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泰州學案四
關燈
小
中
大
也,知此乃能親民。
人之不親,皆由中有物耳,故先知止。
朝紳日趨阙下,不勝疲苦,問節勞之術於方士,方士曰:“第時時默識己身如天大,則自不勞矣。
” 魏中丞與餘入朝,餘謂之曰:“常時入朝,獨行到覺勞,與友同行,則勞頓減,與同志同行,則勞益減,何以故?”中丞曰:“人己原是相通。
” 人而名之曰人,以仁也。
人而去仁,則耳目口鼻俨然人也,而實非人矣。
惡乎成名,謂其無以成人之名也。
“溫故知新”之故,即孟子所雲“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之故也。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故曰故。
溫者,反之本心,而尋繹溫養之謂也。
夫一反之固有之性而求之,即心有餘師。
獨夫夜行空谷中,未免惴惴心動,五尺童子随其後,則帖然。
厝一星於寒灰則滅,群火在盆中,可以竟夜。
觀此,則以友輔仁可識矣。
人為習氣所移,多好放逸,時一自警策,便是禮。
人為情欲所梏,多緻抑郁,時一自舒暢,便是樂。
自性之根蒂而言,原無聲臭者曰命;自命之流行而言,原自不已者曰性。
口味目色耳聲是人之生機,使口不知味,目不辨色,耳不聞聲,便是死人,安得不謂之性?然則窮到根蒂上,此等俱從無生,故立命處,色聲臭味不能染;合命處,方是真性也。
仁義禮智天道,更何聲臭可言?故謂之曰命。
然既落父子君臣身上來,便已降在衷了,故忠孝之心自不容已。
非無形可見,合性處方是命也。
今人乍見孺子入井,怵惕恻隐之心,動處即是天根,歸原處即是月窟;纔參和納交要譽惡聲意思,便是人根鬼窟矣。
吾人應用纭為動作食息,孰非此根此窟用事?俗人懵懵,日用不知,而賢智者又添一番意識見解,起爐作,千條萬緒,頓令此根不得生生,此窟不得潔淨,龌龊幽暗,喫苦一生,更無些子受用。
所以賢智之過,與愚不肖等也。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生生之理,原是如此。
即欲掙上尋空寂,自是不容已,如何上得去?即欲褪下恣情欲,自是不自安,如何下得來? 吾人於一日十二時中,精神志意皆有安頓處,方有進步處。
吾人真真切切為己,雖仆廝隸胥,皆有可取處,皆有長益我處。
若放下自己,隻求别人,賢人君子,皆不免指摘。
不作好,不作惡,平平蕩蕩,觸目皆是,此吾人原來本體,與百姓日用同然者也。
隻此無聲無臭,是為真常,凡涉色象名号者,卒歸消滅。
隻此不為不欲,是為本心,凡務闊大放散者,終堕坑塹。
天地間大之治亂興衰,生死成敗,小之稱譏贊毀,升沉得喪,皆相對待。
然有對之中,故有無對者以主宰其上,吾人若渾在有對中,未免為造化輪轉。
人隻是換這一副心腸,人情事變,原與俗人一樣。
今人倒是不為學的,處事倒安妥,反是一種為學的人,纔遇些小事,便處得過當。
此何以故?隻是了些意思,不曉得堯、舜與人同耳。
問:“有不善未嘗不知,這不善處,顔子與吾人還同否?”曰:“不同。
如鄉黨自好之人,發言舉事一不當,也會知得。
又如做官的人,在上官處稍失禮,亦會知得。
顔子要學舜,有不如舜處,即算做不善。
” 問:“夫子賢於堯、舜?”曰:“試觀吾輩今日朋友,還是享用孔子的,還是享用堯、舜的?” “精一執中”,實是淺近道理,堯、舜一心在安天下,如何粗得一些?如何夾雜得一些?此便是堯、舜精一。
農夫一念在播種,便是有農夫之精一。
商賈一念在求利,便自有商賈之精一。
但其精神安頓處不同。
治天下在用人,然自己眼不明,不會知人,如何能用人? 一友問“予盡修行,然畢竟不聞道。
”曰:“修行矣,更聞甚道?孔子所求乎子臣弟友,鹹曰未能,今子能之,又更何學?”其友有省。
良知随事皆然,須用在欲明明德於天下上,則知乃光大。
(此誤認知識為良知也。
知即明德,若言明德須用在明德上,無乃上之乎?) 吉水諸公之學,大率不欲享用現成良知,别尋主宰。
此亦懲冒認良知、猖狂自恣者之過耳。
良知若非現成,又豈有造作良知者乎?予嘗謂良知如靈魂然,顧投胎何如?如骨根不正,至於猖狂自恣,非良知之罪也。
亦如靈魂投胎時,所遇則然耳。
(以上《劉調父述言》) 泰和王笃菴問“虛字難彀手”。
曰:“吾二十年前曾作緻虛工夫,一起坐,一語默,無不放虛字在胸中。
自覺工夫不疏,眼前見人皆散漫不用工,頗有輕世自賢之心。
一日忽省曰:‘此卻是緻實,何曾緻虛?’因悟顔子之問寡問不能,舜之好問好察,乃真虛也。
” 問“明體難得到手”。
曰:“某為禦史出巡,值天暑,一指揮扶轎,見其不耐勞,許之乘馬。
其後指揮随他禦史,竟中渴而死。
即此一事觀之,明體一存,可以為人立命。
區區守明覺於一腔,亦複何益?”問“三自反之學,臨境實難”。
曰:“但看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數語,是何等志願,所以肯自反。
今人身子願是鄉人,所以要與鄉人相挍。
” 陸五台問:“三聖人同處,孟子言之詳矣。
至孔子所以異處,異竟何在?”曰:”孔子隻是見得己與聖人同處,亦與凡人同,故以此學,即以此教,要使人人皆如此耳。
”(以上《蘭舟雜述》) 處士耿楚倥先生定理 耿定理字子庸,号楚倥,天台之仲弟也。
少時讀書不成,父督過之,時時獨行空谷中,憂憤不知所出。
問之則曰:“吾奈何不明白?若有眼瞎子。
”不知其所謂不明白者何也?自是或靜坐一室,終歲不出;或求友訪道,累月忘歸。
其始事方湛一,最後於鄧豁渠得一切平實之旨,能收視返聽;於何心隐得黑漆無入無門之旨,充然自足。
有問之者曰:“聞子欲作神仙耶?”曰:“吾作天仙,不作地仙。
”曰:“天仙雲何?”曰:“直從太極入,不落陰陽五行。
”天台聞而呵之曰:“學不向事親從兄實地理會乎?”曰:“學有原本,堯、舜相傳,祇是一中。
子思為之註日:‘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
’今人孰從未發前觑一目哉?”曰:“《中庸》亦隻言庸言庸行達道九經而已。
”曰:“獨不觀其結語為無聲無臭耶?”先生論學,不煩言說,當機指點,使人豁然於罔指之下。
卓吾好談說,先生不發一言,臨别謂之曰:“如何是自以為是不可入堯、舜之道?”卓吾默然。
天台攜之見劉初泉先生,雲:“且勿言我二人是兄弟。
”時初泉卧病,天台言“吾與一醫者同來。
”先生榻前數語,初泉驚起,已知為天台之弟。
謂天台曰:“慧能和尚乃是舂米漢哉!大開眼人,恐不可以弟畜之。
”李士龍來訪,先生未與一語及學,士龍恚曰:“吾冒險千裡來此,踰月不聞一言見教,何外我甚?”先生笑而不答。
瀕行,送之河浒,問曰:“孔子雲:‘不曰如之何,如之何。
’此作何解?”士龍舉朱《註》雲雲。
先生曰:“畢竟是‘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士龍因有省。
京師大會,舉中義相質,在會各呈所見,先生默不語。
忽從座中崛起拱立曰:“請諸君觀中。
”因歎曰:“舍當下言中,沾沾於書本上覓中,終生罔矣。
”在會因有省者。
先生機鋒迅利如此。
楚倥論學語 廬山駁天台所性不存語,謂“當官盡職,即為盡性,不則為二心,為妄念矣。
即孔子為委吏,莫非性之所存。
”楚倥曰:“孔子為委吏而夢周公,卻不為二心,為妄念乎?” 卓吾寓周柳塘湖上,一日論學,柳塘謂:“天台重名教,卓吾識真機。
”楚倥诮柳塘曰:“拆籬放犬。
” 楚倥早歲曾遇異人,質之曰:“孔子問禮于老聃,老聃不言禮,而直曰:‘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
’何也?”曰:“若愚若虛,此禮之真體也。
” 問:“伊尹先覺,所覺何事?”曰:“伊尹之覺,非聞見知解之覺也,即其若撻之恥,納溝之痛,此其覺也。
” 胡廬山會天台、楚倥於漢江之浒,相與訂學宗旨。
天台曰:“以常知為學。
”廬山曰:“吾學以無念為宗。
”楚倥曰:“吾學以不容已為宗。
不容已者,從無聲無臭發根,從庸言庸行證果。
禹、稷之猶飢猶溺,伊尹之若撻若溝,視親骸而泚颡,遇呼蹴而不屑,見入井而怵惕,原不知何來,委不知何止,天命之性如此也,故曰‘於穆不已’。
如摸拟孔氏之匡廓,非此不容已者為之血脈,則捧土揭木為偶人而已。
” 孔氏之無聲無臭,亦是有形有象;孔氏之有形有象,原自無聲無臭。
龍溪言:“顔子心常止,故不遷;心常一,故不貳。
”先生曰:“否。
人試觀當怒時,中更有個止體在;當過時,中更有個一體在,是二本也。
即能之,其怒其過,非真機矣。
顔子所好唯學,即生平之怒,以學而怒,學外無怒也。
生平之過。
以學而過,學外無過也。
可見一生精神,隻是此學,更無滲漏處也。
” 默識,識天地之化育也。
夫囿于造化之中,而不自識者,凡夫也。
識之,而出入造化者,聖人也。
是故不藉名位,不務功能,即學以誨,即誨以學,立己立人,達己達人,蓋贊天地之化育於無疆矣。
夫贊天地之化育者,非獨上之君相賢聖,即下之農工商賈,細之聾瞽侏跛,凡寓形宇内而含靈者,皆有以贊天地之化育而不自識也。
克己者,無我也。
無我則渾然天下一體矣,故曰“天下歸仁”。
羲、文、周、孔四聖人者之于《易》,亦各言其己也。
道雖一緻,而時位不同,故作用亦自不同。
随時變易以從道,俟之萬世而不惑不謬者,其孔《易》乎?孔子之于《易》也,學焉耳。
試取大、小《象傳》玩之,卦,卦學也,爻,爻學也,學不厭,教不倦,立己立人,達己達人,《易》之生生也如是。
潛、見、惕、躍、飛、亢,自聖人一身觀之,随時變易,時象之矣。
合千聖觀之,與世推移,各一象矣。
《序卦》,周《易》也,首《乾》、《坤》,終《未濟》,即周事可矣。
《雜卦》序孔《易》也,上經首《乾》、《坤》,次《比》、《師》,次《臨》、《觀》,而終之《困》,下經首《鹹》、《?》,而終之《夬》。
何以明孔《易》也?乾剛坤柔,質弗齊也,剛柔善惡,均歸之中,孔氏之教也。
比以類聚,故樂;師任裁成,甯無憂乎?或智臨于上,或相觀以摩,無行不與,有求則應,教乃知困也。
感之無心,居之有?,終以剛決柔,純乎乾矣。
是師道也,亦君道也。
天台因舉扇悟曰:“原來通體皆是良知,通天徹地,皆是良知。
” 天台曰:“人言念菴靜坐,曾見光景,遂有所得。
”曰:“隻理會當下光景耳。
” 文端焦澹園先生竑 焦竑字弱侯,号澹園,南京旗手衛人。
萬曆己醜進士第一人。
京兆欲為樹棹楔,謝以赈飢。
原籍山東,亦欲表於宅,改置義田。
授翰林修撰。
癸巳開史局,南充意在先生。
先生條四議以進,史事中止,私成《獻徵錄》百二十卷。
甲午簡為東宮講讀官,嘗於講時有鳥飛鳴而過,皇太子目之,先生即辍講,皇太子改容複聽,然後開講。
取故事可為勸戒者,繪圖上之,名《養正圖解》。
丁酉主順天試,先生以陪推點用,素為新建所不喜,原推者複搆之,給事中項應祥、曹大鹹糾其所取險怪,先生言:“分經校閱,其所摘,非臣所取。
”谪福甯州同知,移太仆寺丞。
後陞南京司業,而年已七十矣。
先生積書數萬卷,覽之略遍。
金陵人士輻辏之地,先生主持壇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學倡率,王弇州所不如也。
泰昌元年卒,年八十一。
贈谕德。
崇祯末,補谥文端。
先生師事耿天台、羅近溪,而又笃信卓吾之學,以為未必是聖人,可肩一狂字,坐聖門第二席,故以佛學即為聖學,而明道闢佛之語,皆一一绌之。
明道闢佛之言,雖有所未盡,大概不出其範圍。
如言:“佛氏直欲和這些秉彜都消煞得盡。
”先生曰:“如此是二乘斷滅之見,佛之所诃。
夫佛氏所雲不斷滅者,以天地萬物皆我心之所造,故真空即妙有,
人之不親,皆由中有物耳,故先知止。
朝紳日趨阙下,不勝疲苦,問節勞之術於方士,方士曰:“第時時默識己身如天大,則自不勞矣。
” 魏中丞與餘入朝,餘謂之曰:“常時入朝,獨行到覺勞,與友同行,則勞頓減,與同志同行,則勞益減,何以故?”中丞曰:“人己原是相通。
” 人而名之曰人,以仁也。
人而去仁,則耳目口鼻俨然人也,而實非人矣。
惡乎成名,謂其無以成人之名也。
“溫故知新”之故,即孟子所雲“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之故也。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故曰故。
溫者,反之本心,而尋繹溫養之謂也。
夫一反之固有之性而求之,即心有餘師。
獨夫夜行空谷中,未免惴惴心動,五尺童子随其後,則帖然。
厝一星於寒灰則滅,群火在盆中,可以竟夜。
觀此,則以友輔仁可識矣。
人為習氣所移,多好放逸,時一自警策,便是禮。
人為情欲所梏,多緻抑郁,時一自舒暢,便是樂。
自性之根蒂而言,原無聲臭者曰命;自命之流行而言,原自不已者曰性。
口味目色耳聲是人之生機,使口不知味,目不辨色,耳不聞聲,便是死人,安得不謂之性?然則窮到根蒂上,此等俱從無生,故立命處,色聲臭味不能染;合命處,方是真性也。
仁義禮智天道,更何聲臭可言?故謂之曰命。
然既落父子君臣身上來,便已降在衷了,故忠孝之心自不容已。
非無形可見,合性處方是命也。
今人乍見孺子入井,怵惕恻隐之心,動處即是天根,歸原處即是月窟;纔參和納交要譽惡聲意思,便是人根鬼窟矣。
吾人應用纭為動作食息,孰非此根此窟用事?俗人懵懵,日用不知,而賢智者又添一番意識見解,起爐作,千條萬緒,頓令此根不得生生,此窟不得潔淨,龌龊幽暗,喫苦一生,更無些子受用。
所以賢智之過,與愚不肖等也。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生生之理,原是如此。
即欲掙上尋空寂,自是不容已,如何上得去?即欲褪下恣情欲,自是不自安,如何下得來? 吾人於一日十二時中,精神志意皆有安頓處,方有進步處。
吾人真真切切為己,雖仆廝隸胥,皆有可取處,皆有長益我處。
若放下自己,隻求别人,賢人君子,皆不免指摘。
不作好,不作惡,平平蕩蕩,觸目皆是,此吾人原來本體,與百姓日用同然者也。
隻此無聲無臭,是為真常,凡涉色象名号者,卒歸消滅。
隻此不為不欲,是為本心,凡務闊大放散者,終堕坑塹。
天地間大之治亂興衰,生死成敗,小之稱譏贊毀,升沉得喪,皆相對待。
然有對之中,故有無對者以主宰其上,吾人若渾在有對中,未免為造化輪轉。
人隻是換這一副心腸,人情事變,原與俗人一樣。
今人倒是不為學的,處事倒安妥,反是一種為學的人,纔遇些小事,便處得過當。
此何以故?隻是了些意思,不曉得堯、舜與人同耳。
問:“有不善未嘗不知,這不善處,顔子與吾人還同否?”曰:“不同。
如鄉黨自好之人,發言舉事一不當,也會知得。
又如做官的人,在上官處稍失禮,亦會知得。
顔子要學舜,有不如舜處,即算做不善。
” 問:“夫子賢於堯、舜?”曰:“試觀吾輩今日朋友,還是享用孔子的,還是享用堯、舜的?” “精一執中”,實是淺近道理,堯、舜一心在安天下,如何粗得一些?如何夾雜得一些?此便是堯、舜精一。
農夫一念在播種,便是有農夫之精一。
商賈一念在求利,便自有商賈之精一。
但其精神安頓處不同。
治天下在用人,然自己眼不明,不會知人,如何能用人? 一友問“予盡修行,然畢竟不聞道。
”曰:“修行矣,更聞甚道?孔子所求乎子臣弟友,鹹曰未能,今子能之,又更何學?”其友有省。
良知随事皆然,須用在欲明明德於天下上,則知乃光大。
(此誤認知識為良知也。
知即明德,若言明德須用在明德上,無乃上之乎?) 吉水諸公之學,大率不欲享用現成良知,别尋主宰。
此亦懲冒認良知、猖狂自恣者之過耳。
良知若非現成,又豈有造作良知者乎?予嘗謂良知如靈魂然,顧投胎何如?如骨根不正,至於猖狂自恣,非良知之罪也。
亦如靈魂投胎時,所遇則然耳。
(以上《劉調父述言》) 泰和王笃菴問“虛字難彀手”。
曰:“吾二十年前曾作緻虛工夫,一起坐,一語默,無不放虛字在胸中。
自覺工夫不疏,眼前見人皆散漫不用工,頗有輕世自賢之心。
一日忽省曰:‘此卻是緻實,何曾緻虛?’因悟顔子之問寡問不能,舜之好問好察,乃真虛也。
” 問“明體難得到手”。
曰:“某為禦史出巡,值天暑,一指揮扶轎,見其不耐勞,許之乘馬。
其後指揮随他禦史,竟中渴而死。
即此一事觀之,明體一存,可以為人立命。
區區守明覺於一腔,亦複何益?”問“三自反之學,臨境實難”。
曰:“但看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數語,是何等志願,所以肯自反。
今人身子願是鄉人,所以要與鄉人相挍。
” 陸五台問:“三聖人同處,孟子言之詳矣。
至孔子所以異處,異竟何在?”曰:”孔子隻是見得己與聖人同處,亦與凡人同,故以此學,即以此教,要使人人皆如此耳。
”(以上《蘭舟雜述》) 處士耿楚倥先生定理 耿定理字子庸,号楚倥,天台之仲弟也。
少時讀書不成,父督過之,時時獨行空谷中,憂憤不知所出。
問之則曰:“吾奈何不明白?若有眼瞎子。
”不知其所謂不明白者何也?自是或靜坐一室,終歲不出;或求友訪道,累月忘歸。
其始事方湛一,最後於鄧豁渠得一切平實之旨,能收視返聽;於何心隐得黑漆無入無門之旨,充然自足。
有問之者曰:“聞子欲作神仙耶?”曰:“吾作天仙,不作地仙。
”曰:“天仙雲何?”曰:“直從太極入,不落陰陽五行。
”天台聞而呵之曰:“學不向事親從兄實地理會乎?”曰:“學有原本,堯、舜相傳,祇是一中。
子思為之註日:‘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
’今人孰從未發前觑一目哉?”曰:“《中庸》亦隻言庸言庸行達道九經而已。
”曰:“獨不觀其結語為無聲無臭耶?”先生論學,不煩言說,當機指點,使人豁然於罔指之下。
卓吾好談說,先生不發一言,臨别謂之曰:“如何是自以為是不可入堯、舜之道?”卓吾默然。
天台攜之見劉初泉先生,雲:“且勿言我二人是兄弟。
”時初泉卧病,天台言“吾與一醫者同來。
”先生榻前數語,初泉驚起,已知為天台之弟。
謂天台曰:“慧能和尚乃是舂米漢哉!大開眼人,恐不可以弟畜之。
”李士龍來訪,先生未與一語及學,士龍恚曰:“吾冒險千裡來此,踰月不聞一言見教,何外我甚?”先生笑而不答。
瀕行,送之河浒,問曰:“孔子雲:‘不曰如之何,如之何。
’此作何解?”士龍舉朱《註》雲雲。
先生曰:“畢竟是‘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士龍因有省。
京師大會,舉中義相質,在會各呈所見,先生默不語。
忽從座中崛起拱立曰:“請諸君觀中。
”因歎曰:“舍當下言中,沾沾於書本上覓中,終生罔矣。
”在會因有省者。
先生機鋒迅利如此。
楚倥論學語 廬山駁天台所性不存語,謂“當官盡職,即為盡性,不則為二心,為妄念矣。
即孔子為委吏,莫非性之所存。
”楚倥曰:“孔子為委吏而夢周公,卻不為二心,為妄念乎?” 卓吾寓周柳塘湖上,一日論學,柳塘謂:“天台重名教,卓吾識真機。
”楚倥诮柳塘曰:“拆籬放犬。
” 楚倥早歲曾遇異人,質之曰:“孔子問禮于老聃,老聃不言禮,而直曰:‘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
’何也?”曰:“若愚若虛,此禮之真體也。
” 問:“伊尹先覺,所覺何事?”曰:“伊尹之覺,非聞見知解之覺也,即其若撻之恥,納溝之痛,此其覺也。
” 胡廬山會天台、楚倥於漢江之浒,相與訂學宗旨。
天台曰:“以常知為學。
”廬山曰:“吾學以無念為宗。
”楚倥曰:“吾學以不容已為宗。
不容已者,從無聲無臭發根,從庸言庸行證果。
禹、稷之猶飢猶溺,伊尹之若撻若溝,視親骸而泚颡,遇呼蹴而不屑,見入井而怵惕,原不知何來,委不知何止,天命之性如此也,故曰‘於穆不已’。
如摸拟孔氏之匡廓,非此不容已者為之血脈,則捧土揭木為偶人而已。
” 孔氏之無聲無臭,亦是有形有象;孔氏之有形有象,原自無聲無臭。
龍溪言:“顔子心常止,故不遷;心常一,故不貳。
”先生曰:“否。
人試觀當怒時,中更有個止體在;當過時,中更有個一體在,是二本也。
即能之,其怒其過,非真機矣。
顔子所好唯學,即生平之怒,以學而怒,學外無怒也。
生平之過。
以學而過,學外無過也。
可見一生精神,隻是此學,更無滲漏處也。
” 默識,識天地之化育也。
夫囿于造化之中,而不自識者,凡夫也。
識之,而出入造化者,聖人也。
是故不藉名位,不務功能,即學以誨,即誨以學,立己立人,達己達人,蓋贊天地之化育於無疆矣。
夫贊天地之化育者,非獨上之君相賢聖,即下之農工商賈,細之聾瞽侏跛,凡寓形宇内而含靈者,皆有以贊天地之化育而不自識也。
克己者,無我也。
無我則渾然天下一體矣,故曰“天下歸仁”。
羲、文、周、孔四聖人者之于《易》,亦各言其己也。
道雖一緻,而時位不同,故作用亦自不同。
随時變易以從道,俟之萬世而不惑不謬者,其孔《易》乎?孔子之于《易》也,學焉耳。
試取大、小《象傳》玩之,卦,卦學也,爻,爻學也,學不厭,教不倦,立己立人,達己達人,《易》之生生也如是。
潛、見、惕、躍、飛、亢,自聖人一身觀之,随時變易,時象之矣。
合千聖觀之,與世推移,各一象矣。
《序卦》,周《易》也,首《乾》、《坤》,終《未濟》,即周事可矣。
《雜卦》序孔《易》也,上經首《乾》、《坤》,次《比》、《師》,次《臨》、《觀》,而終之《困》,下經首《鹹》、《?》,而終之《夬》。
何以明孔《易》也?乾剛坤柔,質弗齊也,剛柔善惡,均歸之中,孔氏之教也。
比以類聚,故樂;師任裁成,甯無憂乎?或智臨于上,或相觀以摩,無行不與,有求則應,教乃知困也。
感之無心,居之有?,終以剛決柔,純乎乾矣。
是師道也,亦君道也。
天台因舉扇悟曰:“原來通體皆是良知,通天徹地,皆是良知。
” 天台曰:“人言念菴靜坐,曾見光景,遂有所得。
”曰:“隻理會當下光景耳。
” 文端焦澹園先生竑 焦竑字弱侯,号澹園,南京旗手衛人。
萬曆己醜進士第一人。
京兆欲為樹棹楔,謝以赈飢。
原籍山東,亦欲表於宅,改置義田。
授翰林修撰。
癸巳開史局,南充意在先生。
先生條四議以進,史事中止,私成《獻徵錄》百二十卷。
甲午簡為東宮講讀官,嘗於講時有鳥飛鳴而過,皇太子目之,先生即辍講,皇太子改容複聽,然後開講。
取故事可為勸戒者,繪圖上之,名《養正圖解》。
丁酉主順天試,先生以陪推點用,素為新建所不喜,原推者複搆之,給事中項應祥、曹大鹹糾其所取險怪,先生言:“分經校閱,其所摘,非臣所取。
”谪福甯州同知,移太仆寺丞。
後陞南京司業,而年已七十矣。
先生積書數萬卷,覽之略遍。
金陵人士輻辏之地,先生主持壇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學倡率,王弇州所不如也。
泰昌元年卒,年八十一。
贈谕德。
崇祯末,補谥文端。
先生師事耿天台、羅近溪,而又笃信卓吾之學,以為未必是聖人,可肩一狂字,坐聖門第二席,故以佛學即為聖學,而明道闢佛之語,皆一一绌之。
明道闢佛之言,雖有所未盡,大概不出其範圍。
如言:“佛氏直欲和這些秉彜都消煞得盡。
”先生曰:“如此是二乘斷滅之見,佛之所诃。
夫佛氏所雲不斷滅者,以天地萬物皆我心之所造,故真空即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