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楚中王門學案
關燈
小
中
大
未嘗二也。
浩然之氣,與夜氣、平旦之氣同,乃指精靈之心而言。
智崇是心體高明處,禮卑是應用中庸處,智崇是理一處透徹,禮卑是分殊處停當。
如釋氏見得本來是空,亦是智崇,卻外人倫日用,何處得禮卑?古今賢者,非無人倫日用處用功,有個禮卑,卻於大本處未能見得,便不是智崇。
合智禮乃是性之中正處,中正乃可言天地合德。
要之,聖學與釋氏,智原是不同,釋氏隻要見一個空,聖人卻是於空處見萬物一體。
自身與萬物一例,所以此心便無所不貫,人倫日用,何處容增減一毫?故萬物一體之學,即智崇便已,天下歸仁即禮卑,便是智之流行處,非有二也。
聖賢之學,全在好惡取舍上用力,随所好惡取舍,此心皆不失其正,便是存養。
盈天地間,有形之物,皆同此氣此性,生生之機,無物不可見。
子思獨舉鸢魚言生生之機,即其飛躍尤易見也。
隻順這生生之機,日用百為,無非天聰明用事。
明道語遊、楊二子曰:“且靜坐三字,極有斟酌。
蓋謂初學之心,平日未嘗收拾,譬如震蕩之水,未有甯時,不教他默坐,何緣認得此心。
”元來清淨湛一,能為萬化根本,認出來時,自家已信得了,方好教他就動處調習,非是教人屏日用離事物做工夫,乃是為初學開方便法門也。
赤子之心,便是聖胎,如何得不失?須是戒慎恐懼。
知戒慎恐懼,防非窒欲,保守得這赤子時,愛親敬長,一點真切的心長在,便自會生聰明睿智,日漸純熟,便自會由善信而美大,美大而神聖,克到萬物一體之極,如堯、舜光被四表,亦隻是元初愛親敬長真切的心,非有别心。
譬如果核,一點生意,投之地,便會長出根苗來,這根苗便如赤子之心,切不要傷害他,須是十分愛護,這根苗便自會生榦生枝,生葉生花實,及長到參天蔽日,千花萬實,總隻是元初根苗一點生意,非别有生意。
曰:“赤子之心,即可雲未發之中否?”曰:“未發之中,便已是寂然不動,赤子如何說得寂然不動?須是不失赤子之心,則便是未發之中。
”曰:“工夫全在不失上否?”曰:“不失即是知戒慎恐懼,時時在幾上覺,不然緣何會上達?”曰:“朱傳似謂不失了此心,然後能擴充,以至於大,如何?”曰:“擴充二字,本出《孟子》,隻不失赤子之心,便是擴充四端,便是緻曲,便是慎獨。
孔、孟之學,至簡至易。
” 橫渠言形而後有氣質之性,須要善看。
蓋其意為剛柔合德者,乃天命之性,偏剛偏柔之性,乃其形而後有者也。
善反之,則剛中柔中之性存焉。
其曰氣質之性,曰天命之性,乃其言欠瑩處,故不可不善看也。
後之儒者,但泥其立言之失,而不究其本旨,一誤百和,遂以為真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
若然,則氣質者,果非太和之用,而天命者,果超然於一氣五行之外乎? 凡看聖賢論學,論義理處,須是優柔厭饫,久之乃能忽然覺悟到。
忽然覺悟,卻全不假思索安排矣。
強探力索,即是邪思,何緣有見?惟用而不用,乃是正思也。
虛無寂滅,與權謀霸術,皆是堕在一邊,知有夜不知有晝,知有晝不知有夜。
聖人從中道上行,故終日有事,實無一事,終日有為,實未嘗為,情順萬事而無情。
此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忠恕是體用合一的心,聖人言心,皆是合體用,皆要學者於幾上認心,即用即體。
心是人之神氣之精靈知覺者也,命之曰心,本取主宰之義。
心之活潑潑處是性,故性字從心從生,指生生之心而言者也。
博文約禮,不是兩段工夫,總於念纔起動而未形處,惟精惟一,則二者一齊俱緻矣。
禮是心之本體,文是感通燦然處。
心元是純粹至善,《大學》雲:“止至善。
”其實隻在人止之耳。
失其止,便如純陽之氣變而為陰了,此便是惡。
故周子揭無欲二字,為聖功之要。
非收拾此心,到得動而無動,靜而無靜處,不得言無欲。
非無欲,卻何從見得性善? 宇宙隻是一氣,渾是一個太和,中間清濁剛柔多少參差不齊。
故自形生神發、五性感動後觀之,知愚賢不肖、剛柔善惡中,如陶論九德,孔子所言柴、參、師、由,偏處自有許多不同。
既同出一個太和,則知的是性,愚的豈不是性?善的是性,惡的豈不是性?孟子卻又何故獨言性善?此處非功夫與天命合一,不能知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一動一靜之間,是天命本體,造化所以神者在此。
故工夫到得,勿忘勿助之間,即便是此體,那純粹至善底頭面便現出來,便知天知性,知柔知剛,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便随感而應。
孟子言性善,正於此處見得。
荀、韓諸子不知性,正由不知此一段學問工夫。
如今隻須用功,不須想像他如何。
工夫
浩然之氣,與夜氣、平旦之氣同,乃指精靈之心而言。
智崇是心體高明處,禮卑是應用中庸處,智崇是理一處透徹,禮卑是分殊處停當。
如釋氏見得本來是空,亦是智崇,卻外人倫日用,何處得禮卑?古今賢者,非無人倫日用處用功,有個禮卑,卻於大本處未能見得,便不是智崇。
合智禮乃是性之中正處,中正乃可言天地合德。
要之,聖學與釋氏,智原是不同,釋氏隻要見一個空,聖人卻是於空處見萬物一體。
自身與萬物一例,所以此心便無所不貫,人倫日用,何處容增減一毫?故萬物一體之學,即智崇便已,天下歸仁即禮卑,便是智之流行處,非有二也。
聖賢之學,全在好惡取舍上用力,随所好惡取舍,此心皆不失其正,便是存養。
盈天地間,有形之物,皆同此氣此性,生生之機,無物不可見。
子思獨舉鸢魚言生生之機,即其飛躍尤易見也。
隻順這生生之機,日用百為,無非天聰明用事。
明道語遊、楊二子曰:“且靜坐三字,極有斟酌。
蓋謂初學之心,平日未嘗收拾,譬如震蕩之水,未有甯時,不教他默坐,何緣認得此心。
”元來清淨湛一,能為萬化根本,認出來時,自家已信得了,方好教他就動處調習,非是教人屏日用離事物做工夫,乃是為初學開方便法門也。
赤子之心,便是聖胎,如何得不失?須是戒慎恐懼。
知戒慎恐懼,防非窒欲,保守得這赤子時,愛親敬長,一點真切的心長在,便自會生聰明睿智,日漸純熟,便自會由善信而美大,美大而神聖,克到萬物一體之極,如堯、舜光被四表,亦隻是元初愛親敬長真切的心,非有别心。
譬如果核,一點生意,投之地,便會長出根苗來,這根苗便如赤子之心,切不要傷害他,須是十分愛護,這根苗便自會生榦生枝,生葉生花實,及長到參天蔽日,千花萬實,總隻是元初根苗一點生意,非别有生意。
曰:“赤子之心,即可雲未發之中否?”曰:“未發之中,便已是寂然不動,赤子如何說得寂然不動?須是不失赤子之心,則便是未發之中。
”曰:“工夫全在不失上否?”曰:“不失即是知戒慎恐懼,時時在幾上覺,不然緣何會上達?”曰:“朱傳似謂不失了此心,然後能擴充,以至於大,如何?”曰:“擴充二字,本出《孟子》,隻不失赤子之心,便是擴充四端,便是緻曲,便是慎獨。
孔、孟之學,至簡至易。
” 橫渠言形而後有氣質之性,須要善看。
蓋其意為剛柔合德者,乃天命之性,偏剛偏柔之性,乃其形而後有者也。
善反之,則剛中柔中之性存焉。
其曰氣質之性,曰天命之性,乃其言欠瑩處,故不可不善看也。
後之儒者,但泥其立言之失,而不究其本旨,一誤百和,遂以為真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
若然,則氣質者,果非太和之用,而天命者,果超然於一氣五行之外乎? 凡看聖賢論學,論義理處,須是優柔厭饫,久之乃能忽然覺悟到。
忽然覺悟,卻全不假思索安排矣。
強探力索,即是邪思,何緣有見?惟用而不用,乃是正思也。
虛無寂滅,與權謀霸術,皆是堕在一邊,知有夜不知有晝,知有晝不知有夜。
聖人從中道上行,故終日有事,實無一事,終日有為,實未嘗為,情順萬事而無情。
此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忠恕是體用合一的心,聖人言心,皆是合體用,皆要學者於幾上認心,即用即體。
心是人之神氣之精靈知覺者也,命之曰心,本取主宰之義。
心之活潑潑處是性,故性字從心從生,指生生之心而言者也。
博文約禮,不是兩段工夫,總於念纔起動而未形處,惟精惟一,則二者一齊俱緻矣。
禮是心之本體,文是感通燦然處。
心元是純粹至善,《大學》雲:“止至善。
”其實隻在人止之耳。
失其止,便如純陽之氣變而為陰了,此便是惡。
故周子揭無欲二字,為聖功之要。
非收拾此心,到得動而無動,靜而無靜處,不得言無欲。
非無欲,卻何從見得性善? 宇宙隻是一氣,渾是一個太和,中間清濁剛柔多少參差不齊。
故自形生神發、五性感動後觀之,知愚賢不肖、剛柔善惡中,如陶論九德,孔子所言柴、參、師、由,偏處自有許多不同。
既同出一個太和,則知的是性,愚的豈不是性?善的是性,惡的豈不是性?孟子卻又何故獨言性善?此處非功夫與天命合一,不能知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一動一靜之間,是天命本體,造化所以神者在此。
故工夫到得,勿忘勿助之間,即便是此體,那純粹至善底頭面便現出來,便知天知性,知柔知剛,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便随感而應。
孟子言性善,正於此處見得。
荀、韓諸子不知性,正由不知此一段學問工夫。
如今隻須用功,不須想像他如何。
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