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泰州學案二

關燈
者,則斷斷無一好人也。

    先生常遊嵩嵩、抱犢、伏牛諸山,德清蔡子木問道,述七圖示之:其一《混元圖》,其二《出庚圖》,其三《浴魄圖》,其四《伊字三點之圖》,其五《卍字輪相之圖》,其六周子《太極圖》,其七《河圖》。

    謂一以攝六,六以顯一,一者真空也,六者妙有也,世間法與出世法皆備矣。

    先生蓋見沩仰以圖相創立宗旨,與《太極圖》相似,故扭合為一,而不顧其理之然否也。

    夫《太極》隻一圈耳,一圈之外,不可更加一圈也。

    仰山之圖相九十七,一圓分主一事,不得謂之混元矣。

    是故形同而實異也。

    《出庚》、《浴魄》,魏伯陽以月象附會納甲,趙汝、朱風林皆常駁之,與《太極》益不合矣。

    英雄欺人,徒自欺耳!  雜着 中之名何稱哉?其性命之總名也欤?乃圓滿充足之号,無虧無盈,無首無尾,無分别同異之義。

    其體則太始之元,太乙之真;其材則二儀之精,五行之秀。

    以言其渾成,則為元命;以言其圓明,則為元性。

    不立一知,而不見其不足,包括萬德,而不見其有餘者,其惟中乎!天高明,而中與之高明;地博厚,而中與之博厚;萬古悠久無疆,而中與之無疆。

    執之者,如寶珠在握,而珠外有餘光,其極也,千珠曆落,而彩射無邊;如古鏡當台,而鏡外有餘照,其極也,萬鏡交輝,而光影無盡。

    命自我立,性自我具,宇宙在手,萬化生身,參贊位育,輔相裁成。

    跻之者,莫甚於堯、舜之聖矣,下逮三代聖賢,無不於此成道。

    而吾夫子,拔起千載之後,直以堯、舜為宗。

    其始志學,以至耳順、從心之年,無非此執中之指。

    至其孫伋始着為書,曰《中庸》,欲以深明斯道。

    而世儒不達,徒以意度解诂,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而不指言中為何物。

    今夫置器於地,平正端審,然後曰“此器不偏不倚”;度物之數,長短适中,然後曰“此物無過不及”。

     今舍其器物,未問其作何名狀,而但稱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則茫茫虛号,何所指歸耶?若以為物物有天然之則,事事有當可之處,吾能精一以讨,求之執之於心,以為常法,則其說又有不然者。

    夫天然之則,在此物者,不能以該於彼物;當可之處,在此事者,不能以通於他事。

    若執一,則無異於刻舟之愚;若徇萬,則有同於雕形之苦。

    以是為大聖人,盡性至命,笃恭無為之道,奚其可哉!若以用精一之功,以從事於人心道心之間,必使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則動靜雲為之際,自無過不及之差。

    此又以中為學問之效,而三聖相授之時,不指其體而僅言其效,舍道心精一,而舉其行事無過不及之處,以為執守之地,若非《古文尚書》之出,則《論語》之記亦疏矣。

    諸子因吾說而求之,優遊厭饫,以求自得,毋拘舊說,毋蹈淺陋,他日自肯於羹牆衡帶之間也,相與勗之。

     君子亦心乎?學而已矣!真學真志,真修真修,至虛至虛,至謙至虛。

    無見見,即是我至謙,無我我,不可見,終日乾乾,學此而已矣。

    見起忘修,我起害志,修非真修,志非真志,敢曰真學?夫真學也者,不昧、不落、不着、不倚也。

    不倚也者,學於見聞知識而不倚,學於人情事變而不倚,以至學於天地而不倚。

    無地、無時、無事,非學而不倚。

    不倚也者,無我之謂也,見無我,則倚於無我。

    不倚也者,無見之謂也;無見也者,見即是我;無我也者,我不可見。

    隻此真見、真我之謂真志、真修,謂之至虛至謙,謂之誠意。

    如是改過謂之改,如是懲忿謂之懲,如是徙義謂之徙,如是窒欲謂之窒,如是自改、自懲、自徙、自窒謂之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謂之自慊,謂之自誠。

    夫誠之者,性也,非見也。

     講“吾有知乎哉”一章,曰:“夫聖人者,性聰明睿智之體,安容執敬别之用?其天浩浩,其淵淵淵,其仁肫肫,易矣簡矣,廣矣大矣,明物察倫,知來藏往,無不備矣。

    此略舉聖人大知之量如此耳。

    今乃忽揭一高堅之談曰:‘吾有知乎哉!’此語如青天忽轟霹靂,使人心膽俱喪,言思無措矣。

    即有智者,能於言下領解於聖人之心,如空合空,如鏡涵鏡,如泡入水,如響趨寂,渣滓渾化,冥契無礙,觌面承之曰:‘公豈欺我哉!’此之謂玄解,奈何伊人之難遇也!於是聖人自下注腳去矣,乃曰:‘我無知也。

    ’予於聖語又妄下注腳曰:‘此無知雲者,不可錯會,謂聖人為真無知也,則木石無知,亦可以為聖人乎?’聖人到此,理窮而性盡,不見有知,謂之無知,實深入知覺之海者也。

    夫常人理路未盡,則有未徹之蔽,性天未盡,則存未化之物。

    故知而有知,流於情識紛擾之域矣,此故執有之為害也。

    今夫天‘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常有乎?惟天不有,故能生生不窮,聖人亦猶夫天也。

    偶一夫之來問,持空而無所之心,故能廣聖人周之智,竭聖人無窮之辨,而聖亦何嘗有哉?惟聖人不有,故能亹亹而無盡。

    今夫匠氏聚百石之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