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泰州學案二
關燈
小
中
大
為巨鐘,累月渠渠,然務成其魁然之形者,為其中有砉然之聲也。
問曰:‘魁然之形成矣,砉然之聲安在乎?’則告曰:‘在擊之耳。
’然則聖人之大智亦若此耳。
噫!吾侪去聖日遠,安得以鄙夫持其空無能之一擊,以遊於夫子聖智覺海中,而默存其忘言之教乎?班生有言孔子□□□□□□□觀此章句,殆仲尼之無言也與? 謝子人為□□□學甚至,曰:“吾從事於學,則不疑於言矣。
”既引疾歸,曰:“吾不能不疑於言。
尚其專事於學矣,雖然朋友益遠,微言難析,吾其困乎!”大洲於是為定志明學之論,曰:“夫至尊者道也,至樂者學也,學以聞道,志以成學也。
然而學不信心久矣,惟其不信自心,是以志無由立。
蓋此心不失,即名為志,此志不失,即臻道域也。
今先不信心而志從何生?志隳而學宜其展轉外求,而自蔽益深矣。
某以為必先讨去其蔽,而後可與共學。
是以古之朋友,旦夕聚處,先王教化,亦必群處校列而後成,有由然也。
夫學者之蔽,有窺測前聖,模度後賢,摘服佳言,饬行善事,身心互持,徒相窒礙,而此念既熟,自诿曰志者,其蔽在不信自心,而依倣妄念,逡巡襲取也。
亦有取自胸臆,懸立标準,即以标準為師,而别起意念,常受□焉,隐微牽絆,未有止息,抱此情識,自诿曰志者,其蔽在不信自心,而依憑妄念,虛恍意見也。
亦有醉心陳編,馳骛文事,研究糾赜,增長聞見,剽竊空談,支離着述,身心漂泊,至老無聞,而言語之微,矜持影響,及淹浸既久,家具頗成矣,遂自诿曰志者,其蔽在不信自心,而枉肆妄念,紛纭玩物也。
又有頗知向學,而厭靜喜動,厭物喜靜者,在靜無主,則雜念輪轉,而苦眩不甯,在動逐物,則境移心變,而煩惱複作,或滞靜而沉昏是宅,或徇動而神守離軀,或照管馳求,以為近取,檢點科列,以為自治,惟此枝條最為繁多,而終歸於廢學矣,其蔽在不自信其心,而妄生支離也。
又有志非真切,託意矜名,依傍仁義之途,而自以為是,日作心勞之僞,而不覺其非,止於補塞脫漏,惟知修飾觀聽,故多欲之根日深,而智慧之種将盡矣。
然而性無滅息,本知獨良,或因考古而發憤;或聽人言而忸怩;或因順境而真見忽開,緬思有為;或因欲極而天心複見,即求解脫;或惜歲月之不可留;或歎古人之不易及;或光風霁月之下,而暢然自由;或迅雨烈風之前,而惕然追悔。
皆其本心忽明之端,不可昧也。
但舊念既熟,而新知尚生,熟者有欲可依,而舉目見前,生者無本可據,而掉臂遺失,是以卒歸於不學無志而已矣,其蔽在不信自心,而立基無地也。
夫五蔽者,言其略矣。
五者交錯,互相生養,而蔽無窮矣。
今欲直得本心,而确然自信,惟當廓摧諸蔽,洞然無疑,則本心自明,不假修習,本性自足,不俟旁求,天地萬物,惟一無二,在在具足,浩浩充周矣。
雖然無有師友淵源之論,砥砺切磨之功,奮起塵俗,超然物表者,誰與領此?某濡宦途,而學稍歸一,則以京師豪傑所聚,而誨我無涯矣。
謝子離索之憂,其誠然乎哉!雖然謝子本知與天地萬物同其良也,與百姓日用同其能也,與千古萬古已去未來之聖哲同其妙悟也。
疑此者,謝子之真疑也;信此者,謝子之真信也。
真疑之體,即信體也;真信之用,即疑用也。
求去其疑,非信也;求臻其信,愈疑也。
是謂不假修習之心,不俟旁求之性也。
謝子能信予言乎?鳥鳴花落,皆是師資,行道之人,示我妙用,而孰為離索之困哉!” 古之君子,或仕與處,皆究竟其學而已也。
學者覺也,古有先覺而後仕者,伊尹是也。
伊尹曰:“予天民之先覺者。
”有先仕而後覺者,孔子是也。
孔子蓋少仕於魯,至四十而始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
嗚呼!斯理也,涵萬彙而無體,攝宇宙而無功,動作見聞,意識思惟,悉於其中現見。
為諸有之宗,而不可以有求;為諸無之祖,而不可以無取。
是生生之原,我之性也。
悟此為覺也,迷此為惑也。
夫已覺而仕,則具在我,而仕境相摩,其覺愈精。
已仕而不求其覺,則權在仕,而身徇情移,其惑益蔽。
悲哉!惑仕者乎?呫哔瑣末,可以敷言,小術雷同,以之考功,君臣之義不明,同胞兄弟之念不洪,生人憔悴,大道茺蒙,非有哲人,誰與領此? 夫學未至於聖人之地,而假名言以修心,其勢不容於不異也。
昔閩、洛之儒異唐、漢矣,唐、漢之儒異鄒、魯矣。
三千七十之流,各持其異,入孔門而欲争之,皆喪其名言,而如愚以歸。
故曰:“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然後異者合而道術一矣。
此曷故耶?以得聖人為之依歸也。
是故聖人者,群言之家,而道之岸也。
夫衆車麗馳於康莊而前卻之異者,策使之也;衆舟沿於廣津而洄突之異者,枻使之也;衆言淆亂於名言而喧聒於是非之異者,見使之也。
至若行者抵家,則并車釋之矣,何有於策?渡者抵岸,則并舟釋
問曰:‘魁然之形成矣,砉然之聲安在乎?’則告曰:‘在擊之耳。
’然則聖人之大智亦若此耳。
噫!吾侪去聖日遠,安得以鄙夫持其空無能之一擊,以遊於夫子聖智覺海中,而默存其忘言之教乎?班生有言孔子□□□□□□□觀此章句,殆仲尼之無言也與? 謝子人為□□□學甚至,曰:“吾從事於學,則不疑於言矣。
”既引疾歸,曰:“吾不能不疑於言。
尚其專事於學矣,雖然朋友益遠,微言難析,吾其困乎!”大洲於是為定志明學之論,曰:“夫至尊者道也,至樂者學也,學以聞道,志以成學也。
然而學不信心久矣,惟其不信自心,是以志無由立。
蓋此心不失,即名為志,此志不失,即臻道域也。
今先不信心而志從何生?志隳而學宜其展轉外求,而自蔽益深矣。
某以為必先讨去其蔽,而後可與共學。
是以古之朋友,旦夕聚處,先王教化,亦必群處校列而後成,有由然也。
夫學者之蔽,有窺測前聖,模度後賢,摘服佳言,饬行善事,身心互持,徒相窒礙,而此念既熟,自诿曰志者,其蔽在不信自心,而依倣妄念,逡巡襲取也。
亦有取自胸臆,懸立标準,即以标準為師,而别起意念,常受□焉,隐微牽絆,未有止息,抱此情識,自诿曰志者,其蔽在不信自心,而依憑妄念,虛恍意見也。
亦有醉心陳編,馳骛文事,研究糾赜,增長聞見,剽竊空談,支離着述,身心漂泊,至老無聞,而言語之微,矜持影響,及淹浸既久,家具頗成矣,遂自诿曰志者,其蔽在不信自心,而枉肆妄念,紛纭玩物也。
又有頗知向學,而厭靜喜動,厭物喜靜者,在靜無主,則雜念輪轉,而苦眩不甯,在動逐物,則境移心變,而煩惱複作,或滞靜而沉昏是宅,或徇動而神守離軀,或照管馳求,以為近取,檢點科列,以為自治,惟此枝條最為繁多,而終歸於廢學矣,其蔽在不自信其心,而妄生支離也。
又有志非真切,託意矜名,依傍仁義之途,而自以為是,日作心勞之僞,而不覺其非,止於補塞脫漏,惟知修飾觀聽,故多欲之根日深,而智慧之種将盡矣。
然而性無滅息,本知獨良,或因考古而發憤;或聽人言而忸怩;或因順境而真見忽開,緬思有為;或因欲極而天心複見,即求解脫;或惜歲月之不可留;或歎古人之不易及;或光風霁月之下,而暢然自由;或迅雨烈風之前,而惕然追悔。
皆其本心忽明之端,不可昧也。
但舊念既熟,而新知尚生,熟者有欲可依,而舉目見前,生者無本可據,而掉臂遺失,是以卒歸於不學無志而已矣,其蔽在不信自心,而立基無地也。
夫五蔽者,言其略矣。
五者交錯,互相生養,而蔽無窮矣。
今欲直得本心,而确然自信,惟當廓摧諸蔽,洞然無疑,則本心自明,不假修習,本性自足,不俟旁求,天地萬物,惟一無二,在在具足,浩浩充周矣。
雖然無有師友淵源之論,砥砺切磨之功,奮起塵俗,超然物表者,誰與領此?某濡宦途,而學稍歸一,則以京師豪傑所聚,而誨我無涯矣。
謝子離索之憂,其誠然乎哉!雖然謝子本知與天地萬物同其良也,與百姓日用同其能也,與千古萬古已去未來之聖哲同其妙悟也。
疑此者,謝子之真疑也;信此者,謝子之真信也。
真疑之體,即信體也;真信之用,即疑用也。
求去其疑,非信也;求臻其信,愈疑也。
是謂不假修習之心,不俟旁求之性也。
謝子能信予言乎?鳥鳴花落,皆是師資,行道之人,示我妙用,而孰為離索之困哉!” 古之君子,或仕與處,皆究竟其學而已也。
學者覺也,古有先覺而後仕者,伊尹是也。
伊尹曰:“予天民之先覺者。
”有先仕而後覺者,孔子是也。
孔子蓋少仕於魯,至四十而始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
嗚呼!斯理也,涵萬彙而無體,攝宇宙而無功,動作見聞,意識思惟,悉於其中現見。
為諸有之宗,而不可以有求;為諸無之祖,而不可以無取。
是生生之原,我之性也。
悟此為覺也,迷此為惑也。
夫已覺而仕,則具在我,而仕境相摩,其覺愈精。
已仕而不求其覺,則權在仕,而身徇情移,其惑益蔽。
悲哉!惑仕者乎?呫哔瑣末,可以敷言,小術雷同,以之考功,君臣之義不明,同胞兄弟之念不洪,生人憔悴,大道茺蒙,非有哲人,誰與領此? 夫學未至於聖人之地,而假名言以修心,其勢不容於不異也。
昔閩、洛之儒異唐、漢矣,唐、漢之儒異鄒、魯矣。
三千七十之流,各持其異,入孔門而欲争之,皆喪其名言,而如愚以歸。
故曰:“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然後異者合而道術一矣。
此曷故耶?以得聖人為之依歸也。
是故聖人者,群言之家,而道之岸也。
夫衆車麗馳於康莊而前卻之異者,策使之也;衆舟沿於廣津而洄突之異者,枻使之也;衆言淆亂於名言而喧聒於是非之異者,見使之也。
至若行者抵家,則并車釋之矣,何有於策?渡者抵岸,則并舟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