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泰州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便方所而不圓妙,縱時時照見,時時守住,亦有何用?我今勸汝,且把此等物事放下一邊,待到半夜五更,自在醒覺時節,必然思想要去如何學問,又必思想要去如何照管持守我的學問。
當此之際,輕輕快快轉個念頭,以自審問說道,學問此時雖不現前,而要求學問的心腸,則即現前也,照管持守工夫,雖未得力,而要去照管持守一段精神,卻甚得力也。
當此之際,又輕輕快快轉個念頭,以自慶喜說道,我何不把現前思想的心腸,來做個學問,把此段緊切的精神,來當個工夫,則但要時便無不得,随處去更無不有。
所謂身在是而學即在是,天不變而道亦不變,安心樂意,豈止免得間斷,且綿綿密密,直至神聖地位,而一無難也已。
” 問:“尋常如何用工?”曰:“工夫豈有定法。
某昨夜靜思,此身百年,今已過半,中間履曆,或憂戚苦惱,或順适欣喜,今皆窅然如一大夢。
當時通身汗出,覺得苦者不必去苦,欣者不必去欣,終是同歸於盡。
再思過去多半隻是如此,則将來一半亦隻如此,通總百年都隻如此。
如此卻成一片好寬平世界也,所謂坦蕩蕩不過如此。
”曰:“然則喜怒哀樂皆可無耶?”曰:“喜怒哀樂原因感觸而形,故心如空谷,呼之則響,原非其本有也。
今隻慮子心未必能坦蕩耳。
若果坦蕩,到得極處,方可言未發之中。
既全未發之中,又何患無中節之和耶?君子戒慎恐懼,正怕失了此個受用,無以為位育本源也。
” 今人懇切用工者,往往要心地明白,意思快活。
纔得明白快活時,俄頃之間,倏爾變幻,極其苦惱,不能自勝。
若能於變幻之時,急急回頭,細看前時明白者,今固恍惚矣;前時快活者,今固冷落矣。
然其能俄頃明白而為恍惚,變快活而為冷落,至神至速,此卻是個甚麼東西?此個東西,即時時在我,又何愁其不能變恍惚而為明白,變冷落而為快活也。
故凡夫每以變幻為此心憂,聖人每以變幻為此心喜。
一友自述其平日用工,隻在念頭上纏擾。
好靜惡動,貪明懼昏,種種追求,便覺時得時失,時出時入,間斷處常多,純一處常少,苦不能禁。
方悟心中靜之與動,明之與暗,皆是想度意見而成,感遇或殊,則光景變遷,自謂既失,乃或倏然形見,自謂已得,乃又忽然泯滅,總無憑準。
於是一切醒轉,更不去此等去處計較尋覓,卻得本心渾淪,隻不合分别,便自無間斷,真是坦然蕩蕩,而悠然順适也。
或诘之曰:“如此渾淪,然則善不消為,惡不必去耶?”友不能答。
羅子代之答曰:“隻患渾淪不到底耳。
蓋渾淪順适處,即名為善,而違礙處,便名不善也。
故隻渾淪到底,即便不善化而為善也,非為善去惡之學而何?”衆皆有省。
一友每常用工,閉目觀心。
羅子問之曰:“君今相對,見得心中何如?”曰:“然也。
但常恐不能保守,奈何?”曰:“且莫論保守,隻恐或未是耳。
”曰:“此處更無虛假,安得不是?且大家俱在此坐,而中,至此未之有改也。
”羅子謂:“天性之知,原不容昧,但能盡心求之,明覺通透,其機自顯而無蔽矣。
故聖賢之學,本之赤子之心以為根源,又徵諸庶人之心,以為日用。
若坐下心中,卻赤子原未帶來,而與大衆亦不一般也。
吾人有生有死,我與老丈存日無多,須知渾非天性,而出自人為。
今日天人之分,便是将來鬼神之關也。
今在生前能以天明為明,則言動條暢,意氣舒展,比至殁身,不為神者無幾。
若今不以天明為明,隻沉滞襟膈,留戀景光,幽陰既久,殁不為鬼者亦無幾矣。
”其友遽然曰:“怪得近來用工,若日中放過處多,則夜卧夢魂自在;若日中光顯太盈,則夢魂紛亂颠倒,令人不堪。
非遇先生,幾枉此生矣。
” 問:“用工,思慮起滅,不得甯貼。
”曰:“非思慮之不甯,由心體之未透也。
吾人日用思慮,雖有萬端,而心神止是一個。
遇萬念以滞思慮,則滿腔渾是起滅,其功似屬煩苦。
就一心以宰運化,則舉動更無分别,又何起滅之可言哉!《易》曰:‘天下何思何慮,殊途而同歸,一緻而百慮。
’夫慮以百言,此心非無思慮也,惟一緻以統之,則返殊而為同,化感而為寂。
渾是妙心,更無他物。
欲求纖毫之思慮,亦了不可得也。
” 一生遠來,問以近時工夫,曰:“於心猶覺有疑。
”曰:“何疑也?”曰:“許多書旨,尚未明白。
”曰:“子許多書未明,卻纔如何喫了茶,喫了飯,今又如何在此立談了許久時候耶?”傍一生笑曰:“渠身上書一向盡在明白,但想念的書尚未明白耳。
”其生恍然有省。
一友執持懇切,久覺過苦,求一脫灑工夫。
曰:“汝且莫求工夫,同在講會,随時卧起,再作商量。
”旬日,其友躍然曰:“近覺生意勃勃,雖未用力而明白可愛。
”曰:“汝信得當下即是工夫否?”曰:“亦能信得,不知何如可不忘失?”曰:“忘與助對,汝欲不忘,即必有忘時。
不追心之既往,不逆心之将來,任他寬洪活潑,真是水流物生,充天機之自然,至於?久不息而無難矣。
” 問:“别後如何用工?”曰:“學問須要平易近情,不可手太重。
如粗茶淡飯,随時遣日,心既不勞,事亦了當,久久成熟,不覺自然有個悟處。
蓋此理在日用間,原非深遠,而工夫次第亦難以急迫而成。
學能如是,雖無速化之妙,卻有隽永之味也。
” 問:“某用工緻知,力行不見有個長進處。
”曰:“子之緻知,知個甚的?力行,行個甚的?”曰:“是要此理親切。
”曰:“如何是理?”曰:“某平日說理,隻事物之所當然便是。
”曰:“汝要求此理親切,卻舍了此時而言平日,便不親切;舍了此時問答,而言事物,當然又不親切。
”曰:“此時問答,如何是理之親切處?”曰:“汝把問答與理看作兩件,卻求理于問答之外,故不親切。
不曉我在言說之時,汝耳凝然聽,汝心然想,則汝之耳,汝之心,何等條理明白也。
言未透徹,則默然不答,言纔透徹,便随衆欣然,如是則汝之心,汝之口,又何等條理明白也。
”曰:“果是親切。
”曰:“豈止道理為親切哉!如此明辯到底,如此請教不怠,又是緻知力行而親切處矣。
” 問:“吾侪或言觀心,或言行己,或言博學,或言守靜,先生皆未見許,然則誰人方可以言道耶?”曰:“此捧茶童子卻是道也。
”一友率爾曰:“豈童子亦能戒慎恐懼耶?”羅子曰:“茶房到此,幾層廳事?”衆曰:“三層。
”曰:“童子過許多門限階級,不曾打破一個茶瓯。
”其友省悟曰:“如此童子果知戒懼,隻是日用不知。
”羅子難之曰:“他若不是知,如何會捧茶,捧茶又會戒懼?”其友語塞。
徐為解曰:“知有兩樣,童子日用捧茶是一個知,此則不慮而知,其知屬之天也。
覺得是知能捧茶,又是一個知,此則以慮而知,其知屬之人也。
天之知是順而出之,所謂順,則成人成物也。
人之知卻是返而求之,所謂逆,則成聖成神也。
故曰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
人能以覺悟之竅,而妙合不慮之良,使渾然為一方,是睿以通微,神明不測也。
” 問:“今若全放下,則與常人何異?”曰:“無以異也。
”曰:“既無以異,則何以謂之聖學也?”曰:“聖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常人者,聖人而不肯安心者也。
故聖人即是常人,以其自明,故即常人而名為聖人矣;常人本是聖人,因其自昧,故本聖人而卒為常人矣。
” 諸友靜坐,寂然無譁,将有欲發問者,羅子止之。
良久,語之曰:“當此靜默之時,澄慮反求:如平時躁動,今覺凝定;平時昏昧,今覺虛朗;平時怠散,今覺整肅。
使此心良知,光徹,則人人坐間,各抱一明鏡於懷中,卻請諸子将自己頭面對鏡觀照,若心事端莊,則如冠裳濟楚,意态自然精明;若念頭塵俗,則蓬頭垢面,不待旁觀者恥笑,而自心惶恐,又何能頃刻安耶?”曰:“三自反可是照鏡否?”曰:“此個鏡子,與生俱生,不待人照而常自照,人纖毫瞞他不過。
故不忠不仁,亦是當初自己放過。
自反者,反其不應放過而然,非曰其始不知,後因反己乃知也。
”曰:“吾侪工夫,安能使其常不放過耶?”曰:“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誰肯蓬頭垢面以度朝夕耶?” 一廣文自叙平生為學,已能知性。
羅子問:“君於此時,可與聖人一般否?”曰:“如此說則不敢。
”曰:“既知是性,豈又與聖人不似一般?”曰:“吾性與聖一般,此是從赤子胞胎時說。
若孩提稍有知識,已去聖遠矣。
故吾侪今日隻合時時照管本心,事事歸依本性,久則聖賢乃可希望。
”時方飲茶遜讓,羅子執茶瓯問曰:“君言照管歸依,俱是恭敬持瓯之事,今且未見瓯面,安得遽論持瓯恭謹也?”曰:“我於瓯子,也曾見來,也曾持來,但有時見,有時不見,有時持,有時忘記持,不能如聖人之?常不失耳。
”曰:“此個性,隻合把瓯子作譬,原卻不即是瓯子。
瓯子則有見有不見,而性則無不見也。
瓯子則有持有不持,而性則原不待持也。
不觀《中庸》說‘率性謂道,道不可須臾離’,今雲見持不得?常,則是可以離矣。
可離則所見所持原非是性。
”曰:“此性各在。
當人稍有識者,誰不能知,況用功於此者乎?”曰:“君言知性,如是之易!此性之所以難知也,孟子之論知性,必先之以盡心。
苟心不能盡,則性不可知也。
知性則知天,故天未深知,則性亦未可為知也。
君試反而思之,前日工夫,果能既竭其心思乎?今時受用,果能知天地之化育乎?若果知時,便骨肉皮毛,渾身透亮,河山草樹,大地回春,安有見不能常持、不能久之弊?苟仍是舊日境界,我知其必然未曾知也。
”廣文沉思,未有以應。
童子捧茶方至,羅子指而謂一友曰:“君自視與童子何如?”曰:“信得更無兩樣。
”頃此複問曰:“不知君此時何所用功?”曰:“此時覺心中光明,無有沾滞。
”曰:“君前雲與捧茶童子一般,說得盡是;今雲心中光明,又自己翻帳也。
”友遽然曰:“并無翻帳。
”曰:“童子見在,請君問他,心中有此光景否?若無此光景,則分與君兩樣。
”廣文曰:“不識先生心中工夫卻是如何?”曰:“我的心,也無個中,也無個外。
所謂用功也,不在心中,也不在心外。
隻說童子獻茶來時,随衆起而受之,從容啜畢,童子來接時,随衆付而與之。
君必以心相求,則此無非是心;以工夫相求,則此無非是工夫。
若以聖賢格言相求,則此亦可說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也。
”廣文恍然自失。
廣文再過訪,自述近得個悟頭,甚是透徹。
羅子問其詳,對曰:“向時見未真确,每雲自己心性時得時失,中無定主,工夫安能純一。
殊不知耳目口鼻心思,天生五官,職司一樣。
試說吾此耳、此目,終日應接事物,誰曾一時無耳目哉?耳目既然,則終日應接事物,又誰曾一時無心思哉?耳目心思既皆常在,則内外主宰已定,而自己工夫豈不漸漸純熟而安全也哉?”羅子笑曰:“此悟雖妙,恐終久自生疑障。
”廣文不服,羅子曰:“今子悟性固常在,獨不思善則性在時為之,而不善亦性在時為之也,以常在而主張性宗,是又安得謂性善耶?”廣文自失,問:“将奈何?”曰:“是不難。
蓋常在者,性之真體,而為善為不善者,性之浮用。
體則足以運用,用不能以遷體也。
試思耳之於聲,目之於色,其千變萬化於前者,能保其無美惡哉?是則心思之善不善也,然均聽之、均視之,一一更均明曉而辯别之,是則心思之能事,性天之至善,而終日終身更非物感之可變遷者也。
”廣文曰:“先生之悟小子也,是死而複生之矣。
” 羅子令太湖,講性命之學,其推官以為迂也。
直指慮囚,推官與羅子侍,推官靳羅子于直指曰:“羅令,道學先生也。
”直指顧羅子曰:“今看此臨刑之人,道學作如何講?”羅子對曰:“他們平素不識學問,所以緻有今日。
但吾輩平素講學,又正好不及他今日。
”直指诘之曰:“如何不及?”曰:“吾輩平時講學,多為性命之談,然亦虛虛談過,何曾真切為着性命?試看他們臨刑,往日種種所為,到此都用不着,就是有大名位、大爵祿在前,也都沒幹。
他們如今都不在念,隻一心要求保全性命,何等真切!吾輩平日工夫,若肯如此,那有不到聖賢道理?”直指不覺嘉歎,推官亦肅然。
羅子行鄉約於海春書院,面臨滇海,青苗滿目,客有指柏林而告曰:“前年有司遷學,議伐宮牆樹以充用,群鳥徙巢而去。
分守李同野止勿伐,群鳥一夕歸巢如故。
”言訖飛鳴上下,樂意相關。
昆陽州守夏漁請曰:“?謂聖賢非人可及,故究情考索,求之愈勞,而去之愈遠。
豈知性命諸天,本吾固有,日用之間,言動事為,其停當處,即與聖賢合一也。
”羅子曰:“停當二字,尚恐未是。
”夏守瞿然曰:“言動事為,可不要停當耶?”曰:“可知言動事為,方纔可說停當,則子之停當,有時而要,有時而不要矣。
獨不觀茲柏林之禽鳥乎?其飛鳴之相關何如也?又不觀海疇之青苗乎?其生機之萌茁何如也?子若拘拘以停當求之,則此鳥此苗何時而為停當,何時而為不停當耶?《易》曰:‘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造化之妙。
’原是貫徹渾融。
而子早作而夜寐,嬉笑而偃息,無往莫非此體,豈待言動事為,方思量得個停當?又豈直待言動事為停當,方始說道與古先賢哲不殊?若如是用功,如是作見,則臨言動事為,固是錯過,而既臨言動事為,亦總是錯過矣。
” 夏守憬然自省,作而言曰:“子在川上,不舍晝夜。
吾人心體,未嘗一息有間。
今當下生意津津,不殊於禽鳥,不殊于新苗,往時萬物一體之仁,果覺渾淪成片矣。
欲求停當,豈不是個善念?但善則便落一邊,既有一邊善,便有一邊不善;既有一段善,便有一段不善。
如何能得晝夜相通?如何能得萬物一體?顔子得此不息之體,其樂自不能改。
若說以貧自安而不改,淺之乎窺聖賢矣!” 問:“人欲雜時,作何用藥?”曰:“言善惡者,必先善而後惡;言吉兇者,必先吉而後兇。
今盈宇宙中,隻是個天,便隻是個理,惟不知是天理者,方始化作欲去。
如今天日之下,原隻是個光亮,惟瞽了目者,方始化作暗去。
” 癸醜,羅子過臨清,忽遘重病。
倚榻而坐,恍若一翁來言曰:“君身病稍康,心病則複何如?”羅子不應。
翁曰:“君自有生以來,遇觸而氣每不動,當倦而目辄不瞑,擾攘而意自不分,夢寐而境悉不忘,此皆君心痼疾也。
”羅子愕然曰:“是則予之心得曷言病?”翁曰:“人之心體出自天常,随物感通,原無定執。
君以宿生操持,強力太甚,一念耿光,遂成結習。
日中固無紛擾,夢?亦自昭然。
君今謾喜無病,不悟天體漸失,豈惟心病,而身亦不能久延矣。
蓋人之志意長在目前,蕩蕩平平,與天日相交,此則陽光宣朗,是為神境,令人血氣精爽,内外調暢。
如或志氣沉滞,胸臆隐隐約約,如水鑑相涵,此則陰靈存想,是為鬼界,令人脈絡糾纏,内外膠泥。
君今陰陽莫辨,境界妄縻,是尚得為善學者乎?”羅子驚起汗下,從是執念潛消,血脈循軌。
問:“夫子臨終逍遙氣象。
”曰:“去形骸雖顯,而其體滞礙;本心雖隐,而其用圓通。
故長戚戚者,務活其形者也;坦蕩蕩者,務活其心者也。
形當活時,尚苦滞礙,況其僵什而死耶?心在軀殼,尚能圓通,況離形超脫,則乘化禦天,周遊六虛,無俟推測。
即諸君此時對面,而其理固明白現前也,又何疑哉?” 問:“有人習靜,久之遂能前知者,為不可及。
”曰:“不及他不妨,隻恐及了倒有妨也。
”曰:“前知如何有妨?”曰:“正為他有個明了,所以有妨。
蓋有明之明,出於人力,而其明小;無明之明,出於天體,而其明大。
譬之暗室,張燈自耀其光,而日麗山河,反未獲一也已。
” 萬言策問疾。
羅子曰:“此道炳然宇宙,原不隔乎分塵。
故人己相通,形神相入,不待言說,古今自直達也。
後來見之不到,往往執諸言诠。
善求者一切放下,胸目中更有何物可有耶?” 謂懷智曰:“汝於人物,切不可起揀擇心,須要賢愚善惡,一切包容,直到物我兩忘,方是汝成就處。
” 智卧病,先生問曰:“病中工夫何如?”智曰:“甚難用工。
”先生曰:“汝能似無病時,便是工夫。
” 古今學者,曉得去做聖人,而不曉得聖人即是自己,故往往去尋作聖門路,殊不知門路一尋,便去聖萬裡矣。
人不信我,即是我欺人處。
務要造到人無不信,方是學問長進。
問:“人心之知,本然常明,此《大學》所以首重明明德,何如?”羅子曰:“聖人之言,原是一字不容增減。
其謂‘明德’,則德隻是個明,更說個‘有時而昏’不得。
如謂‘顧諟天之明命’,亦添個‘有時而昏’不得也。
”曰:“明德如是,何以必學以明之耶?”曰:“《大學》之謂明明,即《大易》之謂乾乾也。
天行自乾,吾乾乾而已;天德本明,吾明明而已。
故知必知之,不知必知之,是為此心之常知。
而夫子誨子路以知,隻是知其知也,若謂由此求之,又有可知之理,則
當此之際,輕輕快快轉個念頭,以自審問說道,學問此時雖不現前,而要求學問的心腸,則即現前也,照管持守工夫,雖未得力,而要去照管持守一段精神,卻甚得力也。
當此之際,又輕輕快快轉個念頭,以自慶喜說道,我何不把現前思想的心腸,來做個學問,把此段緊切的精神,來當個工夫,則但要時便無不得,随處去更無不有。
所謂身在是而學即在是,天不變而道亦不變,安心樂意,豈止免得間斷,且綿綿密密,直至神聖地位,而一無難也已。
” 問:“尋常如何用工?”曰:“工夫豈有定法。
某昨夜靜思,此身百年,今已過半,中間履曆,或憂戚苦惱,或順适欣喜,今皆窅然如一大夢。
當時通身汗出,覺得苦者不必去苦,欣者不必去欣,終是同歸於盡。
再思過去多半隻是如此,則将來一半亦隻如此,通總百年都隻如此。
如此卻成一片好寬平世界也,所謂坦蕩蕩不過如此。
”曰:“然則喜怒哀樂皆可無耶?”曰:“喜怒哀樂原因感觸而形,故心如空谷,呼之則響,原非其本有也。
今隻慮子心未必能坦蕩耳。
若果坦蕩,到得極處,方可言未發之中。
既全未發之中,又何患無中節之和耶?君子戒慎恐懼,正怕失了此個受用,無以為位育本源也。
” 今人懇切用工者,往往要心地明白,意思快活。
纔得明白快活時,俄頃之間,倏爾變幻,極其苦惱,不能自勝。
若能於變幻之時,急急回頭,細看前時明白者,今固恍惚矣;前時快活者,今固冷落矣。
然其能俄頃明白而為恍惚,變快活而為冷落,至神至速,此卻是個甚麼東西?此個東西,即時時在我,又何愁其不能變恍惚而為明白,變冷落而為快活也。
故凡夫每以變幻為此心憂,聖人每以變幻為此心喜。
一友自述其平日用工,隻在念頭上纏擾。
好靜惡動,貪明懼昏,種種追求,便覺時得時失,時出時入,間斷處常多,純一處常少,苦不能禁。
方悟心中靜之與動,明之與暗,皆是想度意見而成,感遇或殊,則光景變遷,自謂既失,乃或倏然形見,自謂已得,乃又忽然泯滅,總無憑準。
於是一切醒轉,更不去此等去處計較尋覓,卻得本心渾淪,隻不合分别,便自無間斷,真是坦然蕩蕩,而悠然順适也。
或诘之曰:“如此渾淪,然則善不消為,惡不必去耶?”友不能答。
羅子代之答曰:“隻患渾淪不到底耳。
蓋渾淪順适處,即名為善,而違礙處,便名不善也。
故隻渾淪到底,即便不善化而為善也,非為善去惡之學而何?”衆皆有省。
一友每常用工,閉目觀心。
羅子問之曰:“君今相對,見得心中何如?”曰:“然也。
但常恐不能保守,奈何?”曰:“且莫論保守,隻恐或未是耳。
”曰:“此處更無虛假,安得不是?且大家俱在此坐,而中,至此未之有改也。
”羅子謂:“天性之知,原不容昧,但能盡心求之,明覺通透,其機自顯而無蔽矣。
故聖賢之學,本之赤子之心以為根源,又徵諸庶人之心,以為日用。
若坐下心中,卻赤子原未帶來,而與大衆亦不一般也。
吾人有生有死,我與老丈存日無多,須知渾非天性,而出自人為。
今日天人之分,便是将來鬼神之關也。
今在生前能以天明為明,則言動條暢,意氣舒展,比至殁身,不為神者無幾。
若今不以天明為明,隻沉滞襟膈,留戀景光,幽陰既久,殁不為鬼者亦無幾矣。
”其友遽然曰:“怪得近來用工,若日中放過處多,則夜卧夢魂自在;若日中光顯太盈,則夢魂紛亂颠倒,令人不堪。
非遇先生,幾枉此生矣。
” 問:“用工,思慮起滅,不得甯貼。
”曰:“非思慮之不甯,由心體之未透也。
吾人日用思慮,雖有萬端,而心神止是一個。
遇萬念以滞思慮,則滿腔渾是起滅,其功似屬煩苦。
就一心以宰運化,則舉動更無分别,又何起滅之可言哉!《易》曰:‘天下何思何慮,殊途而同歸,一緻而百慮。
’夫慮以百言,此心非無思慮也,惟一緻以統之,則返殊而為同,化感而為寂。
渾是妙心,更無他物。
欲求纖毫之思慮,亦了不可得也。
” 一生遠來,問以近時工夫,曰:“於心猶覺有疑。
”曰:“何疑也?”曰:“許多書旨,尚未明白。
”曰:“子許多書未明,卻纔如何喫了茶,喫了飯,今又如何在此立談了許久時候耶?”傍一生笑曰:“渠身上書一向盡在明白,但想念的書尚未明白耳。
”其生恍然有省。
一友執持懇切,久覺過苦,求一脫灑工夫。
曰:“汝且莫求工夫,同在講會,随時卧起,再作商量。
”旬日,其友躍然曰:“近覺生意勃勃,雖未用力而明白可愛。
”曰:“汝信得當下即是工夫否?”曰:“亦能信得,不知何如可不忘失?”曰:“忘與助對,汝欲不忘,即必有忘時。
不追心之既往,不逆心之将來,任他寬洪活潑,真是水流物生,充天機之自然,至於?久不息而無難矣。
” 問:“别後如何用工?”曰:“學問須要平易近情,不可手太重。
如粗茶淡飯,随時遣日,心既不勞,事亦了當,久久成熟,不覺自然有個悟處。
蓋此理在日用間,原非深遠,而工夫次第亦難以急迫而成。
學能如是,雖無速化之妙,卻有隽永之味也。
” 問:“某用工緻知,力行不見有個長進處。
”曰:“子之緻知,知個甚的?力行,行個甚的?”曰:“是要此理親切。
”曰:“如何是理?”曰:“某平日說理,隻事物之所當然便是。
”曰:“汝要求此理親切,卻舍了此時而言平日,便不親切;舍了此時問答,而言事物,當然又不親切。
”曰:“此時問答,如何是理之親切處?”曰:“汝把問答與理看作兩件,卻求理于問答之外,故不親切。
不曉我在言說之時,汝耳凝然聽,汝心然想,則汝之耳,汝之心,何等條理明白也。
言未透徹,則默然不答,言纔透徹,便随衆欣然,如是則汝之心,汝之口,又何等條理明白也。
”曰:“果是親切。
”曰:“豈止道理為親切哉!如此明辯到底,如此請教不怠,又是緻知力行而親切處矣。
” 問:“吾侪或言觀心,或言行己,或言博學,或言守靜,先生皆未見許,然則誰人方可以言道耶?”曰:“此捧茶童子卻是道也。
”一友率爾曰:“豈童子亦能戒慎恐懼耶?”羅子曰:“茶房到此,幾層廳事?”衆曰:“三層。
”曰:“童子過許多門限階級,不曾打破一個茶瓯。
”其友省悟曰:“如此童子果知戒懼,隻是日用不知。
”羅子難之曰:“他若不是知,如何會捧茶,捧茶又會戒懼?”其友語塞。
徐為解曰:“知有兩樣,童子日用捧茶是一個知,此則不慮而知,其知屬之天也。
覺得是知能捧茶,又是一個知,此則以慮而知,其知屬之人也。
天之知是順而出之,所謂順,則成人成物也。
人之知卻是返而求之,所謂逆,則成聖成神也。
故曰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
人能以覺悟之竅,而妙合不慮之良,使渾然為一方,是睿以通微,神明不測也。
” 問:“今若全放下,則與常人何異?”曰:“無以異也。
”曰:“既無以異,則何以謂之聖學也?”曰:“聖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常人者,聖人而不肯安心者也。
故聖人即是常人,以其自明,故即常人而名為聖人矣;常人本是聖人,因其自昧,故本聖人而卒為常人矣。
” 諸友靜坐,寂然無譁,将有欲發問者,羅子止之。
良久,語之曰:“當此靜默之時,澄慮反求:如平時躁動,今覺凝定;平時昏昧,今覺虛朗;平時怠散,今覺整肅。
使此心良知,光徹,則人人坐間,各抱一明鏡於懷中,卻請諸子将自己頭面對鏡觀照,若心事端莊,則如冠裳濟楚,意态自然精明;若念頭塵俗,則蓬頭垢面,不待旁觀者恥笑,而自心惶恐,又何能頃刻安耶?”曰:“三自反可是照鏡否?”曰:“此個鏡子,與生俱生,不待人照而常自照,人纖毫瞞他不過。
故不忠不仁,亦是當初自己放過。
自反者,反其不應放過而然,非曰其始不知,後因反己乃知也。
”曰:“吾侪工夫,安能使其常不放過耶?”曰:“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誰肯蓬頭垢面以度朝夕耶?” 一廣文自叙平生為學,已能知性。
羅子問:“君於此時,可與聖人一般否?”曰:“如此說則不敢。
”曰:“既知是性,豈又與聖人不似一般?”曰:“吾性與聖一般,此是從赤子胞胎時說。
若孩提稍有知識,已去聖遠矣。
故吾侪今日隻合時時照管本心,事事歸依本性,久則聖賢乃可希望。
”時方飲茶遜讓,羅子執茶瓯問曰:“君言照管歸依,俱是恭敬持瓯之事,今且未見瓯面,安得遽論持瓯恭謹也?”曰:“我於瓯子,也曾見來,也曾持來,但有時見,有時不見,有時持,有時忘記持,不能如聖人之?常不失耳。
”曰:“此個性,隻合把瓯子作譬,原卻不即是瓯子。
瓯子則有見有不見,而性則無不見也。
瓯子則有持有不持,而性則原不待持也。
不觀《中庸》說‘率性謂道,道不可須臾離’,今雲見持不得?常,則是可以離矣。
可離則所見所持原非是性。
”曰:“此性各在。
當人稍有識者,誰不能知,況用功於此者乎?”曰:“君言知性,如是之易!此性之所以難知也,孟子之論知性,必先之以盡心。
苟心不能盡,則性不可知也。
知性則知天,故天未深知,則性亦未可為知也。
君試反而思之,前日工夫,果能既竭其心思乎?今時受用,果能知天地之化育乎?若果知時,便骨肉皮毛,渾身透亮,河山草樹,大地回春,安有見不能常持、不能久之弊?苟仍是舊日境界,我知其必然未曾知也。
”廣文沉思,未有以應。
童子捧茶方至,羅子指而謂一友曰:“君自視與童子何如?”曰:“信得更無兩樣。
”頃此複問曰:“不知君此時何所用功?”曰:“此時覺心中光明,無有沾滞。
”曰:“君前雲與捧茶童子一般,說得盡是;今雲心中光明,又自己翻帳也。
”友遽然曰:“并無翻帳。
”曰:“童子見在,請君問他,心中有此光景否?若無此光景,則分與君兩樣。
”廣文曰:“不識先生心中工夫卻是如何?”曰:“我的心,也無個中,也無個外。
所謂用功也,不在心中,也不在心外。
隻說童子獻茶來時,随衆起而受之,從容啜畢,童子來接時,随衆付而與之。
君必以心相求,則此無非是心;以工夫相求,則此無非是工夫。
若以聖賢格言相求,則此亦可說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也。
”廣文恍然自失。
廣文再過訪,自述近得個悟頭,甚是透徹。
羅子問其詳,對曰:“向時見未真确,每雲自己心性時得時失,中無定主,工夫安能純一。
殊不知耳目口鼻心思,天生五官,職司一樣。
試說吾此耳、此目,終日應接事物,誰曾一時無耳目哉?耳目既然,則終日應接事物,又誰曾一時無心思哉?耳目心思既皆常在,則内外主宰已定,而自己工夫豈不漸漸純熟而安全也哉?”羅子笑曰:“此悟雖妙,恐終久自生疑障。
”廣文不服,羅子曰:“今子悟性固常在,獨不思善則性在時為之,而不善亦性在時為之也,以常在而主張性宗,是又安得謂性善耶?”廣文自失,問:“将奈何?”曰:“是不難。
蓋常在者,性之真體,而為善為不善者,性之浮用。
體則足以運用,用不能以遷體也。
試思耳之於聲,目之於色,其千變萬化於前者,能保其無美惡哉?是則心思之善不善也,然均聽之、均視之,一一更均明曉而辯别之,是則心思之能事,性天之至善,而終日終身更非物感之可變遷者也。
”廣文曰:“先生之悟小子也,是死而複生之矣。
” 羅子令太湖,講性命之學,其推官以為迂也。
直指慮囚,推官與羅子侍,推官靳羅子于直指曰:“羅令,道學先生也。
”直指顧羅子曰:“今看此臨刑之人,道學作如何講?”羅子對曰:“他們平素不識學問,所以緻有今日。
但吾輩平素講學,又正好不及他今日。
”直指诘之曰:“如何不及?”曰:“吾輩平時講學,多為性命之談,然亦虛虛談過,何曾真切為着性命?試看他們臨刑,往日種種所為,到此都用不着,就是有大名位、大爵祿在前,也都沒幹。
他們如今都不在念,隻一心要求保全性命,何等真切!吾輩平日工夫,若肯如此,那有不到聖賢道理?”直指不覺嘉歎,推官亦肅然。
羅子行鄉約於海春書院,面臨滇海,青苗滿目,客有指柏林而告曰:“前年有司遷學,議伐宮牆樹以充用,群鳥徙巢而去。
分守李同野止勿伐,群鳥一夕歸巢如故。
”言訖飛鳴上下,樂意相關。
昆陽州守夏漁請曰:“?謂聖賢非人可及,故究情考索,求之愈勞,而去之愈遠。
豈知性命諸天,本吾固有,日用之間,言動事為,其停當處,即與聖賢合一也。
”羅子曰:“停當二字,尚恐未是。
”夏守瞿然曰:“言動事為,可不要停當耶?”曰:“可知言動事為,方纔可說停當,則子之停當,有時而要,有時而不要矣。
獨不觀茲柏林之禽鳥乎?其飛鳴之相關何如也?又不觀海疇之青苗乎?其生機之萌茁何如也?子若拘拘以停當求之,則此鳥此苗何時而為停當,何時而為不停當耶?《易》曰:‘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造化之妙。
’原是貫徹渾融。
而子早作而夜寐,嬉笑而偃息,無往莫非此體,豈待言動事為,方思量得個停當?又豈直待言動事為停當,方始說道與古先賢哲不殊?若如是用功,如是作見,則臨言動事為,固是錯過,而既臨言動事為,亦總是錯過矣。
” 夏守憬然自省,作而言曰:“子在川上,不舍晝夜。
吾人心體,未嘗一息有間。
今當下生意津津,不殊於禽鳥,不殊于新苗,往時萬物一體之仁,果覺渾淪成片矣。
欲求停當,豈不是個善念?但善則便落一邊,既有一邊善,便有一邊不善;既有一段善,便有一段不善。
如何能得晝夜相通?如何能得萬物一體?顔子得此不息之體,其樂自不能改。
若說以貧自安而不改,淺之乎窺聖賢矣!” 問:“人欲雜時,作何用藥?”曰:“言善惡者,必先善而後惡;言吉兇者,必先吉而後兇。
今盈宇宙中,隻是個天,便隻是個理,惟不知是天理者,方始化作欲去。
如今天日之下,原隻是個光亮,惟瞽了目者,方始化作暗去。
” 癸醜,羅子過臨清,忽遘重病。
倚榻而坐,恍若一翁來言曰:“君身病稍康,心病則複何如?”羅子不應。
翁曰:“君自有生以來,遇觸而氣每不動,當倦而目辄不瞑,擾攘而意自不分,夢寐而境悉不忘,此皆君心痼疾也。
”羅子愕然曰:“是則予之心得曷言病?”翁曰:“人之心體出自天常,随物感通,原無定執。
君以宿生操持,強力太甚,一念耿光,遂成結習。
日中固無紛擾,夢?亦自昭然。
君今謾喜無病,不悟天體漸失,豈惟心病,而身亦不能久延矣。
蓋人之志意長在目前,蕩蕩平平,與天日相交,此則陽光宣朗,是為神境,令人血氣精爽,内外調暢。
如或志氣沉滞,胸臆隐隐約約,如水鑑相涵,此則陰靈存想,是為鬼界,令人脈絡糾纏,内外膠泥。
君今陰陽莫辨,境界妄縻,是尚得為善學者乎?”羅子驚起汗下,從是執念潛消,血脈循軌。
問:“夫子臨終逍遙氣象。
”曰:“去形骸雖顯,而其體滞礙;本心雖隐,而其用圓通。
故長戚戚者,務活其形者也;坦蕩蕩者,務活其心者也。
形當活時,尚苦滞礙,況其僵什而死耶?心在軀殼,尚能圓通,況離形超脫,則乘化禦天,周遊六虛,無俟推測。
即諸君此時對面,而其理固明白現前也,又何疑哉?” 問:“有人習靜,久之遂能前知者,為不可及。
”曰:“不及他不妨,隻恐及了倒有妨也。
”曰:“前知如何有妨?”曰:“正為他有個明了,所以有妨。
蓋有明之明,出於人力,而其明小;無明之明,出於天體,而其明大。
譬之暗室,張燈自耀其光,而日麗山河,反未獲一也已。
” 萬言策問疾。
羅子曰:“此道炳然宇宙,原不隔乎分塵。
故人己相通,形神相入,不待言說,古今自直達也。
後來見之不到,往往執諸言诠。
善求者一切放下,胸目中更有何物可有耶?” 謂懷智曰:“汝於人物,切不可起揀擇心,須要賢愚善惡,一切包容,直到物我兩忘,方是汝成就處。
” 智卧病,先生問曰:“病中工夫何如?”智曰:“甚難用工。
”先生曰:“汝能似無病時,便是工夫。
” 古今學者,曉得去做聖人,而不曉得聖人即是自己,故往往去尋作聖門路,殊不知門路一尋,便去聖萬裡矣。
人不信我,即是我欺人處。
務要造到人無不信,方是學問長進。
問:“人心之知,本然常明,此《大學》所以首重明明德,何如?”羅子曰:“聖人之言,原是一字不容增減。
其謂‘明德’,則德隻是個明,更說個‘有時而昏’不得。
如謂‘顧諟天之明命’,亦添個‘有時而昏’不得也。
”曰:“明德如是,何以必學以明之耶?”曰:“《大學》之謂明明,即《大易》之謂乾乾也。
天行自乾,吾乾乾而已;天德本明,吾明明而已。
故知必知之,不知必知之,是為此心之常知。
而夫子誨子路以知,隻是知其知也,若謂由此求之,又有可知之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