,色色各别者,地氣耳。
天無形,地氣有形。
人之質禀軀殼,地氣也,故學求端於天。
” 論學書 聽言觀書有得,恐還是軀殼意氣上相契,不是神接。
神接則實得根生而德離矣。
夫精粗一理,顯微無二,故善學者從粗淺入細微,不善學者從細漸成議論;實用功者,從日用察鸢魚,不實用功者,從鸢魚成虛見,此中正之道所以難也。
(《答甘泉》) 天理上有何工夫可用?隻善識克去人欲為體認切要。
近來學者間失此意,每以天理為若有物想像而得之,亦若有物得焉,卒成虛見。
(《奉甘泉》) 垣竊以為戒懼事之功易,而戒懼念慮之功難。
戒懼念慮之功易,而戒懼本體之功難。
夫戒懼乎本體者,非志之主宰不能也。
此處無隐,亦無懈時,顧在人自作之耳。
近時謝惟仁有書,論今人隻於義理上論學,不在合下工夫上論學;隻於學上論病痛,不於己志真切上論病痛。
又竊以為今之學者,止於意氣作為上論志,不於天行乾乾主宰上論志,所以終未有湊泊處。
(《柬鄒東廓》) 竊念此生真惟有此一念,可以對越上帝。
細細條晰,猶是掩善着惡,地面縱饒,此身全無破綻,畢竟于仁體乾體上無幹也。
噫!乾道之學,數百年鮮有聞者,自道丈發之,而吾人猶以大人之體,翻為童觀之窺,乃遂謂之曰儒,其自小也甚矣。
(《柬鄒東廓》) 格物即精一工夫。
(《柬黃久菴》) 心齋之學,同志每以空疏為疑。
近得執事所論修道工夫,小物必謹,則發心齋之蘊,非執事而誰?第於不睹不聞另立見解,尚與區區之意未合。
夫不睹不聞,性之體也,惟其不睹不聞,故能體物不遺。
體物不遺,即率性之道也。
人惟有此不睹不聞、體物不遺之體,而或不能不以忘助失之,故戒慎恐懼,所以存於此身,猶之曰修身修心養性雲耳,非謂必有一物而後可存養也。
今曰性如明珠,原無塵染,有何睹聞?着何戒懼?故遂謂平時隻是率性所行。
及時有放逸,不睹不聞,然後戒慎恐懼以修之。
夫既如明珠矣,既無塵染矣,不待戒懼矣,其所放逸者,又何從而有之?而又知之?所謂率者,又何事乎?聞平時無事,難以言功,止合率性,性本具足,不必語修,則誠似矣。
然物交知誘,非有戒懼存於其間,則其所率所謂道者,果知其為性道之本否乎?果如此說,非惟工夫間斷不續,待放逸不睹不聞而後修其幾,亦緩矣。
知及仁守莊莅動禮,此夫子自内達外,示人以性道全體,合下便是合一用功,非謂有知及仁守而又有莊莅動禮也。
君子終日乾乾,忠信進德,修詞立誠,聖賢以此立教,吾人尚爾悠悠,動辄見過。
若謂隻任自然,便謂之道,恐終涉于百姓日用不知。
區區為此說者,非謂率非自然也。
慎獨精一,不容意見之為,自然者,自然之至也。
(《答顔鈞》) 不睹不聞,有何影響?吾兄豈亦有影響耶!蓋自學者所見言之,第不知感應時,亦複反觀所謂不睹不聞者,而慎之乎?抑亦於睹聞之先,戒懼其所謂不睹不聞者,而随應之乎?或不論已感未感,隻從不睹不聞之體而戒懼之乎?於不睹不聞之體而戒懼之,不知亦有面目可得而言之乎?忽然感,忽然應,于時面目将何存乎?既無面目,又不知以何者為體而戒懼之使流行也?故第嘗謂戒懼不睹不聞,隻觀主宰,不論體段,隻求緻虛,不論着力,内省不疚,無惡於志。
志者,主宰也。
剛健純粹,通一身動靜隐顯而運用之。
若雲真有所見,則影響其将不免矣。
炯炯靈靈中中正正之何物乎?在目乎?在念乎?非目非念何見乎?此恐未易言也。
(《答徐溫泉》) 蓋未感之先,别無可言,惟有一真志在耳。
故鄙人嘗謂志在幾先,而功在幾時。
志從好學有之,幾從好學得之,故夫子獨稱顔子為好學。
又曰:“知幾其神乎!”非志,則幾不神也。
非志非幾,而影立未發之中,於未應之先,以為應事主,而應之若無心焉,非影響即虛見。
(《與葛洞岡》) 善學者,事從心生,故天下之事從心轉。
不善學者,心從事動,故吾人之心從事換。
隻在内外賓主之間,非天然之勇不能也。
(《答謝特峰》) 蓋非生機呈露條達,而遽謂之真志,且曰“是能立焉”,恐猶之意氣所發,誠僞由分,非可強者。
世緣仍仍,機竅便熟,道家所謂“今之學道,以天理為門庭,以人影為行徑”。
斯亦對症之劑,如何?(《答程介齋》) 聖賢之怒,從仁上發,故善善惡惡,皆仁之用。
吾
今之學者,止於意氣作為上論志,不於天行乾乾主宰上論志。
非志則幾不神,非志非幾,而欲立未發之中,于未應之先,以為應事主,而應之者無心焉,非影響即虛見。
所謂體天理者,豈是事物上推求?豈是意念上展轉?隻從生幾上時時照察。
幾是,則通體皆是;幾非,則通體皆非。
蓋幾者,性情之流行,通乎知行而無息者也。
學者每言無知。
知是虛靈,開天闢地,生生不死底物事。
窮神知化,過此以往,未之或知,是到無聲臭無可言處。
未至于此,豈可便說無知?恐不免於信心妄用耳。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類,天無偏而地氣有偏。
然天至於生時,即已入地氣矣。
天氣須從未生時觀來。
人之過,各於其黨。
黨生於性之偏,豈惟食色?雖佛、老、楊、墨,皆於吾人虛體仁義上偏重之,亦不是性外突來物事。
無形,安有影? 道在求自得爾,靜體渾融,虛通無間,原不在喧寂上。
故有用博約如有所立者,有用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者,各随其資禀方便以入。
其言靜以養動者,亦默坐澄心法也。
不善用之,未免絕念滅性、枯寂強制之弊,故古來無此法門。
然則如之何?道以自然為至,知其自然,動不以我,斯無事矣。
故學在知止,不在求靜。
“慎獨是靜功?是動功?”曰:“言靜言動,又恐學者於動靜時便生起滅,唯幾則無間一體故也。
” 問:“緻知有起處,如何?”曰:“知無不在,緻之之功,則在於幾時。
蓋幾有可見,未幾則無見也。
夫其所可見,即其所未見者耳。
故緻所見,而其所未見者在矣。
動靜止有一體。
” “氣質變化有要否?”曰:“枯槁之發生以陽,氣質之變化以知,知透而行,至渣滓融矣。
故曰陽明勝則德性用,乾道也。
如雞抱卵亦然。
” “人之才智聰慧相殊倍,莫亦繼善,原初帶來否?”曰:“非也。
猶之生物然,濃淡華素,色色各别者,地氣耳。
天無形,地氣有形。
人之質禀軀殼,地氣也,故學求端於天。
” 論學書 聽言觀書有得,恐還是軀殼意氣上相契,不是神接。
神接則實得根生而德離矣。
夫精粗一理,顯微無二,故善學者從粗淺入細微,不善學者從細漸成議論;實用功者,從日用察鸢魚,不實用功者,從鸢魚成虛見,此中正之道所以難也。
(《答甘泉》) 天理上有何工夫可用?隻善識克去人欲為體認切要。
近來學者間失此意,每以天理為若有物想像而得之,亦若有物得焉,卒成虛見。
(《奉甘泉》) 垣竊以為戒懼事之功易,而戒懼念慮之功難。
戒懼念慮之功易,而戒懼本體之功難。
夫戒懼乎本體者,非志之主宰不能也。
此處無隐,亦無懈時,顧在人自作之耳。
近時謝惟仁有書,論今人隻於義理上論學,不在合下工夫上論學;隻於學上論病痛,不於己志真切上論病痛。
又竊以為今之學者,止於意氣作為上論志,不於天行乾乾主宰上論志,所以終未有湊泊處。
(《柬鄒東廓》) 竊念此生真惟有此一念,可以對越上帝。
細細條晰,猶是掩善着惡,地面縱饒,此身全無破綻,畢竟于仁體乾體上無幹也。
噫!乾道之學,數百年鮮有聞者,自道丈發之,而吾人猶以大人之體,翻為童觀之窺,乃遂謂之曰儒,其自小也甚矣。
(《柬鄒東廓》) 格物即精一工夫。
(《柬黃久菴》) 心齋之學,同志每以空疏為疑。
近得執事所論修道工夫,小物必謹,則發心齋之蘊,非執事而誰?第於不睹不聞另立見解,尚與區區之意未合。
夫不睹不聞,性之體也,惟其不睹不聞,故能體物不遺。
體物不遺,即率性之道也。
人惟有此不睹不聞、體物不遺之體,而或不能不以忘助失之,故戒慎恐懼,所以存於此身,猶之曰修身修心養性雲耳,非謂必有一物而後可存養也。
今曰性如明珠,原無塵染,有何睹聞?着何戒懼?故遂謂平時隻是率性所行。
及時有放逸,不睹不聞,然後戒慎恐懼以修之。
夫既如明珠矣,既無塵染矣,不待戒懼矣,其所放逸者,又何從而有之?而又知之?所謂率者,又何事乎?聞平時無事,難以言功,止合率性,性本具足,不必語修,則誠似矣。
然物交知誘,非有戒懼存於其間,則其所率所謂道者,果知其為性道之本否乎?果如此說,非惟工夫間斷不續,待放逸不睹不聞而後修其幾,亦緩矣。
知及仁守莊莅動禮,此夫子自内達外,示人以性道全體,合下便是合一用功,非謂有知及仁守而又有莊莅動禮也。
君子終日乾乾,忠信進德,修詞立誠,聖賢以此立教,吾人尚爾悠悠,動辄見過。
若謂隻任自然,便謂之道,恐終涉于百姓日用不知。
區區為此說者,非謂率非自然也。
慎獨精一,不容意見之為,自然者,自然之至也。
(《答顔鈞》) 不睹不聞,有何影響?吾兄豈亦有影響耶!蓋自學者所見言之,第不知感應時,亦複反觀所謂不睹不聞者,而慎之乎?抑亦於睹聞之先,戒懼其所謂不睹不聞者,而随應之乎?或不論已感未感,隻從不睹不聞之體而戒懼之乎?於不睹不聞之體而戒懼之,不知亦有面目可得而言之乎?忽然感,忽然應,于時面目将何存乎?既無面目,又不知以何者為體而戒懼之使流行也?故第嘗謂戒懼不睹不聞,隻觀主宰,不論體段,隻求緻虛,不論着力,内省不疚,無惡於志。
志者,主宰也。
剛健純粹,通一身動靜隐顯而運用之。
若雲真有所見,則影響其将不免矣。
炯炯靈靈中中正正之何物乎?在目乎?在念乎?非目非念何見乎?此恐未易言也。
(《答徐溫泉》) 蓋未感之先,别無可言,惟有一真志在耳。
故鄙人嘗謂志在幾先,而功在幾時。
志從好學有之,幾從好學得之,故夫子獨稱顔子為好學。
又曰:“知幾其神乎!”非志,則幾不神也。
非志非幾,而影立未發之中,於未應之先,以為應事主,而應之若無心焉,非影響即虛見。
(《與葛洞岡》) 善學者,事從心生,故天下之事從心轉。
不善學者,心從事動,故吾人之心從事換。
隻在内外賓主之間,非天然之勇不能也。
(《答謝特峰》) 蓋非生機呈露條達,而遽謂之真志,且曰“是能立焉”,恐猶之意氣所發,誠僞由分,非可強者。
世緣仍仍,機竅便熟,道家所謂“今之學道,以天理為門庭,以人影為行徑”。
斯亦對症之劑,如何?(《答程介齋》) 聖賢之怒,從仁上發,故善善惡惡,皆仁之用。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