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

關燈
中丞宋望之先生儀望 宋儀望字望之,吉之永豊人。

    由進士知吳縣。

    入為禦史。

    劾仇鸾擁兵居肘掖,無人臣禮。

    複劾分宜之黨胡宗憲、阮鹗。

    遷大理丞。

    分宜中之,出備兵霸州,移福建。

    大計歸,以薦補四川佥事。

    遷副使,視福建學政。

    陞參政。

    入為太仆大理卿。

    巡撫南直隸佥都禦史。

    建表忠祠,祀遜國忠臣。

    表宋忠臣楊邦義墓。

    卒年六十五。

     先生從學於聶貞襄,聞良知之旨。

    時方議從祀陽明,而論不歸一,因着《或問》,以解時人之惑。

    其論河東、白沙,亦未有如先生之親切者也。

      陽明先生從祀或問 或有問於予曰:“古今學問,自堯、舜至於孔、孟,原是一箇,後之談學者,何其紛紛也?”予答之曰:“自古及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謂理者,非自外至也。

    《易系》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所為生理也。

    此謂生理,即謂之性,故性字從心從生。

    程子曰:‘心如穀種。

    ’又曰:“心生道也。

    ’人之心,隻有此箇生理,故其真誠恻怛之意流行,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以至萬事萬物之間,親親疏疏,厚厚薄薄,自然各有條理,不俟安排,非由外铄,是所謂天命之性,真實無妄者也。

    自堯、舜以來,其聖君賢相,名儒哲士,相與講求而力行者,亦隻完得此心生理而已。

    此學術之原也。

    ” 或曰:“人之心隻有此箇生理,則學術亦無多說,乃至紛紛籍籍,各立異論,何也?”予曰:“子何以為異也?”曰:“‘精一執中’說者以為三聖人相與授受,萬世心學之原至矣。

    成、湯、文、武、周公以後,又曰‘以禮制心,以義制事’,曰‘緝熙敬止’,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孔門之學,專務求仁,孟子又專言集義,曾子、子思述孔子之意,作《大學》、《中庸》,聖門體用一原之學,發明殆盡。

    至宋儒朱子,乃本程子而疑《大學》古本缺釋格物緻知,於是發明其說,不遺餘力。

    說者謂孔子集群聖之大成,而朱子則集諸儒之大成。

    其說已三百餘年,至陽明先生始反其說。

    初則言‘知行合一’,既則專言‘緻良知’,以為朱子格物之說,不免求理於物,梏心於外。

    此其說然欤?否欤?”予答之曰:“上古之時,人含淳樸,上下涵浸於斯道而不自知。

    伏羲氏仰觀俯察,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然當時未有文字,學者無從論說。

    至堯、舜、禹三大聖人,更相授受,學始大明。

    其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蓋此心本體純一不雜,是謂道心,即所謂中也;若動之以人,則為人心矣,非中也。

    微者言乎心之微妙也,危則殆矣。

    精者,察乎此心之不一,而一於道心也。

    一者一乎此心之精,而勿奪於人心也。

    如此則能‘允執厥中’,天命可保矣。

    此傳心之祖也。

    以禮制心者,言‘此心隻有此箇天理,禮即天理之謂也’,故制心者惟不欺此心之天理,則心之體全矣。

      以義制事者,言‘天下之事,莫非吾心流行之用’,制事者惟順吾心之條理裁制,而不以己私與焉,則心之用行矣。

    此體用合一之說也。

    若謂禮屬心,義屬事,是心與事二矣。

    孟子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說者謂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審如此說,是理與義果為二物乎?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物,自吾心之條理精察而言,則謂之理,自吾心之泛應曲當而言,則謂之義,其實一也。

    緝熙者,言心體本自光明,緝熙則常存此光明也;敬止者,言此心無動無靜、無内無外,常一於天理而能止也。

    文王緝熙光明,使此心之本體常敬,而得所止,故曰‘純亦不已,文王之德之純’,此之謂也。

     敬以直内者,言心之體本直,但能常主於敬,則内常直矣;義以方外者,言心之神明,自能裁制萬物萬事,但能常依於義,則外常方矣。

    敬者義之主宰,在内而言謂之敬,義者敬之裁制,在外而言謂之義,惟其敬義一緻,内外無間,則德日大,而不習無不利矣。

    故曰‘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嗟乎!堯、舜、禹、湯聖君也,文王周公聖臣也,古之君臣,相與講究此學,先後一揆,其力量所到,特有性反之不同耳。

    若相傳學脈,則千古一理,萬聖一心,不可得而異也。

    時至春秋,聖君賢相不作,人心陷溺,功利橫流,孔子以匹夫生於其時,力欲挽回之,故與群弟子相與講明正學,惓惓焉惟以求仁為至。

    夫仁,人心也,即心之生理也。

    其言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解之者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手足痿痹即為不仁。

    ’此仁體之說也。

    當時在門之徒,如予、賜、由、求最稱高等,然或膠擾於事功,出入於聞見,孔子皆不許其為仁。

    惟顔子請事竭才,直悟本體,故孔子贊《易》之後曰:‘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顔氏之子,殆遮幾焉!’此知行合一之功,孔門求仁宗旨也。

     孟子集義之說,因告子以仁為内,是以己性為有内也,以義為外,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故孟子專言集義。

    義者,心之宜,天理之公也。

    言集義,則此心天理充滿,而仁體全矣。

    大抵古人立言,莫非因病立方,随機生悟,如言敬義,或止言敬,言忠恕,或止言恕。

    孔子答顔子問仁,專在複禮,至答仲弓,又言敬恕,要之莫非所以求仁也。

     至於《大學》之書,乃孔門傳授心法,析之則條目有八,合之則功夫一敬。

    蓋千古以來,人心隻有此箇生理,自其主宰而言謂之心,自其發動而言謂之意,自其靈覺而言謂之知,自其着見而言謂之物,故心主於身,發於意,統於知,察於物,即是一時原無等待,即是一事原無彼此,此《大學》本旨也。

    家國天下莫非格物也,格緻誠正莫非修身也,其實一也。

    朱子既以緻知格物專為窮理,而正心誠意功夫又條分縷析,且謂窮理功夫與誠正功夫各有次第,又為之說以補其《傳》。

    其言曰:‘人心之靈,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未盡。

    ’又曰:‘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吾之一心。

    ’說者謂其一分一合之間,不免析心與理而二之。

    當時象山陸氏,嘗與反覆辨論,謂其求理於物,梏心於外,非知行合一之旨。

    兩家門人,各持勝心,遂以陸學主於尊德性,而疑其近於禅寂,朱學專於道問學,而疑其涉於支離。

    三百年間,未有定論。

    至我朝敬齋薛氏白沙陳氏起,而知行合一之說,稍稍複明。

     世宗始以陸氏從祀孔庭,甚大惠也。

    正德、嘉靖間,陽明先生起,而與海内大夫學士講尋知行合一之旨。

    其後因悟《大學》、《中庸》二書,乃孔門傳心要法。

    故論《大學》謂其‘本末兼該,體用一緻,格物非先,緻知非後,格緻誠正,非有兩功,修齊治平,非有兩事’。

    論《中庸》則謂‘中和原是一箇,不睹不聞,即是本體,戒慎恐懼,即是功夫。

    慎獨雲者,即所謂獨知也。

    慎吾獨知,則天德王道,一以貫之,固不可分養靜慎獨為兩事也。

    ’學者初聞其說,莫不詫異,既而反之吾心,驗之躬行,考之孔、孟,既又參之濂溪、明道之說,無不吻合。

      蓋人心本體,常虛常寂,常感常應,心外無理,理即是心,理外無事,事即是理。

    若謂緻知格物為窮理功夫,誠意正心又有一段功夫,則是心體有許多等級,日用功夫有許多次第,堯、舜、孔、孟先後相傳之學,果如是乎?至於緻良知一語,又是先生平日苦心懇到,恍然特悟,自謂得千古聖人不傳之祕。

    然參互考訂,又卻是《學》、《庸》中相傳緊語,非是懸空杜撰,自開一門戶,自生一意見,而欲為是以立異也。

    後來儒者不知精思反求,徒取必在物為理之一語,至析心與理而二之。

    又謂‘生而知之者義理耳,若夫禮樂名物,古今事變,亦必待學而知,如此則禮樂名物,古今事變,與此心義理為兩物矣’。

    此陽明先生所以力為之辨,而其學脈宗旨,與時之論者,委若冰炭黑白,此又不可強為之說也。

    ” 或曰:“陽明先生言知行合一,其說詳矣。

    其在《六經》,亦有不甚同處,不可不辨。

    傅說之告高宗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是知在先,行在後。

    《易系》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是知屬乾,行坤屬。

    《中庸》言‘未發’‘已發’,亦屬先後,‘生知’‘學知’,‘安行’‘利行’,亦有等級。

    《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凡如此說,皆可例推。

    今陽明先生卻雲‘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精察明覺處,即是知。

    ’如此是知行滾作一箇,便無已發未發,先後次第,與古先哲賢亦是有間。

    又如程子以格物為窮理,《易系》亦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今陽明言格緻誠正原是一事,而極言格物窮理之說,似為支離。

    其說可得聞欤?”予曰:“自天地生物以來,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所謂靈者,即吾心之昭明靈覺,炯然不昧者也。

    人自孩提以來,即能知愛知敬。

    夫知愛知敬,即良知也。

    知愛而愛,知敬而敬,即良能也。

    此謂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也。

     極而至於參天貳地,經世宰物,以至通古今,達事變,亦莫不是循吾良知,充吾良能,非外此知能,而别有一路徑也。

    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此知行合一之原也。

    傅說所謂‘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者,言人主一日之間,萬幾叢集,多少紛奪,多少索引,非真能以天地萬物為心,以敬天勤民為事,則怠樂易生,生機易喪,非不知賢士大夫之當親,邪佞寵幸之當遠,而有不能親不能遠者,欲奪之也。

    故為人主者,惟在親賢講學,養成此心,知而必行,不為邪佞搖惑,不為寵倖牽引,乃為知而能行,故曰‘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此傅說所以惓惓於高宗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