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泰州學案三

關燈
尚安閑,尤忌有所做作,豈獨人難測其淺深,即己亦無從增長。

    縱是有志之士,亦不免舍此而之彼矣。

    然明眼見之,則真假易辨,就如子所舉戒慎恐懼一段工夫,豈是憑此四字,便可去戰栗而漫為之耶?也須小心查考立言根腳,蓋其言原自不可離來。

    道之所在,性之所在也;性之所在,天命之所在也。

    既天命常在,則一有意念,一有言動,皆天則之畢察,上帝之監臨,又豈敢不兢業捧持,而肆無忌憚也哉?如此則戒慎恐懼,原畏天命,天命之體極是玄微,然則所畏工夫,又豈容草率?今隻管去用工夫,而不思究其端緒,即如勤力園丁,以各色膏腴堆積芝蘭,自詫壅培之厚,而秀茁纖芽,且将消阻無餘矣。

    ” 夜坐,誦《牛山》一章,衆覺肅然。

    羅子浩然歎曰:“聖賢警人,每切而未思耳。

    即‘梏亡’二字,今看隻作尋常。

    某提獄刑曹,親見桎梏之苦,上至於項,下至於足,更無寸膚可以活動,辄為涕下。

    ”中有悟者曰:“然則從軀殼上起念,皆梏亡之類也。

    ”曰:“得之矣。

    蓋良心寓形體,形體既私,良心安得活動?直至中夜,非惟手足休歇,耳目廢置,雖心思亦皆歛藏,然後身中神氣,乃稍得以出甯。

    逮及天曉,端倪自然萌動,而良心乃複見矣。

    回思日間形役之苦,又何異以良心為罪人,而桎梏無所從告也哉?”曰:“夜氣如何可存?”曰:“言夜氣存良心則可,言良心存夜氣則不可。

    蓋有氣可存,則晝而非夜矣。

    ” 問:“孔門恕以求仁,先生如何緻力?”曰:“方自知學,即泛觀蟲魚,愛其群隊戀如,以及禽鳥之上下,牛羊之出入,形影相依,悲鳴相應,渾融無少間隔,辄恻然思曰:‘何獨於人而異之?’後偶因遠行,路途客旅,相見即忻忻,談笑終日,疲倦俱忘,竟亦不知其姓名。

    别去,又辄恻然思曰:‘何獨於親戚骨肉而異之?’噫!是動于利害,私于有我焉耳。

    從此痛自刻責,善則歸人,過則歸己,益則歸人,損則歸己,久漸純熟,不惟有我之私,不作間隔,而家國天下,翕然孚通,甚至發膚不欲自愛,而念念以利濟為急焉。

    三十年來,覺恕之一字,得力獨多也。

    ”  問:“謂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可同于聖人。

    今我輩此體已失,須學且慮,不然則聖不可望矣。

    ”羅子曰:“子若隻學且慮,則聖終不可望矣。

    ”曰:“某聞先生之言,心中不能不疑,其何以解之?”曰:“子聞予言,乃遽生疑耶?”曰:“然。

    ”曰:“此果吾子欲使之疑耶。

    ”曰:“非欲之,但不能不疑也。

    ”羅子歎曰:“是即為不學而能矣。

    ”其友亦欣然曰:“誠然誠然。

    ”羅子複呼之曰:“子心中此時覺否?”曰:“甚是。

    ”曰:“即欲不得乎?”曰:“不能已。

    ”曰:“是非不慮而知也耶?子何謂赤子之心不在,而與聖人不同體乎?蓋為學,第一要得種子,《禮》謂人情者,聖王之田也,必仁以種之。

    孔門教人求仁,正謂此真種子也,則曰‘仁者人也’。

    人即赤子,而心之最先初生者,即是親愛,故曰‘親親為大’。

    至義禮智信,總是培養種子,使其成熟耳。

    ”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孟子果已說定,但今日卻如何下手?”曰:“知而弗去是也。

    ”曰:“知之是亦不難。

    ”  曰:“知固不難,然人因其不難,故多忽之,便去多其見聞,務為執守,久之隻覺外求者得力,而自然良知愈不顯露。

    學者果有作聖真志,切須回頭。

    在目前言動舉止之間,覺得渾然與萬物同一,天機鼓動,充塞兩間,活潑潑地,真是不待慮而自知,不必學而自能,則可以完養,而直至於‘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境界。

    總是平常名利貨色昏迷,到此自然不肯換去。

    所以曰:‘好仁者無以尚之’。

    又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直是簡易明快,故曰:‘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而長其長,而天下平也。

    ”曰:“居今之世,如何都得人人親親長長也耶?”曰:“此卻不要苛責於人。

    今天下家家戶戶,誰無親長之道?但上之人不曉谕他說,即此便是大道,而下之人亦不曉得安心,在此處了結一生,故每每多事。

    正謂行矣不着,習矣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 問:“良知即是本來面目,今說良知是矣,何必複名以本來面目耶?”羅子曰:“良知固是良知,然良知卻實有個面目,非杜撰而強名之也。

    ”曰:“何以見之?”曰:“吾子此時此語,亦先胸中拟議否?”曰:“亦先拟議。

    ”曰:“拟議則良知未嘗無口矣;拟議而自見拟議,則良知未嘗無目矣;口目宛然,則良知未嘗無頭面四肢矣。

    豈惟拟議然哉?予試問子以家,相去蓋千裡也,此時身即在家,而家院堂室無不朗朗目中也。

    又試問子以國,相去蓋萬裡也,此時身即在國,而朝甯班行無不朗朗目中也。

    故隻說良知,不說面目,則便不見其體如此實落,其用如此神妙,亦不見得其本來原有所自。

    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而現在相對面目,止其發竅之所,而滞隔近小,原非可與吾良知面目相并相等也。

    ” 問:“知得良知卻是誰,今欲知良知從何下手?”羅子曰:“明德者虛靈不昧,虛靈雖是一言,卻有二義。

    今若說良知是個靈的,便苦苦的去求他精明。

    殊不知要他精,則愈不精,要他明,則愈不明。

    豈惟不得精神,且反緻坐下昏睡沉沉,更支持不過了。

    若肯反轉頭來,将一切都且放下,到得坦然蕩蕩,更無戚戚之懷,也無憧憧之擾,此卻是從虛上用功了。

    世豈有其體既虛而其用不靈者哉!但此段道理,最要力量大,亦要見識高,稍稍不如,難以驟語。

    ” 問:“形色何以謂之天性?”羅子曰:“目視耳聽口言身動,此形色也,其孰使之然哉?天命流行,而生生不息焉耳。

    ”坐中偶有歌:“人心若道,無通塞明暗,如何有去來?”乃诘之曰:“子謂明暗果有去來否也?”曰:“雖暫去來而本體終會自複。

    ”曰:“汝目果常明耶?抑有時而不明耶?”曰:“無時而不明。

    ”曰:“汝之目常無不明,而汝心之明卻有去來,是天性離形色,而形色非天性矣。

    ”衆皆恍然有省。

    又複告之曰:“目之明,亦有去來時也。

    今世俗至晚,則呼曰眼盡黑矣。

    其實則眼前日光之黑,與眼無力而見日之黑,正眼之不黑處也。

    故曰知之為知之,即日光而見其光也,不知為不知,即日黑而見其黑也。

    光與黑,任其去來,而心目之明,何常增減分毫也?”  問:“陽明先生‘莫謂天機非嗜欲,須知萬物是吾身’,其旨何如?”羅子曰:“萬物皆是吾身,則嗜欲豈出天機外耶?”曰:“如此作解,恐非所以立教。

    ”曰:“形色天性,孟子已先言之。

    今日學者,直須源頭清潔。

    若其初,志氣在心性上透徹安頓,則天機以發嗜欲,嗜欲莫非天機也。

    若志氣少差,未免軀殼着腳,雖強從嗜欲,以認天機,而天機莫非嗜欲矣。

    ”  問:“君子自強不息,乃是乾乾,此乾乾可是常知覺否?”曰:“未有乾乾而不知行,卻有知行而非乾乾者。

    ”曰:“此處如何分别?”曰:“子之用功,能終日知覺而不忘記,終日力行而不歇手乎?”曰:“何待終日,即一時已難保矣。

    ” 曰:“如此又可謂乾乾已乎?”曰:“此是工夫不熟,熟則恐無此病矣。

    ”曰:“非也。

    《中庸》教人,原先擇善,擇得精,然後執得固。

    子之病,原在擇處欠精,今乃咎他執處不固。

    子之心中元有兩個知,有兩個行。

    ”曰:“如何見得有兩個?”曰:“子纔說發狠去照覺,發狠去探求,此個知行,卻屬人。

    纔說有時忘記,卻忽然想起,有時歇手,卻惕然警醒,此個知行,卻是屬天。

    ”曰:“如此指破,果然已前知行是落人力一邊,但除此卻難用功了。

    ”曰:“虞廷說‘道心惟微’,微則難見,所以要精,精則始不雜,方纔能一,一則無所不統,亦有何所不知?何所不行耶?其知其行,亦何所不久且常耶?隻因此體原極微渺,非如耳目聞見的有迹有形,思慮想像的可持可據,所以古今學人,不容不舍此而趨彼也。

    ” 問:“複之時義大矣,尋常言複者,多自天地萬物為言,今堂額謂複心者,則自吾身而言也。

    ”羅子曰:“宇宙之間,總是乾陽統運。

    吾之此身,無異於天地萬物,而天地萬物亦無異于吾之此身。

    其為心也,隻一個心,而其為複也,亦隻一個複。

    經雲:‘複見天地之心。

    ’則此個心,即天心也。

    此心認得零碎,故言複亦不免分張。

    殊不知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

    今若獨言心字,則我有心而汝亦有心,人有心而物亦有心,何啻千殊萬異。

    善言心者,不如把個生字來替了他,則在天之日月星辰,在地之山川民物,在吾身之視聽言動,渾然是此生生為機,則同然是此天心為複。

    故言下一生字,便心與複即時混合,而天與地,我與物,亦即時貫通聯屬,而更不容二也已。

    ” 問:“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還是實事,抑是取象?”曰:“是因象以為事,而實盡人以奉天也。

    蓋雷潛地中,即陽複身内,幾希隐約,固難以情事取必,又豈容以知識伺窺?故商旅行者,欲有所得者也。

    後省方者,欲有所見者也。

    不行不省,則情忘識泯,情忘識泯,則人靜天完,而複将漸純矣。

    子今切切然,若謂有端可求,皇皇然,若謂有象可睹,是則商旅紛行而後省旁午也,複何自而能休且敦耶?” 問:“某常反觀,胸中固有靈衷之時,乃不久而昏懵,固有循循就道之時,乃不久而躁妄,如是其不一耶?”曰:“君子之學,原自有個頭腦,若頭腦一差,無怪學問之難成矣。

    今子不能以天理之自然者為複,而獨於心識之然處求之,則天以人勝,真以妄奪。

    子試反而思之,豈常有胸中照,能終日而不妄耶?持守能終日而不散耶?”曰:“如何乃得頭腦?”曰:“頭腦豈是他人指示得的?請子但渾身視聽言動,都且信任天機自然,而從前所喜的,胸次之,事務之循循,一切不做要緊,有也不覺其益,無也不覺其損,久則天自為主,人自聽命,所謂不識不知,而順帝之則矣。

    ”  問:“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何如?”曰:“吾人之生,原陰陽兩端,體合而成。

    其一精氣妙凝有質,所謂精氣為物者也;其一靈魂知識變化,所謂遊魂為變者也。

    精氣之質,涵靈魂而能運動,是則吾人之身也,顯現易見,而屬之於陽;遊魂之靈,依精氣而歸知識,是則吾人之心也,晦藏難見,而屬之於陰。

    其赤子之初,則陽盛而陰微,心思雖不無,而專以形用也,故常欣笑而若陽和,亦常開爽而同朝日,又常活潑而類輕風,此陽之一端,見於有生之後者然也。

    及年少長,則陰盛而陽微,雖形體如故,而運用則專以心思矣,故愁蹙而欣笑漸減,迷蒙而開爽益稀,滞泥而活潑非舊,此陰之一端,見於有生之後者然也。

    人能以吾之形體而妙用其心,知簡淡而詳明,流動而中适,則應接在于現前,感通得諸當下,生也而可望于入聖,殁也而可望以還虛,其人将與造化為徒焉已矣。

    若人以己之心思,而展轉于軀殼,想度而遲疑,曉了而虛泛,則理每從於見得,幾多涉於力為,生也而難望以入聖,殁也而難冀以還虛,其人将與凡塵為徒焉己矣。

    ” 曰:“如先生之論,是以身為陽而在所先,以心為陰而在所後,乃古聖賢則謂身止是形,心乃是神,形不可與神并,況可以先之乎?”曰:“子惡所謂神哉?夫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亦超萬物而為言者也。

    陰之與陽,是曰兩端,兩端者即兩物也。

    精氣載心而為身,是身也,固身也,固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具備焉者也。

    靈知宰身而為心,是心也,亦身也,亦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具備焉者也。

    精氣之身,顯於晝之所為;心知之身,形於夜之所夢。

    然夢中之身,即日中之身,但以屬陰,故其氣弱其象微,而較之日中之舉止,毫發無殊也。

    日中之身,即夢中之身,但以屬陽,故其氣健,其體充,雖健且充,而較之夢中之舉止,毫發無殊也。

    是分之固陰陽互異,合之則一神所為,所以屬陰者則曰陰神,屬陽者則曰陽神。

    是神也者,渾融乎陰陽之内,交際乎身心之間,而充溢瀰漫乎宇宙乾坤之外,所謂無在而無不在者也。

    惟聖人與之合德,故身不徒身,而心以靈乎其身;心不徒心,而身以妙乎其心,是謂陰陽不測,而為聖不可知之神人矣。

    ” 問:“中為人所同有,今日之論,與古聖之言,原是無異。

    至反而求之,不惟衆人不得,即聰明才辯者亦往往難之,何哉?”羅子曰:“學至心性,已是精微,而況中之為理,又其至者乎?故雖聰明而不能為思,雖才辯而莫可為言,以其神妙而無方耳。

    但自某看來,到喜得他神妙無方,乃更有端倪可求也。

    蓋謂之無方,則精不住于精,而粗亦無不有也;微不專於微,而顯亦無不在也。

    善于思且求者,能因其理而設心,其心亦廣大周遍而不滞於一隅;随其機而緻力,其力亦活潑流動而不拘於一切。

    可微也,而未嘗不可以顯,可精也,而未嘗不可以粗。

    且人力天機,和平順适,不求中而自無不中矣。

    ” 問:“《詩頌》‘思無邪’何也?”曰:“子必明於思之義,方知思之無邪也。

    知思之無邪,方知此言之蔽三百篇也。

    夫人之思出於心田,乃何思何慮之真體所發,若少有涉於思索,便非思矣,安得無邪?” 死無所在,無所往。

     邸中有以“明鏡止水以存心,太山喬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光風霁月以待人”四句,揭于壁者,諸南明指而問曰:“那一語尤為喫緊?”廬山曰:“隻首一明字。

    ”時方飲茶,先生手持茶杯,指示曰:“吾侪說明,便向壁間紙上去明了,奈何不即此處明耶?”南明怃然。

    先生曰:“試舉杯辄解從口,不向鼻上耳邊去。

    飲已,即置杯盤中,不向盤外。

    其明如此,天之與我者妙矣哉!” 一衲子訪先生,臨别,先生求教,衲子曰:“沒得說,你官人常有好光景。

    有好光景,便有不好光景等待,在俺出家人隻這等。

    ”先生頓首以謝。

     先生既中式,十年不赴殿試。

    一日谒東廓于書院,坐定,問曰:“十年專工問學,可得聞乎?”對曰:“隻悟得無字。

    ”東廓曰:“如此尚是門外人。

    ”時山農在座,聞之,出而恚曰:“不遠千裡到此,何不打點幾句好話,卻倒了門面。

    ”聞者為之失笑。

     塘南曰:“學以悟性為宗,顧性不易悟也。

    ”先生曰:“吾向者自以為悟性,然獨見解耳。

    今老矣,始識性。

    ”曰:“識性如何?”曰:“吾少時多方求好色奉目,今目漸暗;多方求好聲奉耳,今耳漸聾;多方求好味奉齒,今齒漸落。

    我尚未死,諸根皆不顧我而去,獨此君行住坐卧長随不舍,然後觌面相識,非複向日鏡中觀化矣。

    ” 耿天台行部至甯國,問耆老以前官之賢否。

    至先生,耆老曰:“此當别論,其賢加於人數等。

    ”曰:“吾聞其守時亦要金錢。

    ”曰:“然。

    ”曰:“如此惡得賢?”曰:“他何曾見得金錢是可愛的?但遇朋友親戚,所識窮乏,便随手散去。

    ” 先生與諸公請教一僧,僧曰:“諸公皆可入道,惟近溪不可。

    ”先生問故。

    僧曰:“載滿了。

    ”先生謝之。

    将别,僧謂諸公曰:“此語惟近溪能受,向諸公卻不敢進。

    ” 有學於先生者,性行乖戾,動見詞色,飲食供奉,俱曲從之。

    居一歲,将歸,又索行資,先生給之如數。

    門人問先生,何故不厭苦此人?曰:“其人暴戾,必多有受其害者,我轉之之心勝,故不覺厭苦耳。

    ”  一鄰媪以夫在獄,求解于先生,詞甚哀苦。

    先生自嫌數幹有司,令在座孝廉解之,售以十金,媪取簪珥為質。

    既出獄,媪來哀告,夫咎其行賄,詈罵不已。

    先生即取質還之,自貸十金償孝廉,不使孝廉知也。

    人謂先生不避幹谒,大抵如此。

      先生過麻城,民舍失火,見火光中有兒在,先生拾拳石号于市,出兒者予金視石。

    一人受石出兒,石重五兩,先生依數予之。

    其後先生過麻城,人争之,曰:“此救兒羅公也。

    ”  侍郎楊複所先生起元  楊起元字貞複,号複所,廣東歸善人。

    萬曆丁醜進士。

    授翰林院編修。

    曆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

    最後召為吏部侍郎兼侍讀學士,未上而卒,年五十三。

    先生之父傳芬,名湛氏之學,故幼而薰染,讀書白門。

    遇建昌黎允儒,與之談學,霍然有省。

    因問:“子之學,豈有所授受乎?”允儒曰:“吾師近溪羅子也。

    ”無何,先生在京,而近溪至。

    先生大喜,遂稱弟子。

    時江陵不說學,以為此陷阱不顧也。

    近溪既歸,先生歎曰:“吾師且老,今若不盡其傳,終身之恨也。

    ”因訪從姑山房而卒業焉。

    常謂鄒南曰:“師未語,予亦未嘗置問,但覺會堂長幼畢集,融融魚魚,不啻如春風中也。

    ”先生所至,以學淑人,其大指謂:“明德本體,人人所同,其氣禀拘他不得,物欲蔽他不得,無工夫可做,隻要自識之而已。

    故與愚夫愚婦同其知能,便是聖人之道。

    愚夫愚婦之終于愚夫愚婦者,隻是不安其知能耳。

    ”雖然,以夫婦知能言道,不得不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言性,是即釋氏作用為之性說也。

    先生之事近溪,出入必以其像供養,有事必告而後行,顧泾陽曰:“羅近溪以顔山農為聖人,楊複所以羅近溪為聖人。

    ”其感應之妙,锱铢不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