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案三
關燈
小
中
大
父則曰“孝”,對君則曰“忠”,其用殊耳。
故學先治心,苟能治心,則所謂忠孝,時措而宜矣。
人言千蹊萬徑,皆可以适國,然謂之蹊徑,則非正路矣。
由之而行,入之愈遠,迷之愈深,或至於榛莽荊棘之間,而漸入窮山空谷之内,去國遠矣,況能有至乎?故學須辨路徑,路徑既明,縱行之不能至,猶不失日日在康莊也。
《大學》絜矩,隻是一個仁心。
蓋仁則於人無不愛,上下前後左右皆欲使不失所,故能推己以及之,所謂惟仁人能愛人,能惡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者也。
學者須豫養此心始得。
中丞楊幼殷先生豫孫 楊豫孫字幼殷,華亭人。
嘉靖丁未進士。
授南考功主事,轉禮部員外郎中。
出為福建監軍副使,移督湖廣學政。
陞河南參政。
入為太仆寺少卿,改太常。
華亭當國,引先生自輔。
凡海内人物,國家典故,悉谘而後行。
由是士大夫欲求知華亭者,無不輻辏其門。
先生謝之不得,力求出。
以右佥都禦史巡撫湖廣,卒官。
先生以“知識即性,習為善者,固此知識,習為不善者,亦此知識”。
故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又曰:“剛柔氣也,即性也。
剛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柔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
善不善,習也,其剛柔則性也。
”竊以為氣即性也,偏於剛,偏於柔,則是氣之過不及也。
其無過不及之處,方是性,所謂中也。
周子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氣之流行,不能無過不及,而往而必返,其中體未嘗不在。
如天之亢陽過矣,然而必返於陰。
天之?雨不及矣,然而必返於晴。
向若一往不返,成何造化乎?人性雖偏於剛柔,其偏剛之處,未嘗忘柔,其偏柔之處,未嘗忘剛,即是中體。
若以過不及之氣,便謂之性,則聖賢單言氣足矣,何必又添一性字,留之為疑惑之府乎?古今言性不明,總坐程子“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一語,由是将孟子性善置之在疑信之間,而荀、楊之說,紛紛起廢矣。
西堂日記 古詩雲:“百年三萬日。
”有能全受三萬日者幾人哉!童兒戲豫,暗撇十年。
稍便習章句,以至學校之比較,棘闱之奔走,又明去了二三十年。
中間有能用力於仁者,能幾時哉!夫子自衛反魯,子夏年二十九,子遊年二十八,曾子最少,皆已卓然為儒。
就今觀之,彼何人哉!此何人哉!今人登第,大概三四十歲,人方有一二知向學者。
古之學者,先學而仕,故兩得之;今之學者,既仕方學,故兩失之。
然就三十登仕者言之,若肯勵朝聞夕死之志,學到五六十歲,亦必稍别於流俗。
奈何志之不立也,恁地悠悠消受歲月。
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者人之本。
人纔反本,便知乾父坤母之義,知天便是人。
仁便能孝,未有仁而不孝者;若止言孝,則未必有仁也。
人之愛父母也,以其為身之本也。
乾坤與父母初無二本,故曰“事天如事親”。
知得一本,則虞、舜、曾參原無天人之别,訂頑正欲發此,又被解得分析。
今人說孝,曷嘗知有本來?隻是從幼見人親愛父母也。
去親愛父母,豈有徹上徹下之道?便做得成時,祗到得薛包、王祥,更無進步,所謂可使由之者也。
孔子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說仁孝者,莫辨於此。
古初生民,大較與天相近,堯非親,桀非疏,人之不能分天,猶魚之不能離水也。
故動必本天,言必稱天,非以下合上之意。
中古聖人,替以道字,本欲易曉,後來卻隻往道上求,便覺與天稍隔一塵。
末世并道字不識,支離淆雜,日日戴皇天履後土,不知天地在於何處,所以人小而天大,遂謂禮樂為顯,鬼神為幽,肝肺為内,耳目為外,幾席為近,燕、貊為遠。
《詩》雲:“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是在何處? 人之一身即理也,深愛己者,須先識己,識得在己,何暇奉人。
今人為不善,欲害人,為穿窬,非本心也,以為不如是,不足以取勝於鄉黨之間,故為人而冒為之。
其為善者,不忮不求,亦非本心也,以為不如是不足以酬士大夫之義,故亦為人而強為善。
是善固為人而不善亦為人也。
孟子曰“人役”,莊子曰“謏人”,此輩是也。
率性之理,有何光景?有何聲采?天下之至淡在焉。
今人祇為世情束縛,不能埋頭反己,理會性分,隻是揀題選事,供奉它人耳目,竟與自家無幹。
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性無善不善,所謂人生而靜也。
程子曰“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性”,張子曰“性未成則善惡溷”是也,其有善者,是繼之者也。
所謂元者善之長,無對者也。
性體空洞,何嘗有孝弟來!孝弟者,善之有徵而易見者耳。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知善也,非知孝也。
有知則有善,無知則無善也,是習之初也。
由是而稍長,未有妻子而慕父母,是習於善以保其善也。
由是而慕少艾慕妻子以怼父母,是習於不善以喪其善也。
其習為善者固此知識,其習為不善者亦此知識,知識即性也,故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民可使由之,順帝之則也;不可使知之,不識不知也。
民用智,則不能由;聖人以人治人,用智則鑿矣。
夫人安之難,起之易,聖人不使知之,安之也。
老子曰:“道非明民,将以愚之。
”是以知為明之也。
古之學者必有宗,學無宗則無以一道德。
孔子既沒,此時當立宗,
故學先治心,苟能治心,則所謂忠孝,時措而宜矣。
人言千蹊萬徑,皆可以适國,然謂之蹊徑,則非正路矣。
由之而行,入之愈遠,迷之愈深,或至於榛莽荊棘之間,而漸入窮山空谷之内,去國遠矣,況能有至乎?故學須辨路徑,路徑既明,縱行之不能至,猶不失日日在康莊也。
《大學》絜矩,隻是一個仁心。
蓋仁則於人無不愛,上下前後左右皆欲使不失所,故能推己以及之,所謂惟仁人能愛人,能惡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者也。
學者須豫養此心始得。
中丞楊幼殷先生豫孫 楊豫孫字幼殷,華亭人。
嘉靖丁未進士。
授南考功主事,轉禮部員外郎中。
出為福建監軍副使,移督湖廣學政。
陞河南參政。
入為太仆寺少卿,改太常。
華亭當國,引先生自輔。
凡海内人物,國家典故,悉谘而後行。
由是士大夫欲求知華亭者,無不輻辏其門。
先生謝之不得,力求出。
以右佥都禦史巡撫湖廣,卒官。
先生以“知識即性,習為善者,固此知識,習為不善者,亦此知識”。
故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又曰:“剛柔氣也,即性也。
剛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柔有善者焉,有不善者焉。
善不善,習也,其剛柔則性也。
”竊以為氣即性也,偏於剛,偏於柔,則是氣之過不及也。
其無過不及之處,方是性,所謂中也。
周子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氣之流行,不能無過不及,而往而必返,其中體未嘗不在。
如天之亢陽過矣,然而必返於陰。
天之?雨不及矣,然而必返於晴。
向若一往不返,成何造化乎?人性雖偏於剛柔,其偏剛之處,未嘗忘柔,其偏柔之處,未嘗忘剛,即是中體。
若以過不及之氣,便謂之性,則聖賢單言氣足矣,何必又添一性字,留之為疑惑之府乎?古今言性不明,總坐程子“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一語,由是将孟子性善置之在疑信之間,而荀、楊之說,紛紛起廢矣。
西堂日記 古詩雲:“百年三萬日。
”有能全受三萬日者幾人哉!童兒戲豫,暗撇十年。
稍便習章句,以至學校之比較,棘闱之奔走,又明去了二三十年。
中間有能用力於仁者,能幾時哉!夫子自衛反魯,子夏年二十九,子遊年二十八,曾子最少,皆已卓然為儒。
就今觀之,彼何人哉!此何人哉!今人登第,大概三四十歲,人方有一二知向學者。
古之學者,先學而仕,故兩得之;今之學者,既仕方學,故兩失之。
然就三十登仕者言之,若肯勵朝聞夕死之志,學到五六十歲,亦必稍别於流俗。
奈何志之不立也,恁地悠悠消受歲月。
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者人之本。
人纔反本,便知乾父坤母之義,知天便是人。
仁便能孝,未有仁而不孝者;若止言孝,則未必有仁也。
人之愛父母也,以其為身之本也。
乾坤與父母初無二本,故曰“事天如事親”。
知得一本,則虞、舜、曾參原無天人之别,訂頑正欲發此,又被解得分析。
今人說孝,曷嘗知有本來?隻是從幼見人親愛父母也。
去親愛父母,豈有徹上徹下之道?便做得成時,祗到得薛包、王祥,更無進步,所謂可使由之者也。
孔子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說仁孝者,莫辨於此。
古初生民,大較與天相近,堯非親,桀非疏,人之不能分天,猶魚之不能離水也。
故動必本天,言必稱天,非以下合上之意。
中古聖人,替以道字,本欲易曉,後來卻隻往道上求,便覺與天稍隔一塵。
末世并道字不識,支離淆雜,日日戴皇天履後土,不知天地在於何處,所以人小而天大,遂謂禮樂為顯,鬼神為幽,肝肺為内,耳目為外,幾席為近,燕、貊為遠。
《詩》雲:“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是在何處? 人之一身即理也,深愛己者,須先識己,識得在己,何暇奉人。
今人為不善,欲害人,為穿窬,非本心也,以為不如是,不足以取勝於鄉黨之間,故為人而冒為之。
其為善者,不忮不求,亦非本心也,以為不如是不足以酬士大夫之義,故亦為人而強為善。
是善固為人而不善亦為人也。
孟子曰“人役”,莊子曰“謏人”,此輩是也。
率性之理,有何光景?有何聲采?天下之至淡在焉。
今人祇為世情束縛,不能埋頭反己,理會性分,隻是揀題選事,供奉它人耳目,竟與自家無幹。
孔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性無善不善,所謂人生而靜也。
程子曰“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性”,張子曰“性未成則善惡溷”是也,其有善者,是繼之者也。
所謂元者善之長,無對者也。
性體空洞,何嘗有孝弟來!孝弟者,善之有徵而易見者耳。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知善也,非知孝也。
有知則有善,無知則無善也,是習之初也。
由是而稍長,未有妻子而慕父母,是習於善以保其善也。
由是而慕少艾慕妻子以怼父母,是習於不善以喪其善也。
其習為善者固此知識,其習為不善者亦此知識,知識即性也,故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民可使由之,順帝之則也;不可使知之,不識不知也。
民用智,則不能由;聖人以人治人,用智則鑿矣。
夫人安之難,起之易,聖人不使知之,安之也。
老子曰:“道非明民,将以愚之。
”是以知為明之也。
古之學者必有宗,學無宗則無以一道德。
孔子既沒,此時當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