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楚中王門學案

關燈
前言 楚學之盛,惟耿天台一派,自泰州流入。

    當陽明在時,其信從者尚少。

    道林、闇齋、劉觀時出自武陵,故武陵之及門,獨冠全楚。

    觀徐曰仁同遊德山詩,王文鳴應奎、胡珊鳴玉、劉瓛德重、楊礿介誠、何鳳韶汝諧、唐演汝淵、龍起霄止之,尚可攷也。

    然道林實得陽明之傳,天台之派雖盛,反多破壞良知學脈,惡可較哉! 佥憲蔣道林先生信 蔣信字卿實,号道林,楚之常德人。

    少而端嚴,盛暑未嘗袒裼。

    不信形家術,母殁,自擇高爽之地以葬。

    登嘉靖十一年進士第。

    授戶部主事,轉兵部員外郎。

    出為四川佥事,興利除害,若嗜欲。

    有道士以妖術禁人,先生召之,術不複驗,寘之於法。

    陞貴州提學副使。

    建書院二所,曰正學,曰文明,擇士之秀出者,養之於中,而示以趨向,使不汩沒於流俗。

    龍場有陽明祠,置祭田以永其香火。

    湖廣清浪五衛諸生鄉試,去省險遠,多不能達,乃增貴州解額,使之附試。

    尋告病歸。

    禦史以擅離職守劾之,削籍。

    後奉恩例,冠帶閑住。

    先生築精舍於桃花岡,學徒雲集,遠方來者,即以精舍學田廪之。

    先生危坐其中,絃歌不辍,惟家祭始一入城。

    間或出遊,則所至迎請開講。

    三十八年十二月庚子卒,年七十七。

    屬纩時作詩曰:“吾儒傳性即傳神,豈向風埃滞此身?分付萬桃岡上月,要須今夜一齊明。

    ” 先生初無所師授,與冀闇齋考索於書本之間。

    先生謂:“《大學》知止,當是識仁體。

    ”闇齋躍然曰:“如此則定靜安慮,即是以誠敬存之。

    ”陽明在龍場,見先生之詩而稱之,先生遂與闇齋師事焉。

    已應貢入京師,師事甘泉。

    及甘泉在南雍,及其門者甚衆,則令先生分教之。

    先生棄官歸,甘泉遊南嶽,先生從之彌月。

    後四年入廣東,省甘泉。

    又八年甘泉再遊南嶽,先生又從之。

    是故先生之學,得於甘泉者為多也。

    先生初看《論語》與《定性西銘》,領得“萬物一體,是聖學立根處”。

    三十二、三時病肺,至道林寺靜坐,久之,并怕死與念母之心俱斷。

    一日,忽覺洞然宇宙,渾屬一身,乃信明道“廓然大公無内外”是如此,“自身與萬物平等看”是如此,始知向來領會,元是思索,去默識尚遠;向來靜坐,雖有湛然時節,亦隻是光景。

    先生自此一悟,於理氣心性人我,貫通無二,以為“《六經》具在,何嘗言有個氣,又有個理?凡言命、言道、言誠、言太極、言仁,皆是指氣而言。

    宇宙渾是一塊氣,氣自於穆,自無妄,自中正純粹精,自生生不息,隻就自心體認。

    心是氣,生生之心,便是所言天命之性,豈有個心,又有個性?此氣充塞,無絲毫空缺,一寒一暑,風雨露雷,凡人物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與一片精靈知覺,總是此生生變化,如何分得人我?” 又曰:“宇宙隻是一氣,渾是一團太和,中間清濁剛柔,多少參差不齊,故自形生神發,五性感動後觀之,智愚賢不肖、剛柔善惡中,自有許多不同。

    既同出一個太和,則智者是性,愚者豈不是性?善者是性,惡者豈不是性?孟子卻又何故獨言性善?此處非功夫與天命合一,不能知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一動一靜之間,是天命本體,造化所以神者在此。

    故功夫到得勿忘勿助,即便是本體,那純粹至善的頭面便現出來,便知性知天知柔知剛,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便随感而應。

    孟子言性善,正是於此處見得。

    ” 又曰:“二五之精,即是理,無極之真原是氣,無極之流行變易,便為二五之精。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便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化生萬物。

    知二氣五行與男女萬物,本自無而有,則知中正仁義之極,由靜而立。

    ”先生既從一動一靜之間,握此頭腦,謂動而未形,有無之間,所謂幾者,聖賢戒慎恐懼,正是於此精一。

    用處,即是體,和處,即是未發之中。

    夫周子之所謂動者,從無為中,指其不泯滅者而言,此生生不已,天地之心也。

    誠神幾,名異而實同,以其無謂之誠,以其無而實有謂之幾,以其不落於有無謂之神。

    先生以念起處為幾,念起則形而為有矣。

    有起則有滅,總極力體當,隻在分殊邊事,非先生約歸理一之旨也。

    先生之論理氣心性,可謂獨得其要,而工夫下手反遠之,何也? 桃岡日錄  人除卻血肉,隻有這一片精靈,喚做心。

    一動一靜之間,正是這精靈元初本體。

    故心也者,無知而無不知,無為而無不為,不當於心外更求知。

    得此心者,又是何物? 隻須在天命上立根,久則氣質自會融化。

    天命上立根,時時約氣質歸於一動一靜之間,即氣質便是剛中柔中,無聲無臭,幾矣。

    若隻就氣質上強治,何時得他融化! 心亦是氣,虛靈知覺,乃氣之至精者耳。

    心纔喜,容色便喜,心纔怒,容色便怒。

    此便見心與氣貫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