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甘泉學案一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
王、湛兩家,各立宗旨,湛氏門人,雖不及王氏之盛,然當時學於湛者,或卒業於王,學於王者,或卒業於湛,亦猶朱、陸之門下,遞相出入也。
其後源遠流長,王氏之外,名湛氏學者,至今不絕,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淵源不可沒也。
文簡湛甘泉先生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廣東增城人。
從學于白沙,不赴計偕,後以母命入南雍。
祭酒章楓山試睟面盎背論,奇之。
登弘治乙醜進士第。
初楊文忠、張東白在闱中,得先生卷,曰:“此非白沙之徒,不能為也。
”拆名果然。
選庶吉士,擢編修。
時陽明在吏部講學,先生與呂仲木和之。
久之,使安南,冊封國王。
正德丁亥,奉母喪歸,廬墓三年。
蔔西樵為講舍,士子來學者,先令習禮,然後聽講,興起者甚衆。
嘉靖初,入朝,陞侍讀,尋陞南京祭酒,禮部侍郎,曆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緻仕。
平生足迹所至,必建書院以祀白沙。
從遊者殆天下。
年登九十,猶為南嶽之遊。
将過江右,鄒東廓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來,吾輩當獻老而不乞言,毋有所輕論辯也。
”庚申四月丁巳卒,年九十五。
先生與陽明分主教事,陽明宗旨緻良知,先生宗旨随處體認天理。
學者遂以良知之學,各立門戶。
其間為之調人者,謂“天理即良知也,體認即緻也,何異?何同?”然先生論格物,條陽明之說四不可。
陽明亦言随處體認天理為求之于外,是終不可強之使合也。
先生大意,謂陽明訓格為正,訓物為念頭,格物是正念頭也,苟不加學問思辨行之功,則念頭之正否,未可據。
夫陽明之正念頭,緻其知也,非學問思辨行,何以為緻?此不足為陽明格物之說病。
先生以為心體萬物而不遺,陽明但指腔子?以為心,故有是内而非外之诮。
然天地萬物之理,不外於腔子?,故見心之廣大。
若以天地萬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萬物,以為廣大,則先生仍為舊說所拘也。
天理無處而心其處,心無處而寂然未發者其處,寂然不動,感即在寂之中,則體認者,亦唯體認之於寂而已。
今曰随處體認,無乃體認於感?其言終覺有病也。
心性圖說 性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
渾然宇宙,其氣同也。
心也而不遺者,體天地萬物者也。
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
譬之穀焉,具生意而未發,未發故渾然而不可見。
及其發也,恻隐羞惡辭讓是非萌焉,仁義禮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謂之四端。
端也者,始也,良心發見之始也。
是故始之敬者,戒懼慎獨以養其中也。
中立而和發焉,萬事萬化自此焉,達而位育不外是矣。
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歸之者耳。
終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曰:“何以小圈?”曰“心無所不貫也。
”“何以大圈?”曰:“心無所不包也。
”包與貫,實非二也。
故心也者,包乎天地萬物之外,而貫夫天地萬物之中者也。
中外非二也。
天地無内外,心亦無内外,極言之耳矣。
故謂内為本心,而外天地萬物以為心者,小之為心也甚矣。
(圖略) 求放心篇 孟子之言求放心,吾疑之。
孰疑之?曰:以吾之心而疑之。
孰信哉?信吾心而已耳。
吾常觀吾心於無物之先矣,洞然而虛,昭然而靈。
虛者心之所以生也,靈者心之所以神也。
吾常觀吾心於有物之後矣,窒然而塞,愦然而昏。
塞者心之所以死也,昏者心之所以物也。
其虛焉靈焉,非由外來也,其本體也。
其塞焉昏焉,非由内往也,欲蔽之也。
其本體固在也,一朝而覺焉,蔽者徹,虛而靈者見矣。
日月蔽于雲,非無日月也,鏡蔽於塵,非無明也,人心蔽於物,非無虛與靈也。
心體物而不遺,無内外,無終始,無所放處,亦無所放時,其本體也。
信斯言也,當其放於外,何者在内?當其放於前,何者在後?何者求之?放者一心也,求者又一心也。
以心求心,所為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祇益亂耳,況能有存耶?故欲心之勿蔽,莫若寡欲,寡欲莫若主一。
論學書 格物之義,以物為心意之所。
兄意隻恐人舍心求之於外,故有是說。
不肖則以為,人心與天地萬物為體,心體物而不遺,認得心體廣大,則物不能外矣,故格物非在外也,格之緻之,心又非在外也。
於物若以為心意之着見,恐不免有外物之疾。
(《與陽明》) 學無難易,要在察見天理,知天之所為如是,涵養變化氣質,以至光大爾,非杜撰以相罔也。
於夫子川上之歎,子思鸢魚之說,及《易》大人者天地合德處見之,若非一理同體,何以雲然?故見此者謂之見《易》,知此者謂之知道。
是皆發見於日用事物之間,流行不息,百姓日用不知,要在學者察識之耳。
涵養此知識,要在主敬,無間動靜也。
(《寄王純甫》) 學者之病,全在三截兩截,不成片段,靜坐時自靜坐,讀書時又自讀書,酬應時又自酬應,如人身血氣不通,安得長進?元來隻是敬上理會未透,故未有得力處,又或以内外為二而離之。
吾人切要,隻於執事敬用功,自獨處以至讀書酬應,無非此意,一以貫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更有何事?吾儒開物成務之學,異于佛老者,此也。
(《答徐曰仁》) 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來之宙,宇宙間隻是一氣充塞流行,與道為體,何莫非有?何空之雲?雖天地弊壞,人物消盡,而此氣此道,亦未嘗亡,則未嘗空也。
(《寄陽明》) 古之論學,未有以靜為言者。
以靜為言者,皆禅也。
故孔門之教,皆欲事上求仁,動靜力。
何者?靜不可以緻力,纔緻力,即已非靜矣。
故《論語》曰:“執事敬。
”《易》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中庸》戒慎恐懼慎獨,皆動以緻其力之方也。
何者?靜不可見,苟求之靜焉,駸駸乎入於荒忽寂滅之中矣。
故善學者,必令動靜一於敬,敬立而動靜渾矣。
此合内外之道也。
(《答餘督學》) 從事學問,則心不外馳,即所以求放心。
如子夏博學笃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者,非謂學問之外,而别求心於虛無也。
(《答仲鶡》) 心存則有主,有主則物不入,不入則血氣矜忿窒礙之病,皆不為之害矣。
大抵至緊要處,在執事敬一句,若能於此得力,如樹根土,則風雨雷霆,莫非發生。
此心有主,則書冊山水酬應,皆吾緻力涵養之地,而血氣矜忿窒礙,久将自消融矣。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如車兩輪。
夫車兩輪同一車也,行則俱行,豈容有二?而謂有二者,非知程學者也。
鄙見以為,如人行路,足目一時俱到,涵養進學,豈容有二?自一念之微,以至於事為講習之際,涵養緻知,一時俱到,乃為善學也。
故程子曰:“學在知所有,養所有。
” 朱元晦初見延平,甚愛程子渾然同體之說。
延平語雲:“要見理一處卻不難,隻分殊處卻難,又是一場鍛煉也。
”愚以為,未知分殊,則亦未知理一也,未知理一,亦未必知分殊也,二者同體故也。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所以體夫此也。
敬義無内外也,皆心也,而雲内外者,為直方言之耳。
(以上《答陳惟浚》) 執事敬,最是切要,徹上徹下,一了百了,緻知涵養,此其地也。
所謂緻知涵養者,察見天理而存之也,非二事也。
(《答鄧瞻兄弟》) 明道所言:“存久自明,何待窮索?”須知所存者何事,乃有實地。
首言“識得此意,以誠敬存之”,知而存也。
又言“存久自明”,存而知也。
知行交進,所知所存,皆是一物。
其終又雲:“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
”大段要見得這頭腦,親切存之,自不費力耳。
(《答方西樵》) 夫學不過知行,知行不可離,又不可混。
《說命》曰:“學於古訓乃有獲,知之非艱,行之唯艱。
”《中庸》必先學問思辨,而後笃行。
《論語》先博文而後約禮。
《孟子》知性而後養性。
始條理者知之事,終條理者聖之事。
程子知所有而養所有,先識仁而以誠敬存之。
若仆之愚見,則於聖賢常格内尋下手,庶有自得處。
故随處體認天理而涵養之,則知行并進矣。
(《答顧箬溪》) 道無内外,内外一道也;心無動靜,動靜一心也。
故知動靜之皆心,則内外一。
内外一,又何往而非道?合内外,混動靜,則澄然無事,而後能止。
故《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止之道也,夫“不獲其身”,必有獲也,“不見其人”,必有見也,言有主也,夫然後能止。
(《複王宜學》) 夫所謂支離者,二之之謂也。
非徒逐外而忘内謂之支離,是内而非外者,亦謂之支離,過猶不及耳。
必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一以貫之,乃可免此。
(《答陽明》) 夫學以立志為先,以知本為要。
不知本而能立志者,未之有也;立志而不知本者有之矣,非真志也。
志立而知本焉,其于聖學思過半矣。
夫學問思辨,所以知本也。
知本則志立,志立則心不放,心不放則性可複,性複則分定,分定則於憂怒之來,無所累于心性,無累斯無事矣。
苟無其本,乃憧憧乎放心之求,是放者一心,求之者又一心也,則情熾而益鑿其性,性鑿則憂怒之累無窮矣。
(《答鄭啟範》) 格者,至也,即格於文祖、有苗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於庶物之物,即道也。
格即造詣之義,格物者即造道也。
知行并進,學問思辨行,所以造道也,故讀書、親師友、酬應,随時随處,皆求體認天理而涵養之,無非造道之功。
誠、正、修工夫,皆于格物上用,家國天下皆即此擴充,無兩段工夫,此即所謂止至善。
嘗謂止至善,則明德、親民皆了者,此也。
如此方可講知至。
孟子深造以道,即格物之謂也;自得之,即知至之謂也;居安、資深、逢源,即修、齊、治、平之謂也。
(《答陽明》) 夫至虛者心也,非性之體也。
性無虛實,說甚靈耀?心具生理,故謂之性;性觸物而發,故謂之情;發而中正,故謂之真情,否則僞矣。
道也者,中正之理也,其情發於人倫日用,不失其中正焉,則道矣。
勿忘勿助,其間則中正處也,此正情複性之道也。
(《複鄭啟範》) 慎獨格物,其實一也。
格物者,至其理也。
學問思辨行,所以至之也,是謂以身至之也。
所謂窮理者,如是也。
近而心身,遠而天下,暫而一日,久而一世,隻是格物一事而已。
格物雲者,體認天理而存之也。
(《答陳宗亨》) 所雲主一,是主一個中,與主一是主天理之說相類。
然主一,便是無一物,若主中主天理,則又多了中與天理,即是二矣。
但主一,則中與天理自在其中矣。
(《答鄧恪昭》) 明德新民,全在止至善上用功,知止能得,即是知行合一,乃止至善之功。
古之欲明明德二節,反複推到格物上,意心身都來格物上用功。
上文知止定安,即其功也。
家國天下皆在内,元是一段工夫,合外内之道,更無七段八段。
格物者,即至其理也,意心身與家國天下,随處體認天理也。
所謂至者,意心身至之也,世以想像記誦為窮理者遠矣。
(《寄陳惟浚》) 集者,如虛集之集,能主敬,則衆善歸焉。
勿忘勿助,敬之謂也,故曰:“敬者德之聚也。
”此即精一工夫。
若尋常所謂集者,乃於事事上集,無乃義襲耶?此内外之辨也。
然能主敬,則事事無不在矣。
今更無别法,隻于勿忘勿助之間,調停為緊要耳。
(《答問集義》) 本末隻是一氣,擴充此生意,在心為明德,在事為親民,非謂靜坐而明德,及長,然後應事以親民也。
一日之間,開眼便是,應事即親民。
自宋來儒者多分兩段,以此多陷支離。
自少而長,豈有不應事者?應事而為枝葉,皆是一氣擴充。
(《答陳康涯》) 天地至虛而已,虛則動靜皆虛,故能合一,恐未可以至靜言。
虛實同體也,佛氏岐而二之,已不識性,且求去根塵,非得真虛也。
世儒以佛氏為虛無,烏足以及此。
格物即止至善也,聖賢非有二事。
自意心身至家國天下,無非随處體認天理,體
其後源遠流長,王氏之外,名湛氏學者,至今不絕,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淵源不可沒也。
文簡湛甘泉先生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廣東增城人。
從學于白沙,不赴計偕,後以母命入南雍。
祭酒章楓山試睟面盎背論,奇之。
登弘治乙醜進士第。
初楊文忠、張東白在闱中,得先生卷,曰:“此非白沙之徒,不能為也。
”拆名果然。
選庶吉士,擢編修。
時陽明在吏部講學,先生與呂仲木和之。
久之,使安南,冊封國王。
正德丁亥,奉母喪歸,廬墓三年。
蔔西樵為講舍,士子來學者,先令習禮,然後聽講,興起者甚衆。
嘉靖初,入朝,陞侍讀,尋陞南京祭酒,禮部侍郎,曆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緻仕。
平生足迹所至,必建書院以祀白沙。
從遊者殆天下。
年登九十,猶為南嶽之遊。
将過江右,鄒東廓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來,吾輩當獻老而不乞言,毋有所輕論辯也。
”庚申四月丁巳卒,年九十五。
先生與陽明分主教事,陽明宗旨緻良知,先生宗旨随處體認天理。
學者遂以良知之學,各立門戶。
其間為之調人者,謂“天理即良知也,體認即緻也,何異?何同?”然先生論格物,條陽明之說四不可。
陽明亦言随處體認天理為求之于外,是終不可強之使合也。
先生大意,謂陽明訓格為正,訓物為念頭,格物是正念頭也,苟不加學問思辨行之功,則念頭之正否,未可據。
夫陽明之正念頭,緻其知也,非學問思辨行,何以為緻?此不足為陽明格物之說病。
先生以為心體萬物而不遺,陽明但指腔子?以為心,故有是内而非外之诮。
然天地萬物之理,不外於腔子?,故見心之廣大。
若以天地萬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萬物,以為廣大,則先生仍為舊說所拘也。
天理無處而心其處,心無處而寂然未發者其處,寂然不動,感即在寂之中,則體認者,亦唯體認之於寂而已。
今曰随處體認,無乃體認於感?其言終覺有病也。
心性圖說 性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
渾然宇宙,其氣同也。
心也而不遺者,體天地萬物者也。
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
譬之穀焉,具生意而未發,未發故渾然而不可見。
及其發也,恻隐羞惡辭讓是非萌焉,仁義禮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謂之四端。
端也者,始也,良心發見之始也。
是故始之敬者,戒懼慎獨以養其中也。
中立而和發焉,萬事萬化自此焉,達而位育不外是矣。
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歸之者耳。
終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曰:“何以小圈?”曰“心無所不貫也。
”“何以大圈?”曰:“心無所不包也。
”包與貫,實非二也。
故心也者,包乎天地萬物之外,而貫夫天地萬物之中者也。
中外非二也。
天地無内外,心亦無内外,極言之耳矣。
故謂内為本心,而外天地萬物以為心者,小之為心也甚矣。
(圖略) 求放心篇 孟子之言求放心,吾疑之。
孰疑之?曰:以吾之心而疑之。
孰信哉?信吾心而已耳。
吾常觀吾心於無物之先矣,洞然而虛,昭然而靈。
虛者心之所以生也,靈者心之所以神也。
吾常觀吾心於有物之後矣,窒然而塞,愦然而昏。
塞者心之所以死也,昏者心之所以物也。
其虛焉靈焉,非由外來也,其本體也。
其塞焉昏焉,非由内往也,欲蔽之也。
其本體固在也,一朝而覺焉,蔽者徹,虛而靈者見矣。
日月蔽于雲,非無日月也,鏡蔽於塵,非無明也,人心蔽於物,非無虛與靈也。
心體物而不遺,無内外,無終始,無所放處,亦無所放時,其本體也。
信斯言也,當其放於外,何者在内?當其放於前,何者在後?何者求之?放者一心也,求者又一心也。
以心求心,所為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祇益亂耳,況能有存耶?故欲心之勿蔽,莫若寡欲,寡欲莫若主一。
論學書 格物之義,以物為心意之所。
兄意隻恐人舍心求之於外,故有是說。
不肖則以為,人心與天地萬物為體,心體物而不遺,認得心體廣大,則物不能外矣,故格物非在外也,格之緻之,心又非在外也。
於物若以為心意之着見,恐不免有外物之疾。
(《與陽明》) 學無難易,要在察見天理,知天之所為如是,涵養變化氣質,以至光大爾,非杜撰以相罔也。
於夫子川上之歎,子思鸢魚之說,及《易》大人者天地合德處見之,若非一理同體,何以雲然?故見此者謂之見《易》,知此者謂之知道。
是皆發見於日用事物之間,流行不息,百姓日用不知,要在學者察識之耳。
涵養此知識,要在主敬,無間動靜也。
(《寄王純甫》) 學者之病,全在三截兩截,不成片段,靜坐時自靜坐,讀書時又自讀書,酬應時又自酬應,如人身血氣不通,安得長進?元來隻是敬上理會未透,故未有得力處,又或以内外為二而離之。
吾人切要,隻於執事敬用功,自獨處以至讀書酬應,無非此意,一以貫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更有何事?吾儒開物成務之學,異于佛老者,此也。
(《答徐曰仁》) 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來之宙,宇宙間隻是一氣充塞流行,與道為體,何莫非有?何空之雲?雖天地弊壞,人物消盡,而此氣此道,亦未嘗亡,則未嘗空也。
(《寄陽明》) 古之論學,未有以靜為言者。
以靜為言者,皆禅也。
故孔門之教,皆欲事上求仁,動靜力。
何者?靜不可以緻力,纔緻力,即已非靜矣。
故《論語》曰:“執事敬。
”《易》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中庸》戒慎恐懼慎獨,皆動以緻其力之方也。
何者?靜不可見,苟求之靜焉,駸駸乎入於荒忽寂滅之中矣。
故善學者,必令動靜一於敬,敬立而動靜渾矣。
此合内外之道也。
(《答餘督學》) 從事學問,則心不外馳,即所以求放心。
如子夏博學笃志,切問近思,仁在其中者,非謂學問之外,而别求心於虛無也。
(《答仲鶡》) 心存則有主,有主則物不入,不入則血氣矜忿窒礙之病,皆不為之害矣。
大抵至緊要處,在執事敬一句,若能於此得力,如樹根土,則風雨雷霆,莫非發生。
此心有主,則書冊山水酬應,皆吾緻力涵養之地,而血氣矜忿窒礙,久将自消融矣。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如車兩輪。
夫車兩輪同一車也,行則俱行,豈容有二?而謂有二者,非知程學者也。
鄙見以為,如人行路,足目一時俱到,涵養進學,豈容有二?自一念之微,以至於事為講習之際,涵養緻知,一時俱到,乃為善學也。
故程子曰:“學在知所有,養所有。
” 朱元晦初見延平,甚愛程子渾然同體之說。
延平語雲:“要見理一處卻不難,隻分殊處卻難,又是一場鍛煉也。
”愚以為,未知分殊,則亦未知理一也,未知理一,亦未必知分殊也,二者同體故也。
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所以體夫此也。
敬義無内外也,皆心也,而雲内外者,為直方言之耳。
(以上《答陳惟浚》) 執事敬,最是切要,徹上徹下,一了百了,緻知涵養,此其地也。
所謂緻知涵養者,察見天理而存之也,非二事也。
(《答鄧瞻兄弟》) 明道所言:“存久自明,何待窮索?”須知所存者何事,乃有實地。
首言“識得此意,以誠敬存之”,知而存也。
又言“存久自明”,存而知也。
知行交進,所知所存,皆是一物。
其終又雲:“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
”大段要見得這頭腦,親切存之,自不費力耳。
(《答方西樵》) 夫學不過知行,知行不可離,又不可混。
《說命》曰:“學於古訓乃有獲,知之非艱,行之唯艱。
”《中庸》必先學問思辨,而後笃行。
《論語》先博文而後約禮。
《孟子》知性而後養性。
始條理者知之事,終條理者聖之事。
程子知所有而養所有,先識仁而以誠敬存之。
若仆之愚見,則於聖賢常格内尋下手,庶有自得處。
故随處體認天理而涵養之,則知行并進矣。
(《答顧箬溪》) 道無内外,内外一道也;心無動靜,動靜一心也。
故知動靜之皆心,則内外一。
内外一,又何往而非道?合内外,混動靜,則澄然無事,而後能止。
故《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止之道也,夫“不獲其身”,必有獲也,“不見其人”,必有見也,言有主也,夫然後能止。
(《複王宜學》) 夫所謂支離者,二之之謂也。
非徒逐外而忘内謂之支離,是内而非外者,亦謂之支離,過猶不及耳。
必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一以貫之,乃可免此。
(《答陽明》) 夫學以立志為先,以知本為要。
不知本而能立志者,未之有也;立志而不知本者有之矣,非真志也。
志立而知本焉,其于聖學思過半矣。
夫學問思辨,所以知本也。
知本則志立,志立則心不放,心不放則性可複,性複則分定,分定則於憂怒之來,無所累于心性,無累斯無事矣。
苟無其本,乃憧憧乎放心之求,是放者一心,求之者又一心也,則情熾而益鑿其性,性鑿則憂怒之累無窮矣。
(《答鄭啟範》) 格者,至也,即格於文祖、有苗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於庶物之物,即道也。
格即造詣之義,格物者即造道也。
知行并進,學問思辨行,所以造道也,故讀書、親師友、酬應,随時随處,皆求體認天理而涵養之,無非造道之功。
誠、正、修工夫,皆于格物上用,家國天下皆即此擴充,無兩段工夫,此即所謂止至善。
嘗謂止至善,則明德、親民皆了者,此也。
如此方可講知至。
孟子深造以道,即格物之謂也;自得之,即知至之謂也;居安、資深、逢源,即修、齊、治、平之謂也。
(《答陽明》) 夫至虛者心也,非性之體也。
性無虛實,說甚靈耀?心具生理,故謂之性;性觸物而發,故謂之情;發而中正,故謂之真情,否則僞矣。
道也者,中正之理也,其情發於人倫日用,不失其中正焉,則道矣。
勿忘勿助,其間則中正處也,此正情複性之道也。
(《複鄭啟範》) 慎獨格物,其實一也。
格物者,至其理也。
學問思辨行,所以至之也,是謂以身至之也。
所謂窮理者,如是也。
近而心身,遠而天下,暫而一日,久而一世,隻是格物一事而已。
格物雲者,體認天理而存之也。
(《答陳宗亨》) 所雲主一,是主一個中,與主一是主天理之說相類。
然主一,便是無一物,若主中主天理,則又多了中與天理,即是二矣。
但主一,則中與天理自在其中矣。
(《答鄧恪昭》) 明德新民,全在止至善上用功,知止能得,即是知行合一,乃止至善之功。
古之欲明明德二節,反複推到格物上,意心身都來格物上用功。
上文知止定安,即其功也。
家國天下皆在内,元是一段工夫,合外内之道,更無七段八段。
格物者,即至其理也,意心身與家國天下,随處體認天理也。
所謂至者,意心身至之也,世以想像記誦為窮理者遠矣。
(《寄陳惟浚》) 集者,如虛集之集,能主敬,則衆善歸焉。
勿忘勿助,敬之謂也,故曰:“敬者德之聚也。
”此即精一工夫。
若尋常所謂集者,乃於事事上集,無乃義襲耶?此内外之辨也。
然能主敬,則事事無不在矣。
今更無别法,隻于勿忘勿助之間,調停為緊要耳。
(《答問集義》) 本末隻是一氣,擴充此生意,在心為明德,在事為親民,非謂靜坐而明德,及長,然後應事以親民也。
一日之間,開眼便是,應事即親民。
自宋來儒者多分兩段,以此多陷支離。
自少而長,豈有不應事者?應事而為枝葉,皆是一氣擴充。
(《答陳康涯》) 天地至虛而已,虛則動靜皆虛,故能合一,恐未可以至靜言。
虛實同體也,佛氏岐而二之,已不識性,且求去根塵,非得真虛也。
世儒以佛氏為虛無,烏足以及此。
格物即止至善也,聖賢非有二事。
自意心身至家國天下,無非随處體認天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