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粵閩王門學案

關燈
食,鮮能知味也’。

    食能知味,行能知步,瞬能知存,息能知養,為子知孝,為臣知忠,至於知化,知天,一也。

    ” 儒學不明,其障有五:有文字之障,有事業之障,有聲華之障,有格式之障,有道義之障。

    五障有一,自蔽真體,若至寶埋地,誰知拾之?間為異學竊柄,誰複顧之?曰:“五者皆理所有,曷謂障?”曰:“惟其滞有,故障。

    ”  良知自存自照,渾無方體,無涯限,若個良知,亦是障。

     或問:“聖可學與?”曰:“可。

    ”或問:“聖不可學與?”曰:“不可。

    ”“然則何以自戾乎?”曰:“學其可學,斯可學已,學其不可學,斯不可學已。

    ”“胡謂可?”曰:“求盡吾心而已矣。

    ”“胡謂不可?”曰:“求全其才而已矣。

    ”“夫求盡吾心者,懲吾忿,窒吾欲,遷吾善,改吾過,窮吾之神,知吾之化,自有而自為之,夫誰謂不能?求諸易者也。

    求全其才者,天有所短,地有所長,智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九官弗兼其能,堯、舜其猶有病,求諸難者也。

    舍難就易,可謂善學也已。

    ” 大遊問:“治世以何為緊要?”曰:“隻有這件緊要,世人事事緊要,隻為這件不緊要。

    ”曰:“法度亦莫可廢。

    ”曰:“徒善徒法,有明訓矣。

    然善無定善,以不戾本然為善,法無定法,以遂善成物為法。

    ”  王道即是天德,即是眼前學問,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一言盡矣。

    自其廓然,名曰“天德”,自其順應,名曰“王道”,非有甚高難行之事。

    《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作是作意為之,非廓然順應者也。

    無作無偏,是無意必将迎之私,用舍舉措自得其宜,此其性情用功,豈人不能也?不為耳。

    後世将王道比作天上事看,講來做去,務求高出,反緻着善着法與此相背,如何做得三代時事?  問:“理欲不明。

    ”曰:“賊是人做的,人是天生的。

    ”未達。

    曰:“自不欺心,有甚欲不明?自不違天,有甚理不明?” 無染則本體自淨,無着則應用自通,故經綸大經,立大本,知化育,隻在夫焉有所倚,一倚便不能。

     子思戒慎恐懼工夫,聖人隻道個敬。

    顔子非禮勿視聽言動,於《乾卦》隻道個閑。

    《禮經》正目而視之,無他見,傾耳而聽之,無他聞。

    在成湯曰:“顧諟而已。

    ”顧諟隻是一照,隻是良知常在,其功一也。

    而照尤易曉,一照體用為一,無内外,無動靜,無久近,始學下手,此照也。

    通乎晝夜,知性知天,此照也。

    問:“顧諟何如緝熙?”曰:“顧諟亦即緝熙,但顧諟照則明,照上着力;緝熙自明自照,無二無息,已得其本然者也。

    故曰‘反觀内照’,曰‘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 所向有物,即為物縛,所存有善,即為善累。

     不言而信,信是何物?不動而敬,敬見何處?吾心之本體,即是誠,即是忠信,即是一。

    此體常存,便是主一,便是思誠。

    學不明,世儒隻在可見可聞、有思有為上尋學,舍之,便昏愦無用力處。

      問“讀書之法”。

    曰:“程子謂‘求經義皆栽培之意’,栽培必先有根,以根為主,既栽既培,自有生生之意。

    是讀書時優遊諷詠,得書之益,不讀時體貼充養,尤得書之益也。

    今人讀書,以書為主,心為奴隸,敝精務博,反為心害,釋卷則茫然,均為亡羊,皆非栽培之意也。

    ” 學未知頭腦,不是認賊作子,便是指玉為石。

     後儒紛妢理氣之辨,為理無不正,而氣有不正,不知以其條理謂之理,以其運用謂之氣,非可離而二也。

     文章性與天道,乃形而上下之意,非有彼此,非有先後淺深也。

    但未悟者見其文章而已,悟了莫非性也,莫非天也,更無差别。

     以心安心,即不安,有心可安,亦不安。

      客有問“知識不足,故其心未明者”。

    先生曰:“去其知識則明矣。

    ” 子夏笃信聖人,不如漆雕開之求自信。

    冉有說夫子之道,不如顔子於言無不說。

     問“學須博求,乃能有見”。

    曰:“見個甚麼?”曰:“見道。

    ”曰:“見道如見天,或隔一紗,或隔一紙,或隔一壁,或隔一垣,明暗不同,其蔽一也。

    欲見,須是闢開垣壁,徹了紗紙,便自見,何須博求?博求正為未闢未徹耳。

    舍此而言博求,是記醜而博者也,非聖賢之學。

    ” 問“喜怒哀樂未發氣象”。

    曰:“未發謂中,中節為和,一齊見在,分析不得。

    若以時地分得開,便是體用二源,形影為二物。

    蓋和非順适人意之謂,不戾本體之謂也。

    ”  過出無心,聖賢不免,後人看得太重,反生文過遂非之惡。

    曾子易箦,古今稱美,然易時是,則用時非,非過乎?殛鲧為是,則任鲧為非,非過乎? 或問“學莫先義利之辨”。

    曰:“古之所謂義與利者,不可見也,不可聞也。

    子之所謂義與利者,可見耳,可聞耳。

    夫自可見可聞而辨之,則其所是者似是也。

    非天下之似是也,其所非者似非也,非天下之真非也。

    是故捧檄而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