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楚中王門學案

關燈
到得真默處,即識之矣。

    蓋氣一分殊,即分殊約歸動靜之間,便是本體。

    先儒卻以美惡不齊為氣質,性是理,理無不善,是氣質外别尋理矣。

     言忠信,便該了靈明,言靈明,豈能該得忠信?今人喜說靈明,把忠信隻當死殺格子。

    忠信是甚麼?譬之水,無絲毫泥滓,十分澄澈,便喚做忠信。

    世間伶俐的人,卻将泥滓的水,一切認作靈明。

     《六經》具在,何嘗言有個氣,又有個理?凡言命、言道、言誠、言太極、言仁,皆是指氣而言。

    宇宙渾是一塊氣,氣自於穆,自妄,自中正純粹精,自生生不息,謂之命,謂之道,謂之誠,謂之太極,總是這一個神理,隻就自心體認便見。

    心是氣,生生之心,便是天命之性,豈有個心,又有個性?問:“所當然,所以然之說,如何?”曰:“隻一個心,千事萬事,總皆變化,又何顯何微?隻形色便是天性。

    ” 心無時不動,獨正是動而未形,有無之間,所謂幾是也。

    聖賢戒慎恐懼,正是於此處精一,此處精一即用處,就是體和處,就是未發之中。

      《六經》并不曾空空說聖人之心如何樣子,都在事上見他心。

     上面蒼然,下面塊然,中間萬象森然,我此身卻在空處立。

    這空處是甚麼?都是氣充塞在,無絲毫空缺。

    這個便是天,更向何處說天?知眼前這空是天,便知極四方上下,往古來今,渾是這一個空,一個天,無中邊,無遠近。

    亦便知眼前一寒一暑,風雨露雷,我此身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與一片精靈知覺,總是這一個空。

    生生變化,世人隔形骸,分爾汝,隔藩牆,分比鄰,見得時,便是剖破藩籬,即大家已登堯、舜、孔子、禹、、顔、孟路上行矣。

    何由見得?收拾此心,到默處,即是天聰明,便照破矣。

    故曰:“盡其心,則知性知天。

    ” 磨砻細一番,乃見得一番,前日不認得是過處,今日卻認得是過。

     見得理一,又須理會分殊。

    不獨理會分殊,非聖門之旨,“見得理一”一言,亦恐未盡。

    學者若真實默識,得此體,隻要存,更無事。

    一片廣大的心,自然做出無限精微。

     四時行,百物生,萬古是如此,這便是於穆不已。

    即萬物觀之,發生一番,便又收斂,收斂一番,便又發生,何曾一暫止息?這於穆不已,是甚麼?是元氣如此。

    故元氣者,天之神理。

    先儒謂陰陽是氣,所以然者是理。

    陰陽形而下,太極形而上,謂有氣别有理,二之矣。

     問:“何以五性感動,遂有善惡?”曰:“人生而靜以上。

    純粹至善,觀四時行,百物生,豈容更說形生神發?五性感動,便已非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理本體,便随所禀剛柔不齊,分數發出來,所以有慈祥、巽順、儒弱、無斷、邪佞、嚴毅、正固、猛隘、強梁,許多不同。

    故程子曰:‘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

    ’然神理本體,元隻是無而已。

    善學者約其情以複於靜,則剛柔之氣皆變而複於中,聰明睿智中正仁義出矣。

    ” 無欲即是盡心,盡心是謂心無虧欠,心無虧欠,方說得心在。

     二五之精,即是理;無極之真,元是氣。

    無極之真流行變易,便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便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化生萬物。

    知二氣五行,與男女萬物,本自無而有,則知中正仁義之極,由靜而立,此圖書言不盡言之深意。

     有問“動靜皆寂,恐落空”者,曰:“似賢輩且落空亦不妨。

    ” 戒慎恐懼之念,時時不息,不待言行事見而後有,謂之前定,定即誠也。

     戒慎恐懼,乃是定時一點真念,所謂主宰者便是。

      孝廉冀闇齋先生元亨 冀元亨字惟乾,号闇齋,楚之武陵人。

    陽明谪龍場,先生與蔣道林往師焉,從之之廬陵,踰年而歸。

    正德十一年,湖廣鄉試,有司以“格物緻知”發策,先生不從朱《註》,以所聞於陽明者為對,主司奇而錄之。

    陽明在贛,先生又從之,主教濂溪書院。

    宸濠緻書問學,陽明使先生往答之。

    濠談王霸之略,先生昧昧,第與之言學而已。

    濠拊掌謂人曰:“人癡一至是耶!”一日講《西銘》,先生反複陳君臣之義,本於一體,以動濠。

    濠大詫之,先生從容複理前語。

    濠曰:“此生大有膽氣。

    ”遂遣歸。

    濠敗,忌陽明者,欲借先生以陷之。

    逮至京師,榜掠不服,科道交章頌冤,出獄五日而卒。

    在獄與諸囚講說,使囚能忘其苦。

    先生常謂道林曰:“贛中諸子,頗能靜坐,茍無見於仁體,槁坐何益?”觀其不挫志於艱危,信所言之非虛也。

    癸未南宮發策,以心學為譏,餘姚有徐珊者,亦陽明之門人,不對而出。

    先生之對,與徐珊之不對,一時兩高之。

    而珊為辰州同知,侵饷缢死,(時人為之語曰:“君子學道則害人,小人學道則缢死。

    ”)人羞稱之。

    所謂蓋棺論定者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