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止修學案

關燈
,無非末者。

    延平曰:“事雖紛纭,還須我處置。

    畢竟宰天宰地宰人宰物,運轉樞機,皆是於我。

    離身之外,無别有本。

    雖天地君親師,亦末也。

    ”  問:“緻知兩字,不但陽明挈之,有宋諸儒,無不以為學之始事。

    先生獨以為必先知止者,何也?”曰:“至小經綸也,須定個主意,豈有歸宿茫然,可望集事之理。

    運斤者操柄,測景者取中,若無知止這一步,真所謂無主意的文章。

    正誠格緻,将一切渙而無統矣。

    更有一說,心有不正,故用正之之功,意有不誠,故用誠之之功,知有不緻,物有不格,故用緻之格之之功。

    今此一時,爾試反觀,覺心尚有不正否?”曰:“無有。

    ”“意有不誠否?”曰:“無有。

    ”“知有不緻,物有不格否?”曰:“此中祇對,曆曆分明,亦似無有不緻不格。

    ”曰:“如此,則學問工夫一時間便為空缺矣。

    ”問者躍然有悟,曰:“允若先生之言,複命歸根,全在一止,格緻誠正,不過就其中缺漏處檢照提撕,使之常歸于止耳。

    ” 必有以信身外之無有家國天下也,而後本體一。

    必有以信修外之無有格緻誠正也,而後工夫一。

    本體一,則精神不至外有滲漏;工夫一,則意念不複他有馳求,而知止矣。

     道性善編 孟子說個入井,又說個孺子入井,又說個乍見入井。

    蓋入井者,事之最可矜憐者也;孺子於人,最無冤親者也;而又得於乍見,是又最不容於打點者也。

    不知不覺發出怵惕恻隐,苦口苦心,隻要形容一個順字。

    蓋不順,則外面的便有打點?飾,不與?面的相為對證矣。

    此正所謂以故言性也,以利為本也,以見非如此不容打點,則情之所發,便未必能順,豈可便道情善?故信得性,而後學有歸宿。

    若以為道情善,直於情上歸宗,則有恻隐者,亦容有不恻隐者矣,有羞惡者,亦容有不羞惡者矣。

    善不善雜出,教人如何駐腳! 性有定體,故言性者無不是體;情意知能有定用,故言情意知能者無不是用。

    惟心為不然,以心統性情者也。

    故程子曰:“心一也。

    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

    指體而言者,孰為之體?性其體也。

    指用而言者,孰為之用?情意知能其用也。

    ”虞廷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豈有二心?此亦所謂指用而言者也。

    孔子“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心豈有出入?此亦所謂指用而言者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

    ”此則所謂指體而言者也,而用在其中矣。

    他章之言仁,必以屬性,惟此章之言仁,直以屬心。

    求放心,人隻漫說,畢竟向何方求?前念不管後念,後念不續前念,陽明先生為轉一語甚好,曰:“學問之道,無他求,仁而已矣。

    ”亦是見得放之不可為方所也,求之無可為依據也,惟仁可求。

    惟仁可求者,則性之有常善也。

    所謂“夫道一而已矣”。

    不就一上認取,何處歸宗! 性者生之理也,知生之為性,而不知所以生者,非知性者也。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謂兩儀外别有太極,固不可,指兩儀而即謂之太極,亦未可。

    故《中庸》隻說隐微,隻說未發,隻說不可睹聞。

    大率顯見睹聞,皆所謂發也,正告子之所謂生者也。

    凡有知覺運動者,孰非生乎?若不失其生之由,而惟據其之所可見,則知禮知義者,固知覺也,而知食知色,亦知覺也,以至于知有食色,而不知有禮義,亦知覺也。

    同一知覺,同一運動,可雲何者非生生?既是同,可雲何者非性?噫!孟子之不以生之謂性,則知孟子之以利求,故而必求其善之所自來矣。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孟子認定了性善,故情可以為善。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認定了情善,故才無不善。

    隻怕人不信得性善,無地歸宗,故又以知能之良者表之。

    知能之良者,則正所謂情之可以為善者也,才之無有不善者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孰為之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又孰為之也?故曰:“親親,仁也”,即所謂“恻隐之心,仁之端”者是也。

    性中若無仁,孩提之童如何知愛親?“敬長,義也”,即所謂“羞惡之心,義之端”者是也。

    性中若無義,孩提之童如何知敬長?達之一字,義尤明白,隻是一個順,所謂“火然泉達,充之足以保四海”者是也。

    然充者,非是尋取既往之怵惕恻隐來充;達者,不是尋取孩提之愛敬來達。

    信其性之本善,而知所歸宗,達其性之本善,而知能之用,莫非良矣。

     知本同參 興古疑問 溫陵王任重尹卿着 視聽言動四字,雖若有形之實迹,而勿之一字,則實動而未形之真心也。

    故體認得真,視聽言動之非禮,即在不睹不聞中,而勿之一念,即戒慎恐懼之心也。

    未發之前,以理言之,則為有,以象言之,則為無。

    所雲看者,亦於其中而默探其理之何似耳,豈真以象求哉!吾嘗於靜中以一真惺惺者,而默與之會。

    久之若見其中之盎然,而無所間隔者焉。

    若見其中之肅然,而無所偏倚者焉。

    又若見其中特然,而無所依随者焉。

    又若見其中之瑩然,而無所遮蔽者焉。

    即其盎然者,看作寬裕溫柔之氣象可乎?即其肅然者,看作齋莊中正之氣象可乎?即其特然者,看作發強剛毅之氣象可乎?即其瑩然者,看作文理密察之氣象可乎?此亦心靈與性真默會,若見其似則然耳,而豈實有氣象之可見耶? 本一也,為君在君,為臣在臣,為父在父,為子在子,與國人交在交國人,若是其無定方也。

    然為君為臣此身,為父為子此身,與國人交此身,實非有二身也。

    何嘗無定分乎?故善一也,君曰止仁,臣曰止敬,子曰止孝,父曰止慈,與國人交曰止信,若是其無定名也。

    然仁孝吾身之善,敬慈吾身之善,信亦吾身之善,實非有他善也。

    何嘗無定體乎?所以歸本之學,随所處而地異,地異而修同;随所遇而時異,時異而止同。

    雖日錯綜于人倫事物之交,亦日歸宿于根元命脈之處。

    歸宿處雖妙入無聲無臭之微,錯綜處實曲盡至頤至動之變。

    可見修法原非粗,不待兼止言而後知;止法原非空寂,不待兼修言而後知。

    此經世之實學,而盡性至命之正宗也。

     知本同參 崇聞錄 樂安陳緻和永甯着 問:“乍見孺子入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此良知也。

    擴而充之,足以保四海,緻良知也。

    如何不以緻良知為是?”曰:“擴充之說,原從性根上擴充。

    若見入井而有恻隐之心,孟子所謂仁之端倪,張子所謂天理發見。

    自然之苗裔,必欲從端倪上、苗裔上擴充,充不去矣。

    ”曰:“何為充不去?”曰:“事物之感於我者何常,而善端之發見於感應者非一。

    乍見孺子入井,勃然恻隐,良矣,是心之發,石火電光,一過即化,豈複留滞記憶以為後來張本耶?繼此而有王公高軒之過,恭敬之心生矣,當是時非可哀也,豈容複擴充恻隐以待此大賓耶?已而王公以蹴之食加我,羞惡之心生矣,當是時亦非可哀也,豈容複擴充恻隐以應此可羞之感耶?藉令見聾瞽,吾哀其不成人,見孤獨,吾哀其無告,雖與入井之哀同一機括,畢竟是随感而見,前念後念,不相照應,豈嘗思曰‘吾前日哀入井矣,今當擴充入井之哀以哀此輩’耶?必擴充入井之哀,而後能哀後來之可哀,勞甚矣!狹亦甚矣!性體發用,不如是矣!” 四端之發,固自有性根在也。

    吾養吾性,随在皆至善之流行矣。

    曰:“然則性何如而養乎?”曰:“孟子道性善,指天命之體言也。

    天命之性,無聲無臭,從何處下手?隻用得一個養字,即止至善之止字,即成性存存之存字是也。

    養而無害,順性而動,達之天下,見可哀而恻隐,見可恥而羞惡,見長上而恭敬,見賢否而是是非非,毫發不爽。

    所謂從止發慮,無往而非不慮之良知矣。

    良知上豈容更加擴充?加擴充,便是慮而後知,知非良矣。

    ”  天地人物,原是一個主腦生來,原是一體而分,故曰:“天地人物皆己也。

    ”人己如何分析得?是故立不獨立。

    與人俱立,達不獨達,與人皆達,視人猶己,視己猶人,渾然一個仁體,程子所謂“認得為己,何所不至”是也。

    若曰:“己立己達後,方能了得天地萬物。

    吾未立何暇立人?吾未達何暇達人?”即此便是自私自利,隔藩籬而分爾我,與天地萬物間隔不相關接,便不仁矣。

    所謂“若不為己,自與己不相幹”是也。

     默識,正識認之識。

    仲弓問仁,夫子告之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義備矣!又必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本無賓,本無祭,如見如承者,何事?子張問行,夫子告之以“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其可行矣!又必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

    ”無言無行,忠信笃敬亦何有?此正所謂“默而識之”的消息也,“止於至善”之脈絡也。

    學問有這一步,纔入微,纔知本,纔上達天德。

    陽明先生見山中一老叟,自雲做“言忠信行笃敬”工夫三十九年。

    此其人亦可尚矣,隻此默識一步,未之知耳。

     問緻中和緻字,曰:“天命之性,不可睹聞,此喜怒哀樂之所以為根者也。

    本目未發,渾然至善,故謂之‘中’。

    君子於此乎戒慎恐懼工夫,都從性根上用,是曰‘緻中’。

    喜怒哀樂發皆中節,此順性而動,其流行恰當主腦,适相吻合而無所乖戾,故謂之‘和’。

    君子亦順性之自然,率之而已矣,率之則道在矣,是曰‘緻和’。

    緻字須如此看,若從念上與事為上去緻,恐去天命之性尚遠。

    ” 心者性之發靈,是活物,是用神。

    帝王用之以保民,桀、纣用之以縱欲,宿儒用之以博聞強記,舉子用之以弄巧趨新,儀、秦用之以縱橫捭阖,仙家用之呼吸長生,佛氏用之灰心槁性,農工醫蔔各有所用。

    《大學》教人收攝此心,歸止至善,亦臨亦保,如見如承,直用他歸根複命,庶源潔而流自清,根深而葉自茂,德無不明,民無不親,天德王道,一以貫之,此複性之宗。

      知本同參 井天萃測 南海韋憲文純顯着 泉翁雲:“物至而後義生,義生而後知有所措。

    夫知有所措而後格之,則未履其物,不必豫格之也。

    ”與吾師“所格隻當機之物”頗合。

     俗儒求知于外者也,文成求知於内者也,學不同而所主同於知也。

    見羅先生之學,攝知歸止,故其言曰:“用知以入止,則所雲知者,原是止之用神;主知以求緻,則所雲緻者,恐非善之歸宿。

    是以止自淺而入深,則有定靜安慮之異;修由内而及外,則有格緻誠正修齊治平之分。

    ” 意為心之運用,則統之於心,尚未發之於情。

    緒山謂“知為意之體”者,亦謂意為已發,故不得不以知為體,所以未妥。

     唐仁卿信石經《大學》,謂“置知止能得於格物之前”,似乎先深而後淺,殆不知聖學之止為入竅,修為工夫也。

    謂“儒者學問思辨之功,無所容於八目之内”,殆不知止惟一法,修有多方,萬物皆備,格其當機之旨也。

    謂“物有本末一條,次緻知在格物之下”,以釋格物,殆不知此條教人以知止之法,是混止而為修也。

      近代之流弊,既專於知覺上用功,而不知以知歸止。

    仁卿之矯偏,又專於法象上安命,而不知以止求修。

    此學未嘗不貴虛,未嘗不貴寂,隻以修身為本,一切皆為實體。

    未嘗不緻知,未嘗不格物,隻以修身為本,一切皆為實功。

      知本不言内外,自是内外合一之體,知止不言動靜,自有動靜合一之妙。

    談止修之法,以為異說之防,莫過於此。

     知本同參 日新蠡測 楚雄朱萬元汝桓着 善一而已,有自主宰言者,有自流行言者。

    緝熙敬止,所謂善之主宰,止之歸宿;而仁敬孝慈信,則善之流行,止之應感者也。

    道有旨歸,原不向逐事精察,學有要領,亦隻在一處歸宗。

    此孔門之止修博約,正一貫之真傳也。

     聖人常止,賢人知止,果在一點靈光力乎?抑在未發之中下手乎?戒懼必於不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