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南中王門學案一

關燈
前言 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齋、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南江,其着也。

    陽明殁後,緒山、龍溪所在講學,於是泾縣有水西會,甯國有同善會,江陰有君山會,貴池有光嶽會,太平有九龍會,廣德有複初會,江北有南谯精舍,新安有程氏世廟會,泰州複有心齋講堂,幾乎比戶可封矣。

    而又東廓、南野、善山先後官留都,興起者甚衆。

    略載其論學語於後。

    其無語錄可考見者附此。

      戚賢字秀夫,号南玄。

    江北之全椒人。

    嘉靖丙戌進士。

    仕至刑科都給事中,以薦龍溪,失貴谿指,谪官緻仕。

    陽明在滁州,南玄以諸生旅見,未知信向。

    其後為歸安令,讀論學諸書,始契於心,遂通書受學。

    為會於安定書院,語學者“千聖之學,不外於心,惟梏於意見,蔽於嗜欲,始有所失。

    一念自反,即得本心。

    ”在京師會中,有談二氏者,即正色阻之。

    龍溪偶舉黃葉止兒啼公案,南玄勃然曰:“君是吾黨宗盟,一言假借,便為害不淺。

    ”龍溪為之愧謝。

    南玄談學,不離良知,而意氣激昂,足以發之。

     馮恩字子仁,号南江,華亭人。

    嘉靖丙戌進士。

    陽明征思、田,南江以行人使其軍,因束脩為弟子。

    擢為南道禦史,劾都禦史汪鋐、大學士張孚敬,下诏獄。

    會審,鋐執筆,南江立而庭辯,論死。

    其後減戍赦歸。

     貢安國字元略,号受軒,宣州人。

    師南野、龍溪。

    主水西、同善之會。

    緒山與之書曰:“昔人言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鍼度與人。

    吾黨金鍼是前人所傳,實未繡得鴛鴦,即哓哓然空持金鍼,欲以度人,人不見鴛鴦,而見金鍼,非徒使之不信,并願繡鴛鴦之心,亦阻之矣。

    ”後官山東州守,講學於志學書院。

      查铎字子警,号毅齋,泾縣人。

    嘉靖乙醜進士。

    為刑科給事中。

    不悅於新鄭,外轉至廣西副使。

    學於龍溪、緒山,謂“良知簡易直截,其他宗旨,無出於是。

    不執於見即曰虛,不染於欲即曰寂,不累於物即曰樂,無有無,無始終,無階級,俛焉日有孳孳,終其身而已。

    ” 沈寵字思畏,号古林,宣城人。

    登嘉靖丁酉鄉書。

    官至廣西參議。

    師事受軒。

    受軒學於南野、龍溪而返,謂古林曰:“王門之學在南畿,盍往從之?”於是古林又師南野、龍溪。

    在閩建養正書院,在蕲黃建崇正書院。

    近溪立開元之會於宣州,古林與梅宛溪主其席。

    疾革,有問其胸次如何?曰:“已無物矣。

    ”宛溪名守德,字純甫。

    官至雲南左參政。

    其守紹興時,重修陽明講堂,延龍溪主之。

    式祕圖楊珂之闾,非俗吏也。

     蕭彥号念渠,戶部侍郎。

    諡定肅。

    泾縣人。

    師事緒山。

     蕭良榦字以甯,号拙齋。

    仕至陝西布政使。

    師緒山、龍溪。

    水西講學之盛,蕭氏之力也。

      戚衮字補之,号竹坡,宣城人。

    項城知縣。

    初及東廓、南野之門,已受業龍溪。

    龍溪語之曰:“所謂志者,以其不可奪也。

    至於意氣,則有時而衮。

    良知者,不學不慮,自然之明覺,無欲之體也。

    吾人不能純於無欲,故有緻知之功。

    學也者,複其不學之體也;慮也者,複其不慮之體也。

    故學雖博而守則約,慮雖百而緻則一,非有假於外也。

    若見聞測識之知,從門而入,非良知之本然矣。

    吾人謹於步趨,循守方圓,謂之典要,緻知之學,變動周流,惟變所适。

    蓋規矩在我,而方圓自不可勝用,此實毫釐之辯也。

    ”竹坡往來出入,就正於師友者,凡七八年,於是始知意氣不可以為志,聞識不可以為知,格式不可以為守。

    志益定,業益精,其及人益廣也。

      張棨字士儀,号本靜,泾縣人。

    五歲口授諸書,即能了了。

    夜聞雞聲,呼其母曰:“《小學》雲:‘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

    ’今雞鳴矣,何不起?”母笑曰:“汝纔讀書,便曉其義耶?”曰:“便當為之,豈徒曉焉而已?”南野為司成,因往從之,累年不歸。

    繼從東廓、緒山、龍溪,歸而聚徒講學。

    以收斂精神為切要,以對景磨瑩為實功,以萬物一體為志願,意氣眉睫之間,能轉移人心。

     章時鸾号孟泉,青陽人。

    河南副吏。

    學於東廓。

     程大賓字汝見,号心泉,歙人。

    貴州參政,受學緒山。

    緒山謂之曰:“古人學問,不離七情中用功,而病痛亦多由七情中作。

    ”  程默字子木,休甯人。

    廣州府同知。

    負笈千裡,從學陽明。

    疾革,指《六經》謂其子曰:“當從此中尋我,莫視為陳言也。

    ” 鄭燭字景明,歙人。

    河間府通判。

    及東廓之門。

    人見其衣冠質樸,以為率真者,曰:“率真未易言,先須識真耳。

    ” 姚汝循字叙卿,号鳳麓,南京人。

    嘉靖丙辰進士。

    官終嘉定知州。

    近溪嘗論明德之學,鳳麓舉日說雲:“德猶鑑也,匪翳弗昏,匪磨弗明。

    ”近溪笑曰:“明德無體,非喻所及。

    且公一人耳,為鑑為翳,複為磨者,可乎?”聞之遂有省,浸浸寤入。

    有妄子以陽明為诟病,鳳麓曰:“何病?”曰:“惡其良知之說也。

    ”曰:“世以聖人為天授,不可學久矣。

    自良知之說出,乃知人人固有之,即庸夫小童,皆可反求以入道,此萬世功也,子曷病?”  殷邁字時訓,号秋溟,留守衛人。

    曆官禮部侍郎。

    興何善山遊,與聞緒言,所着有《懲忿窒欲編》。

     姜寶字廷善,丹陽人。

    曆官南禮部尚書。

    受業荊川之門。

      孝廉黃五嶽先生省曾 黃省曾字勉之,号五嶽,蘇州人也。

    少好古文辭,通《爾雅》,為王濟之、楊君謙所知。

    喬白岩參贊南都,聘纂《遊山記》。

    李空同就醫京口,先生問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