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

關燈
,天地之氣,原是一箇,乾以一氣而知大始,有始則終可知,故曰易;坤以一氣而作成物,能成則始可見,故曰簡。

    若天地之氣,各自為用,則感應不通,二氣錯雜,造化或幾乎息矣。

    人心之生理,即乾坤之生理也,率吾良知,則無所不知,故曰‘易則易知’;率吾良能,則無所不能,故曰‘簡則易從’。

    知者,知乎此也;能者,能乎此也,實一理也,故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此又知行合一之旨也。

    《中庸》‘未發’‘已發’雲者,言人心本體,常虛常寂,常感常應,未應不是先,故體即是用,已應不是後,故用即是體。

    後來儒者,正於此處看得不透,卻去未發上做守寂功夫,到應事時,又去做慎動功夫,卻是自入支離窠臼。

    塊塊塊塊塊塊塊塊》  明道雲:“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

    ’周子恐人誤認中和作先後看,故曰:‘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

    ’孟子指親親敬長為達之天下,即達道之說也。

    親親敬長,良知也,達之天下,良能也,又何嘗有先後?李延平今學者看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夫未發氣象,即孟子夜氣之說。

    若未發之中,原無氣象可言。

    譬之鏡然,置之廣室大衆之中,無所不照,未嘗有動也;收之一匣之内,照固自在,未嘗有寂也。

     陽明先生正恐人於此處未透,故其答門人曰:‘未發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後内外,而渾然一體者也。

    有事無事,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於有事無事也。

    寂然感通,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於寂然感通也。

    動靜者,所遇之時,心之本體,固無分於動靜也。

    從欲則雖槁心一念,而未嘗靜也。

    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動,然而寂然者,未嘗有增也;無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靜,然而感通者,未嘗有減也。

    ’其言發明殆盡矣。

    ‘生知’‘安行’‘學知’‘利行’等語,乃就人品學問力量上看,譬之行路者,或一日能百裡,能六七十裡,能三四十裡,其力量所到,雖有不同,然同此一路,非外此路而别有所知也,同此一行,非外此行而别有所行也。

    但就知而言,則有生知、學知、困知不同,就行而言,則有安行、利行、勉行不同,故曰‘及其知之與其成功一也’,又何嘗截然謂知與行為兩事哉!《大學》‘本末’‘終始’‘先後’等語,極為分曉。

    蓋此心本體,即至善之謂。

    至善者,心之止處。

     《易》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學問功夫,必先知吾至善所在,看得分曉,則生意流動,曲暢旁通,安靜安慮,自然全備,《易》所謂‘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亦是此意。

    先儒所謂‘知止為始,能得為終’,言一緻也。

    從生天生地生人以來,隻是一箇生理,由本達末,由根達枝,亦隻是此箇生理。

    先儒謂‘明德為本,親民為末’,本即體也,末即用也,民者對己而言。

    此身無無對之時,亦無無用之體。

    體常用也,民常親也。

    明德者,心之體也,親民者,明德之用也,如明明德以事父,則孝之德明,明明德以事君,則忠之德明。

    此本末之說,一以貫之。

     陽明先生辨之已詳,若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二句,其義最精。

    夫率性之道,徹天徹地,徹古徹今,原無先後,聖人全體,此心通乎晝夜,察乎天地,亦無先後可言。

    吾人心體與聖人何常有異,惟落氣質以後,則清濁厚薄迥然不同。

    氣禀既殊,意見自分,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則貿貿焉日用不知,而君子之道鮮矣。

    《大學》一書,發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所謂至善者,即本然之良知,而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是良知也,至虛至靈,無古今,無聖愚,一也。

    故意念所動,有善有不善,有過有不及,而本體之知,未嘗不知也。

    吾人但當循吾本然之良知,而察乎天理人欲之際,使吾明德親民之學,皆從真性流出,真妄錯雜,不至混淆,如此而後,可以近道。

     道即率性之道也。

    苟或不知真性一脈,而或入於空虛,或流於支離,如二氏五霸,其失於道也遠矣。

    《中庸》所謂‘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以入德’。

    意正如此。

    孔門作《大學》而歸結在於‘知所先後’一語,雖為學者入手而言,然知之一字,則千古以來學脈,惟在於此。

    此緻良知之傳,陽明先生所以喫緊言之。

    故曰:‘乃若緻知,則存於心悟,緻知焉盡矣。

    ’若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非所謂窮至事物之理之謂也。

    理也、性也、命也,一也。

    明道雲‘隻窮理便盡性至命’,窮字非言考索,即窮盡吾心天理之窮。

    故窮仁之理,則仁之性盡矣。

    窮義之理,則義之性盡矣。

    性,天之命也,窮理盡性,則至命也,所謂知天地之化育也。

    且格物窮理之說,自程、朱以至今日,學者孰不尊而信之?今朱子《或問》具在,試取其說而論之。

    如雲:‘《大學》之道,先緻知而後誠意。

    ’夫心之所發為意,意之所在為物,今曰‘先緻知而後誠意’,則所知者果何物耶?物果在於意之外耶?又曰:‘惟其燭理之明,乃能不待勉強而自樂循理。

    ’夫不待勉強而自樂循理,聖人之事也,豈誠意功夫又在循理之後耶?又雲:‘學莫先於正心誠意,欲正心誠意,必先緻知格物。

     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窮而至之。

    所謂格也。

    格物亦非一端,如或讀書講明道義,或論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否,皆窮理也。

    ’又曰:‘窮理者,非必盡窮天下之理,又非止窮得一理便到,但積累多後,自當脫然有悟處。

    如窮孝之理,當求所以為孝者如何。

    若一事上窮不得,且别窮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難者,但得一道而入,則可以推類而通。

    ’又謂:‘今日格一物,窮一理,久則自然浃洽貫通,此伊川先生窮理格物之說也。

    ’今試反之吾心,考之堯、舜精一之旨,與此同乎?異乎?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即天理也。

    學者所以學乎此,心也。

    如讀書窮理,講論古今,豈是不由意念所發,辄去讀書講明古今之理?如事親從兄,豈是不由意念所發,辄去窮究事親從兄之理?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否,不知舍意念,則何從應接?何從處得當否?又謂‘今日格一物,明日窮一理’,則孔子所學功夫,自志學至於不踰矩,原是一箇,若必待盡窮事物之理,而後加誠正功夫,恐古人未有此一路學脈。

    且人每日之間,自雞鳴起來,便将何理去窮?何物去格?又如一日事變萬狀,今日從二十以後,能取科第,入仕途,便要接應上下,躬理民社,一日之間,豈暇去格物窮理,方纔加誠正一段功夫?又豈是二十年以前,便将理窮得盡,物格得到,便能做得好官,幹得好事?一如此想,便覺有未通處。

     若陽明先生論《大學》古本,則謂‘身心意知物,一事也,格物誠正修,一功夫也。

    ’何也?身之主宰為心,故修身在於正心;心之發動為意,故正心在於誠意;意之所發有善有不善,而此心靈明,是是非非,昭然不昧,故誠意在於緻知;知之所在則謂之物,物者其事也,格,正也,至也,格其不正,以歸於正,則知緻矣,故緻知在於格物。

      《詩》雲:‘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孟子》雲:‘萬物皆備於我。

    ’夫大人之學,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故言物則知有所察,意有所用,心有所主,是不可以先後彼此分也。

    《大學》一書,直将本體功夫,一下說盡,一失俱失,一得俱得。

    先生《大學或問》一篇,發明殆盡,而世之論者,猶或疑信相半,未肯一洗舊聞,力求本心,以至今議論紛然不一。

    以愚測之,彼但謂緻良知功夫,未免專求於内,将古人讀書窮理,禮樂名物,古今事變,都不講求,此全非先生本旨,《大學》有體有要,不先於體要,而欲從事於學,謬矣。

    譬之讀書窮理,何嘗不是。

    如我意在於讀書,則講習讨論,莫非緻知,莫非格物;我意在於事親,則溫凊定省,服勞奉養,莫非緻知,莫非格物。

    故物格則知至,知至則意誠,意誠則心正,心正則身修,此孔門一以貫之之學也。

    晦翁晚年定論,亦悔其向來所着亦有未到,且深以誤己誤人為罪,其答門人諸書可考也。

    至於伊川門人,亦疑格物之說非,程子定論,具載《大學或問》中,是其說在當時已未免異同之議,非至今日始相牴牾也。

    ” 或曰:“知行合一之說,則既聞教矣,先生又專提出緻良知三字,以為千古不傳之祕,何也?”予答之曰:“此先生悟後語也。

    大學既言格緻誠正,《中庸》又專言慎獨。

    獨即所謂獨知也,程子曰:‘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隻在慎獨。

    ’意蓋如此。

    孔門之學,專論求仁,然當時學者各有從人,惟顔子在孔門力求本心,直悟全體,故《易》之《複》曰:‘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頻氏之子,殆庶幾焉。

    ’此緻良知一語,蓋孔門傳心要訣也。

    何也?良知者,吾人是非之本心也,緻其是非之心,則善之真妄,如辨黑白,希望希天,别無路徑。

    孔子雲:‘道二,仁與不仁而已。

    ’出乎此則入乎彼。

    《大學》所謂誠意,《中庸》所謂慎獨,皆不外此。

    此緻良知之學,先生所以喫緊語人,自以為入聖要訣,意固如此。

    吾輩當深思之。

    ” 或曰:“陽明之學既自聖門正脈,不知即可稱聖人否?”予答之曰:“昔人有問程子雲:‘孟子是聖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至處。

    ’先生早歲以詩文氣節自負,既有志此學,乃盡棄前業,确然以聖人為必可至,然猶未免沿襲於宋儒之理語,浸淫於二氏之虛寂。

    龍場之谪,困心衡慮,力求本心,然後真見千古以來人心,隻有此箇靈靈明明,圓圓滿滿,徹古今,通晝夜,無内外,兼動靜,常虛常寂,常感常應之獨知真體。

    故後來提出緻良知三字,開悟學者,竊謂先生所論學脈,直與程子所謂‘已到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