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甘泉學案一
關燈
小
中
大
,禹之心,即堯、舜之心,總是一心,便無二心。
蓋天地一而已矣。
《記》雲:‘人者,天地之心也。
’天地古今宇宙内,隻同此一個心,豈有二乎?初學之與聖人同此心,同此一個天理,雖欲強無之又不得。
有時見孺子入井,見餓殍,過宗廟,到墟墓,見君子,與夫夜氣之息,平旦之氣,不知不覺,萌動出來,遏他又遏不得。
有時志不立,習心蔽障,又忽不見了。
此時節,蓋心不存故也,心若存時,自爾見前。
唐人詩亦有理到處,終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須要得其門。
所謂門者,勿忘勿助之間,便是中門也。
得此中門,不患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責志去習心是矣,先須要求此中門。
” 一友患天理難見。
沖對曰:“須于心目之間求之。
天理有何形影,隻是這些虛靈意思,平鋪着在,不容你增得一毫,減得一毫,輕一毫不得,重一毫不得,前一步不得,卻一步不得,須是自家理會。
”先生曰:“看得盡好,不增不減,不輕不重,不前不卻,便是中正。
心中正時,天理自見。
難見者,在於心上工夫未中正也。
但謂‘天理有何形影’是矣,又謂‘隻是這些虛靈意思,平鋪着在’,恐便有以心為天理之患,以知覺為性之病,不可不仔細察。
釋氏以心之知覺為性,故雲蠢動含靈,莫非佛性,而不知心之生理乃性也。
平鋪二字無病。
” 孚先問:“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敬也,所謂必有事焉者也。
勿助勿忘,是調停平等之法,敬之方也。
譬之内丹焉,不不聞其丹也,戒慎恐懼以火養丹也,勿助勿忘所謂文武火候,然否?”先生曰:“此段看得極好,須要知所謂其所不睹,其所不聞者,何物事?此即道家所謂真種子也。
故其詩雲:‘鼎内若無真種子,如将水火煮空铛。
’試看吾儒,真種子安在?尋得見時,便好下文武火也。
勉之!勉之!” 沖嘗與仲木、伯載言學,因指雞母為喻雲:“雞母抱卵時,全體精神都隻在這幾卵上,到得精神用足後,自化出許多雞雛來。
吾人於天地間,萬事萬化,都隻根源此心精神之運用何如耳!”呂、陸以為然。
一友雲:“說雞母精神都在卵上,恐猶為兩事也。
”此又能輔沖言所不逮者。
先生曰:“雞卵之譬,一切用功,正要如此接續。
許大文王,隻是緝熙敬止。
雞抱卵,少間斷,則這卵便毈了。
然必這卵元有種子,方可。
若無種的卵,将來抱之雖勤,亦毈了。
學者須識種子,方不枉了工夫。
何謂種子?即吾此心中這一點生理,便是靈骨子也。
今人動不動隻說涵養,若不知此生理,徒涵養個甚物?釋氏為不識此種子,故以理為障,要空要滅,又焉得變化?人若不信聖可為,請看無種子雞卵,如何抱得成雛子皮毛骨血形體全具出殼來?都是一團仁意,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精神在卵内,不在抱之者,或人之言,亦不可廢也。
明道先生言:‘學者須先識仁。
’” 沖問儒釋之辨。
先生曰:“子可謂切問矣。
孟子之學,知言養氣,首欲知詖淫邪遯之害心,蓋此是第一步生死頭路也。
往年曾與一友辨此,渠雲:‘天理二字,不是校仙勘佛得來。
’吾自此遂不複講。
意吾謂天理正要在此岐路上辨,辨了便可泰然行去,不至差毫釐而謬千裡也。
儒者在察天理,佛者反以天理為障;聖人之學,至大至公,釋者之學,至私至小,大小公私,足以辨之矣。
昨潘稽勳、石武選亦嘗問此,吾應之曰:‘聖人以天地萬物為體,既以身在天地萬物内,何等廓然大公,焉得一毫私意?凡私皆從一身上起念,聖人自無此念,自無意必固我之私。
若佛者務去六根六塵,根塵指耳目口鼻等為言,然皆天之所以與我,不能無者,而務去之,即己一身亦奈何不得,不免有意必固我之私,猶強謂之無我耳,何等私小? 遊叛裕次驓U:‘今日乃知如此,先正未嘗言到。
’” 或問:“學貴煎銷習心,心之習也,豈其固有之污欤?”曰:“非固有也,形而後有者也,外铄而中受之也。
如秦人之悍也,楚人之詐也,心之習于風氣者也。
處富而鄙吝,與處約而好侈靡者,心之習于居養者也,故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煎銷也者,煉金之名也。
金之精也,有污於鉛者,有污於銅者,有污於糞土之侵蝕者,非煉之不可去也。
故金必百煉而後精,心必百煉而後明。
”先生曰:“此說得之。
認得本體,便知習心,習心去而本體完全矣,不是将本體來換了習心,本體元自在,習心蔽之,故若不見耳。
不然,見赤子入井,便知何發出來?故煎銷習心,便是體認天理工夫。
到見得天理時,習心便退聽。
如煎銷鉛銅,便是煉金,然必須就爐錘,乃得煉之之功。
今之外事以求靜者,如置金于密室,不就爐錘,雖千萬年也,隻依舊是頑雜的金。
” 沖謂:“未發之中,雖聖人可說得。
若是聖人而下,都是緻和底工夫。
然所謂和者,不戾于中之謂,乃是就情上體貼此中出來。
中立而和生也,到得中常在時,雖并謂之緻中和,亦可也。
然否?”先生曰:“道通所謂‘情上體貼此中出來’一句,與‘中立而和生’,皆是。
其餘未精。
緻中和乃修道立教之功用,道至中和極矣,更又何緻耶?若以未發之中為聖人分上,緻和工夫為聖人而下學者分上,則又欠明了。
所不睹不聞,即未發之中也,道之體也。
學者須先察識此體,而戒慎恐懼以養之,所謂養其中也。
中立而和生焉。
若謂自然而中,則惟聖可能也。
若工夫,則正是學者本源緊要處,動以養其靜。
道通徒見戒慎恐懼字,以為緻和耳。
” 或有認思慮甯靜時為天理,為無我,為天地萬物一體,為鸢飛魚躍,為活潑潑地,自以為灑然者,因言:“遇動辄不同,何也?”沖應之曰:“譬之行舟,若這個舟,風恬浪靜時,或将就行得,若遇狂風疊浪,便去不得也。
要去,須得柁柄在手。
故學莫先于立主宰,若無主宰,便能胸中無他閑思雜想,亦隻讨得個清虛一大氣象,安得為天理?安可便說鸢飛魚躍?程明道先生嘗言:‘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與必有事焉而勿正意同。
’昔聰明如文公,直到晚年,纔認得明道此意。
未知這必有事焉,是何事?”先生曰:“天理亦不難見,亦不易見,要須切己實用,必有事焉而勿正工夫,乃可真見,都是鸢飛魚躍,不然亦隻是說也。
” 沖謂:“初學之士,還須令靜坐息思慮,漸教以立志,體認天理,煎銷習心,及漸令事上磨煉。
沖嘗曆曆以此接引人,多見其益。
動靜固宜合一用工,但靜中為力較易,蓋人資質不同,及其功用純雜亦異,須是因才成就,随時點化,不可拘執一方也。
然雖千方百計,總是引歸天理上來,此則不可易。
正猶母雞抱卵,須是我底精神合并他底精神一例用,方得,如何?”先生曰:“靜坐,程門有此傳授。
伊川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
然此不是常理。
日往月來,一寒一暑,都是自然常理流行,豈分動靜難易?若不察見天理,随他入關入定,三年九年,與天理何幹?若見得天理,則耕田鑿井,百官萬物,金革百萬之衆也,隻是自然天理流行。
孔門之教,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黃門毛式之雲:‘此是随處體認天理。
’甚看得好。
無事時不得不居處恭,即是靜坐也。
有執事與人時,如何隻要靜坐?使此教大行,則天下皆靜坐,如之何其可也?明道終日端坐如泥塑人,及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何等自然!” “日昨孚先以長至在迩,作飯會。
席間因講複其見天地之心,沖謂諸友雲:‘人心本自坦坦平平,即所謂天地之心,不待複而後見也。
聖人見人多迷而不複,恐其滅絕天理,不得已而又就其複處指點出來,欲令人便循着擴充将去也。
吾輩若能守得平坦之心常在,即不消言複,隻怕無端又生出别念來耳。
故顔子克己,隻是不容他軀殼上起念。
’諸友以為然。
如何?”先生曰:“冬至一陽初動,所為來複時也。
天地之心,何時不在?特於動物時見耳。
人心一念萌動,即是初心,無有不善,如孟子乍見孺子将入於井,便有怵惕恻隐之心,乍見處亦是初心複時也。
人之良心,何嘗不在?特於初動時見耳。
若到納交要譽,惡其聲時,便不是本來初心了。
故孟子欲人就于初動處擴充涵養,以保四海。
若識得此一點初心真心,便是天理。
由此平平坦坦,持養将去,可也。
若夫不消言複一語,恐未是初學者事,雖顔子亦未知此道。
顔子猶不遠複,毋高論,要力行實地有益耳。
” 潘稽勳講:“天理須在體認上求見,舍體認,何由得見天理也?”沖對曰:“然。
天理固亦常常發見,但人心逐外去了,便不見,所以要體認。
纔體認,便心存,心存便見天理,故曰:‘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又曰:‘複其見天地之心。
’體認是反躬而複也,天地之心即我之心。
生生不已,便無一毫私意參雜其間,此便是無我,便見與天地萬物共是一體,何等廣大高明!認得這個意思,常見在,而乾乾不息以存之,這纔是柄在手,所謂其幾在我也。
到那時,恰所謂開阖從方便,乾坤在此間也。
宇宙内事,千變萬化,總根源于此,其妙殆有不可言者,然隻是一個熟,如何:”先生曰:“此節所問所答皆是,然要用功實見得方有益。
中間雲‘纔體認便心存,心存便見天理’,不若心存得其中正時,便見天理也。
如此體認工夫,尤更直截。
其後雲雲,待見天理後,便見得親切也。
” 陳子才問:“先生常言,見得天理,方見得人欲,如何?”沖謂:“才體認,便見得天理,亦便見得人欲。
蓋體認是天理萌動,人心得主宰時也,有主宰便見人欲。
文王緝熙,隻體認不已,便接續光明去,便容不得一毫人欲,此便是敬止。
從此到至善,隻一條直路。
因竊自歎曰:‘明見得這條路在前面,還隻不肯走,病果安在耶?’願賜鞭策。
”先生曰:“文王緝熙敬止,便是止至善,便是體認天理工夫。
若見得時,李延平所謂一毫私意亦退聽也。
豈不便見得人欲乎?若人之酒醒,便知是醉也。
若謂明見得這條路在前面,如何不肯走?或是未曾上路也,又何遲回顧慮?無乃見之未明,或有病根,如憂貧之類,在内為累故耶?若欲見之明,行之果,須是将習心打破兩層三層,乃可向往也。
” 一友語經哲曰:“須無事時,敬以直内,遇有事,方能義以方外。
”經哲曰:“恐分不得有事無事。
聖人心事,内直則外自方,學者恐義以方外事,亦是做敬以直内工夫,與修辭立誠,亦是做忠信進德工夫,纔見得心事合一也。
先生随處體認天理之訓,盡此二句之意,便見打透明白,不知是否?”先生曰:“随處體認天理,兼此二句包了,便是合内外之道。
敬以包乎義,義以存乎敬,分明不是兩事。
先儒未嘗說破,予一向合看。
如此見得《遺書》中謂‘釋氏敬以直内則有之,義以方外則無有’決非程子語也。
吾子看到此,難得。
” 一友問:“明道先生言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今見朋友中,開口便說天理,某卻疑先生教人要察見天理者,亦是人自家體貼乎此耳,非謂必欲人圖寫個天理與人看也,如何?”沖對曰:“誠然!誠然!天理何嘗有定形,隻是個未發之中。
中亦何嘗有定體,人但常以心求中正為主意,随時随事,體認斟酌,調習此心,常合于中正,此便是随處皆天理也。
《康诰》所謂‘作稽中德’,亦是如此。
求也自求,見也自見,得也自得,他人不能與其力,便是見得,亦不能圖寫與人看。
雖然說工夫處,卻不能瞞得人也。
未知是否?”先生曰:“天理隻是自家體認,說便不濟事。
然天理亦從何處說得?可說者,路頭耳,若連路頭也不說,便如何去體認?其全不說者,恐是未嘗加體認工夫,如未曾行上路的人,便無疑問也。
所雲‘心求中正,便是天理’,良是。
然亦須達得天理,乃可中正。
而不達天理者,有之矣,釋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何曾達得天理?” 若愚問:“《中庸》尊德性道問學一章,朱子
蓋天地一而已矣。
《記》雲:‘人者,天地之心也。
’天地古今宇宙内,隻同此一個心,豈有二乎?初學之與聖人同此心,同此一個天理,雖欲強無之又不得。
有時見孺子入井,見餓殍,過宗廟,到墟墓,見君子,與夫夜氣之息,平旦之氣,不知不覺,萌動出來,遏他又遏不得。
有時志不立,習心蔽障,又忽不見了。
此時節,蓋心不存故也,心若存時,自爾見前。
唐人詩亦有理到處,終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須要得其門。
所謂門者,勿忘勿助之間,便是中門也。
得此中門,不患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責志去習心是矣,先須要求此中門。
” 一友患天理難見。
沖對曰:“須于心目之間求之。
天理有何形影,隻是這些虛靈意思,平鋪着在,不容你增得一毫,減得一毫,輕一毫不得,重一毫不得,前一步不得,卻一步不得,須是自家理會。
”先生曰:“看得盡好,不增不減,不輕不重,不前不卻,便是中正。
心中正時,天理自見。
難見者,在於心上工夫未中正也。
但謂‘天理有何形影’是矣,又謂‘隻是這些虛靈意思,平鋪着在’,恐便有以心為天理之患,以知覺為性之病,不可不仔細察。
釋氏以心之知覺為性,故雲蠢動含靈,莫非佛性,而不知心之生理乃性也。
平鋪二字無病。
” 孚先問:“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敬也,所謂必有事焉者也。
勿助勿忘,是調停平等之法,敬之方也。
譬之内丹焉,不不聞其丹也,戒慎恐懼以火養丹也,勿助勿忘所謂文武火候,然否?”先生曰:“此段看得極好,須要知所謂其所不睹,其所不聞者,何物事?此即道家所謂真種子也。
故其詩雲:‘鼎内若無真種子,如将水火煮空铛。
’試看吾儒,真種子安在?尋得見時,便好下文武火也。
勉之!勉之!” 沖嘗與仲木、伯載言學,因指雞母為喻雲:“雞母抱卵時,全體精神都隻在這幾卵上,到得精神用足後,自化出許多雞雛來。
吾人於天地間,萬事萬化,都隻根源此心精神之運用何如耳!”呂、陸以為然。
一友雲:“說雞母精神都在卵上,恐猶為兩事也。
”此又能輔沖言所不逮者。
先生曰:“雞卵之譬,一切用功,正要如此接續。
許大文王,隻是緝熙敬止。
雞抱卵,少間斷,則這卵便毈了。
然必這卵元有種子,方可。
若無種的卵,将來抱之雖勤,亦毈了。
學者須識種子,方不枉了工夫。
何謂種子?即吾此心中這一點生理,便是靈骨子也。
今人動不動隻說涵養,若不知此生理,徒涵養個甚物?釋氏為不識此種子,故以理為障,要空要滅,又焉得變化?人若不信聖可為,請看無種子雞卵,如何抱得成雛子皮毛骨血形體全具出殼來?都是一團仁意,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精神在卵内,不在抱之者,或人之言,亦不可廢也。
明道先生言:‘學者須先識仁。
’” 沖問儒釋之辨。
先生曰:“子可謂切問矣。
孟子之學,知言養氣,首欲知詖淫邪遯之害心,蓋此是第一步生死頭路也。
往年曾與一友辨此,渠雲:‘天理二字,不是校仙勘佛得來。
’吾自此遂不複講。
意吾謂天理正要在此岐路上辨,辨了便可泰然行去,不至差毫釐而謬千裡也。
儒者在察天理,佛者反以天理為障;聖人之學,至大至公,釋者之學,至私至小,大小公私,足以辨之矣。
昨潘稽勳、石武選亦嘗問此,吾應之曰:‘聖人以天地萬物為體,既以身在天地萬物内,何等廓然大公,焉得一毫私意?凡私皆從一身上起念,聖人自無此念,自無意必固我之私。
若佛者務去六根六塵,根塵指耳目口鼻等為言,然皆天之所以與我,不能無者,而務去之,即己一身亦奈何不得,不免有意必固我之私,猶強謂之無我耳,何等私小? 遊叛裕次驓U:‘今日乃知如此,先正未嘗言到。
’” 或問:“學貴煎銷習心,心之習也,豈其固有之污欤?”曰:“非固有也,形而後有者也,外铄而中受之也。
如秦人之悍也,楚人之詐也,心之習于風氣者也。
處富而鄙吝,與處約而好侈靡者,心之習于居養者也,故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煎銷也者,煉金之名也。
金之精也,有污於鉛者,有污於銅者,有污於糞土之侵蝕者,非煉之不可去也。
故金必百煉而後精,心必百煉而後明。
”先生曰:“此說得之。
認得本體,便知習心,習心去而本體完全矣,不是将本體來換了習心,本體元自在,習心蔽之,故若不見耳。
不然,見赤子入井,便知何發出來?故煎銷習心,便是體認天理工夫。
到見得天理時,習心便退聽。
如煎銷鉛銅,便是煉金,然必須就爐錘,乃得煉之之功。
今之外事以求靜者,如置金于密室,不就爐錘,雖千萬年也,隻依舊是頑雜的金。
” 沖謂:“未發之中,雖聖人可說得。
若是聖人而下,都是緻和底工夫。
然所謂和者,不戾于中之謂,乃是就情上體貼此中出來。
中立而和生也,到得中常在時,雖并謂之緻中和,亦可也。
然否?”先生曰:“道通所謂‘情上體貼此中出來’一句,與‘中立而和生’,皆是。
其餘未精。
緻中和乃修道立教之功用,道至中和極矣,更又何緻耶?若以未發之中為聖人分上,緻和工夫為聖人而下學者分上,則又欠明了。
所不睹不聞,即未發之中也,道之體也。
學者須先察識此體,而戒慎恐懼以養之,所謂養其中也。
中立而和生焉。
若謂自然而中,則惟聖可能也。
若工夫,則正是學者本源緊要處,動以養其靜。
道通徒見戒慎恐懼字,以為緻和耳。
” 或有認思慮甯靜時為天理,為無我,為天地萬物一體,為鸢飛魚躍,為活潑潑地,自以為灑然者,因言:“遇動辄不同,何也?”沖應之曰:“譬之行舟,若這個舟,風恬浪靜時,或将就行得,若遇狂風疊浪,便去不得也。
要去,須得柁柄在手。
故學莫先于立主宰,若無主宰,便能胸中無他閑思雜想,亦隻讨得個清虛一大氣象,安得為天理?安可便說鸢飛魚躍?程明道先生嘗言:‘鸢飛戾天,魚躍于淵,與必有事焉而勿正意同。
’昔聰明如文公,直到晚年,纔認得明道此意。
未知這必有事焉,是何事?”先生曰:“天理亦不難見,亦不易見,要須切己實用,必有事焉而勿正工夫,乃可真見,都是鸢飛魚躍,不然亦隻是說也。
” 沖謂:“初學之士,還須令靜坐息思慮,漸教以立志,體認天理,煎銷習心,及漸令事上磨煉。
沖嘗曆曆以此接引人,多見其益。
動靜固宜合一用工,但靜中為力較易,蓋人資質不同,及其功用純雜亦異,須是因才成就,随時點化,不可拘執一方也。
然雖千方百計,總是引歸天理上來,此則不可易。
正猶母雞抱卵,須是我底精神合并他底精神一例用,方得,如何?”先生曰:“靜坐,程門有此傳授。
伊川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
然此不是常理。
日往月來,一寒一暑,都是自然常理流行,豈分動靜難易?若不察見天理,随他入關入定,三年九年,與天理何幹?若見得天理,則耕田鑿井,百官萬物,金革百萬之衆也,隻是自然天理流行。
孔門之教,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黃門毛式之雲:‘此是随處體認天理。
’甚看得好。
無事時不得不居處恭,即是靜坐也。
有執事與人時,如何隻要靜坐?使此教大行,則天下皆靜坐,如之何其可也?明道終日端坐如泥塑人,及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何等自然!” “日昨孚先以長至在迩,作飯會。
席間因講複其見天地之心,沖謂諸友雲:‘人心本自坦坦平平,即所謂天地之心,不待複而後見也。
聖人見人多迷而不複,恐其滅絕天理,不得已而又就其複處指點出來,欲令人便循着擴充将去也。
吾輩若能守得平坦之心常在,即不消言複,隻怕無端又生出别念來耳。
故顔子克己,隻是不容他軀殼上起念。
’諸友以為然。
如何?”先生曰:“冬至一陽初動,所為來複時也。
天地之心,何時不在?特於動物時見耳。
人心一念萌動,即是初心,無有不善,如孟子乍見孺子将入於井,便有怵惕恻隐之心,乍見處亦是初心複時也。
人之良心,何嘗不在?特於初動時見耳。
若到納交要譽,惡其聲時,便不是本來初心了。
故孟子欲人就于初動處擴充涵養,以保四海。
若識得此一點初心真心,便是天理。
由此平平坦坦,持養将去,可也。
若夫不消言複一語,恐未是初學者事,雖顔子亦未知此道。
顔子猶不遠複,毋高論,要力行實地有益耳。
” 潘稽勳講:“天理須在體認上求見,舍體認,何由得見天理也?”沖對曰:“然。
天理固亦常常發見,但人心逐外去了,便不見,所以要體認。
纔體認,便心存,心存便見天理,故曰:‘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又曰:‘複其見天地之心。
’體認是反躬而複也,天地之心即我之心。
生生不已,便無一毫私意參雜其間,此便是無我,便見與天地萬物共是一體,何等廣大高明!認得這個意思,常見在,而乾乾不息以存之,這纔是柄在手,所謂其幾在我也。
到那時,恰所謂開阖從方便,乾坤在此間也。
宇宙内事,千變萬化,總根源于此,其妙殆有不可言者,然隻是一個熟,如何:”先生曰:“此節所問所答皆是,然要用功實見得方有益。
中間雲‘纔體認便心存,心存便見天理’,不若心存得其中正時,便見天理也。
如此體認工夫,尤更直截。
其後雲雲,待見天理後,便見得親切也。
” 陳子才問:“先生常言,見得天理,方見得人欲,如何?”沖謂:“才體認,便見得天理,亦便見得人欲。
蓋體認是天理萌動,人心得主宰時也,有主宰便見人欲。
文王緝熙,隻體認不已,便接續光明去,便容不得一毫人欲,此便是敬止。
從此到至善,隻一條直路。
因竊自歎曰:‘明見得這條路在前面,還隻不肯走,病果安在耶?’願賜鞭策。
”先生曰:“文王緝熙敬止,便是止至善,便是體認天理工夫。
若見得時,李延平所謂一毫私意亦退聽也。
豈不便見得人欲乎?若人之酒醒,便知是醉也。
若謂明見得這條路在前面,如何不肯走?或是未曾上路也,又何遲回顧慮?無乃見之未明,或有病根,如憂貧之類,在内為累故耶?若欲見之明,行之果,須是将習心打破兩層三層,乃可向往也。
” 一友語經哲曰:“須無事時,敬以直内,遇有事,方能義以方外。
”經哲曰:“恐分不得有事無事。
聖人心事,内直則外自方,學者恐義以方外事,亦是做敬以直内工夫,與修辭立誠,亦是做忠信進德工夫,纔見得心事合一也。
先生随處體認天理之訓,盡此二句之意,便見打透明白,不知是否?”先生曰:“随處體認天理,兼此二句包了,便是合内外之道。
敬以包乎義,義以存乎敬,分明不是兩事。
先儒未嘗說破,予一向合看。
如此見得《遺書》中謂‘釋氏敬以直内則有之,義以方外則無有’決非程子語也。
吾子看到此,難得。
” 一友問:“明道先生言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今見朋友中,開口便說天理,某卻疑先生教人要察見天理者,亦是人自家體貼乎此耳,非謂必欲人圖寫個天理與人看也,如何?”沖對曰:“誠然!誠然!天理何嘗有定形,隻是個未發之中。
中亦何嘗有定體,人但常以心求中正為主意,随時随事,體認斟酌,調習此心,常合于中正,此便是随處皆天理也。
《康诰》所謂‘作稽中德’,亦是如此。
求也自求,見也自見,得也自得,他人不能與其力,便是見得,亦不能圖寫與人看。
雖然說工夫處,卻不能瞞得人也。
未知是否?”先生曰:“天理隻是自家體認,說便不濟事。
然天理亦從何處說得?可說者,路頭耳,若連路頭也不說,便如何去體認?其全不說者,恐是未嘗加體認工夫,如未曾行上路的人,便無疑問也。
所雲‘心求中正,便是天理’,良是。
然亦須達得天理,乃可中正。
而不達天理者,有之矣,釋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何曾達得天理?” 若愚問:“《中庸》尊德性道問學一章,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