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甘泉學案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切是,蓋未得其功于勿助、勿忘之間者也。
若果能有見于勿助、勿忘之間,則己私又何容乎?嘉以為,既真有所見,複于受病深者而克之,則日漸月磨,己不知而自克也。
嘉知所見或亦偏堕而不知,伏惟詳示。
”先生曰:“克己複禮,故不是二事。
然所謂克己者,非謂半上半下也,去之盡乃謂之克也。
己私纔盡,天理立複,若其不繼,又複如初。
惟随處體認天理最要緊,能如是,則克複在其中矣。
謂體認天理,不如克己者,蓋未知此。
且克己惟以告顔子,而不告仲弓諸人,蓋非人人所能也。
今人隻說克己耳,又何曾克來?若待到知是己私時、其機已住,又安能克?惟是祇悔耳。
” 子嘉問:“隐顯無間,動靜一功,子所雅言也。
或者不求立其本體,而專磨煉于事,遂诋靜坐者為非。
夫靜坐而不求諸人事,而後可以言偏矣。
若專用力于事,而不求見本體,則與靜坐之弊均矣,又何诮彼耶?不知所謂磨煉者,又何物耶?況所謂随處體認天理,非守于事也,體認也者,知行并進之謂也。
識得此天理,随時随處,皆知行并進乎此天理也。
若曰随事,則偏于事而非中正矣。
毫釐千裡之差,所系不細,伏惟垂教。
”先生曰:“體認天理,而雲随處,則動靜心事,皆盡之矣。
若雲随事,恐有逐外之病也。
孔子所謂居處恭,乃無事靜坐時體認也,所謂執事敬,與人忠,乃有事動靜一緻時體認也,體認之功貫通動靜顯隐,即是一段工夫。
” 問:“周子曰:‘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夫動靜一也,而為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動靜各自為一物矣。
謂常體不易者為靜,妙用不息者為動,則所謂靜極複動,動極複靜者,不可通矣。
夫所謂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者,其以天地之形體言之乎?亦以其性情言之乎?以其形體言之,則天主動,地主靜,動靜分矣。
以其性情言之,則所謂陽變陰合,而生金木水火土者,又何謂也?願示。
”先生曰:“觀天地間隻是一氣,隻是一理,豈常有動靜陰陽,二物相對,蓋一物而兩名者也。
夫道一而已矣,其一動一靜,分陰分陽者,蓋以其消長疊運言之,以其消故謂之靜,謂之陰,以其長故謂之動,謂之陽。
亘古亘今,宇宙内隻此消長。
觀四時之運與人一身之氣可知,何曾有兩物來?古今宇宙,隻是一理,生生不息,故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見之者,謂之見道。
” 問:“白沙先生有語雲:‘靜坐久之,然後吾心之體隐顯呈露,常若有物。
’觀此,則顔之卓爾,孟之躍如,蓋皆真有所見,而非徒為形容之辭矣。
但先生以靜坐為言,而今以随處體認為教,不知行者之到家,果孰先而孰後乎?明道先生曰:‘天理二字,是某體貼出來。
’是其本心之體,亦隐然呈露矣。
而十二年之後,複有獵心之萌,何也?意者體貼出來之時,方是尋得入頭去處,譬如仙家之說,雖是見得玄關一竅,更有許多火候溫養工夫,非止謂略窺得這個景像,可以一了百了。
如何?”先生曰:“虛見與實見不同。
靜坐久,隐然見吾心之體者,蓋為初學言之,其實何有動靜之間!心熟後,雖終日酬酢萬變,朝廷百官萬事,金革百萬之衆,造次颠沛,而吾心之本體,澄然無一物,何往而不呈露耶?蓋不待靜坐而後見也。
顔子之瞻前忽後,乃是窺見景象,虛見也,至于博約之功,既竭其才之後,其卓爾者,乃實見也。
随處體認天理,自初學以上皆然,不分先後,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即随處體認之功,連靜坐亦在内矣。
” 問:“先生曰:‘無在無不在,隻此五字,循而行之,便有無窮難言之妙。
’白沙先生所謂:‘高明之至,無物不覆,反求諸身,不在于人欲也。
無不在者,無不在于天理也。
’郡竊謂此五字,當渾全以會其意,不當分析以求其義,分析則支難矣。
既有學問思辨之功,意不向别處走,不必屑屑於天理人欲之分析也。
此緊關終身受用之地,更願發揮,與同志者共之。
”先生曰:“此段看得好,五字不可分看,如勿忘勿助四字一般,皆說一時事,當此時天理見矣。
常常如此,?久不息,所以存之也。
白沙先生所謂柄在手者如此,此乃聖學千古要訣。
近乃聞不用勿忘勿助之說,将孰見之、孰存之乎?是無柄頭腦,學問者不可不知。
” 問:“先生曰‘神易無方體,學者用無在無不在之功夫,當内外動靜渾然之兩忘也。
’蓋工夫偏于靜,則在于靜矣,工夫偏于動,則在於動矣,工夫偏於内,則在於内矣,工夫偏于外,則在於外矣,非所謂無在無不在也,非所謂無方體也,非所謂活潑潑地也。
切料如此,不知其果然否乎?”先生曰:“神易最可玩,此當以意會,不可以言盡也。
當知易是甚?神又是甚?皆於勿忘勿助無在無不在之間見之,何内外動靜之分?會得時便活潑潑地。
” 問:“竊料天地之心,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之妙,貫晝夜寒暑古今,而無不然也。
而此獨以亥子為然者,必有說矣!願聞所謂亥子中間者。
”先生曰:“動靜之間,即所謂幾也。
顔子知幾,正在此一着。
” 道通複問:“惟意必固我,故不能貫通,心事合一持養否?”答曰:“惟不於心事合一持養,心地不能灑然,而物來順應,則每事拟議商量,憧憧愦愦,便是意必固我。
” 先生曰:“先師白沙先生與予《題小圓圖屋詩》有雲:‘至虛元受道。
’又語予曰:‘虛實二字,可往來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予謂太虛中都是實理充塞流行,隻是虛實同原。
” 先生曰:“戊子歲除,召各部同志諸君飲于新泉,共論大道。
”飲畢言曰:“諸君知忠信為聖道之至乎?學者徒大言誇人而無實德,無忠信故也。
故主忠信,忠信所以進德,直上達天德以造至誠之道。
忠信之外,無餘事矣。
”既而語羅民止、周克道、程子京曰:“忠信者,體認天理之功盡在是矣。
中心為忠,心中故實,是謂之信。
心之不實,全是不中不正之心為之。
”問:“如何中心?”曰:“勿忘勿助之間,則心中矣。
” 孟津曰:“心之本體,莫非天理,學者終日終身用功,隻是要循着天理,求複本體而已。
本體何分於動靜乎?明道雲:‘須看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
’延平之教,默坐澄心,體認天理。
象山誨學者曰:‘須在人情事變上用工夫。
’喜怒哀樂情也,亦事也,已發者也。
一則欲求諸已發,一則欲看諸未發,何與?竊意三先生之教一也。
明道為學者未識得本體,看未發之前氣象,正欲體認本體也。
認得本體,方好用功。
延平亦明道意也。
象山恐學者未識於實地用功,即堕於空虛漭蕩,便有岐心事為二之病。
人情事變,乃日用有實地可據處,即此實地,以體認吾心本然之天理,即人情事變,無不是天理流行,無不是未發前氣象矣。
若不從實地體認出來,竊恐病痛未除,猶與本體二也。
幸賜明教。
”先生曰:“來問亦看得好。
三先生之言,各有所為而發,合而觀之,合一用功乃盡也。
吾所謂體認者,非分已發未發,未分動靜。
所謂随處體認天理者,随已發未發,随動随靜,皆吾心之本體,蓋動靜體用一原故也。
故彼明鏡然,其明瑩光照者,其本體也。
其照物與不照物,任物之來去,而本體自若。
心之本體,其於未發已發,或動或靜,亦若是而已矣。
若謂靜未發為本體,而外已發而動以為言,恐亦有岐而二之之弊也。
前輩多坐此弊,偏内偏外,皆支離而非合内外之道矣。
吾《心性圖》備言此意,幸心體之。
” 先生曰:“主一個天理,陽明常有此言。
殊不知無适之謂一,若心主一個天理在内,即是物,即非一矣。
惟無一物,乃是無适,乃是主一。
這時節,天理自見前矣。
觀此,則動容貌,整思慮,未便是敬,乃所以生敬也。
” 問:“由、求亦要為邦,曾點要灑然為樂,其志憂不同者,豈聖人以其事觀之,顧有取于窮居樂善,而不取於用世行志者耶?但其間有大意存焉,而謂理之無在無不在也。
夫有點之樂,奚必舍去國事,适清閑之地,浴沂詠歌而後樂之乎?為邦亦是曾點合當為的。
使由、求、赤得點之意,則何嫌于用世?但三子見得一處,點見得無處不是此理。
使點隻認得彼處是樂,亦猶夫三子之屑屑事為矣,尚謂之見大意乎?孔子仕止久速,未嘗留意,孟子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是何物也?可因以窺與點之意矣。
請問是否?”先生曰:“曾點正為不曾見得無處不是此理意思,故須求風浴詠歸始樂。
若見得,随處體認,天理流行,則為邦為政,何往而非風浴之樂?點雖樂優于三子,然究竟言之,過猶不及耳,終是未能一貫。
若以此為堯、舜氣象,則又認錯堯、舜也。
” 問:“人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是則然矣。
但學者用功,隻當于勿忘勿助上力,則自然見此心虛明之本體,而天地萬物,自為一體耳。
故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曰‘古人見道分明’,曰‘已見大意’,曰‘見其大’,皆指見此心本體言之爾。
若為學之始,而遽雲要見天地萬物為一體,恐胸中添一天地萬物,與所謂守一中字者,不相遠矣。
是否?”先生曰:“吾意正如此。
勿忘勿助,心之中正處,這時節,天理自見,天地萬物一體之意自見。
若先要見,是想像也。
王陽明每每欲矯勿忘勿助之說,惑甚矣。
” 問:“竊看為學之始,雖不可遽雲要見天地萬物一體,然為學之初,亦不可不知天地萬物與吾一體。
蓋不知此體,則昧于頭腦矣。
故程子曰‘學者須先識仁體’。
先生亦嘗教孚先曰:‘鼎内若無真種子,卻教水火煮空铛。
’又曰:‘須默識一點生意,此乃知而存也。
’韋推官止見得程子所謂存久自明以下意思,乃存而知也,竊疑如此未知是否?”先生曰:“固是大頭腦,學者當務之急,然始終也須於勿忘勿助處見。
” 先生曰:“知崇而禮卑,中行之士也。
行者中路也,以上便可到聖人地位。
狂者有智崇而無禮卑,狷者有禮卑而無智崇,孔子思得狂狷,蓋欲因其一偏之善,抑揚進退之。
狂狷交用,則知崇禮卑,天地合德,便是中行,可踐而入聖人之室矣。
” 先生曰:“楊慈湖豈是聖賢之學?乃真禅也,蓋學陸象山而又失之者也。
聞王陽明謂慈湖遠過於象山,象山過高矣,又安可更過?觀慈湖言人心精神是謂之聖,是以知覺為道矣。
如佛者以運水搬柴無非佛性,又蠢動含虛無非佛性,然則以佛為聖,可乎?” 先生曰:“聰明聖知,乃達天德,故入道系乎聰明,然聰明亦有大小遠近淺深,故所見亦複如此,曾記張東海謂:“《定性書》動亦定,靜亦定,有何了期?”王陽明近謂:“勿忘勿助,終不成事。
”夫動靜皆定,忘助皆無,則本體自然合道成聖,而天德王道備矣。
孔、孟之後,自明道之外,誰能到此?可知是未曾經曆。
二君亦号聰明,亦正如此,故人之聰明,亦有限量。
” 先生曰:“有以知覺之知為道,是未知所知者何事。
孟子言:‘予将以斯道覺斯民。
’則所覺者道也。
儒釋之分,正在此。
” 問:“體認天理最難。
天理隻是吾心中正之體,不屬有無,不落方體,纔欠一毫,已便不是,纔添一毫,亦便不是。
須是義精仁熟,此心洞然與之為體,方是随處體認天理也。
或曰:‘知勿忘勿助之間,則見之。
’竊謂勿忘勿助,固是中規,然而其間,間不容發,又不是個有硬格尺可量定的,隻這工夫,何緣便得正當?”先生曰:“觀此可見吾契,曾實心尋求來,所以發此語。
天理在心,求則得之。
夫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求之自有方,勿助勿忘是也。
千古惟有孟子發揮出來,須不費絲毫人力。
欠一毫便不是,纔添一毫亦不是,此語最是。
隻不忘助時,便添減不得,天理自見,非有難易也,何用硬格尺量也?孟子曰:‘物皆然,心為甚。
’吾心中規,何用權度!”
若果能有見于勿助、勿忘之間,則己私又何容乎?嘉以為,既真有所見,複于受病深者而克之,則日漸月磨,己不知而自克也。
嘉知所見或亦偏堕而不知,伏惟詳示。
”先生曰:“克己複禮,故不是二事。
然所謂克己者,非謂半上半下也,去之盡乃謂之克也。
己私纔盡,天理立複,若其不繼,又複如初。
惟随處體認天理最要緊,能如是,則克複在其中矣。
謂體認天理,不如克己者,蓋未知此。
且克己惟以告顔子,而不告仲弓諸人,蓋非人人所能也。
今人隻說克己耳,又何曾克來?若待到知是己私時、其機已住,又安能克?惟是祇悔耳。
” 子嘉問:“隐顯無間,動靜一功,子所雅言也。
或者不求立其本體,而專磨煉于事,遂诋靜坐者為非。
夫靜坐而不求諸人事,而後可以言偏矣。
若專用力于事,而不求見本體,則與靜坐之弊均矣,又何诮彼耶?不知所謂磨煉者,又何物耶?況所謂随處體認天理,非守于事也,體認也者,知行并進之謂也。
識得此天理,随時随處,皆知行并進乎此天理也。
若曰随事,則偏于事而非中正矣。
毫釐千裡之差,所系不細,伏惟垂教。
”先生曰:“體認天理,而雲随處,則動靜心事,皆盡之矣。
若雲随事,恐有逐外之病也。
孔子所謂居處恭,乃無事靜坐時體認也,所謂執事敬,與人忠,乃有事動靜一緻時體認也,體認之功貫通動靜顯隐,即是一段工夫。
” 問:“周子曰:‘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夫動靜一也,而為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動靜各自為一物矣。
謂常體不易者為靜,妙用不息者為動,則所謂靜極複動,動極複靜者,不可通矣。
夫所謂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者,其以天地之形體言之乎?亦以其性情言之乎?以其形體言之,則天主動,地主靜,動靜分矣。
以其性情言之,則所謂陽變陰合,而生金木水火土者,又何謂也?願示。
”先生曰:“觀天地間隻是一氣,隻是一理,豈常有動靜陰陽,二物相對,蓋一物而兩名者也。
夫道一而已矣,其一動一靜,分陰分陽者,蓋以其消長疊運言之,以其消故謂之靜,謂之陰,以其長故謂之動,謂之陽。
亘古亘今,宇宙内隻此消長。
觀四時之運與人一身之氣可知,何曾有兩物來?古今宇宙,隻是一理,生生不息,故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見之者,謂之見道。
” 問:“白沙先生有語雲:‘靜坐久之,然後吾心之體隐顯呈露,常若有物。
’觀此,則顔之卓爾,孟之躍如,蓋皆真有所見,而非徒為形容之辭矣。
但先生以靜坐為言,而今以随處體認為教,不知行者之到家,果孰先而孰後乎?明道先生曰:‘天理二字,是某體貼出來。
’是其本心之體,亦隐然呈露矣。
而十二年之後,複有獵心之萌,何也?意者體貼出來之時,方是尋得入頭去處,譬如仙家之說,雖是見得玄關一竅,更有許多火候溫養工夫,非止謂略窺得這個景像,可以一了百了。
如何?”先生曰:“虛見與實見不同。
靜坐久,隐然見吾心之體者,蓋為初學言之,其實何有動靜之間!心熟後,雖終日酬酢萬變,朝廷百官萬事,金革百萬之衆,造次颠沛,而吾心之本體,澄然無一物,何往而不呈露耶?蓋不待靜坐而後見也。
顔子之瞻前忽後,乃是窺見景象,虛見也,至于博約之功,既竭其才之後,其卓爾者,乃實見也。
随處體認天理,自初學以上皆然,不分先後,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即随處體認之功,連靜坐亦在内矣。
” 問:“先生曰:‘無在無不在,隻此五字,循而行之,便有無窮難言之妙。
’白沙先生所謂:‘高明之至,無物不覆,反求諸身,不在于人欲也。
無不在者,無不在于天理也。
’郡竊謂此五字,當渾全以會其意,不當分析以求其義,分析則支難矣。
既有學問思辨之功,意不向别處走,不必屑屑於天理人欲之分析也。
此緊關終身受用之地,更願發揮,與同志者共之。
”先生曰:“此段看得好,五字不可分看,如勿忘勿助四字一般,皆說一時事,當此時天理見矣。
常常如此,?久不息,所以存之也。
白沙先生所謂柄在手者如此,此乃聖學千古要訣。
近乃聞不用勿忘勿助之說,将孰見之、孰存之乎?是無柄頭腦,學問者不可不知。
” 問:“先生曰‘神易無方體,學者用無在無不在之功夫,當内外動靜渾然之兩忘也。
’蓋工夫偏于靜,則在于靜矣,工夫偏于動,則在於動矣,工夫偏於内,則在於内矣,工夫偏于外,則在於外矣,非所謂無在無不在也,非所謂無方體也,非所謂活潑潑地也。
切料如此,不知其果然否乎?”先生曰:“神易最可玩,此當以意會,不可以言盡也。
當知易是甚?神又是甚?皆於勿忘勿助無在無不在之間見之,何内外動靜之分?會得時便活潑潑地。
” 問:“竊料天地之心,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之妙,貫晝夜寒暑古今,而無不然也。
而此獨以亥子為然者,必有說矣!願聞所謂亥子中間者。
”先生曰:“動靜之間,即所謂幾也。
顔子知幾,正在此一着。
” 道通複問:“惟意必固我,故不能貫通,心事合一持養否?”答曰:“惟不於心事合一持養,心地不能灑然,而物來順應,則每事拟議商量,憧憧愦愦,便是意必固我。
” 先生曰:“先師白沙先生與予《題小圓圖屋詩》有雲:‘至虛元受道。
’又語予曰:‘虛實二字,可往來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予謂太虛中都是實理充塞流行,隻是虛實同原。
” 先生曰:“戊子歲除,召各部同志諸君飲于新泉,共論大道。
”飲畢言曰:“諸君知忠信為聖道之至乎?學者徒大言誇人而無實德,無忠信故也。
故主忠信,忠信所以進德,直上達天德以造至誠之道。
忠信之外,無餘事矣。
”既而語羅民止、周克道、程子京曰:“忠信者,體認天理之功盡在是矣。
中心為忠,心中故實,是謂之信。
心之不實,全是不中不正之心為之。
”問:“如何中心?”曰:“勿忘勿助之間,則心中矣。
” 孟津曰:“心之本體,莫非天理,學者終日終身用功,隻是要循着天理,求複本體而已。
本體何分於動靜乎?明道雲:‘須看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
’延平之教,默坐澄心,體認天理。
象山誨學者曰:‘須在人情事變上用工夫。
’喜怒哀樂情也,亦事也,已發者也。
一則欲求諸已發,一則欲看諸未發,何與?竊意三先生之教一也。
明道為學者未識得本體,看未發之前氣象,正欲體認本體也。
認得本體,方好用功。
延平亦明道意也。
象山恐學者未識於實地用功,即堕於空虛漭蕩,便有岐心事為二之病。
人情事變,乃日用有實地可據處,即此實地,以體認吾心本然之天理,即人情事變,無不是天理流行,無不是未發前氣象矣。
若不從實地體認出來,竊恐病痛未除,猶與本體二也。
幸賜明教。
”先生曰:“來問亦看得好。
三先生之言,各有所為而發,合而觀之,合一用功乃盡也。
吾所謂體認者,非分已發未發,未分動靜。
所謂随處體認天理者,随已發未發,随動随靜,皆吾心之本體,蓋動靜體用一原故也。
故彼明鏡然,其明瑩光照者,其本體也。
其照物與不照物,任物之來去,而本體自若。
心之本體,其於未發已發,或動或靜,亦若是而已矣。
若謂靜未發為本體,而外已發而動以為言,恐亦有岐而二之之弊也。
前輩多坐此弊,偏内偏外,皆支離而非合内外之道矣。
吾《心性圖》備言此意,幸心體之。
” 先生曰:“主一個天理,陽明常有此言。
殊不知無适之謂一,若心主一個天理在内,即是物,即非一矣。
惟無一物,乃是無适,乃是主一。
這時節,天理自見前矣。
觀此,則動容貌,整思慮,未便是敬,乃所以生敬也。
” 問:“由、求亦要為邦,曾點要灑然為樂,其志憂不同者,豈聖人以其事觀之,顧有取于窮居樂善,而不取於用世行志者耶?但其間有大意存焉,而謂理之無在無不在也。
夫有點之樂,奚必舍去國事,适清閑之地,浴沂詠歌而後樂之乎?為邦亦是曾點合當為的。
使由、求、赤得點之意,則何嫌于用世?但三子見得一處,點見得無處不是此理。
使點隻認得彼處是樂,亦猶夫三子之屑屑事為矣,尚謂之見大意乎?孔子仕止久速,未嘗留意,孟子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是何物也?可因以窺與點之意矣。
請問是否?”先生曰:“曾點正為不曾見得無處不是此理意思,故須求風浴詠歸始樂。
若見得,随處體認,天理流行,則為邦為政,何往而非風浴之樂?點雖樂優于三子,然究竟言之,過猶不及耳,終是未能一貫。
若以此為堯、舜氣象,則又認錯堯、舜也。
” 問:“人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是則然矣。
但學者用功,隻當于勿忘勿助上力,則自然見此心虛明之本體,而天地萬物,自為一體耳。
故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曰‘古人見道分明’,曰‘已見大意’,曰‘見其大’,皆指見此心本體言之爾。
若為學之始,而遽雲要見天地萬物為一體,恐胸中添一天地萬物,與所謂守一中字者,不相遠矣。
是否?”先生曰:“吾意正如此。
勿忘勿助,心之中正處,這時節,天理自見,天地萬物一體之意自見。
若先要見,是想像也。
王陽明每每欲矯勿忘勿助之說,惑甚矣。
” 問:“竊看為學之始,雖不可遽雲要見天地萬物一體,然為學之初,亦不可不知天地萬物與吾一體。
蓋不知此體,則昧于頭腦矣。
故程子曰‘學者須先識仁體’。
先生亦嘗教孚先曰:‘鼎内若無真種子,卻教水火煮空铛。
’又曰:‘須默識一點生意,此乃知而存也。
’韋推官止見得程子所謂存久自明以下意思,乃存而知也,竊疑如此未知是否?”先生曰:“固是大頭腦,學者當務之急,然始終也須於勿忘勿助處見。
” 先生曰:“知崇而禮卑,中行之士也。
行者中路也,以上便可到聖人地位。
狂者有智崇而無禮卑,狷者有禮卑而無智崇,孔子思得狂狷,蓋欲因其一偏之善,抑揚進退之。
狂狷交用,則知崇禮卑,天地合德,便是中行,可踐而入聖人之室矣。
” 先生曰:“楊慈湖豈是聖賢之學?乃真禅也,蓋學陸象山而又失之者也。
聞王陽明謂慈湖遠過於象山,象山過高矣,又安可更過?觀慈湖言人心精神是謂之聖,是以知覺為道矣。
如佛者以運水搬柴無非佛性,又蠢動含虛無非佛性,然則以佛為聖,可乎?” 先生曰:“聰明聖知,乃達天德,故入道系乎聰明,然聰明亦有大小遠近淺深,故所見亦複如此,曾記張東海謂:“《定性書》動亦定,靜亦定,有何了期?”王陽明近謂:“勿忘勿助,終不成事。
”夫動靜皆定,忘助皆無,則本體自然合道成聖,而天德王道備矣。
孔、孟之後,自明道之外,誰能到此?可知是未曾經曆。
二君亦号聰明,亦正如此,故人之聰明,亦有限量。
” 先生曰:“有以知覺之知為道,是未知所知者何事。
孟子言:‘予将以斯道覺斯民。
’則所覺者道也。
儒釋之分,正在此。
” 問:“體認天理最難。
天理隻是吾心中正之體,不屬有無,不落方體,纔欠一毫,已便不是,纔添一毫,亦便不是。
須是義精仁熟,此心洞然與之為體,方是随處體認天理也。
或曰:‘知勿忘勿助之間,則見之。
’竊謂勿忘勿助,固是中規,然而其間,間不容發,又不是個有硬格尺可量定的,隻這工夫,何緣便得正當?”先生曰:“觀此可見吾契,曾實心尋求來,所以發此語。
天理在心,求則得之。
夫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求之自有方,勿助勿忘是也。
千古惟有孟子發揮出來,須不費絲毫人力。
欠一毫便不是,纔添一毫亦不是,此語最是。
隻不忘助時,便添減不得,天理自見,非有難易也,何用硬格尺量也?孟子曰:‘物皆然,心為甚。
’吾心中規,何用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