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止修學案
關燈
小
中
大
為堕於邊見也。
不然無寂感,無内外,無動靜,豈不玄妙?少失分毫,便落捕風镂塵,弄影舞像之中,依舊是辨體的家風也。
(以上《答龔葛山》) 夫天載,實體也;無聲無臭,贊語也,後之專言無聲無臭者,皆是道贊語,而遺其實體者也。
故談至善,而專指為無聲無臭者,亦猶是也。
允執之中,不是專主流行,而随時處中之中,自備其内;至善之善,亦不專主流行,而随感而應之善,自存其中。
以緻知為主腦者,是知有流行,而不知有歸宿者也。
恐至命一脈,遂截然斷路,不複有歸複之期矣。
(以上《答董蓉山》) 先儒謂“不得以天地萬物撓己,己立後,自能了當得天地萬物”者,亦是喫緊為人之意。
要在善看,不然天地萬物果撓己者乎?等待己立,乃了天地萬物乎?忘本逐末者,人者也,誠不可為知本;知有己,不知有人,了己者,自了者也,亦不得謂之知本。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說仁者之體,非說仁者之造。
認得是體,即所謂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認得為造,己未立,何暇立人?己未達,何時達人?即所謂若不為己,自與己不相幹,名曰求仁,去仁遠矣。
知本兩字,即是求仁,但稍換卻頭面,故不但知本者,不可人,即求仁者,亦決無有人之理,摩頂放踵,病此兆矣。
不但求仁者,不可守株,即知本者,亦決無有守株之理,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弊有由矣。
(《答詹世輯》。
) 有疑止修兩挈,為多了頭面者,不知全經總是發明止於至善,婉婉轉轉,直說到修身為本,乃為大歸。
結實下手,此吾所以專揭修身為本,其實正是實做止於至善,故曰知修身為本,而止之是也。
(《答蔣崇文》) 一個念頭稍涉虛玄,便流意見,一句話頭稍欠填實,便托空诠。
己之自進工夫,由此固疏,人之觀視察安,亦即便分誠僞矣。
(《答董蓉山》) 雷陽一夕,透體通融,獨來獨往,得無罣礙。
(《答滕少崧》) 自悟徹知本後,學得湊手,乃知從前說者作者,大抵僞也。
說本體固恍恍惚惚,認似作真;說工夫亦恍恍惚惚,将無作有。
或認靜邊有者,透不到事上,或認見地明者,合不到身上,大率皆是意可揣得,口可說得,而實在落手做不得也。
此其所為僞也。
(《答從弟孟育》) 三十載注情問學,何處不參承?到處如油入,攪金銀銅鐵為一器。
及此七載間,戊寅經涉多艱,乃豁然洞然,知正正堂堂,自有儒家的學脈也。
(《與沈從周》) 有友主保守靈明之說者,予曰:“兄既主靈明,必令無時不明,無事不靈。
未論爪生發長,筋轉脈搖,為兄不明。
兄純孝人也,即兄母死初哀一段,果祇激於一恸,而不容自已乎?将主以靈明,而必為之加減劑量,使之适協乎?若不照則是靈有不保,若必照則恐孝有未至。
人未有自緻者也,必也親喪乎!是兄用情,反?人之情之不若矣。
”其友為之蹙然,請質。
予曰:“兄毋訝,亦毋驚,此蓋孔聖人之所不能與以知者也,而兄必欲與之,此其所以異於孔子之學。
”其友曰:“然則将奈何?”予曰:“顔淵死,子哭之恸矣。
孔子全然不知,因人喚醒,恰好回頭照出自中之則,乃曰:‘有恸乎!非夫人之恸而誰為?’惟不識知,乃能順則,若必識知,去則遠矣。
”其友為之豁然,乃盡棄從前之學。
(《答周三泉》) 孔子以知止入門,而後之儒者卻先格物,不知止。
不知,則身心尚無歸宿,而所謂格物者,安得不病於支離?本不悟,則意緒尚不免於二三,而所謂緻知者,安得不流為意見?(《與張洪陽》) 止此則自虛,然卻不肯揭虛為本;修此則自寂,然卻不可執寂為宗。
(《答塗清甫》) 學之以修身為本也尚矣,複以為必先知本者,豈修身為本之外,又别有所謂知本乎?曰:“非然也。
蓋必知本,而後有以知家國天下之舉非身外物也,知均平齊治之舉非修外事也。
知本者,知修身為本也,非知修身為本之外,又别有所謂知本也。
”(《答李汝潛》) 知本一脈,當官尤為日着之效,隻一點念頭,上向監司處迎揣,下向百姓處猜防,自謂之用明,即所謂能疑為明,何啻千裡矣!與本風光毫發不相蒙涉,端拱垂裳,豈無照智?隻其所注宿者,不於人,必於己耳。
(《答劉良弼》) 大學約言 《大學》首節何謂也?以揭言學之大綱也。
蓋三者備,而後學之道全也,而即倒歸於知止。
謂“定靜安慮之必自於知止”,何謂也?以申言止之為要也。
繼之曰“物之本末”雲雲者,何謂也?以教人知止之法也。
經世之人,無一刻離得物,如何止?經世之人,無一刻離得事,如何止?蓋物雖有萬矣,本末分焉;事雖有萬矣,始終判焉。
知本始在所當先,即當下可讨歸宿,直於攘攘紛紛之中,示以歸宿至止之竅,故曰“是教人以知止之法也。
”古之欲明明德,至修身為本,何謂也?蓋詳數事物,各分先後,而歸本於修身也。
本在此,止在此矣,豈有更别馳求之理?故曰:“其本亂,至未之有也。
”蓋決言之也,結歸知本,若曰“知修身為本,斯知本矣,知修身為本,斯知至矣。
” 至善其體,而明德其用也,止至善其歸宿,而明新其流行也。
定而後能靜,非靜生於定也;靜而後能安,非安生于靜也。
要以見必自知止始也。
舊有語“定靜安總是止,但漸入佳境耳”,最得立言之意。
非止則如人之未有家,非止則如種之未得地,而慮烏從出乎! 止為主意,修為工夫。
身外無有家國天下,修外無有格緻誠正。
均平齊治,但一事而不本諸身者,即是五霸功利之學。
格緻誠正,但一念而不本諸身者,即是佛老虛玄之學。
故身即本也,即始也,即所當先者也。
知修身為本,即知本也,知止也,知所當先者也。
精神凝聚,意端融結,一毫熒惑不及其他,浩然一身,通乎天地萬物,直與上下同流,而通體渾然,一至善矣。
故止於至善者,命脈也,修身為本者,歸宿也。
家此齊焉,國此治焉,天下此平焉,所謂笃恭而平,垂衣而理,無為而治者,用此道也。
(《知本義》) 善一也,有自主宰言者,有自流行言者。
故止一也,有自歸宿言者,有自應感言者。
君臣父子朋友之交,所謂止之應感者也,故仁敬孝慈信,所謂善之流行者也。
歸宿不明,而直於應感之上讨止,猶主宰不悟,而直於流行之際看善也。
“止将得乎聽訟”雲雲,則正所謂止之歸宿者也。
止有歸宿,随其身之所接,於為君也而止仁,於為臣也而止敬,於為子也而止孝,於為父也而止慈,於與國人交也而止信,則無适而非止也。
舊答某人書,謂随事計止,正與後人随事求中意同,未必非中,隻恐非允執厥中之消息也。
至善兩字,蓋孔子摹性本色,就虞淵底揭出示人,猶恐杳杳冥冥,無可據以循入,故又就經事宰物中,分别本末始終先後,指定修身為本,使人當地有可歸宿。
故止于至善者命脈也,修身為本者訣竅也,知本乎身,即知止乎善。
僭謂學急明宗,不在辨體。
宗者何?則旨意之所歸宿者是也。
從古論學,必以格緻為先,即陽明天啟聰明,亦祇以緻知為奧。
《大學》之旨意歸宿,果在知乎?止于至善,恐不可以知名之也。
不可以知名善,則止之主意,不以知為歸宿也決矣。
故曰:“知止而後有定。
”蓋是要将知歸於止,不是直以止歸於知,此宗之辨也。
此攝知歸止,鄙人之所以敢力提撕也。
至善兩字,原是直挈性命之宗。
止于至善者,如根之必歸土,如水之必浚源。
極則者,何嘗不是善,是就流行言也。
極緻者,何嘗不是善,是以造詣言也。
落根有地,而後可以取勘於流行,造詣有基,而後可以要歸於極緻。
後之學者,大率知有流行而不知有歸複,圖為造極,而不知有歸宿之根源者也。
學先知止,蓋斬關第一義也。
每謂修身為本之學,允執厥中之學也。
非知本,固不可以執中,而非厥中允執,亦未可以言知本也。
左之非左,右之非右,前之非前,後之非後,停停當當,直上直下,乃成位其中,天下之大本立矣。
格緻誠正,不過就其中缺漏處,檢點提撕,使之常止於中耳。
常止即常修,心常正,意常誠,知常緻,而物自格矣。
止不得者,隻是不知本,知修身為本,斯止矣。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豈有更别馳求之理?故止不得者,病在本也。
友朋中有苦知本難者,予曰:“本即至善,有何形聲?故聖人隻以修身為本,不肯懸空說本,正恐世人遺落尋常,揣之不可測知之地,以緻虛縻意解,耽誤光陰。
隻揭出修身為本,使人實止實修,止得深一分,則本之見處透一分,止得深兩分,則本之見處深兩分。
定則本有立而不搖,靜則本體虛而能固,安則本境融而常寂。
隻是一個止的做手,随止淺深,本地風光,自漸見佳境也。
切不可懸空撈摸,作空頭想也。
故本不知,又是病在止也。
此予所謂交互法也。
”其實知本者,知修身為本而本之也,知止者,知修身為本而止之也,總是一事,有何交互之有?但因病立方,不得不如此提掇,令人有做手耳。
換作法,不換主腦,且不因藥發病也。
齊家不是攬家,蓋在家身,家即是修之事矣。
治國不是攬國,蓋在國身,國即是修之事矣。
平天下不是攬天下,蓋在天下身,天下即是修之事矣。
故家國天下者,分量也,齊治均平者,事緒也。
餘嘗雲家國天下者,修身地頭也,此所以天子與庶人一也。
說到性分上所以學無差等,說到性分上如何分得物我,真所謂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矣,無二本也。
或問:“緻知格物,學問之功,莫要於此也。
獨無傳者,何與?”曰:“知非他也,即意之分别者是也。
物非他也,即知之感觸者是也。
除卻家國天下身心意知,無别有物矣。
除卻格緻誠正修齊治平,無别有知矣。
故格緻無傳者,一部之全書,即所以傳格緻也。
如傳誠意,則意物也,而所以誠之者,即知也。
傳正心,則心物也,而所以正之者,即知也。
傳修身,則身物也,而所以修之者,即知也。
傳齊家,傳治國平天下,則家國天下者物也,而所以齊之治之平之者即知也。
則格緻奚庸傳哉?”曰:“然則所以格之緻之者,何如以用其力耶?”曰:“此不攷於經者之過也。
如戒自欺,求自慊,慎其獨,必其意之所發,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而無有不誠,而所以格誠意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身之有所忿懥四者,所以使心之失其正者此也,心不在焉,所以使身之失其修者此也,而所以格修正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之其所而辟焉,身之所以不修者此也,家之所以不齊者此也,而必由其好惡之正,而所以格修齊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正其身以刑家,不出家而成教於國,而所以格齊治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絜矩以同好惡,而所以格治乎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故曰:‘不攷於經者之過也。
’”(《格緻義》) 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易》言之矣,皆灼然本末始終之序,而學者不悟也。
隻於此不能知所先後,即步步離根,到處無可腳,直以其身為萬物之役,如牛馬然,聽其驅策而馳走矣。
故就一事一物言,固自有個本末終始,總事物言,又隻有個本末終始。
下條備舉事物,各分先後,斷以修身為本,正為此也。
悟得此,真如走盤之珠,到處圓成,無有定體,亦無定方,而本常在我。
此其所以為經世之竅,即悟不徹,隻捉定修身為本,如立表建極相似,亦自随事随物,就此取衷,而本常保其不亂。
未嘗不是逐事逐件着功,而運量精神,隻是常在一處。
未嘗不是要得檢束此身,俾無敗缺,而主腦皈依,隻是收拾一副當精神,使其返本還元,無有滲漏。
此其所以為盡性之學。
修身為本,隻是一個本,随身所接
不然無寂感,無内外,無動靜,豈不玄妙?少失分毫,便落捕風镂塵,弄影舞像之中,依舊是辨體的家風也。
(以上《答龔葛山》) 夫天載,實體也;無聲無臭,贊語也,後之專言無聲無臭者,皆是道贊語,而遺其實體者也。
故談至善,而專指為無聲無臭者,亦猶是也。
允執之中,不是專主流行,而随時處中之中,自備其内;至善之善,亦不專主流行,而随感而應之善,自存其中。
以緻知為主腦者,是知有流行,而不知有歸宿者也。
恐至命一脈,遂截然斷路,不複有歸複之期矣。
(以上《答董蓉山》) 先儒謂“不得以天地萬物撓己,己立後,自能了當得天地萬物”者,亦是喫緊為人之意。
要在善看,不然天地萬物果撓己者乎?等待己立,乃了天地萬物乎?忘本逐末者,人者也,誠不可為知本;知有己,不知有人,了己者,自了者也,亦不得謂之知本。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說仁者之體,非說仁者之造。
認得是體,即所謂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認得為造,己未立,何暇立人?己未達,何時達人?即所謂若不為己,自與己不相幹,名曰求仁,去仁遠矣。
知本兩字,即是求仁,但稍換卻頭面,故不但知本者,不可人,即求仁者,亦決無有人之理,摩頂放踵,病此兆矣。
不但求仁者,不可守株,即知本者,亦決無有守株之理,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弊有由矣。
(《答詹世輯》。
) 有疑止修兩挈,為多了頭面者,不知全經總是發明止於至善,婉婉轉轉,直說到修身為本,乃為大歸。
結實下手,此吾所以專揭修身為本,其實正是實做止於至善,故曰知修身為本,而止之是也。
(《答蔣崇文》) 一個念頭稍涉虛玄,便流意見,一句話頭稍欠填實,便托空诠。
己之自進工夫,由此固疏,人之觀視察安,亦即便分誠僞矣。
(《答董蓉山》) 雷陽一夕,透體通融,獨來獨往,得無罣礙。
(《答滕少崧》) 自悟徹知本後,學得湊手,乃知從前說者作者,大抵僞也。
說本體固恍恍惚惚,認似作真;說工夫亦恍恍惚惚,将無作有。
或認靜邊有者,透不到事上,或認見地明者,合不到身上,大率皆是意可揣得,口可說得,而實在落手做不得也。
此其所為僞也。
(《答從弟孟育》) 三十載注情問學,何處不參承?到處如油入,攪金銀銅鐵為一器。
及此七載間,戊寅經涉多艱,乃豁然洞然,知正正堂堂,自有儒家的學脈也。
(《與沈從周》) 有友主保守靈明之說者,予曰:“兄既主靈明,必令無時不明,無事不靈。
未論爪生發長,筋轉脈搖,為兄不明。
兄純孝人也,即兄母死初哀一段,果祇激於一恸,而不容自已乎?将主以靈明,而必為之加減劑量,使之适協乎?若不照則是靈有不保,若必照則恐孝有未至。
人未有自緻者也,必也親喪乎!是兄用情,反?人之情之不若矣。
”其友為之蹙然,請質。
予曰:“兄毋訝,亦毋驚,此蓋孔聖人之所不能與以知者也,而兄必欲與之,此其所以異於孔子之學。
”其友曰:“然則将奈何?”予曰:“顔淵死,子哭之恸矣。
孔子全然不知,因人喚醒,恰好回頭照出自中之則,乃曰:‘有恸乎!非夫人之恸而誰為?’惟不識知,乃能順則,若必識知,去則遠矣。
”其友為之豁然,乃盡棄從前之學。
(《答周三泉》) 孔子以知止入門,而後之儒者卻先格物,不知止。
不知,則身心尚無歸宿,而所謂格物者,安得不病於支離?本不悟,則意緒尚不免於二三,而所謂緻知者,安得不流為意見?(《與張洪陽》) 止此則自虛,然卻不肯揭虛為本;修此則自寂,然卻不可執寂為宗。
(《答塗清甫》) 學之以修身為本也尚矣,複以為必先知本者,豈修身為本之外,又别有所謂知本乎?曰:“非然也。
蓋必知本,而後有以知家國天下之舉非身外物也,知均平齊治之舉非修外事也。
知本者,知修身為本也,非知修身為本之外,又别有所謂知本也。
”(《答李汝潛》) 知本一脈,當官尤為日着之效,隻一點念頭,上向監司處迎揣,下向百姓處猜防,自謂之用明,即所謂能疑為明,何啻千裡矣!與本風光毫發不相蒙涉,端拱垂裳,豈無照智?隻其所注宿者,不於人,必於己耳。
(《答劉良弼》) 大學約言 《大學》首節何謂也?以揭言學之大綱也。
蓋三者備,而後學之道全也,而即倒歸於知止。
謂“定靜安慮之必自於知止”,何謂也?以申言止之為要也。
繼之曰“物之本末”雲雲者,何謂也?以教人知止之法也。
經世之人,無一刻離得物,如何止?經世之人,無一刻離得事,如何止?蓋物雖有萬矣,本末分焉;事雖有萬矣,始終判焉。
知本始在所當先,即當下可讨歸宿,直於攘攘紛紛之中,示以歸宿至止之竅,故曰“是教人以知止之法也。
”古之欲明明德,至修身為本,何謂也?蓋詳數事物,各分先後,而歸本於修身也。
本在此,止在此矣,豈有更别馳求之理?故曰:“其本亂,至未之有也。
”蓋決言之也,結歸知本,若曰“知修身為本,斯知本矣,知修身為本,斯知至矣。
” 至善其體,而明德其用也,止至善其歸宿,而明新其流行也。
定而後能靜,非靜生於定也;靜而後能安,非安生于靜也。
要以見必自知止始也。
舊有語“定靜安總是止,但漸入佳境耳”,最得立言之意。
非止則如人之未有家,非止則如種之未得地,而慮烏從出乎! 止為主意,修為工夫。
身外無有家國天下,修外無有格緻誠正。
均平齊治,但一事而不本諸身者,即是五霸功利之學。
格緻誠正,但一念而不本諸身者,即是佛老虛玄之學。
故身即本也,即始也,即所當先者也。
知修身為本,即知本也,知止也,知所當先者也。
精神凝聚,意端融結,一毫熒惑不及其他,浩然一身,通乎天地萬物,直與上下同流,而通體渾然,一至善矣。
故止於至善者,命脈也,修身為本者,歸宿也。
家此齊焉,國此治焉,天下此平焉,所謂笃恭而平,垂衣而理,無為而治者,用此道也。
(《知本義》) 善一也,有自主宰言者,有自流行言者。
故止一也,有自歸宿言者,有自應感言者。
君臣父子朋友之交,所謂止之應感者也,故仁敬孝慈信,所謂善之流行者也。
歸宿不明,而直於應感之上讨止,猶主宰不悟,而直於流行之際看善也。
“止将得乎聽訟”雲雲,則正所謂止之歸宿者也。
止有歸宿,随其身之所接,於為君也而止仁,於為臣也而止敬,於為子也而止孝,於為父也而止慈,於與國人交也而止信,則無适而非止也。
舊答某人書,謂随事計止,正與後人随事求中意同,未必非中,隻恐非允執厥中之消息也。
至善兩字,蓋孔子摹性本色,就虞淵底揭出示人,猶恐杳杳冥冥,無可據以循入,故又就經事宰物中,分别本末始終先後,指定修身為本,使人當地有可歸宿。
故止于至善者命脈也,修身為本者訣竅也,知本乎身,即知止乎善。
僭謂學急明宗,不在辨體。
宗者何?則旨意之所歸宿者是也。
從古論學,必以格緻為先,即陽明天啟聰明,亦祇以緻知為奧。
《大學》之旨意歸宿,果在知乎?止于至善,恐不可以知名之也。
不可以知名善,則止之主意,不以知為歸宿也決矣。
故曰:“知止而後有定。
”蓋是要将知歸於止,不是直以止歸於知,此宗之辨也。
此攝知歸止,鄙人之所以敢力提撕也。
至善兩字,原是直挈性命之宗。
止于至善者,如根之必歸土,如水之必浚源。
極則者,何嘗不是善,是就流行言也。
極緻者,何嘗不是善,是以造詣言也。
落根有地,而後可以取勘於流行,造詣有基,而後可以要歸於極緻。
後之學者,大率知有流行而不知有歸複,圖為造極,而不知有歸宿之根源者也。
學先知止,蓋斬關第一義也。
每謂修身為本之學,允執厥中之學也。
非知本,固不可以執中,而非厥中允執,亦未可以言知本也。
左之非左,右之非右,前之非前,後之非後,停停當當,直上直下,乃成位其中,天下之大本立矣。
格緻誠正,不過就其中缺漏處,檢點提撕,使之常止於中耳。
常止即常修,心常正,意常誠,知常緻,而物自格矣。
止不得者,隻是不知本,知修身為本,斯止矣。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豈有更别馳求之理?故止不得者,病在本也。
友朋中有苦知本難者,予曰:“本即至善,有何形聲?故聖人隻以修身為本,不肯懸空說本,正恐世人遺落尋常,揣之不可測知之地,以緻虛縻意解,耽誤光陰。
隻揭出修身為本,使人實止實修,止得深一分,則本之見處透一分,止得深兩分,則本之見處深兩分。
定則本有立而不搖,靜則本體虛而能固,安則本境融而常寂。
隻是一個止的做手,随止淺深,本地風光,自漸見佳境也。
切不可懸空撈摸,作空頭想也。
故本不知,又是病在止也。
此予所謂交互法也。
”其實知本者,知修身為本而本之也,知止者,知修身為本而止之也,總是一事,有何交互之有?但因病立方,不得不如此提掇,令人有做手耳。
換作法,不換主腦,且不因藥發病也。
齊家不是攬家,蓋在家身,家即是修之事矣。
治國不是攬國,蓋在國身,國即是修之事矣。
平天下不是攬天下,蓋在天下身,天下即是修之事矣。
故家國天下者,分量也,齊治均平者,事緒也。
餘嘗雲家國天下者,修身地頭也,此所以天子與庶人一也。
說到性分上所以學無差等,說到性分上如何分得物我,真所謂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矣,無二本也。
或問:“緻知格物,學問之功,莫要於此也。
獨無傳者,何與?”曰:“知非他也,即意之分别者是也。
物非他也,即知之感觸者是也。
除卻家國天下身心意知,無别有物矣。
除卻格緻誠正修齊治平,無别有知矣。
故格緻無傳者,一部之全書,即所以傳格緻也。
如傳誠意,則意物也,而所以誠之者,即知也。
傳正心,則心物也,而所以正之者,即知也。
傳修身,則身物也,而所以修之者,即知也。
傳齊家,傳治國平天下,則家國天下者物也,而所以齊之治之平之者即知也。
則格緻奚庸傳哉?”曰:“然則所以格之緻之者,何如以用其力耶?”曰:“此不攷於經者之過也。
如戒自欺,求自慊,慎其獨,必其意之所發,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而無有不誠,而所以格誠意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身之有所忿懥四者,所以使心之失其正者此也,心不在焉,所以使身之失其修者此也,而所以格修正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之其所而辟焉,身之所以不修者此也,家之所以不齊者此也,而必由其好惡之正,而所以格修齊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正其身以刑家,不出家而成教於國,而所以格齊治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絜矩以同好惡,而所以格治乎之物,而緻其知者可知也。
故曰:‘不攷於經者之過也。
’”(《格緻義》) 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易》言之矣,皆灼然本末始終之序,而學者不悟也。
隻於此不能知所先後,即步步離根,到處無可腳,直以其身為萬物之役,如牛馬然,聽其驅策而馳走矣。
故就一事一物言,固自有個本末終始,總事物言,又隻有個本末終始。
下條備舉事物,各分先後,斷以修身為本,正為此也。
悟得此,真如走盤之珠,到處圓成,無有定體,亦無定方,而本常在我。
此其所以為經世之竅,即悟不徹,隻捉定修身為本,如立表建極相似,亦自随事随物,就此取衷,而本常保其不亂。
未嘗不是逐事逐件着功,而運量精神,隻是常在一處。
未嘗不是要得檢束此身,俾無敗缺,而主腦皈依,隻是收拾一副當精神,使其返本還元,無有滲漏。
此其所以為盡性之學。
修身為本,隻是一個本,随身所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