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泰州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當時已謂是知也,而郤猶有所未知,恐非夫子确然不易之辭矣。
”曰:“從來見孟子說‘性善’,而《中庸》說‘率性之謂道’;孟子說‘直養’,而孔子說‘人之生也直’。
常自未能解了,蓋謂性必全善,方纔率得,生必通明,方纔以直養得。
奈何諸家議論,皆雲性有氣質之雜,而心有物欲之蔽。
夫既有雜,則善便率得,惡将如何率得?夫既有蔽,則明便直得,昏則如何直得?於是自心疑惑不定,将聖賢之言,作做上智邊事,隻得去為善去惡,而性且不敢率;隻得去存明去昏,而養且不敢直。
卒之愈去而惡與昏愈甚,愈存而善與明愈遠。
今日何幸得見此心知體,便是頭頭是道,而了了幾通也耶?”曰:“雖然如是,然郤不可謂遂無善惡之雜與昏明之殊也。
隻能彀得此個知體到手,□□憑我為善去惡,而總叫做率性,盡我存明去昏,總叫直養,無害也已。
” 問:“古今學術,種種不同,而先生主張,獨以孝弟慈為化民成俗之要,雖是渾厚和平,但人情世習,叔季已多頑劣。
即今刑日嚴,猶風俗日偷,更為此說,将不益近迂乎?”羅子曰:“夫人情之兇惡,孰甚于戰國、春秋?世習之強悖,孰甚于戰國、春秋?今攷訂《四書》所載之行事言辭,非君臣問答於朝廷,則師友叮咛於授受。
夫豈於人情略不照瞭,世習總未籌畫也哉!乃其意氣之發揚,心神之諄切,惟在於天經地義所以感通而不容己者,則其言為之獨至。
物理人倫,所以聯屬而不可解者,則其論為之尤詳。
此不惟孔、孟之精微,可以竊窺,而造化之消息,亦足以概探矣。
夫天命之有陰陽,人事之有善惡,總之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然天以陽為主,而陰其所化也;心以善為主,而惡其所變也,故仁之勝不仁,猶水之勝火。
蓋主者其所常存,而變之與化,固其所暫出也。
今以一杯之水,救一車薪之火而不勝,則曰水不勝火,豈不與於不仁之甚者哉!此即轲氏之時言之,若今茲則尤異然者矣。
是故仁親性善之旨,孔、孟躬親倡之,當時已鮮聽從,其後不愈遠而愈迷哉!刑法把持之效,申、韓躬親緻之,當時已盡趨慕,其後不愈久而愈熾哉!故在轲氏,水止一杯,茲将涓滴難尋矣;火止車薪,茲将燎原滿野矣。
於是較勝負于仁不仁之間,夫非大不知量者哉!所幸火雖燎原,而究竟無根,暫而不能久也;水雖涓滴,而原泉混混,不舍晝夜也,故曰:‘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僞。
’無所不至者,終隻是人,不容僞者,到底是天。
天下之事,責之己者近而易,望之人者遠而難,其勢使之然也。
故今為世道計者,請自吾輩之學問先之。
吾輩為學問謀者,請自身心之本源先之。
今天下孔、孟之《四書》,群然讀之,而《四書》之意義,則紛然習之,曾有一人而肯信人性之皆善哉?反之己身,有一人而肯信自性之為善哉?夫性善者,作聖之張本,能知性善,而聖賢乃始人人可以為之也。
聖賢者,人品之最貴,知其可為聖賢,而於人人乃始不以卑賤而下視之也。
上人者,庶人之所瞻趨,如上視己以貴重,而人人又安忍共甘卑賤而不思振拔也哉!某自始入仕途,今計年歲将及五十,竊觀五十年來,議律例者,則日密一日;制刑具者,則日嚴一日;任稽察、施拷訊者,則日猛一日。
每當堂階之下,牢獄之間,其血肉之淋漓,未嘗不鼻酸額蹙,為之歎曰:‘此非盡人之子與?非曩昔依依於父母之懷,戀戀于兄妹之傍者乎?夫豈其皆善於初,而不皆善於今哉?及睹其當疾痛而聲必呼父母,覓相依而勢必先兄弟,則又信其善於初者,而未必皆不善於今也已。
故今谛思吾侪能先明孔、孟之說,則必将信人性之善,信其善而性靈斯貴矣,貴其靈而軀命斯重矣。
茲誠轉移之機,當汲汲也,隆冬冰雪,一陽回,消即俄頃。
諸君第目前日用,惟見善良,歡欣愛養,則民之頑劣,必思掩藏,上之嚴峻,亦必少輕省。
謂人情世習,終不可移者,死亦無是理矣。
” 某至不才,然幸生儒家,方就口食,先妣即自授《孝經》、《小學》、《論》、《孟》諸書,而先君遇有端緒,每指點目前,孝友和平,反覆開導。
故尋常於祖父伯叔之前,嬉遊於兄弟姊妹之間,更無人不相愛厚。
但其時氣體孱弱,祖父最是憐念不離。
年至十五,方就舉業,遇新城張洵水先生諱玑,為人英爽高邁,且事母克孝,每謂人須力追古先。
於是一意思以道學自任,卻宗習諸儒各樣工夫,屏私息念,忘寝忘食,奈無人指點,遂成重病。
賴先君覺某用功緻疾,乃示以《傳習錄》而讀之,其病頓愈,而文理亦複英發。
且遇楚中高士為說破《易經》,指陳為玄門造化。
某竊心自忻快,此是天地間大道真脈,奚啻玄教而已哉!嗣是科舉省城,缙紳大舉講會,見顔山農先生。
某具述昨遘危疾,而生死能不動心;今失科舉,而得失能不動心。
先生俱不見取,曰:“是制欲,非體仁也。
”某謂:“克去己私,複還天理,非制欲安能以遽體乎仁哉?”先生曰:“子不觀孟子之論四端乎?知皆擴而充之,如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如此體仁,何等直截?故子患當下日用而不知,勿妄疑天性生生之或息也。
”某時大夢忽醒,乃知古今道有真脈,學有真傳,遂師事之。
比聯第歸家,苦格物莫曉,乃錯綜前聞,互相參訂,說殆千百不同,每有所見,則以請正先君,先君亦多首肯,然終是不為釋然。
三年之後,一夕忽悟今說,覺心甚痛快,中宵直趨卧内,聞於先君。
先君亦躍然起舞曰:“得之矣,得之矣。
”迄今追想一段光景,誠為生平大幸。
後遂從《大學》至善,推演到孝弟慈,為天生明德,本自一人之身,而未及家國天下。
乃凝頓自己精神,沉思數日,遐想十五之年,從師與聞道學,其時目諸章縫,俱是汙俗,目諸黎庶,俱是冥頑,而吾侪有志之士,必須另開一個蹊徑,以去息念生心,别啟一個戶牖,以去窮經。
造餅樣雖畫完全,飢飽了無幹涉,徒爾勞苦身心,幾至喪亡莫救。
於此不覺驚惶戰栗,自幸宿世何緣得脫此等苦趣。
已又遐量童稚之初,方離乳哺,以就口食嬉嬉於骨肉之間,怡怡於日用之際,閑往閑來,相憐相愛,雖無甚大好處,卻又也無甚大不好處。
至于十歲以後,先人指點行藏,啟迪經傳,其意趣每每契合無違,每每躬親有得。
較之後來力去處,難易大相徑庭,則孟子孩提愛敬之良,不慮不學之妙,徵之幼稚,以至少長,果是自己曾經受用,而非虛話也。
夫初焉安享天和,其順适已是如此。
繼焉勉強工夫,苦勞複是如彼。
精神之凝思愈久,而智慮之通達愈多。
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觀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觀之一國,一國之中,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國之孝弟慈而觀之天下,天下之大,亦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
又由缙紳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缙紳士大夫固是要立身行道,以顯親揚名,光大門戶,而盡此孝弟慈矣,而群黎百姓,雖職業之高下不同,而供養父母,撫育子孫,其求盡此孝弟慈,未嘗有不同者也。
又由孩提少長以推之壯盛衰老,孩提少長固是愛親敬長,以能知能行此孝弟慈,已便至壯盛之時,未有棄卻父母子孫,而不思孝弟慈。
豈止壯盛,便至衰老臨終,又誰肯棄卻父母子孫,而不思以孝弟慈也哉!又時乘閑暇,縱步街衢,肆覽大衆車馬之交馳,負荷之雜沓,其間人數何啻億兆之多,品級亦将千百其異,然自東徂西,自朝及暮,人人有個歸着,以安其生,步步有個防檢,以全其命,窺觑其中,總是父母妻子之念固結維系,所以勤謹生涯,保護軀體,而自有不能已者。
其時《中庸》“天命不已”與“君子畏敬不忘”,又與《大學》通貫無二。
故某自三十登第,六十歸山,中間侍養二親,敦睦九族,入朝而友賢良,遠仕而躬禦魑魅,以至年載多深,經曆久遠,乃歎孔門《學》、《庸》,全從《周易》“生生”一語化得出來。
蓋天命不已,方是生而又生,生而又生,方是父母而己身,己身而子,子而又孫,以至曾而且玄也。
故父母兄弟子孫,是替天命生生不已,顯現個膚皮;天生生不已,是替孝父母、弟兄長、慈子孫通透個骨髓。
直豎起來,便成上下今古,橫亘将去,便作家國天下。
孔子謂“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其将《中庸》、《大學》已是一句道盡。
孟子謂“人性皆善”,“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其将《中庸》、《大學》亦是一句道盡。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
先儒觀未發氣象,不知當如何觀?”曰:“子不知如何為喜怒哀樂,又如何知得去觀其氣象也耶?我且诘子,此時對面相講,有喜怒也無?有哀樂也無?”曰:“俱無。
”曰:“既謂俱無,便是喜怒哀樂未發也。
此未發之中,是吾人本性常體。
若人識得此個常體,中中平平,無起無作,則物至而知,知而喜怒哀樂出焉自然,與預先有物橫其中者,天淵不侔矣,豈不中節而和哉?故忠信之人,可以學禮。
中心常無起作,即謂忠信之人。
如畫之粉地一樣,潔潔淨淨,紅點便紅鮮,綠點便綠明,其節不爽,其天自着。
節文自着,而禮道甯複有餘蘊也哉!” 今堂中聚講人不下百十,堂外往來亦不下百十,今分作兩截,我輩在堂中者皆天命之性,而諸人在堂外則皆氣質之性也。
何則?人無貴賤賢愚,皆以形色天性而為日用,但百姓則不知,而吾輩則能知之也。
今執途人詢之,汝何以能視耶?必應以目矣;而吾輩則必謂非目也,心也。
執途人詢之,汝何以能聽耶?必應以耳矣;而吾輩則必謂非耳也,心也。
執途人而詢之,汝何以能食,何以能動耶?必應以口與身矣;而吾輩則必謂非口與身也,心也。
識其心以宰身,則氣質不皆化而為天命耶?昧其心以從身,則天命不皆化而為氣質耶?心以宰身,則萬善皆從心生,雖謂天命皆善,無不可也;心以從身,則衆惡皆從身造,雖謂氣質乃有不善,亦無不可也。
故天地能生人以氣質,而不能使氣質之必歸天命;能同人以天命,而不能保天命之純全萬善。
若夫化氣質以為天性,率天性以為萬善,其惟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也夫,故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 問:“因戒慎恐懼,不免為吾心甯靜之累。
”羅子曰:“戒慎恐懼,姑置之。
今且請言子心之甯靜作何狀?”其生謾應以“天命本然,原是太虛無物。
”羅子謂:“此說汝原來事,與今時心體不切。
”生又曆引孟子言夜氣清明,程子教觀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皆是此心體甯靜處。
曰:“此皆抄書常套,與今時心體恐亦不切。
”諸士子沈默半晌,适郡邑命執事供茶,循序周旋,略無差僭。
羅子目以告生曰:“谛觀群胥,此際供事,心則甯靜否?”諸士忻然起曰:“群胥進退恭肅,内固不出而外亦不入,雖欲不謂其心甯靜,不可得也。
”曰:“如是甯靜正與戒懼相合,而又何相妨耶?”曰:“戒慎恐懼相似,用功之意,或不應如是現成也。
”曰:“諸生可言适纔童冠歌詩之時,與吏胥進茶之時,全不戒慎耶?其戒慎又全不用功耶?蓋說做工夫,是指道體之精詳處,說個道體,是指工夫之貫徹處。
道體人人具足,則豈有全無工夫之人?道體既時時不離,則豈有全無工夫之時?故孟子雲:‘行矣而不着,習矣而不察。
’所以終身在於道體工夫之中,盡是甯靜而不自知其為甯靜,盡是戒懼而不自知其為戒懼,不肯體認承當,以混混沌沌枉過一生。
” 問:“平日在慎獨用功,頗為專笃,然雜念紛擾,終難止息,如何乃可?”羅子曰:“學問之功,須先辨别,源頭分曉,方有次第。
且言如何為獨?”曰:“獨者,吾心獨知之地也。
”“又如何為慎獨?”曰:“吾心中念慮紛雜,或有時而明,或有時而昏,或有時而定,或有時而亂,須詳察而嚴治之,則慎也。
”曰:“即子之言,則慎雜,非慎獨也。
蓋獨以自知者,心之體也,一而弗二者也。
雜其所知者,心之照也,二而弗一者也。
君子於此,因其悟得心體在我,至隐至微,莫見莫顯,精神歸一,無須臾之散離,故謂之慎獨也。
”曰:“所謂慎者,蓋如治其昏,而後獨可得而明也;治其亂,而後獨可得而定也。
若非慎其雜,又安能慎其獨也耶?”曰:“明之可昏,定之可亂,皆二而非一也。
二而非一,則皆雜念,而非所謂獨知也。
獨知也者,吾心之良知,天之明命,而於穆不已者也。
明固知明,昏亦知昏,昏明二,而其知則一也。
定固知定,亂亦知亂,定亂二,而其知則一也。
古今聖賢,惓惓切切,隻為這些字費卻精神,珍之重之,存之養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總在此一處緻慎也。
”曰:“然則雜念讵置之不問耶?”曰:“隸胥之在於官府,兵卒之在於營伍,雜念之類也。
憲使升堂而吏胥自肅,大将登壇而兵将自嚴,則慎獨之與雜念之類也。
今不思自作憲使主将,而惟隸胥兵卒之求焉,不亦悖且難也哉!” 問:“吾侪為學,此心常有茫蕩之時,須是有個工夫,作得主張方好。
”羅子曰:“據汝所雲,是要心中常常用一工夫,自早至晚,更不忘記也耶?”曰:“正是如此。
”曰:“聖賢言學,必有個頭腦。
頭腦者,乃吾心性命,而得之天者也。
若初先不明頭腦,而隻任爾我潦草之見,或書本膚淺之言,胡亂便去做工夫,此亦盡為有志,但頭腦未明,則所謂工夫,隻是我汝一念意思耳。
既為意念,則有時而起,便有時而滅;有時而聚,便有時而散;有時而明,便有時而昏。
縱使專心記想,着力守住,畢竟難以長久。
況汝心原是活物且神物也,持之愈急,則失愈速矣。
” 曰:“弟子所用工夫,也是要如《大學》、《中庸》所謂慎獨,不是學問一大頭腦耶?”曰:“聖人原曰教人慎獨,本是有頭腦,而爾輩實未見得。
蓋獨是靈明之知,而此心本體也。
此心徹首徹尾、徹内徹外更無他,有隻一靈知,故謂之獨也。
《中庸》形容,謂其至隐而至見,至微而至顯,即天之明命,而日監在茲者也。
慎則敬畏周旋,而常自在之,顧諟天之明命者也。
如此用功,則獨便是為慎的頭腦,慎亦便以獨為主張,慎或有時勤怠,獨則長知而無勤怠也。
慎則有時作辍,獨則長知而無作辍也。
何則?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僞。
慎獨之功,原起自人,而獨知之知,原命自天也。
況汝輩工夫,當其茫蕩之時,雖說已是怠而忘勤,已是辍而廢作。
然反思從前怠時、辍時,或應事,或動念,一一可以指,是則汝固說心為茫蕩,而獨之所知,何嘗絲毫茫蕩耶?則是汝輩孤負此心,而此心卻未孤負汝輩。
天果明嚴,須當敬畏敬畏。
” 有謂“心體寂靜之時,方是未發,難說平常即是也”。
曰:“《中庸》原先說定喜怒哀樂,而後分未發與發,豈不明白有兩段時候也耶?況細觀古人,終日喜怒哀樂,必待物感乃發,而其不發時則更多也。
感物則欲動情勝将或不免,而未發時則任天之便更多也。
《中庸》欲學者得見天命性真,以為中正平常的極則,而恐其不知喫緊貼體也,乃指喜怒哀樂未發處,使其反觀而自得之,則此段性情便可中正平常。
便可平常中正,亦便可立大本而其出無窮,達大道而其應無方矣。
” 問:“喜怒哀樂未發,是何等時候?亦何等氣象耶?”羅子曰:“此是先儒看道太深,把聖賢憶想過奇,便說有何氣象可觀也。
蓋此書原叫做《中庸》,隻平平常常解釋,便是妥貼且更明快。
蓋‘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命不已則性不已,性不已則率之為道亦不已,而無須臾之或離也。
此個性道體段,原長是渾渾淪淪而中,亦長是順順暢暢而和。
我今與汝終日語默動靜,出入起居,雖是人意周旋,卻自自然然,莫非天機活潑也。
即於今日,直到老死,更無二樣。
所謂人性皆善,而愚婦愚夫可與知與能者也。
中間隻恐怕喜怒哀樂,或至拂性違和,若時時畏天奉命,不過其節,即喜怒哀樂,總是一團和氣,天地無不感通,民物無不歸順,相安相養,而太和在宇宙間矣。
此隻是人情纔到極平易處,而不覺工夫卻到極神聖處也。
噫!人亦何苦而不把中庸解釋《中庸》,亦又何苦而不把中庸服行《中庸》也哉!” 問:“此理在天地間原是活潑,原是?久,無缺欠,無間歇,何如?”羅子曰:“子覺理在天地之間,則然矣。
不識反之於身,則又何如?”曰:“某觀天地間,隻等反諸身心,便是茫然。
”曰:“子觀天地間道理如是,豈獨子之身心卻在天地外耶?”曰:“吾身固不在天地外,但覺得天地自天地,吾身自吾身,未渾成一個也。
”曰:“子身與天地固非一個,但鸢魚與天地亦非一個也。
何《中庸》卻說鸢魚與天地相昭察也耶?”曰:“鸢魚是物類,于天地之性不會斲喪。
若吾人不免氣習染壞,似難并論也。
”曰:“氣習染壞,雖則難免,但請問子應答之時,手便翼然端拱,足便竦然起立,可曾染壞否?”曰:“此正由平日習得好了。
”曰:“子于拱立之時,目便然相親,耳便卓然相聽,可曾由得習否?”曰:“此卻非由習而後能。
” 曰:“既子之手也是道,足也是道,耳目又也是道,如何卻謂身不及乎鸢魚,而難以同乎天地也哉?豈惟
”曰:“從來見孟子說‘性善’,而《中庸》說‘率性之謂道’;孟子說‘直養’,而孔子說‘人之生也直’。
常自未能解了,蓋謂性必全善,方纔率得,生必通明,方纔以直養得。
奈何諸家議論,皆雲性有氣質之雜,而心有物欲之蔽。
夫既有雜,則善便率得,惡将如何率得?夫既有蔽,則明便直得,昏則如何直得?於是自心疑惑不定,将聖賢之言,作做上智邊事,隻得去為善去惡,而性且不敢率;隻得去存明去昏,而養且不敢直。
卒之愈去而惡與昏愈甚,愈存而善與明愈遠。
今日何幸得見此心知體,便是頭頭是道,而了了幾通也耶?”曰:“雖然如是,然郤不可謂遂無善惡之雜與昏明之殊也。
隻能彀得此個知體到手,□□憑我為善去惡,而總叫做率性,盡我存明去昏,總叫直養,無害也已。
” 問:“古今學術,種種不同,而先生主張,獨以孝弟慈為化民成俗之要,雖是渾厚和平,但人情世習,叔季已多頑劣。
即今刑日嚴,猶風俗日偷,更為此說,将不益近迂乎?”羅子曰:“夫人情之兇惡,孰甚于戰國、春秋?世習之強悖,孰甚于戰國、春秋?今攷訂《四書》所載之行事言辭,非君臣問答於朝廷,則師友叮咛於授受。
夫豈於人情略不照瞭,世習總未籌畫也哉!乃其意氣之發揚,心神之諄切,惟在於天經地義所以感通而不容己者,則其言為之獨至。
物理人倫,所以聯屬而不可解者,則其論為之尤詳。
此不惟孔、孟之精微,可以竊窺,而造化之消息,亦足以概探矣。
夫天命之有陰陽,人事之有善惡,總之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然天以陽為主,而陰其所化也;心以善為主,而惡其所變也,故仁之勝不仁,猶水之勝火。
蓋主者其所常存,而變之與化,固其所暫出也。
今以一杯之水,救一車薪之火而不勝,則曰水不勝火,豈不與於不仁之甚者哉!此即轲氏之時言之,若今茲則尤異然者矣。
是故仁親性善之旨,孔、孟躬親倡之,當時已鮮聽從,其後不愈遠而愈迷哉!刑法把持之效,申、韓躬親緻之,當時已盡趨慕,其後不愈久而愈熾哉!故在轲氏,水止一杯,茲将涓滴難尋矣;火止車薪,茲将燎原滿野矣。
於是較勝負于仁不仁之間,夫非大不知量者哉!所幸火雖燎原,而究竟無根,暫而不能久也;水雖涓滴,而原泉混混,不舍晝夜也,故曰:‘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僞。
’無所不至者,終隻是人,不容僞者,到底是天。
天下之事,責之己者近而易,望之人者遠而難,其勢使之然也。
故今為世道計者,請自吾輩之學問先之。
吾輩為學問謀者,請自身心之本源先之。
今天下孔、孟之《四書》,群然讀之,而《四書》之意義,則紛然習之,曾有一人而肯信人性之皆善哉?反之己身,有一人而肯信自性之為善哉?夫性善者,作聖之張本,能知性善,而聖賢乃始人人可以為之也。
聖賢者,人品之最貴,知其可為聖賢,而於人人乃始不以卑賤而下視之也。
上人者,庶人之所瞻趨,如上視己以貴重,而人人又安忍共甘卑賤而不思振拔也哉!某自始入仕途,今計年歲将及五十,竊觀五十年來,議律例者,則日密一日;制刑具者,則日嚴一日;任稽察、施拷訊者,則日猛一日。
每當堂階之下,牢獄之間,其血肉之淋漓,未嘗不鼻酸額蹙,為之歎曰:‘此非盡人之子與?非曩昔依依於父母之懷,戀戀于兄妹之傍者乎?夫豈其皆善於初,而不皆善於今哉?及睹其當疾痛而聲必呼父母,覓相依而勢必先兄弟,則又信其善於初者,而未必皆不善於今也已。
故今谛思吾侪能先明孔、孟之說,則必将信人性之善,信其善而性靈斯貴矣,貴其靈而軀命斯重矣。
茲誠轉移之機,當汲汲也,隆冬冰雪,一陽回,消即俄頃。
諸君第目前日用,惟見善良,歡欣愛養,則民之頑劣,必思掩藏,上之嚴峻,亦必少輕省。
謂人情世習,終不可移者,死亦無是理矣。
” 某至不才,然幸生儒家,方就口食,先妣即自授《孝經》、《小學》、《論》、《孟》諸書,而先君遇有端緒,每指點目前,孝友和平,反覆開導。
故尋常於祖父伯叔之前,嬉遊於兄弟姊妹之間,更無人不相愛厚。
但其時氣體孱弱,祖父最是憐念不離。
年至十五,方就舉業,遇新城張洵水先生諱玑,為人英爽高邁,且事母克孝,每謂人須力追古先。
於是一意思以道學自任,卻宗習諸儒各樣工夫,屏私息念,忘寝忘食,奈無人指點,遂成重病。
賴先君覺某用功緻疾,乃示以《傳習錄》而讀之,其病頓愈,而文理亦複英發。
且遇楚中高士為說破《易經》,指陳為玄門造化。
某竊心自忻快,此是天地間大道真脈,奚啻玄教而已哉!嗣是科舉省城,缙紳大舉講會,見顔山農先生。
某具述昨遘危疾,而生死能不動心;今失科舉,而得失能不動心。
先生俱不見取,曰:“是制欲,非體仁也。
”某謂:“克去己私,複還天理,非制欲安能以遽體乎仁哉?”先生曰:“子不觀孟子之論四端乎?知皆擴而充之,如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如此體仁,何等直截?故子患當下日用而不知,勿妄疑天性生生之或息也。
”某時大夢忽醒,乃知古今道有真脈,學有真傳,遂師事之。
比聯第歸家,苦格物莫曉,乃錯綜前聞,互相參訂,說殆千百不同,每有所見,則以請正先君,先君亦多首肯,然終是不為釋然。
三年之後,一夕忽悟今說,覺心甚痛快,中宵直趨卧内,聞於先君。
先君亦躍然起舞曰:“得之矣,得之矣。
”迄今追想一段光景,誠為生平大幸。
後遂從《大學》至善,推演到孝弟慈,為天生明德,本自一人之身,而未及家國天下。
乃凝頓自己精神,沉思數日,遐想十五之年,從師與聞道學,其時目諸章縫,俱是汙俗,目諸黎庶,俱是冥頑,而吾侪有志之士,必須另開一個蹊徑,以去息念生心,别啟一個戶牖,以去窮經。
造餅樣雖畫完全,飢飽了無幹涉,徒爾勞苦身心,幾至喪亡莫救。
於此不覺驚惶戰栗,自幸宿世何緣得脫此等苦趣。
已又遐量童稚之初,方離乳哺,以就口食嬉嬉於骨肉之間,怡怡於日用之際,閑往閑來,相憐相愛,雖無甚大好處,卻又也無甚大不好處。
至于十歲以後,先人指點行藏,啟迪經傳,其意趣每每契合無違,每每躬親有得。
較之後來力去處,難易大相徑庭,則孟子孩提愛敬之良,不慮不學之妙,徵之幼稚,以至少長,果是自己曾經受用,而非虛話也。
夫初焉安享天和,其順适已是如此。
繼焉勉強工夫,苦勞複是如彼。
精神之凝思愈久,而智慮之通達愈多。
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觀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觀之一國,一國之中,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國之孝弟慈而觀之天下,天下之大,亦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
又由缙紳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缙紳士大夫固是要立身行道,以顯親揚名,光大門戶,而盡此孝弟慈矣,而群黎百姓,雖職業之高下不同,而供養父母,撫育子孫,其求盡此孝弟慈,未嘗有不同者也。
又由孩提少長以推之壯盛衰老,孩提少長固是愛親敬長,以能知能行此孝弟慈,已便至壯盛之時,未有棄卻父母子孫,而不思孝弟慈。
豈止壯盛,便至衰老臨終,又誰肯棄卻父母子孫,而不思以孝弟慈也哉!又時乘閑暇,縱步街衢,肆覽大衆車馬之交馳,負荷之雜沓,其間人數何啻億兆之多,品級亦将千百其異,然自東徂西,自朝及暮,人人有個歸着,以安其生,步步有個防檢,以全其命,窺觑其中,總是父母妻子之念固結維系,所以勤謹生涯,保護軀體,而自有不能已者。
其時《中庸》“天命不已”與“君子畏敬不忘”,又與《大學》通貫無二。
故某自三十登第,六十歸山,中間侍養二親,敦睦九族,入朝而友賢良,遠仕而躬禦魑魅,以至年載多深,經曆久遠,乃歎孔門《學》、《庸》,全從《周易》“生生”一語化得出來。
蓋天命不已,方是生而又生,生而又生,方是父母而己身,己身而子,子而又孫,以至曾而且玄也。
故父母兄弟子孫,是替天命生生不已,顯現個膚皮;天生生不已,是替孝父母、弟兄長、慈子孫通透個骨髓。
直豎起來,便成上下今古,橫亘将去,便作家國天下。
孔子謂“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其将《中庸》、《大學》已是一句道盡。
孟子謂“人性皆善”,“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其将《中庸》、《大學》亦是一句道盡。
“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
先儒觀未發氣象,不知當如何觀?”曰:“子不知如何為喜怒哀樂,又如何知得去觀其氣象也耶?我且诘子,此時對面相講,有喜怒也無?有哀樂也無?”曰:“俱無。
”曰:“既謂俱無,便是喜怒哀樂未發也。
此未發之中,是吾人本性常體。
若人識得此個常體,中中平平,無起無作,則物至而知,知而喜怒哀樂出焉自然,與預先有物橫其中者,天淵不侔矣,豈不中節而和哉?故忠信之人,可以學禮。
中心常無起作,即謂忠信之人。
如畫之粉地一樣,潔潔淨淨,紅點便紅鮮,綠點便綠明,其節不爽,其天自着。
節文自着,而禮道甯複有餘蘊也哉!” 今堂中聚講人不下百十,堂外往來亦不下百十,今分作兩截,我輩在堂中者皆天命之性,而諸人在堂外則皆氣質之性也。
何則?人無貴賤賢愚,皆以形色天性而為日用,但百姓則不知,而吾輩則能知之也。
今執途人詢之,汝何以能視耶?必應以目矣;而吾輩則必謂非目也,心也。
執途人詢之,汝何以能聽耶?必應以耳矣;而吾輩則必謂非耳也,心也。
執途人而詢之,汝何以能食,何以能動耶?必應以口與身矣;而吾輩則必謂非口與身也,心也。
識其心以宰身,則氣質不皆化而為天命耶?昧其心以從身,則天命不皆化而為氣質耶?心以宰身,則萬善皆從心生,雖謂天命皆善,無不可也;心以從身,則衆惡皆從身造,雖謂氣質乃有不善,亦無不可也。
故天地能生人以氣質,而不能使氣質之必歸天命;能同人以天命,而不能保天命之純全萬善。
若夫化氣質以為天性,率天性以為萬善,其惟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也夫,故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 問:“因戒慎恐懼,不免為吾心甯靜之累。
”羅子曰:“戒慎恐懼,姑置之。
今且請言子心之甯靜作何狀?”其生謾應以“天命本然,原是太虛無物。
”羅子謂:“此說汝原來事,與今時心體不切。
”生又曆引孟子言夜氣清明,程子教觀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皆是此心體甯靜處。
曰:“此皆抄書常套,與今時心體恐亦不切。
”諸士子沈默半晌,适郡邑命執事供茶,循序周旋,略無差僭。
羅子目以告生曰:“谛觀群胥,此際供事,心則甯靜否?”諸士忻然起曰:“群胥進退恭肅,内固不出而外亦不入,雖欲不謂其心甯靜,不可得也。
”曰:“如是甯靜正與戒懼相合,而又何相妨耶?”曰:“戒慎恐懼相似,用功之意,或不應如是現成也。
”曰:“諸生可言适纔童冠歌詩之時,與吏胥進茶之時,全不戒慎耶?其戒慎又全不用功耶?蓋說做工夫,是指道體之精詳處,說個道體,是指工夫之貫徹處。
道體人人具足,則豈有全無工夫之人?道體既時時不離,則豈有全無工夫之時?故孟子雲:‘行矣而不着,習矣而不察。
’所以終身在於道體工夫之中,盡是甯靜而不自知其為甯靜,盡是戒懼而不自知其為戒懼,不肯體認承當,以混混沌沌枉過一生。
” 問:“平日在慎獨用功,頗為專笃,然雜念紛擾,終難止息,如何乃可?”羅子曰:“學問之功,須先辨别,源頭分曉,方有次第。
且言如何為獨?”曰:“獨者,吾心獨知之地也。
”“又如何為慎獨?”曰:“吾心中念慮紛雜,或有時而明,或有時而昏,或有時而定,或有時而亂,須詳察而嚴治之,則慎也。
”曰:“即子之言,則慎雜,非慎獨也。
蓋獨以自知者,心之體也,一而弗二者也。
雜其所知者,心之照也,二而弗一者也。
君子於此,因其悟得心體在我,至隐至微,莫見莫顯,精神歸一,無須臾之散離,故謂之慎獨也。
”曰:“所謂慎者,蓋如治其昏,而後獨可得而明也;治其亂,而後獨可得而定也。
若非慎其雜,又安能慎其獨也耶?”曰:“明之可昏,定之可亂,皆二而非一也。
二而非一,則皆雜念,而非所謂獨知也。
獨知也者,吾心之良知,天之明命,而於穆不已者也。
明固知明,昏亦知昏,昏明二,而其知則一也。
定固知定,亂亦知亂,定亂二,而其知則一也。
古今聖賢,惓惓切切,隻為這些字費卻精神,珍之重之,存之養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總在此一處緻慎也。
”曰:“然則雜念讵置之不問耶?”曰:“隸胥之在於官府,兵卒之在於營伍,雜念之類也。
憲使升堂而吏胥自肅,大将登壇而兵将自嚴,則慎獨之與雜念之類也。
今不思自作憲使主将,而惟隸胥兵卒之求焉,不亦悖且難也哉!” 問:“吾侪為學,此心常有茫蕩之時,須是有個工夫,作得主張方好。
”羅子曰:“據汝所雲,是要心中常常用一工夫,自早至晚,更不忘記也耶?”曰:“正是如此。
”曰:“聖賢言學,必有個頭腦。
頭腦者,乃吾心性命,而得之天者也。
若初先不明頭腦,而隻任爾我潦草之見,或書本膚淺之言,胡亂便去做工夫,此亦盡為有志,但頭腦未明,則所謂工夫,隻是我汝一念意思耳。
既為意念,則有時而起,便有時而滅;有時而聚,便有時而散;有時而明,便有時而昏。
縱使專心記想,着力守住,畢竟難以長久。
況汝心原是活物且神物也,持之愈急,則失愈速矣。
” 曰:“弟子所用工夫,也是要如《大學》、《中庸》所謂慎獨,不是學問一大頭腦耶?”曰:“聖人原曰教人慎獨,本是有頭腦,而爾輩實未見得。
蓋獨是靈明之知,而此心本體也。
此心徹首徹尾、徹内徹外更無他,有隻一靈知,故謂之獨也。
《中庸》形容,謂其至隐而至見,至微而至顯,即天之明命,而日監在茲者也。
慎則敬畏周旋,而常自在之,顧諟天之明命者也。
如此用功,則獨便是為慎的頭腦,慎亦便以獨為主張,慎或有時勤怠,獨則長知而無勤怠也。
慎則有時作辍,獨則長知而無作辍也。
何則?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僞。
慎獨之功,原起自人,而獨知之知,原命自天也。
況汝輩工夫,當其茫蕩之時,雖說已是怠而忘勤,已是辍而廢作。
然反思從前怠時、辍時,或應事,或動念,一一可以指,是則汝固說心為茫蕩,而獨之所知,何嘗絲毫茫蕩耶?則是汝輩孤負此心,而此心卻未孤負汝輩。
天果明嚴,須當敬畏敬畏。
” 有謂“心體寂靜之時,方是未發,難說平常即是也”。
曰:“《中庸》原先說定喜怒哀樂,而後分未發與發,豈不明白有兩段時候也耶?況細觀古人,終日喜怒哀樂,必待物感乃發,而其不發時則更多也。
感物則欲動情勝将或不免,而未發時則任天之便更多也。
《中庸》欲學者得見天命性真,以為中正平常的極則,而恐其不知喫緊貼體也,乃指喜怒哀樂未發處,使其反觀而自得之,則此段性情便可中正平常。
便可平常中正,亦便可立大本而其出無窮,達大道而其應無方矣。
” 問:“喜怒哀樂未發,是何等時候?亦何等氣象耶?”羅子曰:“此是先儒看道太深,把聖賢憶想過奇,便說有何氣象可觀也。
蓋此書原叫做《中庸》,隻平平常常解釋,便是妥貼且更明快。
蓋‘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命不已則性不已,性不已則率之為道亦不已,而無須臾之或離也。
此個性道體段,原長是渾渾淪淪而中,亦長是順順暢暢而和。
我今與汝終日語默動靜,出入起居,雖是人意周旋,卻自自然然,莫非天機活潑也。
即於今日,直到老死,更無二樣。
所謂人性皆善,而愚婦愚夫可與知與能者也。
中間隻恐怕喜怒哀樂,或至拂性違和,若時時畏天奉命,不過其節,即喜怒哀樂,總是一團和氣,天地無不感通,民物無不歸順,相安相養,而太和在宇宙間矣。
此隻是人情纔到極平易處,而不覺工夫卻到極神聖處也。
噫!人亦何苦而不把中庸解釋《中庸》,亦又何苦而不把中庸服行《中庸》也哉!” 問:“此理在天地間原是活潑,原是?久,無缺欠,無間歇,何如?”羅子曰:“子覺理在天地之間,則然矣。
不識反之於身,則又何如?”曰:“某觀天地間,隻等反諸身心,便是茫然。
”曰:“子觀天地間道理如是,豈獨子之身心卻在天地外耶?”曰:“吾身固不在天地外,但覺得天地自天地,吾身自吾身,未渾成一個也。
”曰:“子身與天地固非一個,但鸢魚與天地亦非一個也。
何《中庸》卻說鸢魚與天地相昭察也耶?”曰:“鸢魚是物類,于天地之性不會斲喪。
若吾人不免氣習染壞,似難并論也。
”曰:“氣習染壞,雖則難免,但請問子應答之時,手便翼然端拱,足便竦然起立,可曾染壞否?”曰:“此正由平日習得好了。
”曰:“子于拱立之時,目便然相親,耳便卓然相聽,可曾由得習否?”曰:“此卻非由習而後能。
” 曰:“既子之手也是道,足也是道,耳目又也是道,如何卻謂身不及乎鸢魚,而難以同乎天地也哉?豈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