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泰州學案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天資魯鈍,根器淺薄者,随聲附和,則吾不知其可也。
文成何嘗不教人修為?即無惡二字,亦足竭力一生,可嫌少乎?既無惡,而又無善,修為無,斯真修為也。
夫以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以至原憲克伐怨欲之不行,豈非所謂竭力修為者?而孔子皆不與其仁,則其所以敏求忘食,與夫複禮而存誠,洗心而藏密者,亦可自思,故知修為自有真也。
陽明使人學孔子之真學,疏略不情之疑,過矣。
《解》六。
《谛》七雲:《書》曰:“有其善,喪厥善。
”言善不可矜而有也。
先儒亦曰:“有意為善,雖善亦粗。
”言善不可有意而為也。
以善自足則不弘,而天下之善,種種固在。
有意為善則不純,而吉人為善,常惟日不足。
古人立言,各有攸當,豈得以此病彼,而概目之曰無善?然則善果無可為,為善亦可已乎?賢者之疑過矣。
有善喪善,與有意為善,雖善亦私之言,正可證無善之旨。
堯、舜事業,一點浮雲過太虛,謂實有種種善在天下,不可也。
吉人為善,為此不有之善,無意之善而已矣。
《解》七。
《谛》八雲:王文成先生緻良知宗旨,元與聖門不異。
其《集》中有“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
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但不能不昏蔽於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
”又曰:“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
學聖人者,期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又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
立志者,常立此善念而已。
”此其立論,至為明析。
“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蓋指其未發廓然寂然者而言之,而不深惟《大學》止至善之本旨,亦不覺其矛盾于平日之言。
至謂“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則指點下手工夫,亦自平正切實。
而今以心意知物,俱無善惡可言者,竊恐其非文成之正傳也。
緻良知之旨,與聖門不異,則無善惡之旨,豈與緻良知異耶?不慮者為良,有善則慮而不良矣。
“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既指未發廓然寂然處言之,已發後豈有二耶?未發而廓然寂然,已發亦隻是廓然寂然。
知未發已發不二,則知心意知物難以分析,而四無之說,一一皆文成之秘密。
非文成之秘密,吾之秘密也,何疑之有?於此不疑,方能會通其立論宗旨,而工夫不謬。
不然以人作天,認欲為理,背文成之旨良多矣。
夫自生矛盾,以病文成之矛盾,不可也。
《解》八。
《谛》九雲:龍溪王子所着《天泉橋會語》,以四無四有之說,判為兩種法門,當時緒山錢子已自不服。
《易》不雲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神明默成,蓋不在言語授受之際而已。
顔子之終日如愚,曾子之真積力久,此其氣象可以想見,而奈何以玄言妙語,便謂可接上根之人?其中根以下之人,又别有一等說話,故使之扞格而不通也。
且雲:“汝中所見是傳心秘藏,顔子、明道所不敢言,今已說破,亦是天機該發,世時豈容複秘?嗟乎!信斯言也,文成發孔子之所未發,而龍溪子在顔子、明道之上矣。
其後四無之說,龍溪子談不離口,而聰明之士,亦人人能言之。
然而聞道者,竟不知為誰氏!竊恐《天泉會語》畫蛇添足,非以尊文成,反以病文成。
吾侪未可以是為極則也。
人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二等,所以語之亦殊。
此兩種法門,發自孔子,非判自王子也。
均一言語,而信則相接,疑則扞格,自信自疑,非有能使之者。
蓋授受不在言語,亦不離言語,神明默成,正存乎其人,知所謂神而明,默而成,則知顔子之如愚,曾子之真積,自有入微之處。
而雲想見氣象,抑又遠矣。
聞道與否,各宜責歸自己,未可疑人,兼以之疑教。
至謂顔子、明道不敢言等語,自覺過高,然要之論學話頭,未足深怪。
孟子未必過於顔、闵,而公孫醜問其所安,絕無遜讓,直曰:“姑舍是而學孔子。
”曹交未足比于萬章輩,而孟子教以堯、舜,不言等待,而直言誦言行行是堯而已。
然則有志此事,一時自信得及,誠不妨立論之高,承當之大也。
若夫四無之說,豈是鑿空自創?究其淵源,實千聖所相傳者。
太上之無懷,《易》之何思何慮,舜之無為,禹之無事,文王之不識不知,孔子之無意無我,無可無不可,子思之不見不動,無聲無臭,孟子之不學不慮,周子之無靜無動,程子之無情無心,盡皆此旨,無有二義。
天泉所證,雖陽明氏且為祖述,而況可以龍溪氏當之也耶?雖然聖人立教,俱是應病設方,病盡方消,初無實法,言有非真,言無亦不得已。
若惟言是泥,則何言非礙?而不肖又重以言,或者更增蛇足之疑,則不肖之罪也夫!《解》九。
文簡陶石篑先生望齡 陶望齡字周望,号石篑,會稽人也。
萬曆己醜進士第三人。
授翰林編修,轉太子中允右谕德,兼侍講。
妖書之役,四明欲以之陷歸德、江夏,先生自南中主試至境,造四明之第,責以大義,聲色俱厲。
又謂朱山陰曰:“魚肉正人,負萬世惡名,我甯、紹将不得比于人數矣。
苟委之不救,陶生願棄手闆拜疏,與之同死。
”皆俛首無以應。
故沈、郭之得免,巽語者李九我、唐抑所,法語者則先生也。
已告歸。
踰年,起國子祭酒。
以母病不出。
未幾卒。
谥文簡。
先生之學,多得之海門,而泛濫於方外。
以為明道、陽明之於佛氏,陽抑而陰扶,蓋得其彌近理者,而不究夫毫釐之辨也。
其時湛然、澄密、雲悟皆先生引而進之,張皇其教,遂使宗風盛於東浙。
其流之弊,則重富貴而輕名節,未必非先生之過也。
然先生於妖書之事,犯手持正,全不似佛氏舉動,可見禅學亦是清談,無關邪正。
固視其為學始基,原從儒術,後來雖談玄說妙,及至行事,仍舊用着本等心思。
如蘇子瞻、張無垢皆然,其於禅學,皆淺也。
若是張天覺純以機鋒運用,便無所不至矣。
論學語 道人有道人之遷改,俗學有俗學之遷改。
凡夫于心外見法,種種善惡,執為實有,遷改雖嚴,終成壓服。
學道人,善是己善,過是己過,遷是己遷,改是己改。
以無善為善,故見過愈微;以罪性本空,故改圖愈速。
大慧言:“學道人,須要熟處生,生處熟。
”如何生處無分别處是,如何熟處分别處是,到此,過是過,善亦是過,分别無分别,總是習氣。
直到念念知非,時時改過,始有相應分。
(《與周海門》) 向在京師,時苦諸色工夫間斷難守。
忽一日,覺得此心生生不息之機,至無而有,至變而一,自幸以為從此後或易為力矣。
中亦屢覺知寂知,知古人所诃即此意,純熟亦落是中。
曾以問蔡槐庭,渠雲:“以楔出楔做工夫,人少不得如此。
” 陽明先生雲:“學者能時時當下,即是善學。
”做此工夫,覺得直下便是無。
從前等待之病,但虛懷不作,意即工夫,熾然念慮萌動,乃覺間斷。
此妄謂“生盲人,拄杖一時難放。
”此意少便,(即前生生之機。
)明知故犯,權以為拄杖耳。
妄意以随順真
文成何嘗不教人修為?即無惡二字,亦足竭力一生,可嫌少乎?既無惡,而又無善,修為無,斯真修為也。
夫以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以至原憲克伐怨欲之不行,豈非所謂竭力修為者?而孔子皆不與其仁,則其所以敏求忘食,與夫複禮而存誠,洗心而藏密者,亦可自思,故知修為自有真也。
陽明使人學孔子之真學,疏略不情之疑,過矣。
《解》六。
《谛》七雲:《書》曰:“有其善,喪厥善。
”言善不可矜而有也。
先儒亦曰:“有意為善,雖善亦粗。
”言善不可有意而為也。
以善自足則不弘,而天下之善,種種固在。
有意為善則不純,而吉人為善,常惟日不足。
古人立言,各有攸當,豈得以此病彼,而概目之曰無善?然則善果無可為,為善亦可已乎?賢者之疑過矣。
有善喪善,與有意為善,雖善亦私之言,正可證無善之旨。
堯、舜事業,一點浮雲過太虛,謂實有種種善在天下,不可也。
吉人為善,為此不有之善,無意之善而已矣。
《解》七。
《谛》八雲:王文成先生緻良知宗旨,元與聖門不異。
其《集》中有“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
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但不能不昏蔽於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
”又曰:“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
學聖人者,期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又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
立志者,常立此善念而已。
”此其立論,至為明析。
“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蓋指其未發廓然寂然者而言之,而不深惟《大學》止至善之本旨,亦不覺其矛盾于平日之言。
至謂“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則指點下手工夫,亦自平正切實。
而今以心意知物,俱無善惡可言者,竊恐其非文成之正傳也。
緻良知之旨,與聖門不異,則無善惡之旨,豈與緻良知異耶?不慮者為良,有善則慮而不良矣。
“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既指未發廓然寂然處言之,已發後豈有二耶?未發而廓然寂然,已發亦隻是廓然寂然。
知未發已發不二,則知心意知物難以分析,而四無之說,一一皆文成之秘密。
非文成之秘密,吾之秘密也,何疑之有?於此不疑,方能會通其立論宗旨,而工夫不謬。
不然以人作天,認欲為理,背文成之旨良多矣。
夫自生矛盾,以病文成之矛盾,不可也。
《解》八。
《谛》九雲:龍溪王子所着《天泉橋會語》,以四無四有之說,判為兩種法門,當時緒山錢子已自不服。
《易》不雲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神明默成,蓋不在言語授受之際而已。
顔子之終日如愚,曾子之真積力久,此其氣象可以想見,而奈何以玄言妙語,便謂可接上根之人?其中根以下之人,又别有一等說話,故使之扞格而不通也。
且雲:“汝中所見是傳心秘藏,顔子、明道所不敢言,今已說破,亦是天機該發,世時豈容複秘?嗟乎!信斯言也,文成發孔子之所未發,而龍溪子在顔子、明道之上矣。
其後四無之說,龍溪子談不離口,而聰明之士,亦人人能言之。
然而聞道者,竟不知為誰氏!竊恐《天泉會語》畫蛇添足,非以尊文成,反以病文成。
吾侪未可以是為極則也。
人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二等,所以語之亦殊。
此兩種法門,發自孔子,非判自王子也。
均一言語,而信則相接,疑則扞格,自信自疑,非有能使之者。
蓋授受不在言語,亦不離言語,神明默成,正存乎其人,知所謂神而明,默而成,則知顔子之如愚,曾子之真積,自有入微之處。
而雲想見氣象,抑又遠矣。
聞道與否,各宜責歸自己,未可疑人,兼以之疑教。
至謂顔子、明道不敢言等語,自覺過高,然要之論學話頭,未足深怪。
孟子未必過於顔、闵,而公孫醜問其所安,絕無遜讓,直曰:“姑舍是而學孔子。
”曹交未足比于萬章輩,而孟子教以堯、舜,不言等待,而直言誦言行行是堯而已。
然則有志此事,一時自信得及,誠不妨立論之高,承當之大也。
若夫四無之說,豈是鑿空自創?究其淵源,實千聖所相傳者。
太上之無懷,《易》之何思何慮,舜之無為,禹之無事,文王之不識不知,孔子之無意無我,無可無不可,子思之不見不動,無聲無臭,孟子之不學不慮,周子之無靜無動,程子之無情無心,盡皆此旨,無有二義。
天泉所證,雖陽明氏且為祖述,而況可以龍溪氏當之也耶?雖然聖人立教,俱是應病設方,病盡方消,初無實法,言有非真,言無亦不得已。
若惟言是泥,則何言非礙?而不肖又重以言,或者更增蛇足之疑,則不肖之罪也夫!《解》九。
文簡陶石篑先生望齡 陶望齡字周望,号石篑,會稽人也。
萬曆己醜進士第三人。
授翰林編修,轉太子中允右谕德,兼侍講。
妖書之役,四明欲以之陷歸德、江夏,先生自南中主試至境,造四明之第,責以大義,聲色俱厲。
又謂朱山陰曰:“魚肉正人,負萬世惡名,我甯、紹将不得比于人數矣。
苟委之不救,陶生願棄手闆拜疏,與之同死。
”皆俛首無以應。
故沈、郭之得免,巽語者李九我、唐抑所,法語者則先生也。
已告歸。
踰年,起國子祭酒。
以母病不出。
未幾卒。
谥文簡。
先生之學,多得之海門,而泛濫於方外。
以為明道、陽明之於佛氏,陽抑而陰扶,蓋得其彌近理者,而不究夫毫釐之辨也。
其時湛然、澄密、雲悟皆先生引而進之,張皇其教,遂使宗風盛於東浙。
其流之弊,則重富貴而輕名節,未必非先生之過也。
然先生於妖書之事,犯手持正,全不似佛氏舉動,可見禅學亦是清談,無關邪正。
固視其為學始基,原從儒術,後來雖談玄說妙,及至行事,仍舊用着本等心思。
如蘇子瞻、張無垢皆然,其於禅學,皆淺也。
若是張天覺純以機鋒運用,便無所不至矣。
論學語 道人有道人之遷改,俗學有俗學之遷改。
凡夫于心外見法,種種善惡,執為實有,遷改雖嚴,終成壓服。
學道人,善是己善,過是己過,遷是己遷,改是己改。
以無善為善,故見過愈微;以罪性本空,故改圖愈速。
大慧言:“學道人,須要熟處生,生處熟。
”如何生處無分别處是,如何熟處分别處是,到此,過是過,善亦是過,分别無分别,總是習氣。
直到念念知非,時時改過,始有相應分。
(《與周海門》) 向在京師,時苦諸色工夫間斷難守。
忽一日,覺得此心生生不息之機,至無而有,至變而一,自幸以為從此後或易為力矣。
中亦屢覺知寂知,知古人所诃即此意,純熟亦落是中。
曾以問蔡槐庭,渠雲:“以楔出楔做工夫,人少不得如此。
” 陽明先生雲:“學者能時時當下,即是善學。
”做此工夫,覺得直下便是無。
從前等待之病,但虛懷不作,意即工夫,熾然念慮萌動,乃覺間斷。
此妄謂“生盲人,拄杖一時難放。
”此意少便,(即前生生之機。
)明知故犯,權以為拄杖耳。
妄意以随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