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泰州學案五
關燈
小
中
大
心,任諸緣之并作為行持,觀萬法之自無為解脫,自覺頗為省便。
知事理不二,即易;欲到背塵合覺,常光現前,不為心意識所使,即不易。
伊川、康節臨命俱得力,若以見解論,恐當代諸公盡有高過者,而日逐貪嗔,已不免縱任,求生死得力,不亦難乎?古人見性空以修道,今人見性空以長欲,可歎也。
(《與焦弱侯》) 承喻“得個入處,山河大地悉爾銷隕,而習氣未忘。
”某所未喻也。
如何是習氣?山河大地是。
如何是山河大地?習氣是。
山河大地既然銷隕,習氣何地腳?兄於熾然中銷之使無,於空虛中憂其為有,即此惡見於山河上突起山河,於大地上重安大地,是自謗也。
(《與謝開美》) 學求自知而已。
儒皆津筏邊事,到則舍矣。
不孝雖愚昧,然灼知倫物即性道,不敢棄離,亦不敢以此誤人。
願先生勿慮也。
(《與徐魯源》) 堂皇之雜遝,簿領之勤勞,時時大用顯行,但少有厭心怠心。
因觸而動恚心,因煩而起躁心,即是習氣萌生處,即是學不得力處。
損之又損,覺祛除稍易時,即得力時也。
(《與餘舜仲》) 我朝别無一事,可與唐、宋人争衡,所可跨跱其上者,惟此種學問,出于儒紳中,為尤奇偉耳。
(《與何越觀》) 吾輩心火熠熠,思量分别,殆無間歇。
行而不及知,知而不及禁,非心體本來如是,蓋緣此路行得太熟耳。
今以生奪熟,以真奪妄,非有純一不已之功,何異杯水當輿薪之火哉!然所謂工夫者,非是起心造意,力與之争,隻是時時念念放下去,放不得,自然須有着到。
(《與弟我明》) 百姓日用處,即聖神地位處,聖神地位處,即學者入手處。
何者?無思無為,不容有二也。
(《與幼美》) 正、嘉以還,其賢者往往以琴張、曾之見,談顔氏之學,而人亦窺見行之不掩,以求所謂不貳者而未盡合,于是言足以明矣而不信,信矣而不免於疑,諸君子者,宜亦有責焉。
(《鄧文藻序》) 道之不明於天下也,事事而道道也。
事事則道妨事,道道則事妨道,不知事者道之事,道者事之道,道之外必無事,事之外必無道,不可二也。
是道也,堯謂之中,孔謂之仁,至陽明先生揭之曰良知,皆心而已。
中也,仁也,心之徽稱乎?诏之以中而不識何謂中,诏之以仁而不識何謂仁,故先生不得已曰良知。
良知者,心之圖繪也,猶不識火而曰濕也,不識水而曰洷也,體用内外,理事道器,精粗微顯,皆舉之矣。
(《勳賢祠記》) 夫自私用智,生民之通蔽也。
自私者存乎形累,用智者紛乎心害,此未達于良知之妙也。
混同萬有,昭察天地,靈然而獨運之謂知。
離聞泯,超絕思慮,寂然而萬應之謂良。
明乎知而形累捐矣,明乎良而心害遺矣。
(《陽明祠記》) 今之談學者,多以忻厭為戒。
然予以忻厭猶痛癢也,平居無疾,小小痛癢,便非調适。
若麻木痿痺之人,正患不知痛癢耳,稍知,則醫者慶矣。
(《書扇》) 太學劉沖倩先生塙 劉塙字靜主,号沖倩,會稽人。
賦性任俠,慨然有四方之志,所至尋師問友,以意氣相激發,人争歸附之。
時周海門、許敬菴、楊複所講學于南都,先生與焉。
周、楊學術同出近溪,敬菴則有異同。
無善無惡之說,許作《九谛》,周作《九解》,先生合兩家而刻之,以求歸一。
而海門契先生特甚,曰:“吾得倩而不孤矣。
”受教兩年,未稱弟子。
一日指點投機,先生曰:“尚覺少此一拜。
”海門即起立曰:“足下意真,比時輩不同。
”先生下拜,海門曰:“吾期足下者遠,不可答拜。
”及先生歸,海門授以六字曰:“萬金一諾珍重。
”先生報以詩曰:“一笑相逢日,何言可複論。
千金唯一諾,珍重自師門。
”先生雖瓣香海門,而一時以理學名家者,鄒南、李儲山、曹真予、焦弱侯、趙侪鶴、孟連洙、丁敬與,無不參請,識解亦日進。
海門主盟越中,先生助之,接引後進。
學海門之學者甚衆,而以入室推先生。
然流俗疾之如雠,亦以信心自得,不加防檢,其學有以緻之也。
先生由諸生入太學,七試場屋,不售而卒。
葉水心曰:“使同甫晚不登進士第,則世終以為狼疾人矣。
”不能不緻歎于先生也。
證記 與人露聲色,即聲色矣。
聲色可以化導人乎?臨事動意氣,即意氣矣。
意氣可處分天下事乎? 何者為害,求利是已。
何者為苦?尋樂是已。
何者為怨?結恩是已。
釋氏之火裹開蓮,不過知得是火,便名為蓮矣。
有身在火上,而不猛力避之者乎?其不猛力避者,猶恐認火作土耳。
人隻向有光景處認本體,不知本體無光景也。
人隻向有做作處認工夫,不知工夫無做作也。
當下信得及,更有何事?聖賢說知說行,止不過知此行此,無剩技矣,隻因忒庸常,忒平易,忒不,值錢,轉令人信不及耳。
力足舉千鈞之鼎矣,有物焉其小無内,而轉窘于力之無可用;明足察秋毫之末矣,有物焉其大無外,而轉束於明之無可入。
先儒有曰“随處體認天理”,又有曰“靜中養出端倪”,又有曰,“衆物之表?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皆非了當語。
夫既已謂之天矣,而有何處所乎?既已謂之靜矣,而有何端倪乎?既已謂之心矣,而有何表?精粗之物乎? 名節,吾道之藩籬,斯語大須味,舍名節,豈更有道?隻名節不可耳。
世極深極險矣,我隻淺易;世極奇極怪矣,我隻平常;世極濃極豔矣,我隻淡泊;世極崎極曲矣,我隻率直。
允若茲,不惟不失我,而世且無奈我何! 問:“安身立命畢竟在何處?”曰:“一眼看去,不見世間有非,自家有是,世間有得,自家有失,處安之立之而已矣。
本來平易,不些子做手,方耐久。
揣事情,中毛發,而不堕機智;通人情,浃骨髓,而不落煦沫,此為何物? 聖人之於世也,宥之而已矣。
君子之於俗也,耐之而已矣。
人當逆境時,如犯弱症,纔一舉手,便風寒乘虛而入,保護之功,最重大,卻最輕微。
言,尤之媒也。
既已有言矣,自僅可寡尤,而不能無尤。
無尤其默乎?行,悔之根也。
既已有行矣,自僅可寡悔,而不能無悔。
無悔其靜乎? 說《易》諸家,舊傳心别有門,但看乾動處,總隻用純坤。
樂者先天之藥也,藥者後天之樂也。
四大聚散,生死之小者也。
一念離合,生死之大者也。
忘其大而惜其小,此之謂不知生死。
平平看來,世間何人處不得?何地去不得?隻因我自風波,便惹動世間風波,莫錯埋怨世間。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不向人分上求化也,化我而已矣。
天下無不可處之事,不向事情上求處也,處我而已矣。
無暴其氣,便是持志工夫,若離氣而言持志,未免捉捏虛空。
心到明時,則境亦是心。
與人終日酬酢,全要保得自己一段生意,不然,意思綢缪,禮文隆腆,而一語之出,懷許多顧忌,一語之入,起許多猜疑,皆殺機也。
知事理不二,即易;欲到背塵合覺,常光現前,不為心意識所使,即不易。
伊川、康節臨命俱得力,若以見解論,恐當代諸公盡有高過者,而日逐貪嗔,已不免縱任,求生死得力,不亦難乎?古人見性空以修道,今人見性空以長欲,可歎也。
(《與焦弱侯》) 承喻“得個入處,山河大地悉爾銷隕,而習氣未忘。
”某所未喻也。
如何是習氣?山河大地是。
如何是山河大地?習氣是。
山河大地既然銷隕,習氣何地腳?兄於熾然中銷之使無,於空虛中憂其為有,即此惡見於山河上突起山河,於大地上重安大地,是自謗也。
(《與謝開美》) 學求自知而已。
儒皆津筏邊事,到則舍矣。
不孝雖愚昧,然灼知倫物即性道,不敢棄離,亦不敢以此誤人。
願先生勿慮也。
(《與徐魯源》) 堂皇之雜遝,簿領之勤勞,時時大用顯行,但少有厭心怠心。
因觸而動恚心,因煩而起躁心,即是習氣萌生處,即是學不得力處。
損之又損,覺祛除稍易時,即得力時也。
(《與餘舜仲》) 我朝别無一事,可與唐、宋人争衡,所可跨跱其上者,惟此種學問,出于儒紳中,為尤奇偉耳。
(《與何越觀》) 吾輩心火熠熠,思量分别,殆無間歇。
行而不及知,知而不及禁,非心體本來如是,蓋緣此路行得太熟耳。
今以生奪熟,以真奪妄,非有純一不已之功,何異杯水當輿薪之火哉!然所謂工夫者,非是起心造意,力與之争,隻是時時念念放下去,放不得,自然須有着到。
(《與弟我明》) 百姓日用處,即聖神地位處,聖神地位處,即學者入手處。
何者?無思無為,不容有二也。
(《與幼美》) 正、嘉以還,其賢者往往以琴張、曾之見,談顔氏之學,而人亦窺見行之不掩,以求所謂不貳者而未盡合,于是言足以明矣而不信,信矣而不免於疑,諸君子者,宜亦有責焉。
(《鄧文藻序》) 道之不明於天下也,事事而道道也。
事事則道妨事,道道則事妨道,不知事者道之事,道者事之道,道之外必無事,事之外必無道,不可二也。
是道也,堯謂之中,孔謂之仁,至陽明先生揭之曰良知,皆心而已。
中也,仁也,心之徽稱乎?诏之以中而不識何謂中,诏之以仁而不識何謂仁,故先生不得已曰良知。
良知者,心之圖繪也,猶不識火而曰濕也,不識水而曰洷也,體用内外,理事道器,精粗微顯,皆舉之矣。
(《勳賢祠記》) 夫自私用智,生民之通蔽也。
自私者存乎形累,用智者紛乎心害,此未達于良知之妙也。
混同萬有,昭察天地,靈然而獨運之謂知。
離聞泯,超絕思慮,寂然而萬應之謂良。
明乎知而形累捐矣,明乎良而心害遺矣。
(《陽明祠記》) 今之談學者,多以忻厭為戒。
然予以忻厭猶痛癢也,平居無疾,小小痛癢,便非調适。
若麻木痿痺之人,正患不知痛癢耳,稍知,則醫者慶矣。
(《書扇》) 太學劉沖倩先生塙 劉塙字靜主,号沖倩,會稽人。
賦性任俠,慨然有四方之志,所至尋師問友,以意氣相激發,人争歸附之。
時周海門、許敬菴、楊複所講學于南都,先生與焉。
周、楊學術同出近溪,敬菴則有異同。
無善無惡之說,許作《九谛》,周作《九解》,先生合兩家而刻之,以求歸一。
而海門契先生特甚,曰:“吾得倩而不孤矣。
”受教兩年,未稱弟子。
一日指點投機,先生曰:“尚覺少此一拜。
”海門即起立曰:“足下意真,比時輩不同。
”先生下拜,海門曰:“吾期足下者遠,不可答拜。
”及先生歸,海門授以六字曰:“萬金一諾珍重。
”先生報以詩曰:“一笑相逢日,何言可複論。
千金唯一諾,珍重自師門。
”先生雖瓣香海門,而一時以理學名家者,鄒南、李儲山、曹真予、焦弱侯、趙侪鶴、孟連洙、丁敬與,無不參請,識解亦日進。
海門主盟越中,先生助之,接引後進。
學海門之學者甚衆,而以入室推先生。
然流俗疾之如雠,亦以信心自得,不加防檢,其學有以緻之也。
先生由諸生入太學,七試場屋,不售而卒。
葉水心曰:“使同甫晚不登進士第,則世終以為狼疾人矣。
”不能不緻歎于先生也。
證記 與人露聲色,即聲色矣。
聲色可以化導人乎?臨事動意氣,即意氣矣。
意氣可處分天下事乎? 何者為害,求利是已。
何者為苦?尋樂是已。
何者為怨?結恩是已。
釋氏之火裹開蓮,不過知得是火,便名為蓮矣。
有身在火上,而不猛力避之者乎?其不猛力避者,猶恐認火作土耳。
人隻向有光景處認本體,不知本體無光景也。
人隻向有做作處認工夫,不知工夫無做作也。
當下信得及,更有何事?聖賢說知說行,止不過知此行此,無剩技矣,隻因忒庸常,忒平易,忒不,值錢,轉令人信不及耳。
力足舉千鈞之鼎矣,有物焉其小無内,而轉窘于力之無可用;明足察秋毫之末矣,有物焉其大無外,而轉束於明之無可入。
先儒有曰“随處體認天理”,又有曰“靜中養出端倪”,又有曰,“衆物之表?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皆非了當語。
夫既已謂之天矣,而有何處所乎?既已謂之靜矣,而有何端倪乎?既已謂之心矣,而有何表?精粗之物乎? 名節,吾道之藩籬,斯語大須味,舍名節,豈更有道?隻名節不可耳。
世極深極險矣,我隻淺易;世極奇極怪矣,我隻平常;世極濃極豔矣,我隻淡泊;世極崎極曲矣,我隻率直。
允若茲,不惟不失我,而世且無奈我何! 問:“安身立命畢竟在何處?”曰:“一眼看去,不見世間有非,自家有是,世間有得,自家有失,處安之立之而已矣。
本來平易,不些子做手,方耐久。
揣事情,中毛發,而不堕機智;通人情,浃骨髓,而不落煦沫,此為何物? 聖人之於世也,宥之而已矣。
君子之於俗也,耐之而已矣。
人當逆境時,如犯弱症,纔一舉手,便風寒乘虛而入,保護之功,最重大,卻最輕微。
言,尤之媒也。
既已有言矣,自僅可寡尤,而不能無尤。
無尤其默乎?行,悔之根也。
既已有行矣,自僅可寡悔,而不能無悔。
無悔其靜乎? 說《易》諸家,舊傳心别有門,但看乾動處,總隻用純坤。
樂者先天之藥也,藥者後天之樂也。
四大聚散,生死之小者也。
一念離合,生死之大者也。
忘其大而惜其小,此之謂不知生死。
平平看來,世間何人處不得?何地去不得?隻因我自風波,便惹動世間風波,莫錯埋怨世間。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不向人分上求化也,化我而已矣。
天下無不可處之事,不向事情上求處也,處我而已矣。
無暴其氣,便是持志工夫,若離氣而言持志,未免捉捏虛空。
心到明時,則境亦是心。
與人終日酬酢,全要保得自己一段生意,不然,意思綢缪,禮文隆腆,而一語之出,懷許多顧忌,一語之入,起許多猜疑,皆殺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