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甘泉學案二

關燈
理之外,更立一方亦得,然無用如此。

    故但就中指點出一通融樞要,隻在變化氣質。

    學問不從這上着腳,恁說格緻,說戒懼,說求仁集義,與夫緻良知,體認天理,要之隻是虛弄精神,工夫都無落。

    (已上《答葉德和》) 《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天則也。

    天則流行,陰陽未有偏勝,阖闢往來,本自生生不息。

    形聚質成軀殼,氣生陰陽交駁,志以氣行,而天道或幾於息矣。

    以故一旦軀殼既敝,積陰不化之氣,不可反升於天,依草附木,為鬼為祟,頓令此身飄流散落,弗獲歸根複命,與草木同朽腐而已矣。

    天之生物,使之一本,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繼善成性,不以生存,不以死亡,生生化化,通乎死生晝夜而知者,歸根複命之謂也,雖謂之不死可也。

    釋氏說法度人宗旨,不過以蘊空之說為根本,聲音之道為作用,不落鬼道為法門。

    (《答祝介卿》) 今所傳《心經》,字母其本教也,而其為末法,又不過窺見世俗積惡任氣,死則物而不化,郁陰怆悽,遊魂如夢,直以铙鼓聲音散之,是驅之速於滅亡而已,豈有所為聖賢安身立命之道哉!予昔為太仆時,直宿,隸告以夜中有鬼,投石隸舍,終夜不息。

    隸舍之西,為亭池空地,直繞衙後。

    予視之,見有空房一區,幽陰阒寂,蓋人迹所不臨之地。

    予問此何房?有老隸密告以故。

    予曰:“噫嘻!積陰聚而不散,以聲音散之當止。

    ”乃令直夜敲擊梆鈴,叫噪其中,旬日之間,鬼不複投石。

    予豈嘗修齋念佛,效法超度邪?聲音散之而已耳。

    (《答祝介卿》) 一實萬分,不相貫串感應,不知淵默中有多少魑魅魍魉,乘風投隙,零碎答應,何神、何明、何王、何聖之降之生,作之成也。

    (《答孟仁》) 道心惟微,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也。

    聲臭皆屬氣質,為輕躁,為怠忽,粗率浮動,百孔千瘡,皆從此發,危莫甚焉。

    是故精者不粗之名,一者不二之名。

    不粗不二,更無聲臭可言。

    氣質變化,而天載存矣,執中之道也。

    (《答葉德微》)  予年十八九時,切慕聖賢之學,日涉蹊徑,旋開旋塞。

    一日讀《延平語錄》,教人觀喜恕哀樂未發氣象。

    予竊嘗試之,積日累月,稍覺氣質漸次清明,問學漸次得力。

    是故喜怒哀樂未發,豈真冥然無覺之謂也?苟真冥然無覺,則戒慎恐懼,孰其屍之?白沙曰:“戒慎恐懼,閑邪存其誠而已。

    是故莫見乎隐,莫顯乎微,誠之不可掩也。

    曲能有誠,推而緻之,形着動變,誠斯立焉。

    至誠之德,着于四方,悠遠博厚高明,而一本之道備矣。

    是故不知反觀,不可與語于閑存,不知閑存,不可與語于戒懼。

    ”此吾儒存省思誠之學,與異端枯寂蘊空,毫釐千裡之辨。

    其曰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非可觀者,幾何其不流而為虛無之續也。

    (《李靜齋榮獎序》) 一友曰:“日用應事,隻從心之安處,便是良知。

    ”又一友曰:“予往往於心之不安處,求而得之。

    ”東廓曰:“良知者,心之真知也,天然自有之中也。

    ”良知發于心之所安,固也。

    非其所安之正而發也者,非心之真也。

    發於心之不安,固也。

    非其所不安之正而發也者,非心之真也。

    皆病也,氣質誘之也。

    是故戒懼慎獨之慎,從真學者,隻常常戒懼不離,無分寂感,一以貫之。

    此其為緻良知而已矣。

    (《東廓先生文集序》) 廣信寠一齋先生,受業康齋之門,歸與其徒論學。

    饒陽永豐潘、夏二先生遊焉。

    潘德夫方正嚴毅,終日終身,出入準繩規矩。

    夏東巖則性度春和,涵養純粹,人以明道方之。

    懷常谒先生于家,先生飲之,其姪貞獻新釀秫酒,請為令。

    先生時方督學山東,笑語懷曰:“某此去不能為新奇酒令,但循古套行酒,期于浃洽,不亦可乎?”先生兩楹對語,有“天人一處須由敬,内外忘時始是仁”之句,先生指謂懷曰:“某平生問學,隻此二語,是用功最得力處。

    ”(《東巖文集序》) 聖人之道在心,心之道在天地,天地之道見于陰陽,陰陽之道着於《易》。

    《河圖》之數,《易》數也,而天地聖人之道存焉,是故《易》有太極。

    太極者,天地之心,陰陽所始,實無始也;陰陽所終,實無終也。

    一理動靜,兩儀肇分,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生焉,六七八九十,水火木金土成焉。

    生者為動、為陽、為天,成者為靜、為陰、為地。

    動陽之陽,一二為太陽,陽之陰,三四為少陰;靜陰之陰,六七為太陰,陰之陽,八九為少陽。

    中分二儀,橫列四象,一變一合,八卦相蕩。

    (《心統圖說》) 天,太陽之陽,一水生,象乾。

    太陽之陰,二火生,象兌。

    少陰之陽,三木生,象離。

    少陰之陰,四金生,象震。

    地,太陰之陰,六水成,象坤。

    太陰之陽,七火成,象艮。

    少陽之陰,八木成,象坎。

    少陽之陽,九金成,象巽。

    天卦四,地卦四,一六同宗,位北水;二七同道,位南火;三八為朋,在東木,四九為友,居西金。

    陽極於五,陰極於十,如輪之在心,如屋之在脊,合之有中,分之無,兼統四方,有極無極,土之所以成始成終,太極之象也。

    方其天道流行,動而生陽,一二三四,陽動斯極,動極生陰,造化萬物。

    陽變為感,應随陰合,洪纖高下,各肖形色。

    六七八九。

    (《心統圖說》) 四陰一氣,地道終事,陰極陽至,天根動萌,精純粹美。

    是故心生形成,萬物鹹備。

    少陽木之性,仁;太陽金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