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泰州學案四

關燈
向若為天地萬物分疏,便是我心之障,何嘗不欲消煞得盡?即如《定性書》‘情順萬事而無情’一語,亦須看得好。

    孔子之哭顔淵,堯、舜之憂,文王之怒,所謂情順萬事也。

    若是無情,則内外兩截,此正佛氏之消煞也。

    ”明道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佛所謂識心見性是也。

    若存心養性,則無矣。

    ”先生曰:“真能知性知天,更說甚存養?一翳在眼,空花亂墜。

    夫存心養性,正所以盡心之功,《識仁篇》所言‘存久自明’是也。

    若未經存養,其所謂知者,想像焉而已,石火電光而已,終非我有。

    存養其無翳之本體,無翳乃可謂之存養,安得以存養為翳乎?”明道言:“《傳燈錄》千七百人,無一人達者,臨死不能尋一尺布帛裹頭。

    ”先生謂:“是異國土風是也。

    ”然此千七百人者,生于中國而習異國土風,胡謂乎無乃服桀之服也?先生又謂:“明道歎釋氏、三代威儀,非不知其美,而故為分異。

    ”夫明道之歎儒者不能執禮,而釋氏猶存其一二,亦如言夷狄之有,不如諸夏之無也,豈以三代之禮樂歸之哉!朱國祯曰:“弱侯自是真人,獨其偏見不可開。

    ”耿天台在南中謂其子曰:“世上有三個人說不聽,難相處。

    ”問:“為誰?”曰:“孫月峰、李九我與汝父也。

    ” 論學語 學期於上達,譬掘井期於及泉也,泉之弗及,掘井何為?性命之不知,學将安用? 為惡無礙也,為善豈有礙乎?為善懼有心也,為惡不懼有心乎?以彼所托意出禅宗,禅宗無是也。

    《内典》雲:“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無作無受者,言“於有為之中,識無為之本體”雲爾,未嘗謂惡可為,善可去也。

    又雲:“善能分别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言“分别之中,本無動搖”雲爾,未嘗謂善與惡漫然無别也。

     佛氏所言“本來無物”者,即《中庸》“未發之中”之意也。

    未發雲者,非撥去喜怒哀樂而後為未發,當喜怒無喜怒,當哀樂無哀樂之謂也。

    故孔子論“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曰“天下何思何慮”,于憧憧往來之中,而直指何思何慮之本體也。

      伯淳斥佛,其言雖多,大抵謂“出離生死為利心”。

    夫生死者,所謂生滅心也。

    《起信論》有真如、生滅二門,未達真如之門,則念念遷流,終無了歇,欲止其所不能已;以出離生死為利心,是《易》之止其所,亦利心也。

    然止亦非殄滅消煞之雲也。

    艮其背,非無身也,而不獲其身;行其庭,非無人也,而不見其人。

    不捐事,以為空,事即空;不滅情,以求性,情即性。

    殄滅消煞,則二乘斷滅之見矣。

    (以上《答耿師》) 吾人應事,雖屬紛纭,乃其樞紐之者,卻是一物。

    所謂随事體驗雲者,於紛纭中識取此一物而已。

    得此入手,如馬有銜勒,即縱橫千裡,無不如意,此顔子之所謂禮也。

    工夫隻是複禮,能約於禮,則視聽言動頭頭是道,奚繁且勞之慮焉?原憲不識源頭,卻以支派求之,用力愈勤,去之愈遠。

    何者?人之在道,如魚之在水,疑生智隔,乃覺其離。

    苟破疑城,即登彼岸,非無疑之外,更有彼岸可登也。

    (《答陳景湖》) 仕而優即為學,不必離仕求學也;學而優即為仕,不必離學求仕也。

    優者無困於心,而自得之之謂。

    (《答人問》) 人之不能治世者,隻為此心未得其理,故私意糾棼,觸途成窒。

    苟得於心矣,雖無意求治天下,而本立道生,理所必然,所謂正其本,萬事理也。

    藉令悟於心,而不可以治天下,則治天下,果何以?而良知為無用之物矣。

     禮也者,體也,天則也。

    是禮也,能視聽,能言動,能孝弟,能賢賢,能事君,能交友;可以為堯、舜,可以通天地,可以育萬物;人人具足,人人渾成。

    所謂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乃其體自如是,非我強與之一也。

    學者不知目之自視,又為視以視之;不知耳之自聽,又為聽以聽之;不知口之自言,身之自動,又為言動以言動之,此所謂己也。

    夫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苟率于己,則知識耳矣,意必固我耳矣,何天則之能順乎? 人之性體,自定自息,《大學》之知止,《易》之艮,正論此理,非強制其心之謂也。

    不然既為神明不測之物,則豈人力所能束縳之?苟其為束而縳之,則亦不可言定,不可言息矣。

     問:“但盡凡情,别無聖解,乃日求聖解,而凡情不盡,柰何?”曰:“語非不佳,第所指凡情不同耳。

    ”其人固問,曰:“即聖解是也。

    安於所傷,則物不能傷,物不能傷,而物亦不傷之。

    ” 《詩》言“為爾德”,在“日用飲食”。

    日用飲食,何人不爾,而獨指之為德?則悟不悟之謂耳。

    在聖非豐,在凡非啬,悟之非增,迷之非損。

    雖然,未有不悟而道為我有者,所謂貴知味也。

     性未易知,不得不精思以求之,非随事體察之謂。

    知性,則人倫日用不必緻力而自當;若本之未立,但逐事檢點,自以為當,隻落世儒義襲窠臼,而於道愈遠矣。

     覺字最難說,今人世情略能放下,道理略能分疏,便自謂覺,此猶夢中語耳。

    若是真覺,無不了了,如睡者醒,眼一開,萬象分明,曆曆皆見,何有漸次? 某往日看世人,無一當意,然隻是自心未穩妥,非幹人事。

    《淨名經》雲:“仁者心有高下,故見此土為不淨耳。

    ”若真能緻中和者,豈有不位之天地,不育之萬物哉! 答友人問釋氏 王伯安言:“佛氏言無,吾儒豈能加個有?且以出離生死為念,則於無上不免加少意,所以與吾聖人異。

    ”曰:“出離者,人法俱空,能所雙遣,何以言加?” 古雲:“黃、老悲世人貪,以長生之說,漸次引之入道。

    ”餘謂:“佛言出離生死,亦猶此也。

    蓋世人因貪生,乃修玄,玄修既徹,即知我自長生;因怖死,乃學佛,佛慧既成,即知我本無死。

    此生人之極情,入道之徑路也。

    儒者或謂出離生死為利心,豈其絕無生死之念耶?抑未隐諸心而漫言此以相欺耶?使果毫無悅生惡死之念,則釋氏之書,政可束之高閣,第恐未悟生死,終不能不為死生所動。

    雖曰不動,直強言耳,豈其情乎?又當知超生死者,在佛學特其餘事,非以生死脅持人也。

    ” “周茂叔言:‘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

    ’如何?”曰:“此言是也。

    學者苟能知《艮卦》,何須佛典?苟能知自性,又何須《艮卦》也?” “程伯淳言:‘釋氏說道,如以管窺天,祇是直上去’。

    如何?”曰:“否。

    道無上下。

    ” “伯淳言:‘佛氏直欲和這些秉彜都消煞得盡,然以為道畢竟消煞不得。

    ’如何?”曰:“安得此言?如此是二乘斷滅之見,正佛之所诃也。

    ” “伯淳言:‘佛有個覺之理,可謂敬以直内矣;然無義以方外。

    ’如何?”曰“覺無内外。

    ”  “伯淳言‘佛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達,豈有是也?”曰:“離下學無上達。

    佛說種種方便,皆為未悟者設法,此下學也。

    從此得悟,即名上達。

    學而求達,即掘井之求及泉也,泉之弗及,掘井奚為?道之弗達,學将安用?” “伯淳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佛所謂識心見性是也。

    若存心養性,則無矣。

    ’”曰:“真能知性知天,更說甚存養?盡心知性,所謂明得盡渣滓便渾化是也。

    存心養性,所謂其次莊敬以持養之是也。

    即伯淳之言,可以相證。

    ”“然釋氏亦有保任之說,是否?”曰:“古德不雲乎,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 “伯淳言:‘《傳燈》千七百人,無一人達者,不然何以削發披缁而終?’”曰:“削發披缁,此佛國土風。

    《文中子》所雲‘軒車不可以之越,冠冕不可以适戎’者也。

    然安知彼笑軒車冠冕,不若我之笑削發披缁者耶?故老聃至西戎而效其言,禹入裸國,忻然而解裳。

    局曲之人,蓋不可與道此。

    ” “伯淳言:‘佛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

    ’如何?”曰:“學不能開物成務,則神化何為乎?伯淳嘗見寺僧趨進甚恭,歎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

    ’又曰:‘灑掃應對,與佛家默然處合。

    ’則非不知此理,而必為分異如是,皆慕攻異端之名而失之者也。

    不知天下一家,而顧遏籴曲防,自處於偏狹固執之習。

    蓋世儒牽於名而不造其實,往往然矣。

    乃以自私自利譏釋氏,何其不自反也?” “伯淳言:‘釋氏之學,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

    ’且於迹上攻之,如何?”曰:“伯淳未究佛乘,故其掊擊之言,率揣摩而不得其當。

    大似聽訟者,兩造未具,而臆決其是非,贓證未形,而懸拟其罪案,誰則服之?為士師者,謂乎宜平反其獄,以為古今之一快,不當随俗爾耳也。

    ” 尚寶潘雪松先生士藻 潘士藻字去華,号雪松,徽之婺源人。

    萬曆癸未進士。

    司理溫州。

    入為監察禦史。

    巡視北城,有二奄闌出宮門,調女婦,執之,群奄奪去。

    先生移文司禮監,司禮以聞,上怒曰:“東廠職何事?而發自外廷耶?”命杖二奄,一奄死。

    奄人由是恨之。

    因火災陳言,共摘疏中語,為歸過賣直。

    摘廣東照磨。

    晉南京吏部主事,改尚寶司丞,陞少卿。

    卒年六十四。

    先生學於天台、卓吾。

    初至京師,入講學之會,如外國人驟聽中華語,錯愕不知所謂。

    得友祝延之世祿,時時為述所聞,随方開釋,稍覺拘迫辄少寬之,既覺心懈辄鞭策之。

    久之,閉塞憤悶日甚。

    延之曰:“經此一番苦楚,是一生得力,顧卻無可得說。

    ”一日自西長安街馬上,忽省曰:“原來隻是如是,何須更索?”馳質之延之,延之曰:“近是。

    ”曰:“戒慎恐懼,如何用功?”曰:“識此,渠自會戒慎,自會恐懼。

    ”相與撫掌。

    已相戒曰:“此念最易堕落,須時時提醒,縕釀日深,庶有進步。

    ”出京别天台,天台曰:“至淮谒王敬所。

    入安豐訪王東,此老頗奇,即戲語亦須記。

    過金陵再叩焦弱侯。

    隻此便是博學之。

    ”先生一一如教,始覺宇宙之無窮,從前真陷井之也。

     闇然堂日錄 問:“何當使心在腔子?,不至出入無時?”耿師天台曰:“心體原是活潑,一出一入,神觸神應,生生之機至妙。

    今欲其常入無出,是死卻生機矣。

    ” 耿師為教,不事言诠,隻欲於尋常言動,認出真性流行。

    聚朋談究,不為要眇之論,要於當下便識本心。

    自着自察,便是下手用力處。

    嘗謂朋友之益,但當於其精神觸發,與其用意懇至處得之。

    隻此便是真性顯行,不在區區同異校勘也。

      初谒卓吾,質所見,一切掃之。

    他日友人發四勿之旨,卓吾曰:“隻此便是非禮之言。

    ”當時心殊不服,後乃知學者非用倒藏法,盡将宿聞宿見、平生深閉牢據者,痛加割剝,不留一些在骨髓?作梗,殆未可與語。

    至學問已見頭腦,用過工夫,依舊為我受用。

    卓吾言讀書,須以我觀之始得。

    某曰:“正為今未有我在。

    ”  愚夫愚婦,可知可能,此皆不由學習,任意觸發,更無遮蓋矯強,最可觀性。

    隻為尋常不着不察,自己真性不顯,此等皆蒙蔽了,人己乖覺,百千計較,皆從此生。

     須從大處悟入,卻細細從日用瑣屑,一一不放過。

    三千三百,皆仁體也,聖人所以下學而上達。

     默識二字,終身味之不盡。

    纔涉拟議,非默識;纔管形,非默識;纔一放過,非默識;纔動聲色,非默識;纔以意氣承當,非默識。

    終日如愚,參前倚衡,如見如承,亦臨亦保,此默識景象也。

     為善須要直截發揮得出,隻從心之不可忍處脫體做去,不必瞻前顧後。

    凡事無所為而為,到底天自有安排恰好處,所以君子修之吉。

     此學有日新之機,此機一息,便非天命本體。

    拈弄得熟,此中如風火輪相似,眼前不惬意處,随就銷铄,眼前可意處,不當毫毛,直是歇手不得。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

    《記》雲:“學然後知困。

    ”今人尚未知困在。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立者四無倚附,屹然是非毀譽之中,所謂入風吹不動也。

    非一點靈明,自作主張,鮮有不仆着矣。

      仁不可見,要觀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