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子夏、子遊、子張欲事有若,正此意也。
時年長莫如子貢,學醇莫如曾子,然子貢又獨居三年,曾子年最少,惟有若年亞子貢,而學亦大醇,故門人多宗焉。
使曾子稍能推之,則宗立矣。
七十子之徒,朝夕相依,各陳孔子之業,則微言豈易絕哉!惟失此舉,其後子夏居魏,子張居陳,子貢居齊,漫無統一,阙裡散後,諸賢再無麗澤之資。
西河之人疑子夏為夫子,而荀況、莊周、吳起、田子方之徒,皆學於孔子,而自為偏見,惟其無以就正之耳。
漢時《五經》師傅最盛,有數百年之宗。
彼經術耳,且以有宗而傳,我孔氏之道德,再傳而失之者,宗之散也。
餘觀有若言行,如《魯論》、《檀弓》所載者,最為近道。
其論夫子出類處,比之宰我、子貢以聞見品題者自别。
故《家語》有古道之目,《左傳》有稷門之望。
其沒也,魯悼公弔之。
《魯論》一書出其門人所記,為萬世準繩,後世隻為四科無名,又被《史記》說得鄙陋,而孝弟行仁之義,記者之詞不達其意,遂與伊川、象山有異同之說,不得列於十哲。
今跻子張而诎有若於東庑,反居原憲、南容之下,豈禮也哉?必有能正之者。
周公不之魯,次子世為周公,於畿内共和是也。
周之周、召,世為三公,猶魯之三桓世卿也,故曰“季氏富於周公”,非謂文公旦也。
異哉公父文伯之母也,文伯之喪,其妻哭之哀,母以為子之好内也而責之。
子之好内,以訓其生則可也,若夫沒而哭,禮也。
蓋穆伯之喪,穆姜以有禮稱,然而皆枝葉也。
居夫之喪,而往來於季康子之家,哓哓辨論,忘己之失,而撓婦之得,《檀弓》、《國語》皆喜稱之,豈《草蟲》、《卷耳》之義,相君、孟姜之節為非禮乎?且曰:“朝哭穆伯,後哭文伯。
”以為有不夜哭之禮。
夫寡婦不夜哭,以男子之殡,必於正寝,夜行不便,故辍以待旦。
非如漢人所謂避第之嫌也。
古者哀至則哭,何朝暮之有?枝葉如此,本根之撥,可窺矣。
《鄉飲酒》為賓興而舉,雖曰“鄉飲”,實王朝之禮也。
故其樂歌,先王事,後家事。
始歌《四牡》、《皇華》、《鹿鳴》,臣道也;次《南陔》、《白華》、《華黍》,子道也;次間《魚麗》、《由庚》、《嘉魚》、《崇丘》、《南山》、《由儀》,自臣道而推之治國之事也;次合《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蘋》、《采蘩》,自子道而推之齊家之事也。
至於《鄉射》,則州長所以演其鄉子弟,而未及於王事,止歌《關雎》以下而已。
蓋臣子之筮仕,必有先公後私之心,然後有事可做,此聖人之意也。
江河亦土也,得水以名,未嘗有水。
水流相禅,一瞬不居,非江河之有也。
人見江河之多水,而孰知非其有哉!惟其不有,是以能生,負舟充查,蕃魚長龍,為世之需也。
沼者,有其水者也,故留之,水性不遂,而生道息,故曰“江河競注而不流”。
生之謂性,性即氣也,言氣則不必言性。
伊川曰:“論性不論氣不備。
”是二性也。
剛柔氣也,即性也。
剛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柔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皆性也。
試以不善者言之,剛之惡,必為強梁而不為陰忮,柔之惡,必為陰忮而不為強梁。
陰忮者習也,其不能互為者,以其根於性也。
使其人一旦蟠然焉,則剛者必為爽闓,而不能為缜密,柔者必為缜密,而不能為爽闓,是亦性矣,故曰“善惡皆天理也”。
三代而上,體統正,論議明,不惟君子有可用,雖小人亦有可用。
性非瓦礫,雖小人亦有寸長可用,上有主張之者,則亦掩庇其醜,以技奉上之欲。
今之星蔔醫巫,皆出羲、農,豈其自為之算五行、嘗百草哉?亦衆人之能也。
後世則不然,不惟君子無以展布,雖小人亦無以展布。
彼小人者,雖無恁大見識,就其所蘊,亦必平生之志,欲有立於天下。
但秕政之朝,蹊徑不一,内以彌縫婦寺之間,外以揣摩人主之隐,精神心術竭盡於此,以博其富貴榮寵之私,幾時能展布其平生之一二?人見李林甫在位十九年,以為志無不行,不知幾時行得一事?蓋其精力機巧,能使祿山懾服,假使得用其才,亦足以制範陽之命。
然其心方内蠱君欲,外抗楊钊,晝夜之力,窮於蹊徑,何嘗得少用其才?嗚呼!鼓舞作用之人才,非聖人,其孰能之? 人畜羊豕,逐豺虎,善惡至明矣。
其所謂善惡,抑物之情耶?人之情耶?羊豕以其利於己也而愛之,豺虎以其害於己也而憎之,非天之生物,果有所擇也。
天之賦物,惟有生理,驺虞之不殺,豺虎之食人,總是率性,於人有何恩怨?但鳥獸不可與同群,為人計者,惟遠之而已。
周公驅猛獸,程子放蠍,皆不殺之。
此處須理會天之生人生物,是生理也;其為人,為羊豕,為豺虎,是各正性命也。
豺虎而不吞噬,則何以為生哉?且人之畜羊豕也,豈惟愛之,亦噬之而已矣。
佛戒殺,聖人不戒殺,此處難愛憎字。
或曰:“人之食鳥獸也,亦大之噬小與?”餘曰:“大豈能噬小,鼠之食肉,鳥之啄牛,蠅蚋之食人,豈盡噬小哉!此理相循無端,人不能泥,泥則無易矣。
” 方長不折,非止愛物,隻自養仁,不獨賢者有此心也。
今人見折花将,便自不忍;及斬刈合抱,就以為當然,了無顧惜。
其不忍之心,沒於見材之可用也,有欲故也。
惟有欲便不能充。
時年長莫如子貢,學醇莫如曾子,然子貢又獨居三年,曾子年最少,惟有若年亞子貢,而學亦大醇,故門人多宗焉。
使曾子稍能推之,則宗立矣。
七十子之徒,朝夕相依,各陳孔子之業,則微言豈易絕哉!惟失此舉,其後子夏居魏,子張居陳,子貢居齊,漫無統一,阙裡散後,諸賢再無麗澤之資。
西河之人疑子夏為夫子,而荀況、莊周、吳起、田子方之徒,皆學於孔子,而自為偏見,惟其無以就正之耳。
漢時《五經》師傅最盛,有數百年之宗。
彼經術耳,且以有宗而傳,我孔氏之道德,再傳而失之者,宗之散也。
餘觀有若言行,如《魯論》、《檀弓》所載者,最為近道。
其論夫子出類處,比之宰我、子貢以聞見品題者自别。
故《家語》有古道之目,《左傳》有稷門之望。
其沒也,魯悼公弔之。
《魯論》一書出其門人所記,為萬世準繩,後世隻為四科無名,又被《史記》說得鄙陋,而孝弟行仁之義,記者之詞不達其意,遂與伊川、象山有異同之說,不得列於十哲。
今跻子張而诎有若於東庑,反居原憲、南容之下,豈禮也哉?必有能正之者。
周公不之魯,次子世為周公,於畿内共和是也。
周之周、召,世為三公,猶魯之三桓世卿也,故曰“季氏富於周公”,非謂文公旦也。
異哉公父文伯之母也,文伯之喪,其妻哭之哀,母以為子之好内也而責之。
子之好内,以訓其生則可也,若夫沒而哭,禮也。
蓋穆伯之喪,穆姜以有禮稱,然而皆枝葉也。
居夫之喪,而往來於季康子之家,哓哓辨論,忘己之失,而撓婦之得,《檀弓》、《國語》皆喜稱之,豈《草蟲》、《卷耳》之義,相君、孟姜之節為非禮乎?且曰:“朝哭穆伯,後哭文伯。
”以為有不夜哭之禮。
夫寡婦不夜哭,以男子之殡,必於正寝,夜行不便,故辍以待旦。
非如漢人所謂避第之嫌也。
古者哀至則哭,何朝暮之有?枝葉如此,本根之撥,可窺矣。
《鄉飲酒》為賓興而舉,雖曰“鄉飲”,實王朝之禮也。
故其樂歌,先王事,後家事。
始歌《四牡》、《皇華》、《鹿鳴》,臣道也;次《南陔》、《白華》、《華黍》,子道也;次間《魚麗》、《由庚》、《嘉魚》、《崇丘》、《南山》、《由儀》,自臣道而推之治國之事也;次合《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蘋》、《采蘩》,自子道而推之齊家之事也。
至於《鄉射》,則州長所以演其鄉子弟,而未及於王事,止歌《關雎》以下而已。
蓋臣子之筮仕,必有先公後私之心,然後有事可做,此聖人之意也。
江河亦土也,得水以名,未嘗有水。
水流相禅,一瞬不居,非江河之有也。
人見江河之多水,而孰知非其有哉!惟其不有,是以能生,負舟充查,蕃魚長龍,為世之需也。
沼者,有其水者也,故留之,水性不遂,而生道息,故曰“江河競注而不流”。
生之謂性,性即氣也,言氣則不必言性。
伊川曰:“論性不論氣不備。
”是二性也。
剛柔氣也,即性也。
剛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柔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皆性也。
試以不善者言之,剛之惡,必為強梁而不為陰忮,柔之惡,必為陰忮而不為強梁。
陰忮者習也,其不能互為者,以其根於性也。
使其人一旦蟠然焉,則剛者必為爽闓,而不能為缜密,柔者必為缜密,而不能為爽闓,是亦性矣,故曰“善惡皆天理也”。
三代而上,體統正,論議明,不惟君子有可用,雖小人亦有可用。
性非瓦礫,雖小人亦有寸長可用,上有主張之者,則亦掩庇其醜,以技奉上之欲。
今之星蔔醫巫,皆出羲、農,豈其自為之算五行、嘗百草哉?亦衆人之能也。
後世則不然,不惟君子無以展布,雖小人亦無以展布。
彼小人者,雖無恁大見識,就其所蘊,亦必平生之志,欲有立於天下。
但秕政之朝,蹊徑不一,内以彌縫婦寺之間,外以揣摩人主之隐,精神心術竭盡於此,以博其富貴榮寵之私,幾時能展布其平生之一二?人見李林甫在位十九年,以為志無不行,不知幾時行得一事?蓋其精力機巧,能使祿山懾服,假使得用其才,亦足以制範陽之命。
然其心方内蠱君欲,外抗楊钊,晝夜之力,窮於蹊徑,何嘗得少用其才?嗚呼!鼓舞作用之人才,非聖人,其孰能之? 人畜羊豕,逐豺虎,善惡至明矣。
其所謂善惡,抑物之情耶?人之情耶?羊豕以其利於己也而愛之,豺虎以其害於己也而憎之,非天之生物,果有所擇也。
天之賦物,惟有生理,驺虞之不殺,豺虎之食人,總是率性,於人有何恩怨?但鳥獸不可與同群,為人計者,惟遠之而已。
周公驅猛獸,程子放蠍,皆不殺之。
此處須理會天之生人生物,是生理也;其為人,為羊豕,為豺虎,是各正性命也。
豺虎而不吞噬,則何以為生哉?且人之畜羊豕也,豈惟愛之,亦噬之而已矣。
佛戒殺,聖人不戒殺,此處難愛憎字。
或曰:“人之食鳥獸也,亦大之噬小與?”餘曰:“大豈能噬小,鼠之食肉,鳥之啄牛,蠅蚋之食人,豈盡噬小哉!此理相循無端,人不能泥,泥則無易矣。
” 方長不折,非止愛物,隻自養仁,不獨賢者有此心也。
今人見折花将,便自不忍;及斬刈合抱,就以為當然,了無顧惜。
其不忍之心,沒於見材之可用也,有欲故也。
惟有欲便不能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