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甘泉學案二
關燈
小
中
大
化育,於是天聰明之蘊,庶幾為天下利,而空寂窠臼,若将推而易之。
由孟轲氏以來,未有臻斯旨者,蓋孔門遺意也。
此義既明,誦說漸廣,世之學者,乃或不能究其微,而高明之士,又益過之,承接依稀之見,自信當下,侈然以為流行,而反之天則,往往疏漏粗浮,将使明明德於天下之學,又複一晦,而彼空寂者流,反得以其所獨至者掩之。
此豈緻知格物本旨哉!予嘗而求之,道有本末,學有先後,《大學》教人,以知止為先,而後定靜安慮由之。
(《贈滄守胡子序》) 知止而後能定靜安慮者,緻知以格物也;定靜安慮而後能得者,物格而後知至也。
是故知止之義,雖高明之士,有不能舍之以徑趨者,甚哉!聖人為學者慮,至深遠也。
止者,此心應感之幾,其明不假思,而其則不可亂,善而無善,所謂至善也。
有所不止焉,思以亂之,非其本體也。
是故聖人亟指之,而欲以其知及之,信其本無不止之體,而究其有所不止之由,即應感之間,察流行之主,使所謂不思而明、有則而不可亂者,卓然見於澄汰廓清之餘,而立于齊莊凝聚之地,是則知止之義,蓋緻知格物者所必先,而聖人之所為亟指也。
由是而定靜安慮,其為消融長裕,雖甚敦笃精密,思以效與能之才而不可廢。
然非知止,抑孰從而竭之?蓋不知止,則其思不一,其思不一,則其主不藏,其主不藏,則其幾不生,其幾不生,則其則不見,如是而曰定靜安慮,皆誣而已。
學焉而不得其旨,其流未有不至於漫焉以自誣者。
夫以梏亡反覆之體,侈然於應感之間,而欲責其當下流行之幾,以充緻知格物之量,是索照于塵鑑,而計溝浍之必江河也,惡可得哉?彼高明之士,苟能反身而絜比之,亦可自悟矣。
(《贈滄守胡子序》) 陽明之學,要於心悟,而取撰于緻知,将以探言行所本,闢夫滞見聞而習度數者之非,而究其知出於自然,亦以信其所不息,而擴其所必燭。
彼舍言行而别求一心,與夫外功力而任本體,皆非其旨也。
嗣後一傳百訛,師心即聖,不假學力,内馳見於玄漠,而外逃失於躬行,後生不察,遂謂言行不必根心,而聖人之學,不足達於用,由是繼之以畔。
夫良知曰緻,蓋必舉其靈晰圓神出于自然者,恍然澄定於廓清凝聚之餘,而日見其參立於前,而後養以長裕,漸以銷融,使其精微中庸,皆将畢於竭才,以幾渾合。
如是,則所謂心悟者,非百倍其功不可入,而至于長裕銷融,固未嘗忘所有事也,此豈無假於學哉!(《龍岡摘稿序》) 理一而分殊,知先後者其庶乎!知止,始條理也。
立主宰以統流行,非遺外也,先立乎其大者爾。
定靜安慮,終條理也。
流行中精此主宰,非離根也,緻其用焉爾。
儱侗似理一,防檢似分殊,遠矣哉!然則奈何?曰,由知止焉,精之而已矣。
知者行之主,行者知之用。
良知良能,其體一也;緻知格物,其工夫亦一也。
學者能使其明覺之幾,歸於精實,則知行一矣。
虛見非知也,襲義非行也,二之故也。
二之者,離其體之謂也,故立本以利其用,君子務焉。
成己即能成物,非推也,《傳》有之:“有諸己而後求人,無諸己而後非人。
”奈何曰“道有本末,學有先後”?始也盡其性而物體焉,所以道之也。
既也察諸物而性盡焉,所以齊之也。
齊而不道,謂之無本,霸術是已;道而不齊,謂之遺末,二氏是已。
有始有卒,聖學其幾矣乎? 周一己之善,仁欤?贊一世之化,知欤?天地萬物,有根竅焉,往古來今,有宗統焉。
君子中天下,定四海,仁知之事也,乃所性則不與焉,些子頭柄,全其為人之道而已。
故人也者,天地之靈也,萬物之命也,往古之藏,來今之準也。
知此,謂之知學;信此,謂之信道。
學必有見,見不以默,是神識也,非性之明覺也。
學必有造,造不以深,是襲取也,非性之真養也。
學必有措,措不以時,是力魄也,非性之動以天也。
性者,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見而無見,是為真知;造而無造,是為實詣;措而無措,是為當幾。
故習以學者,不離乎節概、名義、勳庸、藝文之間、而不得夫節概、名義、勳庸、藝文之,此於其質不已化而趍於中者乎? 居仁由義,窮居即大行也,視遠道何損焉?成器而動,大行即窮居也,視求志何加焉? 夫學,性情而已矣。
不怨不尤,孔子所以學天也;不遷不貳,顔子所以學聖也。
性,天命也,弘之存乎人,不慮而知,其誰命之?弘之亦奉天時,非人力爾!故不信天,則學無從;不竭人,則道不緻。
知天焉,盡矣! 人我立達,天所為也。
性,其仁乎?然立達不先,近無可取,将焉譬之?能此乃謂求仁。
遺己急人,非天所為爾,故求仁莫先反身。
退藏於密,神智出焉,惟洗心得之,乃見天則。
天則無本末,然其主不藏,則其幾不生,退藏其至乎?洗心要矣。
造詣涵養,皆自見始,忘見而修,以身至之,日虛日新,不見其止,造詣極矣。
涵養奚俟焉?即見為守,不可語悟,以是為涵養,末矣。
生之謂性,原無對待。
克伐怨欲之心,即恻隐羞惡之心,隻從不慮出來,則為性,從軀殼上起,則為妄。
顔子不絕妄念,隻妙悟此性。
性性生生,則雖習心未淨,自無住腳處。
如此乃能立本、經綸、知化育也。
務絕念,并本來生機一齊滅熄,遂使天地之化,都無從發生,安得為仁?
由孟轲氏以來,未有臻斯旨者,蓋孔門遺意也。
此義既明,誦說漸廣,世之學者,乃或不能究其微,而高明之士,又益過之,承接依稀之見,自信當下,侈然以為流行,而反之天則,往往疏漏粗浮,将使明明德於天下之學,又複一晦,而彼空寂者流,反得以其所獨至者掩之。
此豈緻知格物本旨哉!予嘗而求之,道有本末,學有先後,《大學》教人,以知止為先,而後定靜安慮由之。
(《贈滄守胡子序》) 知止而後能定靜安慮者,緻知以格物也;定靜安慮而後能得者,物格而後知至也。
是故知止之義,雖高明之士,有不能舍之以徑趨者,甚哉!聖人為學者慮,至深遠也。
止者,此心應感之幾,其明不假思,而其則不可亂,善而無善,所謂至善也。
有所不止焉,思以亂之,非其本體也。
是故聖人亟指之,而欲以其知及之,信其本無不止之體,而究其有所不止之由,即應感之間,察流行之主,使所謂不思而明、有則而不可亂者,卓然見於澄汰廓清之餘,而立于齊莊凝聚之地,是則知止之義,蓋緻知格物者所必先,而聖人之所為亟指也。
由是而定靜安慮,其為消融長裕,雖甚敦笃精密,思以效與能之才而不可廢。
然非知止,抑孰從而竭之?蓋不知止,則其思不一,其思不一,則其主不藏,其主不藏,則其幾不生,其幾不生,則其則不見,如是而曰定靜安慮,皆誣而已。
學焉而不得其旨,其流未有不至於漫焉以自誣者。
夫以梏亡反覆之體,侈然於應感之間,而欲責其當下流行之幾,以充緻知格物之量,是索照于塵鑑,而計溝浍之必江河也,惡可得哉?彼高明之士,苟能反身而絜比之,亦可自悟矣。
(《贈滄守胡子序》) 陽明之學,要於心悟,而取撰于緻知,将以探言行所本,闢夫滞見聞而習度數者之非,而究其知出於自然,亦以信其所不息,而擴其所必燭。
彼舍言行而别求一心,與夫外功力而任本體,皆非其旨也。
嗣後一傳百訛,師心即聖,不假學力,内馳見於玄漠,而外逃失於躬行,後生不察,遂謂言行不必根心,而聖人之學,不足達於用,由是繼之以畔。
夫良知曰緻,蓋必舉其靈晰圓神出于自然者,恍然澄定於廓清凝聚之餘,而日見其參立於前,而後養以長裕,漸以銷融,使其精微中庸,皆将畢於竭才,以幾渾合。
如是,則所謂心悟者,非百倍其功不可入,而至于長裕銷融,固未嘗忘所有事也,此豈無假於學哉!(《龍岡摘稿序》) 理一而分殊,知先後者其庶乎!知止,始條理也。
立主宰以統流行,非遺外也,先立乎其大者爾。
定靜安慮,終條理也。
流行中精此主宰,非離根也,緻其用焉爾。
儱侗似理一,防檢似分殊,遠矣哉!然則奈何?曰,由知止焉,精之而已矣。
知者行之主,行者知之用。
良知良能,其體一也;緻知格物,其工夫亦一也。
學者能使其明覺之幾,歸於精實,則知行一矣。
虛見非知也,襲義非行也,二之故也。
二之者,離其體之謂也,故立本以利其用,君子務焉。
成己即能成物,非推也,《傳》有之:“有諸己而後求人,無諸己而後非人。
”奈何曰“道有本末,學有先後”?始也盡其性而物體焉,所以道之也。
既也察諸物而性盡焉,所以齊之也。
齊而不道,謂之無本,霸術是已;道而不齊,謂之遺末,二氏是已。
有始有卒,聖學其幾矣乎? 周一己之善,仁欤?贊一世之化,知欤?天地萬物,有根竅焉,往古來今,有宗統焉。
君子中天下,定四海,仁知之事也,乃所性則不與焉,些子頭柄,全其為人之道而已。
故人也者,天地之靈也,萬物之命也,往古之藏,來今之準也。
知此,謂之知學;信此,謂之信道。
學必有見,見不以默,是神識也,非性之明覺也。
學必有造,造不以深,是襲取也,非性之真養也。
學必有措,措不以時,是力魄也,非性之動以天也。
性者,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見而無見,是為真知;造而無造,是為實詣;措而無措,是為當幾。
故習以學者,不離乎節概、名義、勳庸、藝文之間、而不得夫節概、名義、勳庸、藝文之,此於其質不已化而趍於中者乎? 居仁由義,窮居即大行也,視遠道何損焉?成器而動,大行即窮居也,視求志何加焉? 夫學,性情而已矣。
不怨不尤,孔子所以學天也;不遷不貳,顔子所以學聖也。
性,天命也,弘之存乎人,不慮而知,其誰命之?弘之亦奉天時,非人力爾!故不信天,則學無從;不竭人,則道不緻。
知天焉,盡矣! 人我立達,天所為也。
性,其仁乎?然立達不先,近無可取,将焉譬之?能此乃謂求仁。
遺己急人,非天所為爾,故求仁莫先反身。
退藏於密,神智出焉,惟洗心得之,乃見天則。
天則無本末,然其主不藏,則其幾不生,退藏其至乎?洗心要矣。
造詣涵養,皆自見始,忘見而修,以身至之,日虛日新,不見其止,造詣極矣。
涵養奚俟焉?即見為守,不可語悟,以是為涵養,末矣。
生之謂性,原無對待。
克伐怨欲之心,即恻隐羞惡之心,隻從不慮出來,則為性,從軀殼上起,則為妄。
顔子不絕妄念,隻妙悟此性。
性性生生,則雖習心未淨,自無住腳處。
如此乃能立本、經綸、知化育也。
務絕念,并本來生機一齊滅熄,遂使天地之化,都無從發生,安得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