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粵閩王門學案
關燈
小
中
大
前言
嶺、海之士,學於文成者,自方西樵始。
及文成開府贛州,從學者甚衆。
文成言:“潮在南海之涯,一郡耳。
一郡之中,有薛氏之兄弟子姪,既足盛矣,而又有楊氏之昆季。
其餘聰明特達,毅然任道之器,以數十。
”乃今之着者,唯薛氏學耳。
西樵名獻夫,字叔賢。
弱冠舉進士。
為吏部主事,遷員外郎。
陽明起自谪所,為主事,官階亞於西樵。
一日與語,西樵有當於心,即進拜稱弟子。
未幾引疾歸。
将十餘年,而大禮議起,西樵自家上疏,請追崇興獻帝後。
召入,擢侍講學士,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複引疾歸。
起兼武英殿大學士,未幾請歸。
歸十餘年卒。
贈太保,谥文襄。
薛尚賢以學行着於鄉,中離自虔歸,述其所聞於陽明者,尚賢說之,遂禀學焉。
後官國子助教。
楊骥字仕德。
初從甘泉遊,卒業於陽明。
陽明方征橫水,謂之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未幾卒。
甘泉謂其是内非外,失本體之自然,為文哀之。
(《皇明書》言志墓,非也) 楊仕鳴與兄同學,初錄所聞,備載陽明之語,陽明以為不得其意。
其後直書己意,所得反印可之。
仕鳴言:“日用講求功夫,隻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擴充以盡其本體,不可遷就氣習,以趨時好。
”又謂東廓曰:“公往治舉子業,竭其才否?”東廓曰:“然。
”曰:“今緻良知,亦竭其才否?”東廓曰:“未能也。
”曰:“微竭才,曷克見卓爾?竭才二字,希顔之的也。
”東廓每舉斯語以告學者,亦未幾卒。
梁焯字日孚,南海人。
登進士第。
官至職方主事,以谏南巡被杖。
武宗畜外國人為駕下人,日孚以法繩之,不少貸。
日孚嘗過贛,從陽明學,辨問居敬窮理,悚然有悟。
同門冀闇齋死诏獄,日孚棺歛之。
鄭一初字朝朔,揭陽人。
弘治乙醜進士。
居紫陌山,閉門習靜,召為禦史。
陽明在吏部,因陳世傑請受學。
聞其說,以為昔多岐而今大道也。
時朝朔已病,人勸其緩學,曰:“夕死可矣。
”卒於浙。
閩中自子莘以外無着者焉。
明衡字子莘,莆人也。
父思聰,死宸濠之亂。
子莘立志勇猛,與鄭善夫為古文。
陽明曰:“草木之花千葉者無實,其花繁者其實鮮。
”嘉靖三年,以禦史谏上隆興國而薄昭聖為非禮,下獄削籍歸。
行人薛中離先生侃 薛侃字尚謙,号中離,廣東揭陽人。
舉正德十二年進士。
疏乞歸養。
從學王文成於贛,四年而後歸。
十六年授行人。
丁母憂。
服阕入京,聞文成訃。
會同門南野諸子為位而哭。
使山東,谒孔、孟廟,刻《杏壇講授儀》。
尋陞司正。
張孚敬方用程篁墩舊議,改孔廟從祀。
先生請增祀象山、白沙,允祀象山。
莊敬太子薨,嗣位久虛,先生私草一疏,引祖制,請於親藩中擇其親而賢者,迎取一人入京為守城王,以俟東宮生長,出封大國。
初以示光祿卿黃宗明,宗明勸弗上。
已示其同年太常卿彭澤。
澤傾險人也。
時張孚敬、夏言交惡,澤方附孚敬,欲借此以中言,即袖其疏,私於孚敬曰:“儲事上所諱言,而侃與言同年,若指侃疏為言所為,則罪不可解矣。
”孚敬以為然。
先錄其稿,進之於上曰:“言與侃之謀如此,姑勿發以待其疏入。
”澤於是語先生曰:“張少傅見公疏甚喜,可亟上。
”先生遂上。
上大怒,逮至午門,會官鞫其主使,先生不服。
澤微詞諷之,使連染於言。
先生瞋目視澤曰:“汝謂張少傅有意餘言,趣我上之,於言何與?”都禦史汪鋐,黨孚敬,攘臂謂言實使之。
言拍案大罵,幾欲毆鋐,遂罷訊。
上複命武定侯郭勳、大學士翟銮、司禮監官及九卿科道錦衣衛官用刑重鞫,先生曰:“以皇上之明,猶為彭所欺,況愚昧如侃者乎?”上乃出孚敬二密疏以示群臣,斥其冒嫉,緻仕去。
澤遣戍。
先生納贖為民。
行至潞河,遇聖壽節,參議項喬行禮舟中,有報喬者曰:“小舟有服民服,而具香案叩首者,不知何等人也。
”喬曰:“此必薛中離。
”訪之果然。
先生歸田,從遊者百餘人。
十五年遠遊江、浙,會念菴於青原書院。
已入羅浮,講學於永福寺,二十四年始還家。
門人記所聞曰《研幾錄》。
周海門《聖學宗傳》雲:“先生釋歸,南過會稽,見陽明。
陽明曰:‘當是時吾子如何?’先生曰:‘侃惟一良知而已,然無物也。
’陽明首肯之。
”按先生釋歸在十年,陽明之卒在七年,安得歸而複見之也?世疑陽明先生之學類禅者三,曰廢書,曰背考亭,曰涉虛。
先生一一辨之。
然皆不足辨也,此淺於疑陽明者也。
深於疑陽明者,以為理在天地萬物,吾亦萬物中之一物,不得私理為己有。
陽明以理在乎心,是遺棄天地萬物,與釋氏識心無寸土之言相似。
不知陽明之理在乎心者,以天地萬物之理具於一心,循此一心,即是循乎天地萬物,若以理在天地萬物而循之,是道能弘人,非人能弘道也。
釋氏之所謂心,以無心為心,天地萬物之變化,皆吾心之變
及文成開府贛州,從學者甚衆。
文成言:“潮在南海之涯,一郡耳。
一郡之中,有薛氏之兄弟子姪,既足盛矣,而又有楊氏之昆季。
其餘聰明特達,毅然任道之器,以數十。
”乃今之着者,唯薛氏學耳。
西樵名獻夫,字叔賢。
弱冠舉進士。
為吏部主事,遷員外郎。
陽明起自谪所,為主事,官階亞於西樵。
一日與語,西樵有當於心,即進拜稱弟子。
未幾引疾歸。
将十餘年,而大禮議起,西樵自家上疏,請追崇興獻帝後。
召入,擢侍講學士,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複引疾歸。
起兼武英殿大學士,未幾請歸。
歸十餘年卒。
贈太保,谥文襄。
薛尚賢以學行着於鄉,中離自虔歸,述其所聞於陽明者,尚賢說之,遂禀學焉。
後官國子助教。
楊骥字仕德。
初從甘泉遊,卒業於陽明。
陽明方征橫水,謂之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未幾卒。
甘泉謂其是内非外,失本體之自然,為文哀之。
(《皇明書》言志墓,非也) 楊仕鳴與兄同學,初錄所聞,備載陽明之語,陽明以為不得其意。
其後直書己意,所得反印可之。
仕鳴言:“日用講求功夫,隻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擴充以盡其本體,不可遷就氣習,以趨時好。
”又謂東廓曰:“公往治舉子業,竭其才否?”東廓曰:“然。
”曰:“今緻良知,亦竭其才否?”東廓曰:“未能也。
”曰:“微竭才,曷克見卓爾?竭才二字,希顔之的也。
”東廓每舉斯語以告學者,亦未幾卒。
梁焯字日孚,南海人。
登進士第。
官至職方主事,以谏南巡被杖。
武宗畜外國人為駕下人,日孚以法繩之,不少貸。
日孚嘗過贛,從陽明學,辨問居敬窮理,悚然有悟。
同門冀闇齋死诏獄,日孚棺歛之。
鄭一初字朝朔,揭陽人。
弘治乙醜進士。
居紫陌山,閉門習靜,召為禦史。
陽明在吏部,因陳世傑請受學。
聞其說,以為昔多岐而今大道也。
時朝朔已病,人勸其緩學,曰:“夕死可矣。
”卒於浙。
閩中自子莘以外無着者焉。
明衡字子莘,莆人也。
父思聰,死宸濠之亂。
子莘立志勇猛,與鄭善夫為古文。
陽明曰:“草木之花千葉者無實,其花繁者其實鮮。
”嘉靖三年,以禦史谏上隆興國而薄昭聖為非禮,下獄削籍歸。
行人薛中離先生侃 薛侃字尚謙,号中離,廣東揭陽人。
舉正德十二年進士。
疏乞歸養。
從學王文成於贛,四年而後歸。
十六年授行人。
丁母憂。
服阕入京,聞文成訃。
會同門南野諸子為位而哭。
使山東,谒孔、孟廟,刻《杏壇講授儀》。
尋陞司正。
張孚敬方用程篁墩舊議,改孔廟從祀。
先生請增祀象山、白沙,允祀象山。
莊敬太子薨,嗣位久虛,先生私草一疏,引祖制,請於親藩中擇其親而賢者,迎取一人入京為守城王,以俟東宮生長,出封大國。
初以示光祿卿黃宗明,宗明勸弗上。
已示其同年太常卿彭澤。
澤傾險人也。
時張孚敬、夏言交惡,澤方附孚敬,欲借此以中言,即袖其疏,私於孚敬曰:“儲事上所諱言,而侃與言同年,若指侃疏為言所為,則罪不可解矣。
”孚敬以為然。
先錄其稿,進之於上曰:“言與侃之謀如此,姑勿發以待其疏入。
”澤於是語先生曰:“張少傅見公疏甚喜,可亟上。
”先生遂上。
上大怒,逮至午門,會官鞫其主使,先生不服。
澤微詞諷之,使連染於言。
先生瞋目視澤曰:“汝謂張少傅有意餘言,趣我上之,於言何與?”都禦史汪鋐,黨孚敬,攘臂謂言實使之。
言拍案大罵,幾欲毆鋐,遂罷訊。
上複命武定侯郭勳、大學士翟銮、司禮監官及九卿科道錦衣衛官用刑重鞫,先生曰:“以皇上之明,猶為彭所欺,況愚昧如侃者乎?”上乃出孚敬二密疏以示群臣,斥其冒嫉,緻仕去。
澤遣戍。
先生納贖為民。
行至潞河,遇聖壽節,參議項喬行禮舟中,有報喬者曰:“小舟有服民服,而具香案叩首者,不知何等人也。
”喬曰:“此必薛中離。
”訪之果然。
先生歸田,從遊者百餘人。
十五年遠遊江、浙,會念菴於青原書院。
已入羅浮,講學於永福寺,二十四年始還家。
門人記所聞曰《研幾錄》。
周海門《聖學宗傳》雲:“先生釋歸,南過會稽,見陽明。
陽明曰:‘當是時吾子如何?’先生曰:‘侃惟一良知而已,然無物也。
’陽明首肯之。
”按先生釋歸在十年,陽明之卒在七年,安得歸而複見之也?世疑陽明先生之學類禅者三,曰廢書,曰背考亭,曰涉虛。
先生一一辨之。
然皆不足辨也,此淺於疑陽明者也。
深於疑陽明者,以為理在天地萬物,吾亦萬物中之一物,不得私理為己有。
陽明以理在乎心,是遺棄天地萬物,與釋氏識心無寸土之言相似。
不知陽明之理在乎心者,以天地萬物之理具於一心,循此一心,即是循乎天地萬物,若以理在天地萬物而循之,是道能弘人,非人能弘道也。
釋氏之所謂心,以無心為心,天地萬物之變化,皆吾心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