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泰州學案五
關燈
小
中
大
須疑病。
見為無惡,豈疑少卻善乎?不知惡既無,而善不必再立。
頭上難以安頭,故一物難加者,本來之體,而兩頭不立者,妙密之言。
是為厥中,是為一貫,是為至誠,是為至善,聖學如是而已。
經傳中言善字,固多善惡對待之,善至于發明心性處,善率不與惡對,如中心安仁之仁,不與忍對,主靜立極之靜,不與動對。
《大學》善上加一至字,尤自可見。
蕩蕩難名為至治,無得而稱為至德,他若至仁至禮等,皆因不可名言拟議,而以至名之。
至善之善,亦猶是耳。
夫惟善不可名言拟議,未易識認,故必明善乃可誠身,若使對待之善,有何難辨,而必先明乃誠耶?明道曰:“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纔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
”凡人說性,隻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悟此,益可通於經傳之旨矣。
《解》一。
《谛》二雲:宇宙之内,中正者為善,偏頗者為惡,如冰炭黑白,非可私意增損其間。
故天地有貞觀,日月有貞明,星辰有常度,嶽峙川流有常體,人有真心,物有正理,家有孝子,國有忠臣。
反是者,為悖逆,為妖怪,為不祥。
故聖人教人以為善而去惡,其治天下也,必賞善而罰惡。
天之道亦福善而禍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自古及今,未有能違者也。
而今曰無善無惡,則人安所趨舍者欤? 曰中正,曰偏頗,皆自我立名,自我立見,不幹宇宙事。
以中正與偏頗對,是兩頭語,是增損法,不可增損者,絕名言無對待者也。
天地貞觀,不可以貞觀為天地之善,日月貞明,不可以貞明為日月之善,星辰有常度,不可以常度為星辰之善,嶽不可以峙為善,川不可以流為善,人有真心,而莫不飲食者此心,飲食,豈以為善乎?物有正理,而鸢飛魚躍者此理,飛躍豈以為善乎?有不孝而後有孝子之名,孝子無孝;有不忠而後有忠臣之名,忠臣無忠。
若有忠有孝,便非忠非孝矣。
賞善罰惡,皆是“可使由之”邊事,慶殃之說,猶禅家談宗旨,而因果之說,實不相礙。
然以此論性宗,則粗悟性宗,則趨舍二字,是學問大病,不可有也。
《解》二。
《谛》三雲:人心如太虛,元無一物可,而實有所以為天下之大本者在。
故聖人名之曰中,曰極,曰善,曰誠,以至曰仁,曰義,曰禮,日智,曰信,皆此物也。
善也者,中正純粹而無疵之名,不雜氣質,不落知見,所謂人心之同然者也,故聖賢欲其止之。
而今曰無善,則将以何者為天下之大本?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且不能無主,而況于人乎? 說心如太虛,說無一物可,說不雜氣質,不落知見,已是斯旨矣,而卒不放舍一善字,則又不虛矣,又一物矣,又雜氣質,又落知見矣,豈不悖乎?太虛之心,無一物可者,正是天下之大本,而更曰實有所以為天下之大本者在,而命之曰中,則是中與太虛之心二也。
太虛之心,與未發之中,果可二乎?如此言中,則曰極,曰善,曰誠,以至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等,皆以為更有一物,而不與太虛同體,無惑乎?無善無惡之旨不相入,以此言天地,是為物有二,失其指矣。
《解》三。
《谛》四雲:人性本善,自蔽于氣質,陷于物欲,而後有不善。
然而本善者,原未嘗泯滅,故聖人多方誨迪,使反其性之初而已。
祛蔽為明,歸根為止,心無邪為正,意無僞為誠,知不迷為緻,物不障為格,此徹上徹下之語,何明白簡易。
而今曰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是無善無惡之意,知是無善無惡之知,物是無善無惡之物,則格知誠正工夫,俱無可下手處矣。
豈《大學》之教,專為中人以下者設,而近世學者,皆上智之資,不學而能者欤? 人性本善者,至善也,不明至善,便成蔽陷。
反其性之初者,不失赤子之心耳。
赤子之心無惡,豈更有善耶?可無疑乎大人矣。
心意之物,隻是一個,分别言之者,方便語耳。
下手工夫,隻是明善,明則誠,而格緻誠正之功更無法。
上中根人,皆如是學,舍是而言正誠格緻,頭腦一差,則正亦是邪,誠亦是僞,緻亦是迷,格亦是障。
非明之明,其蔽難開,非止之止,其根難拔,豈《大學》之所以教乎?《解》四。
《谛》五雲:古之聖賢,秉持世教,提撕人心,全靠這些子秉彜之良在。
故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惟有此秉彜之良,不可殘滅,故雖昏愚而可喻,雖強暴而可馴,移風易俗,反薄還淳,其橾柄端在于此。
奈何以為無善無惡,舉所謂秉彜者而抹殺之?是說倡和流傳,恐有病于世道非細。
無作好無作惡之心,是秉彜之良,是直道而行。
着善着惡,便作好作惡,非直矣。
喻昏愚,馴強暴,移風易俗,須以善養人。
以善養人者,無善之善也。
有其善者,以善服人,喻之馴之必不從,如昏愚強暴何!如風俗何!至所謂世道計,則請更詳論之。
蓋凡世上學問不力之人,病在有惡而閉藏,學問有力之人,患在有善而執着。
閉惡者,教之為善去惡,使有所持循,以免於過。
惟彼着善之人,皆世所謂賢人君子者,不知本自無善,妄作善見,舍彼取此,拈一放一,謂誠意而意實不能誠,謂正心而心實不能正。
象山先生雲:“惡能害心,善亦能害心。
”以其害心者而事心,則亦何由誠?何由正也?夫害於其心,則必及于政與事矣,故用之成治,效止驩虞,而以之撥亂,害有不可言者。
後世若黨锢之禍,雖善人不免自激其波,而新法之行,即君子亦難盡辭其責,其究至于禍國家,殃生民,而有不可勝痛者,豈是少卻善哉?範滂之語其子曰:“我欲教汝為惡,則惡不可為,教汝為善,則我未嘗為惡。
”蓋至於臨刑追考,覺無下落,而天下方且恥不與黨,效尤未休,真學問不明,認善字之不徹,其弊乃一至此。
故程子曰:“東漢尚名節,有雖殺身不悔者,隻為不知道。
”嗟乎!使諸人而知道,則其所造就,所康濟,當更何如?而秉世教者,可徒任其所見而不喚醒之,将如斯世斯民何哉?是以文成于此,指出無善無惡之體,使之去縛解粘,歸根識止,不以善為善,而以無善為善,不以去惡為究竟,而以無惡證本來,夫然後可言誠正實功,而收治平至效。
蓋以成就君子,使盡為、夔、稷、契之佐,轉移世道,使得跻黃、虞、三代之隆,上有不動聲色之政,而下有何有帝力之風者,舍茲道其無由也。
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者,無善無惡之效也。
嗟乎!文成茲旨,豈特不為世道之病而已乎?《解》五。
《谛》六雲:登高者不辭步履之難,涉川者必假舟楫之利,志道者必竭修為之力。
以孔子之聖,自謂下學而上達,好古敏求,忘食忘寝,有終其身而不能已者焉。
其所謂克己複禮,閉邪存誠,洗心藏密,以至於懲忿窒欲,改過遷善之訓,昭昭洋洋,不一而足也。
而今皆以為未足取法,直欲頓悟無善之宗,立跻神聖之地,豈退之所謂務勝於孔子者邪?在高明醇謹之士,着此一見,猶恐其涉於疏略而不情,而況
見為無惡,豈疑少卻善乎?不知惡既無,而善不必再立。
頭上難以安頭,故一物難加者,本來之體,而兩頭不立者,妙密之言。
是為厥中,是為一貫,是為至誠,是為至善,聖學如是而已。
經傳中言善字,固多善惡對待之,善至于發明心性處,善率不與惡對,如中心安仁之仁,不與忍對,主靜立極之靜,不與動對。
《大學》善上加一至字,尤自可見。
蕩蕩難名為至治,無得而稱為至德,他若至仁至禮等,皆因不可名言拟議,而以至名之。
至善之善,亦猶是耳。
夫惟善不可名言拟議,未易識認,故必明善乃可誠身,若使對待之善,有何難辨,而必先明乃誠耶?明道曰:“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纔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
”凡人說性,隻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悟此,益可通於經傳之旨矣。
《解》一。
《谛》二雲:宇宙之内,中正者為善,偏頗者為惡,如冰炭黑白,非可私意增損其間。
故天地有貞觀,日月有貞明,星辰有常度,嶽峙川流有常體,人有真心,物有正理,家有孝子,國有忠臣。
反是者,為悖逆,為妖怪,為不祥。
故聖人教人以為善而去惡,其治天下也,必賞善而罰惡。
天之道亦福善而禍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自古及今,未有能違者也。
而今曰無善無惡,則人安所趨舍者欤? 曰中正,曰偏頗,皆自我立名,自我立見,不幹宇宙事。
以中正與偏頗對,是兩頭語,是增損法,不可增損者,絕名言無對待者也。
天地貞觀,不可以貞觀為天地之善,日月貞明,不可以貞明為日月之善,星辰有常度,不可以常度為星辰之善,嶽不可以峙為善,川不可以流為善,人有真心,而莫不飲食者此心,飲食,豈以為善乎?物有正理,而鸢飛魚躍者此理,飛躍豈以為善乎?有不孝而後有孝子之名,孝子無孝;有不忠而後有忠臣之名,忠臣無忠。
若有忠有孝,便非忠非孝矣。
賞善罰惡,皆是“可使由之”邊事,慶殃之說,猶禅家談宗旨,而因果之說,實不相礙。
然以此論性宗,則粗悟性宗,則趨舍二字,是學問大病,不可有也。
《解》二。
《谛》三雲:人心如太虛,元無一物可,而實有所以為天下之大本者在。
故聖人名之曰中,曰極,曰善,曰誠,以至曰仁,曰義,曰禮,日智,曰信,皆此物也。
善也者,中正純粹而無疵之名,不雜氣質,不落知見,所謂人心之同然者也,故聖賢欲其止之。
而今曰無善,則将以何者為天下之大本?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且不能無主,而況于人乎? 說心如太虛,說無一物可,說不雜氣質,不落知見,已是斯旨矣,而卒不放舍一善字,則又不虛矣,又一物矣,又雜氣質,又落知見矣,豈不悖乎?太虛之心,無一物可者,正是天下之大本,而更曰實有所以為天下之大本者在,而命之曰中,則是中與太虛之心二也。
太虛之心,與未發之中,果可二乎?如此言中,則曰極,曰善,曰誠,以至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等,皆以為更有一物,而不與太虛同體,無惑乎?無善無惡之旨不相入,以此言天地,是為物有二,失其指矣。
《解》三。
《谛》四雲:人性本善,自蔽于氣質,陷于物欲,而後有不善。
然而本善者,原未嘗泯滅,故聖人多方誨迪,使反其性之初而已。
祛蔽為明,歸根為止,心無邪為正,意無僞為誠,知不迷為緻,物不障為格,此徹上徹下之語,何明白簡易。
而今曰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是無善無惡之意,知是無善無惡之知,物是無善無惡之物,則格知誠正工夫,俱無可下手處矣。
豈《大學》之教,專為中人以下者設,而近世學者,皆上智之資,不學而能者欤? 人性本善者,至善也,不明至善,便成蔽陷。
反其性之初者,不失赤子之心耳。
赤子之心無惡,豈更有善耶?可無疑乎大人矣。
心意之物,隻是一個,分别言之者,方便語耳。
下手工夫,隻是明善,明則誠,而格緻誠正之功更無法。
上中根人,皆如是學,舍是而言正誠格緻,頭腦一差,則正亦是邪,誠亦是僞,緻亦是迷,格亦是障。
非明之明,其蔽難開,非止之止,其根難拔,豈《大學》之所以教乎?《解》四。
《谛》五雲:古之聖賢,秉持世教,提撕人心,全靠這些子秉彜之良在。
故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惟有此秉彜之良,不可殘滅,故雖昏愚而可喻,雖強暴而可馴,移風易俗,反薄還淳,其橾柄端在于此。
奈何以為無善無惡,舉所謂秉彜者而抹殺之?是說倡和流傳,恐有病于世道非細。
無作好無作惡之心,是秉彜之良,是直道而行。
着善着惡,便作好作惡,非直矣。
喻昏愚,馴強暴,移風易俗,須以善養人。
以善養人者,無善之善也。
有其善者,以善服人,喻之馴之必不從,如昏愚強暴何!如風俗何!至所謂世道計,則請更詳論之。
蓋凡世上學問不力之人,病在有惡而閉藏,學問有力之人,患在有善而執着。
閉惡者,教之為善去惡,使有所持循,以免於過。
惟彼着善之人,皆世所謂賢人君子者,不知本自無善,妄作善見,舍彼取此,拈一放一,謂誠意而意實不能誠,謂正心而心實不能正。
象山先生雲:“惡能害心,善亦能害心。
”以其害心者而事心,則亦何由誠?何由正也?夫害於其心,則必及于政與事矣,故用之成治,效止驩虞,而以之撥亂,害有不可言者。
後世若黨锢之禍,雖善人不免自激其波,而新法之行,即君子亦難盡辭其責,其究至于禍國家,殃生民,而有不可勝痛者,豈是少卻善哉?範滂之語其子曰:“我欲教汝為惡,則惡不可為,教汝為善,則我未嘗為惡。
”蓋至於臨刑追考,覺無下落,而天下方且恥不與黨,效尤未休,真學問不明,認善字之不徹,其弊乃一至此。
故程子曰:“東漢尚名節,有雖殺身不悔者,隻為不知道。
”嗟乎!使諸人而知道,則其所造就,所康濟,當更何如?而秉世教者,可徒任其所見而不喚醒之,将如斯世斯民何哉?是以文成于此,指出無善無惡之體,使之去縛解粘,歸根識止,不以善為善,而以無善為善,不以去惡為究竟,而以無惡證本來,夫然後可言誠正實功,而收治平至效。
蓋以成就君子,使盡為、夔、稷、契之佐,轉移世道,使得跻黃、虞、三代之隆,上有不動聲色之政,而下有何有帝力之風者,舍茲道其無由也。
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者,無善無惡之效也。
嗟乎!文成茲旨,豈特不為世道之病而已乎?《解》五。
《谛》六雲:登高者不辭步履之難,涉川者必假舟楫之利,志道者必竭修為之力。
以孔子之聖,自謂下學而上達,好古敏求,忘食忘寝,有終其身而不能已者焉。
其所謂克己複禮,閉邪存誠,洗心藏密,以至於懲忿窒欲,改過遷善之訓,昭昭洋洋,不一而足也。
而今皆以為未足取法,直欲頓悟無善之宗,立跻神聖之地,豈退之所謂務勝於孔子者邪?在高明醇謹之士,着此一見,猶恐其涉於疏略而不情,而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