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粵閩王門學案
關燈
小
中
大
化也。
譬之於水,釋氏為橫流之水,吾儒為原泉,混混不舍晝夜之水也。
又其所疑者,在無善無惡之一言。
考之《傳習錄》,因先生去花間草,陽明言:“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
”蓋言靜無善無惡,不言理為無善無惡,理即是善也。
猶程子言“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周子“太極而加之無極”耳。
獨《天泉證道記》有“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意之動”之語。
夫心之體即理也,心體無間於動靜,若心體無善無惡,則理是無善無惡,陽明不當但指其靜時言之矣。
釋氏言無善無惡,正言無理也。
善惡之名,從理而立耳,既已有理,惡得言無善無惡乎?就先生去草之言證之,則知天泉之言,未必出自陽明也。
二疑既釋,而猶曰陽明類於禅學,此無與於學問之事,甯容與之辨乎! 語錄 《語》雲:“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何是聞道?由知德者鮮矣。
如何是知德?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
如何是見大意?於此省悟一分,是入頭學問,省悟十分,是到頭學問,卻去閑理會,何益! 文王於庶獄庶慎罔敢知,知者何事?孩提不學而知,知從何來?此可以見聖學矣。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忘軀求道之意,後人不省,指為仗節死義之事,則疏矣。
治亂興亡,是豈人人所遭者哉!惟其重生則有欲,舍生則無欲,重生是養口體者也,成仁取義,是養大體者也。
道本家常茶飯,無甚奇異,好奇趨異,反失之。
故賢知過求,愚不肖不知求,此道所以不明不行也。
聖人揭個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正是平平淡淡,日用常事,然能常知,則心常在常明,久而純,即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皆自目前精去,非别有神通可歆慕者。
世人好怪,忽近就遠,舍易求難,故君子之道鮮矣。
孟子隻說是心足以王,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失赤子之心。
此之謂失其本心,此乃天地易簡之理,古今傳受之要,加一些是世儒,減一些是異學。
後儒謂:“釋空老無為,異。
”非也。
二氏之蔽,在遺倫,不在虛無。
着空淪無,二氏且以為非,以是罪之,故弗服也。
聖人亦曰“虛明”,曰“以虛受人”,亦曰“無極”,曰“無聲無臭”,雖至玄渺,不外彜倫日用,即聖學也,安可以虛無二字歸之二氏。
以是歸之二氏,則必落形器,守方隅,泥文義,此聖學所以不明也。
要知此理,人人可為,資質無有不可者,但不肯耳;精力無不足者,隻有漏耳;本體無有不見在者,隻自蔽耳。
於此破,信及真可,一立便起,一得永得。
高明博厚悠遠,吾心之體本如是也。
有欲則昏下,則淺狹,則局促耳。
試於心平氣和,以忿生欲發之時觀之,自可見心平氣和,萬境皆春。
忿生欲發,一物難容,此能覆載與不能之驗也。
問:“緻中和,如何位得天地?育得萬物?”曰:“識得天地萬物,便見位育。
”曰:“天地萬物亦有不識乎?”曰:“人之所見,已隔形氣,天地自天地,萬物自萬物,故每每有此疑。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有形屬地,無形屬天,統言之曰‘天地’,分之曰‘萬物’。
今除了山川土石,何者為地?除了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寒暑,何者為天?除了吾心之靈,惡知天地?惡有萬物?故天由心明,地由心察,物由心造,五倫本乎一身,庶徵應乎五事,故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槳莫大焉。
’曰:‘能盡其性,則能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 直甫問:“虛無乃老、釋之非,先生謂吾儒亦然,終未安。
”曰:“虛者太虛也,太虛原無一物,是虛無也。
天下萬物萬事,豈能有外太虛者乎?生生化化,皆從此出。
為人子能虛以事親則孝,為人臣能虛以事君則忠,若實之以慕少艾,私妻子,懷寵計利,則不能矣。
”曰:“老、釋之虛,虛而虛,吾儒之虛,虛而實,亦有辨。
”曰:“如子之言,是亦虛矣。
何謂不然!且虛而虛、虛而實之言亦未明。
須知離乎人倫物理而虛無者,二氏之謬也。
不離人倫日用而虛無者,吾儒之學也。
” 問:“古聖彙出,後來成仙成佛者多,成聖者寡,何也?”曰:“此在教與學異也。
五三之世,執中建極,教簡而學專,故人人君子。
後世,中極之義不明,孔子申一貫之旨,一以上非顔不聞,一以下遂分兩截,尚謂且學貫,未可學一,其支離不經亦甚矣。
學者見為繁艱,皆委心不能,雖周、程倡可學之要,再傳複晦。
既不得其門而入,而辭章功利之習,又從而薰爍之,奈何有成?若佛以見性,仙以超昇,學之者直欲作佛,必求超昇,件件放下,其道雖偏,其教簡徑,其學精專,以此成就者衆。
今知其然,盡洗世陋,直以易簡為學,以聖人為歸,然而不成,未之有也。
” 問:“聖愚一緻,始終本末,同條共貫處,何如?”曰:“孔子無言之教,至精者也。
百姓日用飲食,至粗者也。
然無言,此虛明也;日用飲食,此虛明也,故曰‘人莫不飲
譬之於水,釋氏為橫流之水,吾儒為原泉,混混不舍晝夜之水也。
又其所疑者,在無善無惡之一言。
考之《傳習錄》,因先生去花間草,陽明言:“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
”蓋言靜無善無惡,不言理為無善無惡,理即是善也。
猶程子言“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周子“太極而加之無極”耳。
獨《天泉證道記》有“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意之動”之語。
夫心之體即理也,心體無間於動靜,若心體無善無惡,則理是無善無惡,陽明不當但指其靜時言之矣。
釋氏言無善無惡,正言無理也。
善惡之名,從理而立耳,既已有理,惡得言無善無惡乎?就先生去草之言證之,則知天泉之言,未必出自陽明也。
二疑既釋,而猶曰陽明類於禅學,此無與於學問之事,甯容與之辨乎! 語錄 《語》雲:“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何是聞道?由知德者鮮矣。
如何是知德?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
如何是見大意?於此省悟一分,是入頭學問,省悟十分,是到頭學問,卻去閑理會,何益! 文王於庶獄庶慎罔敢知,知者何事?孩提不學而知,知從何來?此可以見聖學矣。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忘軀求道之意,後人不省,指為仗節死義之事,則疏矣。
治亂興亡,是豈人人所遭者哉!惟其重生則有欲,舍生則無欲,重生是養口體者也,成仁取義,是養大體者也。
道本家常茶飯,無甚奇異,好奇趨異,反失之。
故賢知過求,愚不肖不知求,此道所以不明不行也。
聖人揭個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正是平平淡淡,日用常事,然能常知,則心常在常明,久而純,即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皆自目前精去,非别有神通可歆慕者。
世人好怪,忽近就遠,舍易求難,故君子之道鮮矣。
孟子隻說是心足以王,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失赤子之心。
此之謂失其本心,此乃天地易簡之理,古今傳受之要,加一些是世儒,減一些是異學。
後儒謂:“釋空老無為,異。
”非也。
二氏之蔽,在遺倫,不在虛無。
着空淪無,二氏且以為非,以是罪之,故弗服也。
聖人亦曰“虛明”,曰“以虛受人”,亦曰“無極”,曰“無聲無臭”,雖至玄渺,不外彜倫日用,即聖學也,安可以虛無二字歸之二氏。
以是歸之二氏,則必落形器,守方隅,泥文義,此聖學所以不明也。
要知此理,人人可為,資質無有不可者,但不肯耳;精力無不足者,隻有漏耳;本體無有不見在者,隻自蔽耳。
於此破,信及真可,一立便起,一得永得。
高明博厚悠遠,吾心之體本如是也。
有欲則昏下,則淺狹,則局促耳。
試於心平氣和,以忿生欲發之時觀之,自可見心平氣和,萬境皆春。
忿生欲發,一物難容,此能覆載與不能之驗也。
問:“緻中和,如何位得天地?育得萬物?”曰:“識得天地萬物,便見位育。
”曰:“天地萬物亦有不識乎?”曰:“人之所見,已隔形氣,天地自天地,萬物自萬物,故每每有此疑。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有形屬地,無形屬天,統言之曰‘天地’,分之曰‘萬物’。
今除了山川土石,何者為地?除了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寒暑,何者為天?除了吾心之靈,惡知天地?惡有萬物?故天由心明,地由心察,物由心造,五倫本乎一身,庶徵應乎五事,故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槳莫大焉。
’曰:‘能盡其性,則能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 直甫問:“虛無乃老、釋之非,先生謂吾儒亦然,終未安。
”曰:“虛者太虛也,太虛原無一物,是虛無也。
天下萬物萬事,豈能有外太虛者乎?生生化化,皆從此出。
為人子能虛以事親則孝,為人臣能虛以事君則忠,若實之以慕少艾,私妻子,懷寵計利,則不能矣。
”曰:“老、釋之虛,虛而虛,吾儒之虛,虛而實,亦有辨。
”曰:“如子之言,是亦虛矣。
何謂不然!且虛而虛、虛而實之言亦未明。
須知離乎人倫物理而虛無者,二氏之謬也。
不離人倫日用而虛無者,吾儒之學也。
” 問:“古聖彙出,後來成仙成佛者多,成聖者寡,何也?”曰:“此在教與學異也。
五三之世,執中建極,教簡而學專,故人人君子。
後世,中極之義不明,孔子申一貫之旨,一以上非顔不聞,一以下遂分兩截,尚謂且學貫,未可學一,其支離不經亦甚矣。
學者見為繁艱,皆委心不能,雖周、程倡可學之要,再傳複晦。
既不得其門而入,而辭章功利之習,又從而薰爍之,奈何有成?若佛以見性,仙以超昇,學之者直欲作佛,必求超昇,件件放下,其道雖偏,其教簡徑,其學精專,以此成就者衆。
今知其然,盡洗世陋,直以易簡為學,以聖人為歸,然而不成,未之有也。
” 問:“聖愚一緻,始終本末,同條共貫處,何如?”曰:“孔子無言之教,至精者也。
百姓日用飲食,至粗者也。
然無言,此虛明也;日用飲食,此虛明也,故曰‘人莫不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