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泰州學案二
關燈
小
中
大
,謂仆之才,似可備世任使者,若向空寂發途,則灰其有為之志,窳惰散棄不可鞭策,而損於聖教,故可惜也。
頃京師有友人,亦以此意相責。
仆欲發揮此道,其說甚長,頃刻未易傾倒。
今啻與公約,倘聖王異時任用公以廓清斯世,仆雖老,猶能為公執殳,随所用之。
功成便當角巾東道,視去榮利若脫屣耳。
有一不如茲言,公然後食之階下,亦無怼焉。
此書若逢羅達夫,可出之,以緻哄堂,不必示他人,以啟争端。
記昔與子論性於白日之前矣,曰:“性喻諸日,智喻諸光,非光無日,掩日無光,故本性不迷,不迷為智。
若正智不見本性,尚迷處茲迷境,而談率性,是以真體汩沒於見聞也。
故知光日一體之喻者,可以悟天性矣。
”又記與子論欲於明月之前矣,曰:“欲譬諸雲,明是我體,當雲在月際,人見其暗,而明月之體未虧。
故千古常明者性體,一時漸暗者欲塵。
人能知明是我心,欲當自淨,原非染,暗明亦強名,則可以喻寡欲之方矣。
”子於此時,亦躍然喜動,無複疑也。
予曰:“未也。
因人言而乃悟者,非自得也。
猶之日射搖水,光動於壁,寒入火室,暖自外至,借彼精神,為我精神,所措既去,我仍索然,其惟深造乎?深造則自得也。
自得則所謂如日之喻性,本無欲,如月之喻欲,自不留。
循此入道,刻期至矣。
” 夫步象蹠者,不由兔徑,恢大業者,必宏遠圖。
昔古公欲大周之業,必遷於岐山之下居焉。
陶朱欲富其積,必處於定陶,天下舟車财貨輻辏之處。
然則士之欲追古聖賢,而求得其所為,道其處财蓄德當何如耶?乃若足不出於百裡,目不接一勝友,抱《兔園》寒陋十數冊故書,操舉子活套亹亹不休之管,以雄長於目不識一丁,腹無一點墨汁之輩之中,偃然自大曰:“吾以斯文自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有識在側,奚啻笑河伯之汩於秋水,又乃歎溝浍之盈於屋霤,人以為愧矣。
嗟嗟!人亦有言,年近三十,憂老将至,世事易纏糾,光陰易,忽忽淹留,壯老逼人,打入凡俗隊中,亦不難矣。
可不省哉!可不畏哉!蓋士學道而無師承,祗以文字相诳誘者,畢竟堕此爾。
乾為吾健,坤為吾順,風行水流,日麗澤潤,動處為雷,止處為山,無聲無臭,充滿兩間,此名為心,别名為仁。
無内無外,無損無增,自孝自弟,自聰自明,喜怒哀樂,未有一物,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無情有情,合為一體,未着軀殼,隻有此耳。
聖人以此洗而退藏,惟有圓圈可以形容。
藏中何有?圈中何名?至精至一,為天地心。
原此真心,不分愚智,魚躍鸢飛,各職其職。
蒙蒙我生,營營自戕,自斲自喪,自迷自狂,自築自牆,自固其防,自放於憂悲怆逸、鄙吝貪妒之場,而不悟其非真常也。
嗚呼!此獨何心?往而不複,夜半一聲,天心呈露,夢後周公,廟中西伯,玄酒太羹,汩然無。
辟彼淵泉,今見涓涓,辟彼大莖,今見萌根,無象之象,無形之形,根滋莖大,水到渠成,一時翕聚,萬古常靈。
嗚呼!易悟者心,難淨者習,呼為習呼,吸為習吸,習心作主,須臾不離。
辟彼室家,見奪於賊,退處奴隸,仆仆受役。
反正之苦,禹平水土,涵養之力,稷藝稼穑。
於是一念不起,境不觸也,一見不倚,微不忽也,不離繩縛,自解脫也,不絕思慮,自澄徹也。
以我視天地萬物,未有我也,以天地萬物視我,未有天地萬物也。
翼乎如鴻毛之遇順風,浩乎若巨魚之縱大壑也,然而不能無過也。
夫不能無過者,習難淨;自能改過者,性自定也。
然後求其真求,放而不放,真悟真修,前後徹朗。
愚非為下,智非為上。
回也從事,參乎免夫,先立其大,白首着書。
太山巖巖,示我廣居,學問無他,了此而已。
實際其地,庶為知恥,銘於東西,敢告同志。
(《求放心齋銘》)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也,而吾何以知天地萬物之然哉?天地非仁将恐折,萬物非仁将恐歇,吾心非仁吾身将恐蹶。
吾何以知吾身之然哉?吾視非仁,盲從目生,吾聽非仁,聾從耳騰,吾言非仁,吾過瞢瞢,吾動非仁,身過殷殷。
嗚乎!微翳眯睛,則八方易位,一念颠倒,而人己成敵。
執迷為真,賊以代子,四竅塵投,一妙覺死。
樂出於虛,蒸則成菌,既死之心,不可複振。
蝸窟蚓穴,去仁幾何!鸢飛魚躍,於仁何若!古之有道,去彼取此,三才歸根,一日克己。
吾何以知有道之然哉?以其無己也,故能成其己。
嗚乎!吾有大己,俯萬物而觀天地者也。
大己不浃,小己揭揭,小己既克,大己潑潑。
古之善克者,視於無形,聽於無聲,動無軌轍,言非述稱,四用反一,一真流行,無體無方,禮嘉而亨。
少有意必固我作累,妙用齊滞,具為痿痺,此為不仁,而株橛小己。
是故無己為克,真己為大,至大為仁。
體無對待,不見大小,正知内外?性此曰聖,複此曰賢,小子至愚,擇焉執焉。
昔者吾友從事於此,敢告非狂,為仁由己。
(《克己箴》)
頃京師有友人,亦以此意相責。
仆欲發揮此道,其說甚長,頃刻未易傾倒。
今啻與公約,倘聖王異時任用公以廓清斯世,仆雖老,猶能為公執殳,随所用之。
功成便當角巾東道,視去榮利若脫屣耳。
有一不如茲言,公然後食之階下,亦無怼焉。
此書若逢羅達夫,可出之,以緻哄堂,不必示他人,以啟争端。
記昔與子論性於白日之前矣,曰:“性喻諸日,智喻諸光,非光無日,掩日無光,故本性不迷,不迷為智。
若正智不見本性,尚迷處茲迷境,而談率性,是以真體汩沒於見聞也。
故知光日一體之喻者,可以悟天性矣。
”又記與子論欲於明月之前矣,曰:“欲譬諸雲,明是我體,當雲在月際,人見其暗,而明月之體未虧。
故千古常明者性體,一時漸暗者欲塵。
人能知明是我心,欲當自淨,原非染,暗明亦強名,則可以喻寡欲之方矣。
”子於此時,亦躍然喜動,無複疑也。
予曰:“未也。
因人言而乃悟者,非自得也。
猶之日射搖水,光動於壁,寒入火室,暖自外至,借彼精神,為我精神,所措既去,我仍索然,其惟深造乎?深造則自得也。
自得則所謂如日之喻性,本無欲,如月之喻欲,自不留。
循此入道,刻期至矣。
” 夫步象蹠者,不由兔徑,恢大業者,必宏遠圖。
昔古公欲大周之業,必遷於岐山之下居焉。
陶朱欲富其積,必處於定陶,天下舟車财貨輻辏之處。
然則士之欲追古聖賢,而求得其所為,道其處财蓄德當何如耶?乃若足不出於百裡,目不接一勝友,抱《兔園》寒陋十數冊故書,操舉子活套亹亹不休之管,以雄長於目不識一丁,腹無一點墨汁之輩之中,偃然自大曰:“吾以斯文自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有識在側,奚啻笑河伯之汩於秋水,又乃歎溝浍之盈於屋霤,人以為愧矣。
嗟嗟!人亦有言,年近三十,憂老将至,世事易纏糾,光陰易,忽忽淹留,壯老逼人,打入凡俗隊中,亦不難矣。
可不省哉!可不畏哉!蓋士學道而無師承,祗以文字相诳誘者,畢竟堕此爾。
乾為吾健,坤為吾順,風行水流,日麗澤潤,動處為雷,止處為山,無聲無臭,充滿兩間,此名為心,别名為仁。
無内無外,無損無增,自孝自弟,自聰自明,喜怒哀樂,未有一物,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無情有情,合為一體,未着軀殼,隻有此耳。
聖人以此洗而退藏,惟有圓圈可以形容。
藏中何有?圈中何名?至精至一,為天地心。
原此真心,不分愚智,魚躍鸢飛,各職其職。
蒙蒙我生,營營自戕,自斲自喪,自迷自狂,自築自牆,自固其防,自放於憂悲怆逸、鄙吝貪妒之場,而不悟其非真常也。
嗚呼!此獨何心?往而不複,夜半一聲,天心呈露,夢後周公,廟中西伯,玄酒太羹,汩然無。
辟彼淵泉,今見涓涓,辟彼大莖,今見萌根,無象之象,無形之形,根滋莖大,水到渠成,一時翕聚,萬古常靈。
嗚呼!易悟者心,難淨者習,呼為習呼,吸為習吸,習心作主,須臾不離。
辟彼室家,見奪於賊,退處奴隸,仆仆受役。
反正之苦,禹平水土,涵養之力,稷藝稼穑。
於是一念不起,境不觸也,一見不倚,微不忽也,不離繩縛,自解脫也,不絕思慮,自澄徹也。
以我視天地萬物,未有我也,以天地萬物視我,未有天地萬物也。
翼乎如鴻毛之遇順風,浩乎若巨魚之縱大壑也,然而不能無過也。
夫不能無過者,習難淨;自能改過者,性自定也。
然後求其真求,放而不放,真悟真修,前後徹朗。
愚非為下,智非為上。
回也從事,參乎免夫,先立其大,白首着書。
太山巖巖,示我廣居,學問無他,了此而已。
實際其地,庶為知恥,銘於東西,敢告同志。
(《求放心齋銘》)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也,而吾何以知天地萬物之然哉?天地非仁将恐折,萬物非仁将恐歇,吾心非仁吾身将恐蹶。
吾何以知吾身之然哉?吾視非仁,盲從目生,吾聽非仁,聾從耳騰,吾言非仁,吾過瞢瞢,吾動非仁,身過殷殷。
嗚乎!微翳眯睛,則八方易位,一念颠倒,而人己成敵。
執迷為真,賊以代子,四竅塵投,一妙覺死。
樂出於虛,蒸則成菌,既死之心,不可複振。
蝸窟蚓穴,去仁幾何!鸢飛魚躍,於仁何若!古之有道,去彼取此,三才歸根,一日克己。
吾何以知有道之然哉?以其無己也,故能成其己。
嗚乎!吾有大己,俯萬物而觀天地者也。
大己不浃,小己揭揭,小己既克,大己潑潑。
古之善克者,視於無形,聽於無聲,動無軌轍,言非述稱,四用反一,一真流行,無體無方,禮嘉而亨。
少有意必固我作累,妙用齊滞,具為痿痺,此為不仁,而株橛小己。
是故無己為克,真己為大,至大為仁。
體無對待,不見大小,正知内外?性此曰聖,複此曰賢,小子至愚,擇焉執焉。
昔者吾友從事於此,敢告非狂,為仁由己。
(《克己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