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甘泉學案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太仆呂巾石先生懷 呂懷字汝德,号巾石,廣信永豐人。
嘉靖壬辰進士。
自庶吉士出為給事中,複入春坊,以南京司業掌翰林院事,遷南太仆寺少卿,緻仕。
先生受學于甘泉,以為‘天理良知本同宗旨,學者功夫無有落,枉自說同說異’。
就中指點出一通融樞要,隻在變化氣質,故作《心統圖說》,以《河圖》之理明之:“一六同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各居一方。
五十在中,如輪之有心,屋之有脊,兼統四方。
人之心五十也,陰陽合德,兼統四端,命曰人極。
至于氣質,由身而有,不能無偏,猶水火木金,各以偏氣相勝,是偏氣勝則心不能統之矣,皆因心同形異,是生等差,故學者求端於天,不為氣質所局矣。
”先生之論,極為切實,可以盡橫渠之蘊。
然尚有說。
夫氣之流行,不能無過不及,故人之所禀,不能無偏。
氣質雖偏,而中正者未嘗不在也。
猶天之寒暑,雖過不及,而盈虛消息,卒歸於太和。
以此證氣質之善,無待於變化。
理不能離氣以為理,心不能離身以為心,若氣質必待變化,是心亦須變化也。
今曰“心之本來無病,由身之氣質而病”,則身與心判然為二物矣。
孟子言“陷溺其心者為歲”,未聞氣質之陷其心也。
蓋橫渠之失,渾氣質於性;先生之失,離性於氣質,總由看習不清楚耳。
先生所着有《律呂古義》、《曆考》、《廟議》諸書。
論學語 竊謂天道流行,命也;與心俱生,性也。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實一本耳。
前後五者,皆性于己而命于天,世之人但知以前五者為人性,而不知節之以天理,以後五者為天命,而不知求之於人心,故孟子謂聲色臭味安佚之欲,與心俱生,人之性也。
然有本之天理而不可易者,君子固不謂由於人性恣然自肆,而不思所以節之於理也。
仁義禮智,天道之懿,一理流行,天之命也。
然有根於人心而不容僞者,君子固不謂出於天命,而不思所以性之于己也。
夫心即理,理即心,人心天理,無非中者。
然性本人心,而有不出于理者,是形氣之私,而非性之真;命出天理,而有不根於心者,是拘蔽之妄,而非命之正。
性命合一,天人不間,知而行之,此孟子之所以亞聖也。
(《答毛介川》) 氣之存亡,間不容發,一念之得,則充塞天地,一念苟失,即堕落體膚,是故孟子論養氣,必以集義為事。
此氣流行,生生不息,是吾之本心也,義與心俱,何以待集?蓋忘助間之耳。
忘助人也,勿忘勿助則義集,人欲泯而天理流行矣。
程子謂勿忘勿助與鸢飛魚躍意同,正謂是也。
此理此心,流行天地,默而識之,随處充足。
花林鳥,異态同情,俯仰之間,萬物一體,不言而喻。
若隻恁地操持,恐不免隻是義襲工夫,到底止得聖門所為難耳。
(已上《答曾廓齋》) 不睹不聞,即吾心本來中正之體,無生無弗生,無存無弗存,苟有絲毫人力,便是意必固我,而生存之理息矣。
故君子戒慎恐懼,常令惺惺,便是生存之法。
(《答戚南山》) 天以生物為心,生生不息,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
聚散隐顯,莫非仁體,性之所以與心俱生也。
循是出入,是實有不得已而然者。
道之無内外,無終始也,直立天地,貫始終内外而一之者,人之所以為仁也。
毫發與道不相入,便是不仁,便自不貫,便屬滅息。
是故君子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皆所以為道仁身,俟此命之流行也。
(《答唐一菴》) 天命之中,無不包貫,此吾心本體也。
此心同,此理同,其為包貫亦無弗同。
流行神理,豈有豐啬厚薄哉?唯其流行而既形焉,于是二氣分,五行判,交錯不齊,而理之神有不能盡然者矣,非其本體之神有豐啬厚薄也。
蓋陰陽五行,适得其初則中,中則心存,心存則本體洞然而無所障蔽,知微知彰,知柔知剛,其神固不改也。
陰陽稍偏,皆屬障蔽,偏陰知柔,偏陽知剛。
其障淺薄者易化,深長者難化。
及其化之,淺薄者可盡,而深長者雖功深力至,欲其本體精明,瑩然如初,畢竟不能。
譬如濁水,昏溷之極,雖澄清之久,畢竟不如泉流初出山下之體也。
謂系于所禀神理之數不齊,雖得理氣合而不分,然不免于理氣混而無别。
《心統圖說》,正為發明性善,本于天理。
其言偏仁偏義氣質等論,總隻是指點病根之所從來。
蓋性統於心,本來無病,由有身乃有氣質,有氣質乃有病,有病乃有修。
是故格緻誠正,所以修身,戒懼慎獨,所以修道。
身修道立,則靜虛動直,天理得而至善存矣。
非以氣質為惡性,與性善待并出也。
(已上《與蔣道林》) 靜坐工夫,正要天機流行,若是把定無念,即此是念,窒塞天機,竟添一障。
且好惡與人相近,與見孺子入井,有怵惕恻隐之心,盡屬動處,何曾把定無念?蓋一陰一陽謂道,繼善成性,乃是天則。
合下是個聖人之資,禀天地至中至和之氣以生,性道流行,止于至善,何動何靜?隻為吾人禀氣,不免有偏勝去處,旦晝紛紛,客氣浮動,念慮相仍,盡屬軀殼,間有良心透露,去處也自混過,旋複埋沒,故程子靜坐之說,正欲和靖於靜中透露天機,庶幾指點下手工夫,方有着落。
其說實自孟子夜氣四端發揮出來。
雖然,天德不可強見,須涵泳從容,不着一物,優而遊之,厭而饫之,恍然而悟,攸然而得,方是實見。
此則所謂莫見莫顯,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者。
隻此意流行不塞,便是王道。
吾輩但得此意常在
嘉靖壬辰進士。
自庶吉士出為給事中,複入春坊,以南京司業掌翰林院事,遷南太仆寺少卿,緻仕。
先生受學于甘泉,以為‘天理良知本同宗旨,學者功夫無有落,枉自說同說異’。
就中指點出一通融樞要,隻在變化氣質,故作《心統圖說》,以《河圖》之理明之:“一六同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各居一方。
五十在中,如輪之有心,屋之有脊,兼統四方。
人之心五十也,陰陽合德,兼統四端,命曰人極。
至于氣質,由身而有,不能無偏,猶水火木金,各以偏氣相勝,是偏氣勝則心不能統之矣,皆因心同形異,是生等差,故學者求端於天,不為氣質所局矣。
”先生之論,極為切實,可以盡橫渠之蘊。
然尚有說。
夫氣之流行,不能無過不及,故人之所禀,不能無偏。
氣質雖偏,而中正者未嘗不在也。
猶天之寒暑,雖過不及,而盈虛消息,卒歸於太和。
以此證氣質之善,無待於變化。
理不能離氣以為理,心不能離身以為心,若氣質必待變化,是心亦須變化也。
今曰“心之本來無病,由身之氣質而病”,則身與心判然為二物矣。
孟子言“陷溺其心者為歲”,未聞氣質之陷其心也。
蓋橫渠之失,渾氣質於性;先生之失,離性於氣質,總由看習不清楚耳。
先生所着有《律呂古義》、《曆考》、《廟議》諸書。
論學語 竊謂天道流行,命也;與心俱生,性也。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實一本耳。
前後五者,皆性于己而命于天,世之人但知以前五者為人性,而不知節之以天理,以後五者為天命,而不知求之於人心,故孟子謂聲色臭味安佚之欲,與心俱生,人之性也。
然有本之天理而不可易者,君子固不謂由於人性恣然自肆,而不思所以節之於理也。
仁義禮智,天道之懿,一理流行,天之命也。
然有根於人心而不容僞者,君子固不謂出於天命,而不思所以性之于己也。
夫心即理,理即心,人心天理,無非中者。
然性本人心,而有不出于理者,是形氣之私,而非性之真;命出天理,而有不根於心者,是拘蔽之妄,而非命之正。
性命合一,天人不間,知而行之,此孟子之所以亞聖也。
(《答毛介川》) 氣之存亡,間不容發,一念之得,則充塞天地,一念苟失,即堕落體膚,是故孟子論養氣,必以集義為事。
此氣流行,生生不息,是吾之本心也,義與心俱,何以待集?蓋忘助間之耳。
忘助人也,勿忘勿助則義集,人欲泯而天理流行矣。
程子謂勿忘勿助與鸢飛魚躍意同,正謂是也。
此理此心,流行天地,默而識之,随處充足。
花林鳥,異态同情,俯仰之間,萬物一體,不言而喻。
若隻恁地操持,恐不免隻是義襲工夫,到底止得聖門所為難耳。
(已上《答曾廓齋》) 不睹不聞,即吾心本來中正之體,無生無弗生,無存無弗存,苟有絲毫人力,便是意必固我,而生存之理息矣。
故君子戒慎恐懼,常令惺惺,便是生存之法。
(《答戚南山》) 天以生物為心,生生不息,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
聚散隐顯,莫非仁體,性之所以與心俱生也。
循是出入,是實有不得已而然者。
道之無内外,無終始也,直立天地,貫始終内外而一之者,人之所以為仁也。
毫發與道不相入,便是不仁,便自不貫,便屬滅息。
是故君子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皆所以為道仁身,俟此命之流行也。
(《答唐一菴》) 天命之中,無不包貫,此吾心本體也。
此心同,此理同,其為包貫亦無弗同。
流行神理,豈有豐啬厚薄哉?唯其流行而既形焉,于是二氣分,五行判,交錯不齊,而理之神有不能盡然者矣,非其本體之神有豐啬厚薄也。
蓋陰陽五行,适得其初則中,中則心存,心存則本體洞然而無所障蔽,知微知彰,知柔知剛,其神固不改也。
陰陽稍偏,皆屬障蔽,偏陰知柔,偏陽知剛。
其障淺薄者易化,深長者難化。
及其化之,淺薄者可盡,而深長者雖功深力至,欲其本體精明,瑩然如初,畢竟不能。
譬如濁水,昏溷之極,雖澄清之久,畢竟不如泉流初出山下之體也。
謂系于所禀神理之數不齊,雖得理氣合而不分,然不免于理氣混而無别。
《心統圖說》,正為發明性善,本于天理。
其言偏仁偏義氣質等論,總隻是指點病根之所從來。
蓋性統於心,本來無病,由有身乃有氣質,有氣質乃有病,有病乃有修。
是故格緻誠正,所以修身,戒懼慎獨,所以修道。
身修道立,則靜虛動直,天理得而至善存矣。
非以氣質為惡性,與性善待并出也。
(已上《與蔣道林》) 靜坐工夫,正要天機流行,若是把定無念,即此是念,窒塞天機,竟添一障。
且好惡與人相近,與見孺子入井,有怵惕恻隐之心,盡屬動處,何曾把定無念?蓋一陰一陽謂道,繼善成性,乃是天則。
合下是個聖人之資,禀天地至中至和之氣以生,性道流行,止于至善,何動何靜?隻為吾人禀氣,不免有偏勝去處,旦晝紛紛,客氣浮動,念慮相仍,盡屬軀殼,間有良心透露,去處也自混過,旋複埋沒,故程子靜坐之說,正欲和靖於靜中透露天機,庶幾指點下手工夫,方有着落。
其說實自孟子夜氣四端發揮出來。
雖然,天德不可強見,須涵泳從容,不着一物,優而遊之,厭而饫之,恍然而悟,攸然而得,方是實見。
此則所謂莫見莫顯,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者。
隻此意流行不塞,便是王道。
吾輩但得此意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