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泰州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參政羅近溪先生汝芳
羅汝芳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
嘉靖三十二年進士。
知太湖縣。
握刑部主事。
出守甯國府,以講會鄉約為治。
丁憂起複,江陵問山中功課,先生曰:“讀《論語》、《大學》,視昔差有味耳。
”江陵默然。
補守東昌。
遷雲南副使,悉修境内水利。
莽人掠迤西,迤西告急。
先生下教六宣慰使滅莽,分其地。
莽人恐,乞降。
轉參政。
萬曆五年,進表,講學於廣慧寺,朝士多從之者,江陵惡焉。
給事中周良寅劾其事畢不行,潛住京師。
遂勒令緻仕。
歸與門下走安成,下劍江,趨兩浙、金陵,往來閩、廣,益張皇此學。
所至弟子滿座,而未常以師席自居。
十六年,從姑山崩,大風拔木,刻期以九月朔觀化。
諸生請留一日,明日午刻乃卒,年七十四。
少時讀薛文清語,謂:“萬起萬滅之私,亂吾心久矣,今當一切決去,以全吾澄然湛然之體。
”決志行之。
閉關臨田寺,置水鏡幾上,對之默坐,使心與水鏡無二。
久之而病心火。
偶過僧寺,見有榜急救心火者,以為名醫,訪之,則聚而講學者也。
先生從衆中聽良久,喜曰:“此真能救我心火。
”問之,為顔山農。
山農者,名鈞,吉安人也。
得泰州心齋之傳。
先生自述其不動心於生死得失之故,山農曰:“是制欲,非體仁也。
”先生曰:“克去己私,複還天理,非制欲,安能體仁?”山農曰:“子不觀孟子之論四端乎?知皆擴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如此體仁,何等直截!故子患當下日用而不知,勿妄疑天性生生之或息也。
”先生時如大夢得醒。
明日五鼓,即往納拜稱弟子,盡受其學。
山農謂先生曰:“此後子病當自愈,舉業當自工,科第當自緻,不然者,非吾弟子也。
”已而先生病果愈。
其後山農以事系留京獄,先生盡鬻田産脫之。
侍養於獄六年,不赴廷試。
先生歸田後,身已老,山農至,先生不離左右,一茗一果,必親進之。
諸孫以為勞,先生曰:“吾師非汝輩所能事也。
”楚人胡宗正,故先生舉業弟子,已聞其有得于《易》,反北面之。
宗正曰:“伏羲平地此一畫,何也?”先生累呈註腳,宗正不契,三月而後得其傳。
嘗苦格物之論不一,錯綜者久之,一日而釋然,謂“《大學》之道,必在先知,能先知之則盡。
《大學》一書,無非是此物事。
盡《大學》一書物事,無非是此本末始終。
盡《大學》一書之本末始終,無非是古聖《六經》之嘉言善行。
格之為義,是即所謂法程,而吾侪學為大人之妙術也”。
夜趨其父錦卧榻陳之,父曰:“然則經傳不分乎?”曰:“《大學》在《禮記》中,本是一篇文字,初則概而舉之,繼則詳而實之,總是慎選至善之格言,明定至大之學術耳。
”父深然之。
又嘗過臨清,劇病恍惚,見老人語之曰:“君自有生以來,觸而氣每不動,倦而目辄不瞑,擾攘而意自不分,夢寐而境悉不忘,此皆心之痼疾也。
”先生愕然曰:“是則予之心得豈病乎?”老人曰:“人之心體出自天常,随物感通,原無定執。
君以夙生操持強力太甚,一念耿光,遂成結習。
不悟天體漸失,豈惟心病,而身亦随之矣。
”先生驚起叩首,流汗如雨,從此執念漸消,血脈循軌。
先生十有五而定志於張洵水,二十六而正學於山農,三十四而悟《易》于胡生,四十六而證道於泰山丈人,七十而問心於武夷先生。
先生之學,以赤子良心、不學不慮為的,以天地萬物同體、徹形骸、忘物我為大。
此理生生不息,不須把持,不須接續,當下渾淪順适。
工夫難得湊泊,即以不屑湊泊為工夫,胸次茫無畔岸,便以不依畔岸為胸次,解纜放船,順風張棹,無之非是。
學人不省,妄以澄然湛然為心之本體,沉滞胸膈,留戀景光,是為鬼窟活計,非天明也。
論者謂龍溪筆勝舌,近溪舌勝筆。
顧盻呿欠,微談劇論,所觸若春行雷動,雖素不識學之人,俄頃之間,能令其心地開明,道在現前。
一洗理學膚淺套括之氣,當下便有受用,顧未有如先生者也。
然所謂渾淪順适者,正是佛法一切現成,所謂鬼窟活計者,亦是寂子速道,莫入陰界之呵,不落義理,不落想像,先生真得祖師禅之精者。
蓋生生之機,洋溢天地間,是其流行之體也。
自流行而至畫一,有川流便有敦化,故儒者於流行見其畫一,方謂之知性。
若徒見氣機之鼓蕩,而玩弄不已,猶在陰陽邊事,先生未免有一間之未達也。
夫儒釋之辨,真在毫釐。
今言其偏於内,而不可以治天下國家,又言其隻自私自利,又言隻消在上斷,終是判斷不下。
以羲論之,此流行之體,儒者悟得,釋氏亦悟得,然悟此之後,複大有事,始究竟得流行。
今觀流行之中,何以不散漫無紀?何以萬殊而一本?主宰曆然。
釋氏更不深造,則其流行者亦歸之野馬塵埃之聚散而已,故吾謂釋氏是學焉而未至者也。
其所見固未嘗有差,蓋離流行亦無所為主宰耳。
若以先生近禅,并棄其說,則是俗儒之見,去聖亦遠矣。
許敬菴言先生“大而無統,博而未純”,已深中其病也。
王塘南言先生“早歲於釋典玄宗,無不探讨,缁流羽客,延納弗拒,人所共知。
而不知其取長棄短,迄有定裁。
《會語》出晚年者,一本諸《大學》孝弟慈之旨,絕口不及二氏。
其孫懷智嘗閱《中峰廣錄》,先生辄命屏去,曰:‘禅家之說,最令人躲閃,一入其中,如落陷阱,更能轉頭出來,複歸聖學者,百無一二。
’”可謂知先生之長矣。
楊止菴《上士習疏》雲:“羅汝芳師事顔鈞,談理學;師事胡清虛,(即宗正。
)談燒煉,採取飛昇;師僧玄覺,談因果,單傳直指。
其守甯國,集諸生,會文講學,令訟者跏趺公庭,斂目觀心,用庫藏充餽遺,歸者如市。
其在東昌、雲南,置印公堂,胥吏雜用,歸來請托煩數,取厭有司。
每見士大夫,辄言三十三天,憑指箕仙,稱呂純陽自終南寄書。
其子從丹師,死于廣,乃言日在左右。
其誕妄如此。
”此則賓客雜沓,流傳錯誤,毀譽失真,不足以掩先生之好學也。
語錄 問:“今時談學,皆有個宗旨,而先生獨無。
自我細細看來,則似無而有,似有而無也。
”羅子曰:“如何似無而有?”曰:“先生随言對答,多歸之赤子之心。
”曰:“如何似有而無?”曰:“纔說赤子之心,便說不慮不學,卻不是似有而無,茫然莫可措手耶?”曰:“吾子亦善於形容矣。
其實不然。
我今問子初生亦是赤子否?”曰:“然。
”曰:“初生既是赤子,難說今日此身不是赤子。
長成此時,我問子答,是知能之良否?”曰:“然。
”曰:“即此問答,用學慮否?”曰:“不用。
”曰:“如此則宗旨确有矣。
” 曰:“若隻是我問你答,随口應聲,個個皆然,時時如是,雖至白首,終同凡夫,安望有道可得耶?”曰:“其端隻在能自信從,其機則始於善自覺悟。
虞廷言道,原說其心惟微,而所示工夫,卻要惟精惟一。
有精妙的工夫,方入得微妙的心體。
”曰:“赤子之心,如何用工?”曰:“心為身主,身為神舍,身心二端,原樂於會合,苦於支離。
故赤子孩提,欣欣長是歡笑,蓋其時身心猶相凝聚。
及少少長成,心思雜亂,便愁苦難當。
世人於此随俗習非,往往馳求外物,以圖安樂。
不思外求愈多,中懷愈苦,老死不肯回頭。
惟是有根器的人,自然會尋轉路。
曉夜皇皇,或聽好人半句言語,或見古先一段訓詞,憬然有個悟處,方信大道隻在此身。
此身渾是赤子,赤子渾解知能,知能本非學慮,至是精神自是體貼,方寸頓覺虛明,天心道脈,信為潔淨精微也已。
”曰:“此後卻又如何用工?”曰:“吾子隻患不到此處,莫患此後工夫。
請看慈母之字嬰兒,調停斟酌,不知其然而然矣。
” 問:“學問有個宗旨,方好用工,請指示。
”曰:“《中庸》性道,首之天命,故曰‘道之大原,出於天’,又曰‘聖希天’。
夫天則莫之為而為,莫之緻而至者也。
聖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者也。
欲求希聖希天,不尋思自己有甚東西可與他打得對同,不差毫發,卻如何希得他?天初生我,隻是個赤子。
赤子之心,渾然天理,細看其知不必慮,能不必學,果然與莫之為而為,莫之緻而至的體段,渾然打得對同過。
然則聖人之為聖人,隻是把自己不慮不學的見在,對同莫為莫緻的源頭,久久便自然成個不思不勉而從容中道的聖人也。
赤子出胎,最初啼叫一聲,想其叫時,隻是愛戀母親懷抱,卻指這個愛根而名為仁,推充這個愛根以來做人,合而言之曰‘仁者人也’。
親親為大,若做人的常是親親,則愛深而其氣自和,氣和而其容自婉,一些不忍惡人,一些不敢慢。
人所以時時中庸,其氣象出之自然,其功化成之渾然也。
” 問:“掃浮雲而見天日,與吾儒宗旨同否?”曰:“後儒亦有錯認以為治心工夫者,然與孔、孟宗旨,則迥然冰炭也。
《論》、《孟》之書具在,如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曰‘凡有四端於我者’雲雲,看他受用,渾是青天白日,何等簡易方便也。
”曰:“習染聞見,難說不是天日的浮雲,故學者工夫要如磨鏡,塵垢決去,光明方顯。
”曰:“吾心覺悟的光明,與鏡面光明卻有不同。
鏡面光明與塵垢原是兩個,吾心先迷後覺,卻是一個。
當其覺時,即迷心為覺,則當其迷時,亦即覺心為迷也。
夫除覺之外,更無所謂迷,而除迷之外,亦更無所謂覺也。
故浮雲天日,塵埃鏡光,俱不足為喻。
若必欲尋個譬喻,莫如冰之與水,猶為相近。
吾人閑居,放肆一切利欲愁苦,即是心迷,譬則水之遇寒,凍而凝結成冰,固滞蒙昧,勢所必至。
有時師友講論,胸次潇灑,是心開朗,譬則冰之暖氣消融,解釋成水,清瑩活動,亦勢所必至也。
冰雖凝而水體無殊,覺雖迷而心體具在,方見良知宗旨,貫古今,徹聖愚,通天地萬物而無二、無息者也。
” 問:“今時士子,祗徇聞見讀書,逐枝葉而忘根本,何道可反茲習?”曰:“枝葉與根本,豈是兩段?觀之草木,徹頭徹尾,原是一氣貫通,若頭尾分斷,則便是死的。
雖雲根本,堪作何用?隻要看用功志意何如。
若是切切要求根本,則凡所見所聞皆歸之根本,若是尋枝覓葉的肚腸,則雖今日盡有玄談,亦将作舉業套子矣。
” 問:“向蒙指示,謂不必汲汲,便做聖人,且要詳審去向,的确地位。
承教之後,翻覺工夫最難湊泊,心胸茫無畔岸。
”曰:“此中有個機括,隻怕汝不能自承當耳。
”曰:“如何承當?”曰:“若果然有大襟期,有大氣力,有大識見,就此安心樂意而居天下之廣居,明目張膽而行天下之大道。
工夫難到湊泊,即以不屑湊泊為工夫,胸次茫無畔岸,便以不依畔岸為胸次,解纜放,順風張棹,則巨浸汪洋,縱橫任我,豈不一大快事也哉!”曰:“是果快活。
”曰:“此時汝我雖十數人,而心心相照,隻蕩然一片,了無遮隔也。
”衆譁然曰:“果是渾忘各人形體矣,但此即是緻廣大否?”曰:“緻廣大而未盡精微也。
”曰:“如何方盡精微?”曰:“精與粗對,微與顯對。
今子胸中看得個廣大,即粗而不精矣,目中見有個廣大,便顯而不微矣。
若到性命透徹之地,工夫純熟之時,則終日終年,長是簡簡淡淡,溫溫醇醇,未嘗不廣大而未嘗廣大,未嘗廣大而實未嘗不廣大也。
是則無窮無盡而極其廣大,亦無方無體而極其精微也已。
”曰:“不知方體如何應事?”曰:“若不是志氣堅銳,道理深遠,精神凝聚,則何能如此廣大?如此精微?故即是可以應事,即是可名工夫,亦即是而可漸學聖人也已。
” 問:“吾人在世,不免身家為累,所以難於為學。
”曰:“卻倒說了。
不知吾人隻因以學為難,所以累於身家耳。
即如纔歌三十六宮都是春,夫天道必有陰陽,人世必有順逆,今曰三十六宮都是春,則天道可化陰而為純陽矣。
夫天道可化陰而為陽,人世獨不可化逆而為順乎?此非不近人情,有所勉強於其間也。
吾人隻能專力於學,則精神自能出拔,物累自然輕渺。
莫說些小得失,憂喜毀譽榮枯,即生死臨前,且結纓易箦,曳杖逍遙也。
” 問:“臨事辄至倉皇,心中更不得妥貼靜定,多因養之未至,故如是耳。
”曰:“此養之不得其法使然。
因先時預有個要靜定之主意,後面事來多合他不,以緻相違相競,故臨時沖動不甯也。
”曰:“靜定之意,如何不要?孟子亦說不動心。
”曰:“心則可不動,若隻意思作主,如何能得不動?孟子是以心當事,今卻以主意去當事。
以主意為心,則任養百千萬年,終是要動也。
” 問:“善念多為雜念所勝,又見人不如意,暴發不平事,已辄生悔恨,不知何以對治?”曰:“譬之天下路徑,不免石塊高低,天下河道,不免灘濑縱橫。
善推車者,輪轅迅飛,則塊磊不能為礙,善操舟者,篙槳方便,則灘濑不能為阻。
所雲雜念忿怒,皆是說前日後日事也。
工夫緊要,隻論目前。
今且說此時相對,中心念頭,果是何如?”曰:“若論此時,則恭敬安和,隻在專志聽教,一毫雜念也不生。
”曰:“吾子既已見得此時心體,有如是好處,卻果信得透徹否?”大衆忻然起曰:“據此時心體,的确可以為聖為賢,而無難事也。
”曰:“諸君目前各各奮躍,此正是車輪轉處,亦是槳勢快處,更愁有甚麼崎岖可以阻得你?有甚灘濑可以滞得你?況‘民之秉彜,好是懿德’,則此個輪,極是易轉,此個槳,極為易搖,而王道蕩蕩平平,終身由之,絕無崎岖灘濑也。
故自黃中通理,便到暢四肢,發事業,自可欲之善,便到大而化,聖而神。
今古一路學脈,真是簡易直截,真是快活方便。
奈何天下推車者,日數千百人,未聞以崎岖而回轍;行舟者,日數千百人,未聞以灘濑而停棹,而吾學聖賢者,則車未嘗推,而預愁崎岖之阻,舟未曾發,而先懼灘濑之橫,此豈路之扼於吾人哉?亦果吾人之自扼也?” 問:“吾人心與天地相通,隻因有我之私,便不能合。
”曰:“若論天地之德,雖有我亦隔他不得。
”曰:“如何隔不得?”曰:“即有我之中,亦莫非天地生機之所貫徹,但謂自家愚蠢而不知之則可,若謂他曾隔斷得天地生機則不可。
”曰:“極惡之人,雷霆且擊之,難說與天不隔。
”曰:“雷擊之時,其人驚否?”曰:“驚。
”“被擊之時,其人痛否?”曰:“痛。
”曰:“驚是孰為之驚,痛是孰為之痛?然則雷能擊死其人,而不能擊死其人之驚與痛之天也已。
” 問:“吾侪須是靜坐,日久養出端倪,方纔下手工夫有實落處。
”曰:“請問靜養之法?”曰:“聖學無非此心,此心須見本體,故今欲向靜中安閑調攝,使我此心精明朗照,瑩徹澄湛,自在而無擾,寬舒而不迫,然後主宰既定,而應務方可不差。
今於坐時,往往見得前段好處,但至應事接物,便奪去不能?久,甚是懊惱。
”羅子慨然興歎曰:“子志氣誠是天挺人豪,但學脈如所雲,不無誤子矣。
雖然,何啻子耶!即漢儒以來,千有餘年,未有不如是會心誤卻平生者。
殊不知天地生人,原是一團靈物,萬感萬應而莫究根原,渾渾淪淪而初無名色,隻一心字,亦是強立。
後人不省,緣此起個念頭,就會生個識見,露個光景,便謂吾心實有如是本體,本體實有如是朗照,實有如是澄湛,實有如是自在寬舒。
不知此段光景,原從妄起,必随妄滅。
及來應事接物,還是用天生靈妙渾淪的心。
心盡在為他作主幹事,他卻嫌其不見光景形色,回頭隻去想念前段心體,甚至欲把捉終身,以為純亦不已,望顯發靈通,以為宇泰天光。
用力愈勞,違心愈遠。
”興言及此,為之哀恻曰:“靜坐下手,不知如何方是!”曰:“孔門學習,隻一‘時’字。
天之心以時而顯,人之心以時而用,時則平平而了無造作,時則常常而初無分别,入居靜室而不異廣庭,出宰事為而即同經史。
煩嚣既遠,趣味漸深,如是則坐愈靜而意愈閑,靜愈久而神愈會,尚何心之不真,道之不凝,而聖之不可學哉!” 問:“欲為人,如何存心?”曰:“知人即知心矣。
《洪範》說人有視聽言動思,蓋大體小體兼備,方是全人,視聽言動思兼舉,方是全心。
但人初生,則視聽言動思渾而為一,人而既長,則視聽言動思分而為二。
故要存今日既長時的心,須先知原日初生時的心。
子觀人之初生,目雖能視,而所視隻在爹娘哥哥;耳雖能聽,而所聽隻在爹娘哥哥,口雖能啼,手足雖能摸索,而所啼所摸也隻在爹娘哥哥。
據他認得爹娘哥哥,雖是有個心思,而心思顯露,隻在耳目視聽身口動叫也。
於此看心,方見渾然無二之真體,方識純然至善之天機。
吾子敢說汝今身體,不是原日初生的身體?既是初生身體,敢說汝今身中即無渾沌合一之良心?漸漸湊泊将來,可見知得人真,便知得心真,知得心真,便存得心真。
” 問:“吾侪求道,非不切切,無奈常時間斷處多。
”曰:“試說如何間斷?”曰:“某常欲照管持守此個學問,有時不知不覺忽然忘記,此便是間斷處也。
”曰:“此則汝之學問原系頭腦欠真,莫怪工夫不純也。
蓋學是學聖,聖則其理必妙。
子今隻去照管持守,卻把學問做一件物事相看。
既是物事,
嘉靖三十二年進士。
知太湖縣。
握刑部主事。
出守甯國府,以講會鄉約為治。
丁憂起複,江陵問山中功課,先生曰:“讀《論語》、《大學》,視昔差有味耳。
”江陵默然。
補守東昌。
遷雲南副使,悉修境内水利。
莽人掠迤西,迤西告急。
先生下教六宣慰使滅莽,分其地。
莽人恐,乞降。
轉參政。
萬曆五年,進表,講學於廣慧寺,朝士多從之者,江陵惡焉。
給事中周良寅劾其事畢不行,潛住京師。
遂勒令緻仕。
歸與門下走安成,下劍江,趨兩浙、金陵,往來閩、廣,益張皇此學。
所至弟子滿座,而未常以師席自居。
十六年,從姑山崩,大風拔木,刻期以九月朔觀化。
諸生請留一日,明日午刻乃卒,年七十四。
少時讀薛文清語,謂:“萬起萬滅之私,亂吾心久矣,今當一切決去,以全吾澄然湛然之體。
”決志行之。
閉關臨田寺,置水鏡幾上,對之默坐,使心與水鏡無二。
久之而病心火。
偶過僧寺,見有榜急救心火者,以為名醫,訪之,則聚而講學者也。
先生從衆中聽良久,喜曰:“此真能救我心火。
”問之,為顔山農。
山農者,名鈞,吉安人也。
得泰州心齋之傳。
先生自述其不動心於生死得失之故,山農曰:“是制欲,非體仁也。
”先生曰:“克去己私,複還天理,非制欲,安能體仁?”山農曰:“子不觀孟子之論四端乎?知皆擴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如此體仁,何等直截!故子患當下日用而不知,勿妄疑天性生生之或息也。
”先生時如大夢得醒。
明日五鼓,即往納拜稱弟子,盡受其學。
山農謂先生曰:“此後子病當自愈,舉業當自工,科第當自緻,不然者,非吾弟子也。
”已而先生病果愈。
其後山農以事系留京獄,先生盡鬻田産脫之。
侍養於獄六年,不赴廷試。
先生歸田後,身已老,山農至,先生不離左右,一茗一果,必親進之。
諸孫以為勞,先生曰:“吾師非汝輩所能事也。
”楚人胡宗正,故先生舉業弟子,已聞其有得于《易》,反北面之。
宗正曰:“伏羲平地此一畫,何也?”先生累呈註腳,宗正不契,三月而後得其傳。
嘗苦格物之論不一,錯綜者久之,一日而釋然,謂“《大學》之道,必在先知,能先知之則盡。
《大學》一書,無非是此物事。
盡《大學》一書物事,無非是此本末始終。
盡《大學》一書之本末始終,無非是古聖《六經》之嘉言善行。
格之為義,是即所謂法程,而吾侪學為大人之妙術也”。
夜趨其父錦卧榻陳之,父曰:“然則經傳不分乎?”曰:“《大學》在《禮記》中,本是一篇文字,初則概而舉之,繼則詳而實之,總是慎選至善之格言,明定至大之學術耳。
”父深然之。
又嘗過臨清,劇病恍惚,見老人語之曰:“君自有生以來,觸而氣每不動,倦而目辄不瞑,擾攘而意自不分,夢寐而境悉不忘,此皆心之痼疾也。
”先生愕然曰:“是則予之心得豈病乎?”老人曰:“人之心體出自天常,随物感通,原無定執。
君以夙生操持強力太甚,一念耿光,遂成結習。
不悟天體漸失,豈惟心病,而身亦随之矣。
”先生驚起叩首,流汗如雨,從此執念漸消,血脈循軌。
先生十有五而定志於張洵水,二十六而正學於山農,三十四而悟《易》于胡生,四十六而證道於泰山丈人,七十而問心於武夷先生。
先生之學,以赤子良心、不學不慮為的,以天地萬物同體、徹形骸、忘物我為大。
此理生生不息,不須把持,不須接續,當下渾淪順适。
工夫難得湊泊,即以不屑湊泊為工夫,胸次茫無畔岸,便以不依畔岸為胸次,解纜放船,順風張棹,無之非是。
學人不省,妄以澄然湛然為心之本體,沉滞胸膈,留戀景光,是為鬼窟活計,非天明也。
論者謂龍溪筆勝舌,近溪舌勝筆。
顧盻呿欠,微談劇論,所觸若春行雷動,雖素不識學之人,俄頃之間,能令其心地開明,道在現前。
一洗理學膚淺套括之氣,當下便有受用,顧未有如先生者也。
然所謂渾淪順适者,正是佛法一切現成,所謂鬼窟活計者,亦是寂子速道,莫入陰界之呵,不落義理,不落想像,先生真得祖師禅之精者。
蓋生生之機,洋溢天地間,是其流行之體也。
自流行而至畫一,有川流便有敦化,故儒者於流行見其畫一,方謂之知性。
若徒見氣機之鼓蕩,而玩弄不已,猶在陰陽邊事,先生未免有一間之未達也。
夫儒釋之辨,真在毫釐。
今言其偏於内,而不可以治天下國家,又言其隻自私自利,又言隻消在上斷,終是判斷不下。
以羲論之,此流行之體,儒者悟得,釋氏亦悟得,然悟此之後,複大有事,始究竟得流行。
今觀流行之中,何以不散漫無紀?何以萬殊而一本?主宰曆然。
釋氏更不深造,則其流行者亦歸之野馬塵埃之聚散而已,故吾謂釋氏是學焉而未至者也。
其所見固未嘗有差,蓋離流行亦無所為主宰耳。
若以先生近禅,并棄其說,則是俗儒之見,去聖亦遠矣。
許敬菴言先生“大而無統,博而未純”,已深中其病也。
王塘南言先生“早歲於釋典玄宗,無不探讨,缁流羽客,延納弗拒,人所共知。
而不知其取長棄短,迄有定裁。
《會語》出晚年者,一本諸《大學》孝弟慈之旨,絕口不及二氏。
其孫懷智嘗閱《中峰廣錄》,先生辄命屏去,曰:‘禅家之說,最令人躲閃,一入其中,如落陷阱,更能轉頭出來,複歸聖學者,百無一二。
’”可謂知先生之長矣。
楊止菴《上士習疏》雲:“羅汝芳師事顔鈞,談理學;師事胡清虛,(即宗正。
)談燒煉,採取飛昇;師僧玄覺,談因果,單傳直指。
其守甯國,集諸生,會文講學,令訟者跏趺公庭,斂目觀心,用庫藏充餽遺,歸者如市。
其在東昌、雲南,置印公堂,胥吏雜用,歸來請托煩數,取厭有司。
每見士大夫,辄言三十三天,憑指箕仙,稱呂純陽自終南寄書。
其子從丹師,死于廣,乃言日在左右。
其誕妄如此。
”此則賓客雜沓,流傳錯誤,毀譽失真,不足以掩先生之好學也。
語錄 問:“今時談學,皆有個宗旨,而先生獨無。
自我細細看來,則似無而有,似有而無也。
”羅子曰:“如何似無而有?”曰:“先生随言對答,多歸之赤子之心。
”曰:“如何似有而無?”曰:“纔說赤子之心,便說不慮不學,卻不是似有而無,茫然莫可措手耶?”曰:“吾子亦善於形容矣。
其實不然。
我今問子初生亦是赤子否?”曰:“然。
”曰:“初生既是赤子,難說今日此身不是赤子。
長成此時,我問子答,是知能之良否?”曰:“然。
”曰:“即此問答,用學慮否?”曰:“不用。
”曰:“如此則宗旨确有矣。
” 曰:“若隻是我問你答,随口應聲,個個皆然,時時如是,雖至白首,終同凡夫,安望有道可得耶?”曰:“其端隻在能自信從,其機則始於善自覺悟。
虞廷言道,原說其心惟微,而所示工夫,卻要惟精惟一。
有精妙的工夫,方入得微妙的心體。
”曰:“赤子之心,如何用工?”曰:“心為身主,身為神舍,身心二端,原樂於會合,苦於支離。
故赤子孩提,欣欣長是歡笑,蓋其時身心猶相凝聚。
及少少長成,心思雜亂,便愁苦難當。
世人於此随俗習非,往往馳求外物,以圖安樂。
不思外求愈多,中懷愈苦,老死不肯回頭。
惟是有根器的人,自然會尋轉路。
曉夜皇皇,或聽好人半句言語,或見古先一段訓詞,憬然有個悟處,方信大道隻在此身。
此身渾是赤子,赤子渾解知能,知能本非學慮,至是精神自是體貼,方寸頓覺虛明,天心道脈,信為潔淨精微也已。
”曰:“此後卻又如何用工?”曰:“吾子隻患不到此處,莫患此後工夫。
請看慈母之字嬰兒,調停斟酌,不知其然而然矣。
” 問:“學問有個宗旨,方好用工,請指示。
”曰:“《中庸》性道,首之天命,故曰‘道之大原,出於天’,又曰‘聖希天’。
夫天則莫之為而為,莫之緻而至者也。
聖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者也。
欲求希聖希天,不尋思自己有甚東西可與他打得對同,不差毫發,卻如何希得他?天初生我,隻是個赤子。
赤子之心,渾然天理,細看其知不必慮,能不必學,果然與莫之為而為,莫之緻而至的體段,渾然打得對同過。
然則聖人之為聖人,隻是把自己不慮不學的見在,對同莫為莫緻的源頭,久久便自然成個不思不勉而從容中道的聖人也。
赤子出胎,最初啼叫一聲,想其叫時,隻是愛戀母親懷抱,卻指這個愛根而名為仁,推充這個愛根以來做人,合而言之曰‘仁者人也’。
親親為大,若做人的常是親親,則愛深而其氣自和,氣和而其容自婉,一些不忍惡人,一些不敢慢。
人所以時時中庸,其氣象出之自然,其功化成之渾然也。
” 問:“掃浮雲而見天日,與吾儒宗旨同否?”曰:“後儒亦有錯認以為治心工夫者,然與孔、孟宗旨,則迥然冰炭也。
《論》、《孟》之書具在,如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曰‘凡有四端於我者’雲雲,看他受用,渾是青天白日,何等簡易方便也。
”曰:“習染聞見,難說不是天日的浮雲,故學者工夫要如磨鏡,塵垢決去,光明方顯。
”曰:“吾心覺悟的光明,與鏡面光明卻有不同。
鏡面光明與塵垢原是兩個,吾心先迷後覺,卻是一個。
當其覺時,即迷心為覺,則當其迷時,亦即覺心為迷也。
夫除覺之外,更無所謂迷,而除迷之外,亦更無所謂覺也。
故浮雲天日,塵埃鏡光,俱不足為喻。
若必欲尋個譬喻,莫如冰之與水,猶為相近。
吾人閑居,放肆一切利欲愁苦,即是心迷,譬則水之遇寒,凍而凝結成冰,固滞蒙昧,勢所必至。
有時師友講論,胸次潇灑,是心開朗,譬則冰之暖氣消融,解釋成水,清瑩活動,亦勢所必至也。
冰雖凝而水體無殊,覺雖迷而心體具在,方見良知宗旨,貫古今,徹聖愚,通天地萬物而無二、無息者也。
” 問:“今時士子,祗徇聞見讀書,逐枝葉而忘根本,何道可反茲習?”曰:“枝葉與根本,豈是兩段?觀之草木,徹頭徹尾,原是一氣貫通,若頭尾分斷,則便是死的。
雖雲根本,堪作何用?隻要看用功志意何如。
若是切切要求根本,則凡所見所聞皆歸之根本,若是尋枝覓葉的肚腸,則雖今日盡有玄談,亦将作舉業套子矣。
” 問:“向蒙指示,謂不必汲汲,便做聖人,且要詳審去向,的确地位。
承教之後,翻覺工夫最難湊泊,心胸茫無畔岸。
”曰:“此中有個機括,隻怕汝不能自承當耳。
”曰:“如何承當?”曰:“若果然有大襟期,有大氣力,有大識見,就此安心樂意而居天下之廣居,明目張膽而行天下之大道。
工夫難到湊泊,即以不屑湊泊為工夫,胸次茫無畔岸,便以不依畔岸為胸次,解纜放,順風張棹,則巨浸汪洋,縱橫任我,豈不一大快事也哉!”曰:“是果快活。
”曰:“此時汝我雖十數人,而心心相照,隻蕩然一片,了無遮隔也。
”衆譁然曰:“果是渾忘各人形體矣,但此即是緻廣大否?”曰:“緻廣大而未盡精微也。
”曰:“如何方盡精微?”曰:“精與粗對,微與顯對。
今子胸中看得個廣大,即粗而不精矣,目中見有個廣大,便顯而不微矣。
若到性命透徹之地,工夫純熟之時,則終日終年,長是簡簡淡淡,溫溫醇醇,未嘗不廣大而未嘗廣大,未嘗廣大而實未嘗不廣大也。
是則無窮無盡而極其廣大,亦無方無體而極其精微也已。
”曰:“不知方體如何應事?”曰:“若不是志氣堅銳,道理深遠,精神凝聚,則何能如此廣大?如此精微?故即是可以應事,即是可名工夫,亦即是而可漸學聖人也已。
” 問:“吾人在世,不免身家為累,所以難於為學。
”曰:“卻倒說了。
不知吾人隻因以學為難,所以累於身家耳。
即如纔歌三十六宮都是春,夫天道必有陰陽,人世必有順逆,今曰三十六宮都是春,則天道可化陰而為純陽矣。
夫天道可化陰而為陽,人世獨不可化逆而為順乎?此非不近人情,有所勉強於其間也。
吾人隻能專力於學,則精神自能出拔,物累自然輕渺。
莫說些小得失,憂喜毀譽榮枯,即生死臨前,且結纓易箦,曳杖逍遙也。
” 問:“臨事辄至倉皇,心中更不得妥貼靜定,多因養之未至,故如是耳。
”曰:“此養之不得其法使然。
因先時預有個要靜定之主意,後面事來多合他不,以緻相違相競,故臨時沖動不甯也。
”曰:“靜定之意,如何不要?孟子亦說不動心。
”曰:“心則可不動,若隻意思作主,如何能得不動?孟子是以心當事,今卻以主意去當事。
以主意為心,則任養百千萬年,終是要動也。
” 問:“善念多為雜念所勝,又見人不如意,暴發不平事,已辄生悔恨,不知何以對治?”曰:“譬之天下路徑,不免石塊高低,天下河道,不免灘濑縱橫。
善推車者,輪轅迅飛,則塊磊不能為礙,善操舟者,篙槳方便,則灘濑不能為阻。
所雲雜念忿怒,皆是說前日後日事也。
工夫緊要,隻論目前。
今且說此時相對,中心念頭,果是何如?”曰:“若論此時,則恭敬安和,隻在專志聽教,一毫雜念也不生。
”曰:“吾子既已見得此時心體,有如是好處,卻果信得透徹否?”大衆忻然起曰:“據此時心體,的确可以為聖為賢,而無難事也。
”曰:“諸君目前各各奮躍,此正是車輪轉處,亦是槳勢快處,更愁有甚麼崎岖可以阻得你?有甚灘濑可以滞得你?況‘民之秉彜,好是懿德’,則此個輪,極是易轉,此個槳,極為易搖,而王道蕩蕩平平,終身由之,絕無崎岖灘濑也。
故自黃中通理,便到暢四肢,發事業,自可欲之善,便到大而化,聖而神。
今古一路學脈,真是簡易直截,真是快活方便。
奈何天下推車者,日數千百人,未聞以崎岖而回轍;行舟者,日數千百人,未聞以灘濑而停棹,而吾學聖賢者,則車未嘗推,而預愁崎岖之阻,舟未曾發,而先懼灘濑之橫,此豈路之扼於吾人哉?亦果吾人之自扼也?” 問:“吾人心與天地相通,隻因有我之私,便不能合。
”曰:“若論天地之德,雖有我亦隔他不得。
”曰:“如何隔不得?”曰:“即有我之中,亦莫非天地生機之所貫徹,但謂自家愚蠢而不知之則可,若謂他曾隔斷得天地生機則不可。
”曰:“極惡之人,雷霆且擊之,難說與天不隔。
”曰:“雷擊之時,其人驚否?”曰:“驚。
”“被擊之時,其人痛否?”曰:“痛。
”曰:“驚是孰為之驚,痛是孰為之痛?然則雷能擊死其人,而不能擊死其人之驚與痛之天也已。
” 問:“吾侪須是靜坐,日久養出端倪,方纔下手工夫有實落處。
”曰:“請問靜養之法?”曰:“聖學無非此心,此心須見本體,故今欲向靜中安閑調攝,使我此心精明朗照,瑩徹澄湛,自在而無擾,寬舒而不迫,然後主宰既定,而應務方可不差。
今於坐時,往往見得前段好處,但至應事接物,便奪去不能?久,甚是懊惱。
”羅子慨然興歎曰:“子志氣誠是天挺人豪,但學脈如所雲,不無誤子矣。
雖然,何啻子耶!即漢儒以來,千有餘年,未有不如是會心誤卻平生者。
殊不知天地生人,原是一團靈物,萬感萬應而莫究根原,渾渾淪淪而初無名色,隻一心字,亦是強立。
後人不省,緣此起個念頭,就會生個識見,露個光景,便謂吾心實有如是本體,本體實有如是朗照,實有如是澄湛,實有如是自在寬舒。
不知此段光景,原從妄起,必随妄滅。
及來應事接物,還是用天生靈妙渾淪的心。
心盡在為他作主幹事,他卻嫌其不見光景形色,回頭隻去想念前段心體,甚至欲把捉終身,以為純亦不已,望顯發靈通,以為宇泰天光。
用力愈勞,違心愈遠。
”興言及此,為之哀恻曰:“靜坐下手,不知如何方是!”曰:“孔門學習,隻一‘時’字。
天之心以時而顯,人之心以時而用,時則平平而了無造作,時則常常而初無分别,入居靜室而不異廣庭,出宰事為而即同經史。
煩嚣既遠,趣味漸深,如是則坐愈靜而意愈閑,靜愈久而神愈會,尚何心之不真,道之不凝,而聖之不可學哉!” 問:“欲為人,如何存心?”曰:“知人即知心矣。
《洪範》說人有視聽言動思,蓋大體小體兼備,方是全人,視聽言動思兼舉,方是全心。
但人初生,則視聽言動思渾而為一,人而既長,則視聽言動思分而為二。
故要存今日既長時的心,須先知原日初生時的心。
子觀人之初生,目雖能視,而所視隻在爹娘哥哥;耳雖能聽,而所聽隻在爹娘哥哥,口雖能啼,手足雖能摸索,而所啼所摸也隻在爹娘哥哥。
據他認得爹娘哥哥,雖是有個心思,而心思顯露,隻在耳目視聽身口動叫也。
於此看心,方見渾然無二之真體,方識純然至善之天機。
吾子敢說汝今身體,不是原日初生的身體?既是初生身體,敢說汝今身中即無渾沌合一之良心?漸漸湊泊将來,可見知得人真,便知得心真,知得心真,便存得心真。
” 問:“吾侪求道,非不切切,無奈常時間斷處多。
”曰:“試說如何間斷?”曰:“某常欲照管持守此個學問,有時不知不覺忽然忘記,此便是間斷處也。
”曰:“此則汝之學問原系頭腦欠真,莫怪工夫不純也。
蓋學是學聖,聖則其理必妙。
子今隻去照管持守,卻把學問做一件物事相看。
既是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