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止修學案
關燈
小
中
大
之事,而仁非體也。
此等仁知,又就用之德看,蓋指能擇者為知,而能守者為仁也,不可便執為實體也。
智譬則巧,亦同此類。
若必執智為體,則所謂聖與仁者,又将安所屬乎?譬之《大學》言知本矣,又言知止矣,《孟子》言知性矣,又言知天矣,若脫卻止本,而直謂《大學》以知立教,以知為體,遺去性天,而直謂《孟子》以知立教,以知為體,不幾於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按圖之似而直指之為駿也乎?故《大學》未嘗廢知也,隻不以知為體,蓋知本非體也。
《大學》未嘗不緻知,隻不揭知為宗,蓋知本用,不可為宗也。
惓惓善誘一篇經文,定萬古立命之宗,總千聖淵源之的,隻是教人知本,隻是教人知止。
身心意知,并列於八目之中,特揭修身,不複及心意知也,此豈無謂而然,無所見而為是說乎?此其中真有千聖不傳之秘,而非豪傑之士,必欲繼往聖,開來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者,不足以與聞乎斯義也。
” 從古立教,未有以知為體者,明道先生曰:“心之體則性也。
”伊川先生曰:“心如穀種,仁則其生之理也。
”橫渠先生曰:“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亦是性為心體之見。
晦菴先生曰:“仁者必覺,而覺不可以名仁。
”知果心之體也,謂知即性可乎?仁為生理,生理即性也,覺不可以名仁,知獨可以名仁乎?知不可以名仁,又可以為心之體乎?釋氏本心,聖人本天,蓋伊川先生理到之語。
古有以公私辨儒釋者,有以義利辨儒釋者,分界雖清,卒未若本心本天之論,為覆海翻蒼,根極於要領也。
故其斥釋氏也,專以知覺運動言性,謂之不曾知性。
此固章句士所熟聞而熟講者,乃獨於學問之際,欲悉掃成言,以附一家之說,盡違儒訓,以釋學之宗,恐少有仁心者,有所不忍也。
吾儒惟本天也,故於性上,隻是道得一個善字。
就於發用之際,觇其善之條理於恻隐也,而名其仁於羞惡也,而名其義於辭讓也,而名其禮於是非也,而名其智亦總之隻是一個善而已。
未嘗雲有善無不善,将善與不善對說也;有仁無不仁,将仁與不仁對說也。
義禮智亦準此。
後儒則曰“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此無他,則以其就知上看體。
知固有良,亦有不良,夫安得不以無善無惡者為心之體乎?今有玉焉,本無瑕也,隻合道得一個白字,不可雲有白而無黑也。
有水焉,本無汙也,隻合道得一個清字,不可雲有清而無濁也。
清濁對說,必自混後言之。
善惡對說,必由動後有之。
告子學問非淺,隻為他見性一差,遂至以義為外。
何以明之?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以無善無不善為性,正後儒之以無善無惡為心之體也。
在告子則闢之,在後儒則宗之,在釋氏則謂之異端,在後儒則宗為教本。
惟鄙論似頗稍公,而友朋之間,又玩而不信也。
公者何?即所雲諸所論着者,無一而非聖學之真功,而獨其所提揭者,以救弊補偏,乃未惬孔、曾之心。
要吾輩善學先儒者,有志聖學者,學其諸所論着,學聖之真功可也,而必并其所提揭者,不諒其救弊補偏之原有不得已也,而直據以為不易之定論也,可乎?心齋非陽明之徒乎?其學聖之真功,心齋不易也,未聞并其所提揭者而宗之不易也。
雙江非陽明之徒乎?其聖學之真功,雙江不易也,亦未聞并其所提揭者而宗之不易也。
今而敢廢陽明先生學聖之真功,則友朋間宜群訿而議之矣。
苟未廢學聖之真功,而獨議其所提揭也,則心齋、雙江兩先生固已先言之矣。
歸寂非雙江旨乎?而修身為本,則非鄙人所獨倡也。
常有言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貧子說金,人誰肯信,仆今日之謂也。
仆少有識知,亦何者而非陽明先生之教之也。
念在學問之際,不為其私,所謂學公。
學公,言之而已矣,求之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於孔子,未敢信也,亦陽明先生之教之也。
(以上《答董蓉山》)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戒慎恐懼,要歸不睹不聞。
昭昭靈靈者,斷不是體,然除卻昭昭靈靈,亦無别可用以入止地之法門矣。
攝知歸止,原是不得已而形容之語,易詞言之,即是個攝靈歸虛,攝情歸性也。
但不可如此道耳。
悟得此,則兩者俱是工夫,悟不得,則兩者俱成病痛。
(《答朱鳴洪》) 知常止,自能慮,不必更添覺字;本常立,即是敬,不必更添敬字。
(《答賴維新》) 本末始終,括盡吉兇趨避之理。
三百八十四爻,其所判吉兇趨避,有一不是此知所先後者乎?知所先後,則步步皆吉。
倒亂了本末始終之序,則步步皆兇。
所謂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渾是一個止法。
止其所以能定、能靜、能安,吉先,從本立宗,不至流到末上。
隻一到末上,即神聖工巧,亦無有善矣。
(《答友》) 一步離身,即走向玉皇上帝邊去,亦非是。
蓋以我對上帝,則上帝亦末也。
(《答塗清甫》) 學問隻有工夫,雖主意亦工夫也,但有自歸宿言者,有自條理言者。
自歸宿上說工夫,恰好是個主意,自條理上做主意,恰好說是工夫。
此止為主意,修為工夫,原非二事也。
譬之作文,未有無主意而可落筆,亦未有非落筆修詞,順理成章,而可以了卻主意者也。
意到然後詞到,詞順然後理明,不可将主意視作深,修詞視作淺,又不可謂修詞有可下手,而主意則無可用工夫也。
至於無工夫處是工夫,又自是止之深處,修之妙手,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者也。
丁巳秋,侍東廓老師於青原會上時,講不善非才之罪,廓翁命材,材曰:“世間事但屬伎倆知解者,信乎有能有不能,此所以可诿罪於才。
若夫為子而不孝,為臣而不忠,是所謂為不善也,豈亦可雲才不能孝,才不能忠,而直以不善之罪诿之於才乎?” 靈之體雖本虛,而靈之用必乘氣發竅之後,後天之分數居多。
故任靈則必至從質,從質則其流必至滅天。
除卻返本還源,歸性攝知,别無可收拾之處。
學問之講,隻在辨宗之難。
宗在緻知,則雖說知本,說知止,一切以知為體。
宗在知本,則雖用緻知,用格物,一切以止為歸。
(以上《答李汝潛》) 主緻知,是直以有睹聞者為本體矣。
以有睹聞者為體,而欲希不睹聞之用,恐本體工夫未易合一。
“自有天地以來,此氣常運,自有人生以來,此心常發”。
晦翁此言,仆竊以為至到之語。
未有孤坐兀兀,寂然如枯木倚寒岩,無一生發者也。
《書》雲:“惟天生民,無主乃亂。
”彼言雖為命世者發,吾徒學問之方,豈不如是?此《大學》所以必先知止也。
知得止,則不論動靜閑忙,自然常有事幹,翼翼小心,昭事上帝,不顯亦臨,無射亦保矣。
從古立教,未有以知為體者,餘二十年前,即不信之矣,故有“緻知者,緻其知體”之說。
良知者,發而不加其本體之知者也,非知體也。
辛酉之歲,又覺其非,複為性覺之說。
今思之,總之鼠遷穴中,未離窠臼。
陽明先生曰:“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寂然不動,廓然而大公的本體。
盡力推向體邊,其實良知畢竟是用,豈可移易?大率救敝補偏。
”陽明先生蓋是不得已而為說,已有大功於當世矣。
今亦何煩更論?隻學者入頭本領處,不得不當下讨明白耳。
間複書存翁有雲:“先儒曰:‘乃若緻知,則存乎心悟,緻知焉盡矣。
’鄙人則曰:‘乃若知本,則存乎心悟,知本焉至矣。
’”蓋在緻知,則以知為體,在知本,則以知為用。
以緻知為宗,則所喫緊者,要在求知;以知本為宗,則所喫緊者,又當明本矣。
肯信此學,直截從止上求竅,本地歸宗。
無端更疊上之,架屋下之屋,則所雲籠内之光,籠外之光,知覺之知,德性之知,與夫或以獨知為良知,或以獨之一字為良知,總屬閑談,俱可暫停高閣。
倘猶未信斯言,則煙波萬頃,滅沒由君,附贅懸疣,疑團正結,真令千佛禁口,七聖皆迷。
豈予末學,區區言語,斯須所能判決。
舊答敬菴有雲:“昔之支離者,不過支離於訓解,今之支離者,乃至支離於心體。
夫支離於訓解,昔賢猶且憂之,而況支離於心體乎?”此語真可為痛傷者也。
(以上《答詹養澹》) 儒者之論學,事事歸實,釋氏之論學,事事歸空。
事事歸實,蓋直從立教開宗,合下見性處便實,直說到無聲無臭、不睹不聞、至隐至微處,亦無往而非實也。
故善所必有,豈可言無?惡所本無,又不待說。
無善,則仁義禮智從何植種?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從何發苗?無善無惡既均,則作善作惡亦等,蓋總之非吾性之固有也。
見性一差,弊蓋至此。
推原其故,以其隻就用上看體,直於知覺運動之中,認其發機之良者,據之以為天命之體。
豈知天之發露,固有人之作用,亦多不然,則何以同一心也。
端緒之危微稍分,而道心人心截然若兩敵者乎?即此而觀,則知知覺運動不可言性,儒者之學斷須本天。
程、朱之論,固自有理之到處者也。
(《答塗清甫》) 纔說知本,便将本涉虛玄;纔說知止,便爾止歸空寂;纔說修身為本,卻又不免守局拘方、生執有。
此學所以悟之難也。
(《答李思忠》) 體則萬物皆備,用則一物當幾。
格物者格其一物,當幾之物也。
鄙人誠有是說,亦因學不明本者,故将格物懸空講之,無有事實,不得已而為之言。
其實合家國天下,通為一身,自是萬物皆備,固無煩於解說。
在家修之家,在國修之國,在天下修之天下,亦自是一物當幾,何所容其拟議雲然者?若有似於言之近工描畫支離,亦恐漸遠本實落舊見解。
此鄙人所以不甚道也。
隻實實落落與他挈出知本為歸宗,知止為入竅,使人随事随物而實止之,實修之,即所雲格緻誠正者,一切并是實事實功,豈不痛快簡易?心無不正,不必更動正的手腳,有不正焉而修之,即止之矣。
意無不誠,不必更動誠的手腳,有不誠焉而修之,即止之矣。
知無不緻,不必更動緻的手腳,有不緻焉而修之,即止之矣。
物無不格,不必更動格的手腳,有不格焉而修之,即止之矣。
是皆所謂格物也,緻知也。
然齊家也,齊其固有之家,治國也,治其固有之國,平天下也,平其固有之天下,非因齊治均平之事至,而後有是家國天下也。
此吾所以謂之體,則萬物皆備也。
然當其齊家也,不可二之國矣,當其治國也,不可二之天下矣。
雖均平治齊之事交至於吾前,而吾所以應之者,其當幾之際,畢竟隻是一物而已。
雖誠正格緻之用屢遷,變動不居,若甚無有典要,而究其當幾之際,吾所以格之者,亦畢竟隻是一物而已。
此吾所以謂之用,則一物當幾也。
格物者,格其一物當幾之物也,可謂理不然乎? 癸亥前,曾因讀《易》,偶有觸於本末始終之序,於時全學未明,知止之法亦所未悟,隻以《易》語強自支撐,謂“安其身,而後動其身,未安,甯可不動。
易其心,而後語其心,未易,甯可不語”。
彷彿十年來,乃近止地。
止地稍固,作用處乃漸見輕省也。
大率同一格物,以知本之旨用之,則一切皆己分事,以應務之心用之,則一切盡人分事。
聖人之知,要從止出,故必定靜安,而後貴其能慮。
後世之學,先從慮上下手,知上充拓,此實本末始終之辨。
(以上《答李汝潛》) 予學三十年矣,自省己躬,絕無有悟。
願從予學者,學予之不悟可也,切不可虛誇,作慕大希高之想也。
(《答友人》) 誰能不用靈明,但用之以向外馳走,則為衆人之任情滅天;用之以反躬歸複,則為君子之立極定命。
由仁義而行者,即是本天路徑,由仁義而襲者,即是本心路徑。
知有良不良,總是一知,決不可以駐腳。
本天而動,則知自良,本知而求良,一切皆慮後事,而知不可雲良矣。
須思命脈隻是一個善,訣竅隻是一個止,如何反反覆覆,必要說歸修身為本,必要揭出修身為本,必悟此,而後止真有入竅,善真有谛當,乃不
此等仁知,又就用之德看,蓋指能擇者為知,而能守者為仁也,不可便執為實體也。
智譬則巧,亦同此類。
若必執智為體,則所謂聖與仁者,又将安所屬乎?譬之《大學》言知本矣,又言知止矣,《孟子》言知性矣,又言知天矣,若脫卻止本,而直謂《大學》以知立教,以知為體,遺去性天,而直謂《孟子》以知立教,以知為體,不幾於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按圖之似而直指之為駿也乎?故《大學》未嘗廢知也,隻不以知為體,蓋知本非體也。
《大學》未嘗不緻知,隻不揭知為宗,蓋知本用,不可為宗也。
惓惓善誘一篇經文,定萬古立命之宗,總千聖淵源之的,隻是教人知本,隻是教人知止。
身心意知,并列於八目之中,特揭修身,不複及心意知也,此豈無謂而然,無所見而為是說乎?此其中真有千聖不傳之秘,而非豪傑之士,必欲繼往聖,開來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者,不足以與聞乎斯義也。
” 從古立教,未有以知為體者,明道先生曰:“心之體則性也。
”伊川先生曰:“心如穀種,仁則其生之理也。
”橫渠先生曰:“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亦是性為心體之見。
晦菴先生曰:“仁者必覺,而覺不可以名仁。
”知果心之體也,謂知即性可乎?仁為生理,生理即性也,覺不可以名仁,知獨可以名仁乎?知不可以名仁,又可以為心之體乎?釋氏本心,聖人本天,蓋伊川先生理到之語。
古有以公私辨儒釋者,有以義利辨儒釋者,分界雖清,卒未若本心本天之論,為覆海翻蒼,根極於要領也。
故其斥釋氏也,專以知覺運動言性,謂之不曾知性。
此固章句士所熟聞而熟講者,乃獨於學問之際,欲悉掃成言,以附一家之說,盡違儒訓,以釋學之宗,恐少有仁心者,有所不忍也。
吾儒惟本天也,故於性上,隻是道得一個善字。
就於發用之際,觇其善之條理於恻隐也,而名其仁於羞惡也,而名其義於辭讓也,而名其禮於是非也,而名其智亦總之隻是一個善而已。
未嘗雲有善無不善,将善與不善對說也;有仁無不仁,将仁與不仁對說也。
義禮智亦準此。
後儒則曰“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此無他,則以其就知上看體。
知固有良,亦有不良,夫安得不以無善無惡者為心之體乎?今有玉焉,本無瑕也,隻合道得一個白字,不可雲有白而無黑也。
有水焉,本無汙也,隻合道得一個清字,不可雲有清而無濁也。
清濁對說,必自混後言之。
善惡對說,必由動後有之。
告子學問非淺,隻為他見性一差,遂至以義為外。
何以明之?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以無善無不善為性,正後儒之以無善無惡為心之體也。
在告子則闢之,在後儒則宗之,在釋氏則謂之異端,在後儒則宗為教本。
惟鄙論似頗稍公,而友朋之間,又玩而不信也。
公者何?即所雲諸所論着者,無一而非聖學之真功,而獨其所提揭者,以救弊補偏,乃未惬孔、曾之心。
要吾輩善學先儒者,有志聖學者,學其諸所論着,學聖之真功可也,而必并其所提揭者,不諒其救弊補偏之原有不得已也,而直據以為不易之定論也,可乎?心齋非陽明之徒乎?其學聖之真功,心齋不易也,未聞并其所提揭者而宗之不易也。
雙江非陽明之徒乎?其聖學之真功,雙江不易也,亦未聞并其所提揭者而宗之不易也。
今而敢廢陽明先生學聖之真功,則友朋間宜群訿而議之矣。
苟未廢學聖之真功,而獨議其所提揭也,則心齋、雙江兩先生固已先言之矣。
歸寂非雙江旨乎?而修身為本,則非鄙人所獨倡也。
常有言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貧子說金,人誰肯信,仆今日之謂也。
仆少有識知,亦何者而非陽明先生之教之也。
念在學問之際,不為其私,所謂學公。
學公,言之而已矣,求之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於孔子,未敢信也,亦陽明先生之教之也。
(以上《答董蓉山》)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戒慎恐懼,要歸不睹不聞。
昭昭靈靈者,斷不是體,然除卻昭昭靈靈,亦無别可用以入止地之法門矣。
攝知歸止,原是不得已而形容之語,易詞言之,即是個攝靈歸虛,攝情歸性也。
但不可如此道耳。
悟得此,則兩者俱是工夫,悟不得,則兩者俱成病痛。
(《答朱鳴洪》) 知常止,自能慮,不必更添覺字;本常立,即是敬,不必更添敬字。
(《答賴維新》) 本末始終,括盡吉兇趨避之理。
三百八十四爻,其所判吉兇趨避,有一不是此知所先後者乎?知所先後,則步步皆吉。
倒亂了本末始終之序,則步步皆兇。
所謂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渾是一個止法。
止其所以能定、能靜、能安,吉先,從本立宗,不至流到末上。
隻一到末上,即神聖工巧,亦無有善矣。
(《答友》) 一步離身,即走向玉皇上帝邊去,亦非是。
蓋以我對上帝,則上帝亦末也。
(《答塗清甫》) 學問隻有工夫,雖主意亦工夫也,但有自歸宿言者,有自條理言者。
自歸宿上說工夫,恰好是個主意,自條理上做主意,恰好說是工夫。
此止為主意,修為工夫,原非二事也。
譬之作文,未有無主意而可落筆,亦未有非落筆修詞,順理成章,而可以了卻主意者也。
意到然後詞到,詞順然後理明,不可将主意視作深,修詞視作淺,又不可謂修詞有可下手,而主意則無可用工夫也。
至於無工夫處是工夫,又自是止之深處,修之妙手,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者也。
丁巳秋,侍東廓老師於青原會上時,講不善非才之罪,廓翁命材,材曰:“世間事但屬伎倆知解者,信乎有能有不能,此所以可诿罪於才。
若夫為子而不孝,為臣而不忠,是所謂為不善也,豈亦可雲才不能孝,才不能忠,而直以不善之罪诿之於才乎?” 靈之體雖本虛,而靈之用必乘氣發竅之後,後天之分數居多。
故任靈則必至從質,從質則其流必至滅天。
除卻返本還源,歸性攝知,别無可收拾之處。
學問之講,隻在辨宗之難。
宗在緻知,則雖說知本,說知止,一切以知為體。
宗在知本,則雖用緻知,用格物,一切以止為歸。
(以上《答李汝潛》) 主緻知,是直以有睹聞者為本體矣。
以有睹聞者為體,而欲希不睹聞之用,恐本體工夫未易合一。
“自有天地以來,此氣常運,自有人生以來,此心常發”。
晦翁此言,仆竊以為至到之語。
未有孤坐兀兀,寂然如枯木倚寒岩,無一生發者也。
《書》雲:“惟天生民,無主乃亂。
”彼言雖為命世者發,吾徒學問之方,豈不如是?此《大學》所以必先知止也。
知得止,則不論動靜閑忙,自然常有事幹,翼翼小心,昭事上帝,不顯亦臨,無射亦保矣。
從古立教,未有以知為體者,餘二十年前,即不信之矣,故有“緻知者,緻其知體”之說。
良知者,發而不加其本體之知者也,非知體也。
辛酉之歲,又覺其非,複為性覺之說。
今思之,總之鼠遷穴中,未離窠臼。
陽明先生曰:“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寂然不動,廓然而大公的本體。
盡力推向體邊,其實良知畢竟是用,豈可移易?大率救敝補偏。
”陽明先生蓋是不得已而為說,已有大功於當世矣。
今亦何煩更論?隻學者入頭本領處,不得不當下讨明白耳。
間複書存翁有雲:“先儒曰:‘乃若緻知,則存乎心悟,緻知焉盡矣。
’鄙人則曰:‘乃若知本,則存乎心悟,知本焉至矣。
’”蓋在緻知,則以知為體,在知本,則以知為用。
以緻知為宗,則所喫緊者,要在求知;以知本為宗,則所喫緊者,又當明本矣。
肯信此學,直截從止上求竅,本地歸宗。
無端更疊上之,架屋下之屋,則所雲籠内之光,籠外之光,知覺之知,德性之知,與夫或以獨知為良知,或以獨之一字為良知,總屬閑談,俱可暫停高閣。
倘猶未信斯言,則煙波萬頃,滅沒由君,附贅懸疣,疑團正結,真令千佛禁口,七聖皆迷。
豈予末學,區區言語,斯須所能判決。
舊答敬菴有雲:“昔之支離者,不過支離於訓解,今之支離者,乃至支離於心體。
夫支離於訓解,昔賢猶且憂之,而況支離於心體乎?”此語真可為痛傷者也。
(以上《答詹養澹》) 儒者之論學,事事歸實,釋氏之論學,事事歸空。
事事歸實,蓋直從立教開宗,合下見性處便實,直說到無聲無臭、不睹不聞、至隐至微處,亦無往而非實也。
故善所必有,豈可言無?惡所本無,又不待說。
無善,則仁義禮智從何植種?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從何發苗?無善無惡既均,則作善作惡亦等,蓋總之非吾性之固有也。
見性一差,弊蓋至此。
推原其故,以其隻就用上看體,直於知覺運動之中,認其發機之良者,據之以為天命之體。
豈知天之發露,固有人之作用,亦多不然,則何以同一心也。
端緒之危微稍分,而道心人心截然若兩敵者乎?即此而觀,則知知覺運動不可言性,儒者之學斷須本天。
程、朱之論,固自有理之到處者也。
(《答塗清甫》) 纔說知本,便将本涉虛玄;纔說知止,便爾止歸空寂;纔說修身為本,卻又不免守局拘方、生執有。
此學所以悟之難也。
(《答李思忠》) 體則萬物皆備,用則一物當幾。
格物者格其一物,當幾之物也。
鄙人誠有是說,亦因學不明本者,故将格物懸空講之,無有事實,不得已而為之言。
其實合家國天下,通為一身,自是萬物皆備,固無煩於解說。
在家修之家,在國修之國,在天下修之天下,亦自是一物當幾,何所容其拟議雲然者?若有似於言之近工描畫支離,亦恐漸遠本實落舊見解。
此鄙人所以不甚道也。
隻實實落落與他挈出知本為歸宗,知止為入竅,使人随事随物而實止之,實修之,即所雲格緻誠正者,一切并是實事實功,豈不痛快簡易?心無不正,不必更動正的手腳,有不正焉而修之,即止之矣。
意無不誠,不必更動誠的手腳,有不誠焉而修之,即止之矣。
知無不緻,不必更動緻的手腳,有不緻焉而修之,即止之矣。
物無不格,不必更動格的手腳,有不格焉而修之,即止之矣。
是皆所謂格物也,緻知也。
然齊家也,齊其固有之家,治國也,治其固有之國,平天下也,平其固有之天下,非因齊治均平之事至,而後有是家國天下也。
此吾所以謂之體,則萬物皆備也。
然當其齊家也,不可二之國矣,當其治國也,不可二之天下矣。
雖均平治齊之事交至於吾前,而吾所以應之者,其當幾之際,畢竟隻是一物而已。
雖誠正格緻之用屢遷,變動不居,若甚無有典要,而究其當幾之際,吾所以格之者,亦畢竟隻是一物而已。
此吾所以謂之用,則一物當幾也。
格物者,格其一物當幾之物也,可謂理不然乎? 癸亥前,曾因讀《易》,偶有觸於本末始終之序,於時全學未明,知止之法亦所未悟,隻以《易》語強自支撐,謂“安其身,而後動其身,未安,甯可不動。
易其心,而後語其心,未易,甯可不語”。
彷彿十年來,乃近止地。
止地稍固,作用處乃漸見輕省也。
大率同一格物,以知本之旨用之,則一切皆己分事,以應務之心用之,則一切盡人分事。
聖人之知,要從止出,故必定靜安,而後貴其能慮。
後世之學,先從慮上下手,知上充拓,此實本末始終之辨。
(以上《答李汝潛》) 予學三十年矣,自省己躬,絕無有悟。
願從予學者,學予之不悟可也,切不可虛誇,作慕大希高之想也。
(《答友人》) 誰能不用靈明,但用之以向外馳走,則為衆人之任情滅天;用之以反躬歸複,則為君子之立極定命。
由仁義而行者,即是本天路徑,由仁義而襲者,即是本心路徑。
知有良不良,總是一知,決不可以駐腳。
本天而動,則知自良,本知而求良,一切皆慮後事,而知不可雲良矣。
須思命脈隻是一個善,訣竅隻是一個止,如何反反覆覆,必要說歸修身為本,必要揭出修身為本,必悟此,而後止真有入竅,善真有谛當,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