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
關燈
小
中
大
》)
至於枯寂守空,排物逆機,彼教中以為支辟;見玄見妙,靈怪恍忽,彼教中以為邪魔,而儒者一舉而委之於佛。
彼方慈憫悲仰,弘濟普度,而吾徒斥之以自私自利;彼方心佛中間,泯然不立,而吾徒斥之以是内非外。
即其一不究其二,得其言不得其所以言,彼有啞然笑耳,又何能大厭其心乎?乃其毫釐千裡之辨,則有端矣。
(《論儒釋書》) 蓋道合三才而一之者也,其體盡於陰陽而無體,故謂之易;其用盡於陰陽而無方,故謂之神。
其燦然有理,謂之理;其粹然至善,謂之性;其沛然流行,謂之命。
無聲無臭矣,而體物不遺;不見不聞矣,而莫見莫顯。
是中庸之所以為體,異教者欲以自異焉而不可得也。
聖人者知是道人之盡於心,是心若是其微也。
知此而精之之謂精,守此而固之之謂一,達此於五品、五常、百官、萬務之交也,之謂明倫,之謂察物。
變動不拘,周流六虛矣,而未始無典常之可揆;成文定象,精義利用矣,而未始有方體之可執。
故無聲無臭,無方無體者,道之體也。
(《論儒釋書》) 聖人於此體未嘗一毫有所增,是以能立天下之大本。
有物有則,有典有禮,道之用也。
聖人於此體未嘗一毫有所減,是以能行天下之達道。
立大本,行達道,是以能盡天地人物之性,而與之參。
《易》象其理,《詩》、《書》、《禮》、《樂》、《春秋》緻其用,猶之天然,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四時百物,自行自生也。
故窮神知化,而适足以開物成務,廣大悉備,而不遺於周旋曲折,幾微神明,而不出於彜常物則,三至三無而不外於聲詩禮樂。
上智者克複於一日,夕死於朝聞,而未始無密修之功。
中下者終始於典學,?修於困勉,而未始無貫通之漸。
同仁一視,而笃近以舉遠,汎愛兼容,而尊賢以尚功。
夫是以範圍不過,曲成不遺,以故能建三極之大中。
(《論儒釋書》) 釋氏之於此體,其見甚親,其悟甚超脫敏妙矣。
然見其無聲臭矣,而舉其體物不遺者,一之於無物;見其無睹聞矣,而舉其生化自然者,一之於無生。
既無物矣,而物之終不可得無者,以非有非無,而一之於幻妄;既無生矣,而生之終不可得盡者,以為不盡而盡,而一之於滅度。
明幻之為幻,而十方三界,億由旬劫者,此無生之法界也。
明生之無生,而胎卵濕化,十二種生者,此無生之心量也。
弘濟普度者,此之謂濟也;平等日用者,此之謂平也;圓覺昭融者,此之謂覺也。
(《論儒釋書》) 雖其極則至於粟粒之藏真界,乾屎橛之為真人,噓氣舉手,瞬目揚眉,近於吾道之中庸,而吾學之道中庸者,終未嘗以庸其慮。
雖其授受至於拈花一笑,棒喝交馳,拟議俱泯,心行路絕,近於聖門之一唯,而吾學之盡精微者,終未嘗以撄其心。
雖其行願至於信住回向,層次階級,近於聖門之積累,而聖門之《詩》、《書》、《禮》、《樂》經緯萬古者,終未嘗一或循其方。
雖其功德至於六度萬行,普濟萬靈,近於聖門之博愛,而聖門之《九經》三重範圍曲成者,終未嘗一以研諸慮。
(《論儒釋書》) 蓋悟其無矣,而欲以無者空諸所有;悟其虛矣,而欲以虛者空諸所實。
欲空諸所有,而有物有則,有典有禮者,不能不歸諸幻也。
欲空諸所實,而明物察倫,惇典庸禮者,不能不歸諸虛也。
故其道虛闊勝大,而不能不外於倫理;其言精深敏妙,而不能開物以成務。
(《論儒釋書》) 文中子曰:“其人聖人也,其教西方之教也,行於中國則泥。
”誠使地殷中土,人集靈聖,神怪異,理絕人區,威證明顯,事出天表,信如其書之言,然後其教可得而行也。
(《論儒釋書》) 今居中國之地,而欲行西方之教,以之行己,則髡發缁衣,斥妻屏子,苦節而不堪,矯異而難行也。
然且行之,斯泥矣。
以之處物,則久習同於初學,毀禁等於持戒,衆生齊於一子,普濟極於含靈,必外於斯世而生,而後其說可通也。
處斯世斯生,而欲以其說通之,斯泥也。
(《論儒釋書》) 以之理财,則施舍盛而耕桑本業之教荒。
以之用人,則賢否混而舉錯命讨之防失。
以之垂訓,則好大不經,語怪語神,荒忽罔象之教作。
烏往而不泥哉?今所居者中國,堯、舜、禹、湯、文、武之所立也;所業者《六經》,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作,周公、仲尼之所述也。
所與處者人倫庶物,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所修而明也。
乃欲信從其教而揚诩之,亦為誕且惑矣。
(《論儒釋書》) 況吾之修身格緻,以研精而不離明體誠正,以守一而不違行願。
懲忿窒欲,以去損而非有所減,遷善改過,以緻益而非有所增。
愛惡不與以己,而何有憎愛?視聽一閑以禮,而何有淨染?精義至於入神,理障亡矣;利用所以崇德,事障絕矣。
孝弟通於神明,條理通於神化,則舉其精且至者,不旁給他借而足,又何必從其教之為快哉?仆少而局方,壯未聞道,達者病其小,廉曠者诮其曲,謹約者病其泛涉,乃中心?患其有惑志也。
其於釋宗何啻千裡,而欲抽關鍵於眇微,析異同於疑似,祗見其不知量也。
然為是縷縷者,念非執事,無以一發其狂言。
(《論儒釋書》) 學自宋嘉定來,岐窮理居敬為二事。
而知行先後之辨,廉級已嚴令學者,且謂“物理必知之盡,乃可行也”。
便文析說之儒,争支辟,析句字,為窮理而身心罔措。
於是,王文成公實始悟“知後非知”,即本心良知為知,“踐非行”,得本心真知為行。
而尚書增城湛公,本師說以“勿忘勿助”為心之中正,為天理,自然随處體認之也。
人士洗然,内反其視聽而學焉者,薄典訓,卑修省,一比於己。
高公學南太學時,二先生說盛行。
增城官南太宰,稱湛氏學。
公往造業投刺,見阍者擲筆抵掌歎,蓋歆之也。
問焉,指尺牍曰:“是赫所請,請書地,直累千金者也。
”公曰:“亟反吾刺,是於所謂天理何居乎?”不見而反。
王門高第弟子,官郎署,名王氏學有聲,公造焉。
於彈?時,得其人慧而多機。
退歎曰:“郎多機而慧,名良知,弊安所極哉!”亦竟謝不複往。
於是就高陵呂先生於奉常邸學焉。
常存戒慎恐懼,則心體自明,勿任意必固我,則物宜自順。
問“知”,曰“先自知”。
問“仁”,曰“先自愛”。
問“勇”,曰“先自強”。
而以無自欺為緻知,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為格物,尤吾黨所未發,立本深矣。
餘姚之論,信本心之知已過,故增城以為空知。
增城以勿忘勿助之間,即為天理,故餘姚以為虛見。
然餘姚言緻知,未嘗遺問思辨行,專之者過,遂以為空知。
增城言勿忘勿助時,天理自見,語固未嘗不确也。
蓋權衡已審,而世有求端於一悟,謂即悟皆真,有觀察即為外馳,有循持即為行仁義,則痛闢之以為蔽陷虛蕩,妨教而病道。
(以上《王稚川行狀》) 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章潢字本清,南昌人。
幼而顈悟,張本山出“趨庭孔鯉曾從《詩》、《禮》之傳”句,即對“《大學》曾參獨得明新之旨。
”十三歲,見鄉人負債缧絏者,恻然為之代償。
與萬思默同業舉,已而同問學。
有問先生,近日談經不似前日之煩者,先生曰:“昔讀書如以物磨鏡,磨久而鏡得明;今讀書如以鏡照物,鏡明而物自見。
”搆洗堂於東湖,聚徒講學。
聘主白鹿洞書院。
甲午,廬陵會講,有問“學以何為宗”?曰:“學要明善誠身,隻與人為善,便是宗。
”又問:“善各不齊,安能歸并一路?”曰:“繼善成性,此是極歸一處,明善明此也。
如主敬窮理,緻良知,言各不同,皆求明性善之功,豈必專執一說,然後為所宗耶?”又問:“會友如何得力?”:曰“将我這箇身子,公共放在大爐冶中,燬煉其習氣,銷鎔其勝心,何等得力?”入青原山,王塘南曰:“禅宗欲超生死何如?”曰:“孔子朝聞夕死,周子原始反終,大意終始皆無,便是儒者超生死處。
”鄒南曰:“今之學者,不能超脫生死,皆緣念上起念,各有牽絆,豈能如孔子之毋意、必、固、我。
”曰:“意、必、固、我,衆人之通患,毋意、必、固、我,賢者之實功。
孔子則并此禁止而絕之矣。
”禦史吳安節疏薦,少宰楊止菴奏授順天儒學訓導。
萬曆戊申,年八十二卒。
所着《圖書編》百二十七卷。
先生論止修則近於李見羅,論歸寂則近於聶雙江,而其最谛當者,無如辨氣質之非性,離氣質又不可覓性,則與蕺山先師之言,若合符節矣。
章本清論學書 象山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四海百世有聖人出焉,此心皆同。
”甚喜吾心得同聖人,而作聖之功,亦易為力。
於是舉日用之功,惟從心所欲。
既而覺師心之非也,始悟孔子之從心所欲,有矩在焉,始悟象山所謂聖無不同者,不徒曰心,而曰理,指盡心之聖人而言之也。
今吾未識真心,何敢遽同於往聖。
往聖諄諄教人辨危微存亡之機,求明此理之同然者,以自盡焉耳,然而未易辨也。
心之廣大,舉六合而無所不包,虎豹豺狼,莫非生意,而慈悲普度,雖摩頂放踵,在所必為,皆心之廣大也。
心之精微,析萬殊而無所不入,垢穢瓦礫,莫非妙道,而探索隐僻,雖鈎玄镂塵,剖析虛空,皆心之精微也。
心之神明,千變萬化,而無所不用,縱橫翕張,莫非圓機,而與世推移,雖神通妙解,焂忽流轉,皆心之靈變也。
天理人欲,同行異情,焦火凝冰,變幻靡定。
雖曰觀諸孩提之愛敬,人生之初,其心本無不善,觀之行道,乞人不受蹴,梏亡之後,本心未泯,不知此乃聖賢多方引誘,或指點於未喪之前,或指點於既喪之後,克念罔念,聖狂攸分,無非欲人自識其真心,以自存也。
不然,人莫不為孩提也,曾有漸長不為物引習移者乎?乞人不
彼方慈憫悲仰,弘濟普度,而吾徒斥之以自私自利;彼方心佛中間,泯然不立,而吾徒斥之以是内非外。
即其一不究其二,得其言不得其所以言,彼有啞然笑耳,又何能大厭其心乎?乃其毫釐千裡之辨,則有端矣。
(《論儒釋書》) 蓋道合三才而一之者也,其體盡於陰陽而無體,故謂之易;其用盡於陰陽而無方,故謂之神。
其燦然有理,謂之理;其粹然至善,謂之性;其沛然流行,謂之命。
無聲無臭矣,而體物不遺;不見不聞矣,而莫見莫顯。
是中庸之所以為體,異教者欲以自異焉而不可得也。
聖人者知是道人之盡於心,是心若是其微也。
知此而精之之謂精,守此而固之之謂一,達此於五品、五常、百官、萬務之交也,之謂明倫,之謂察物。
變動不拘,周流六虛矣,而未始無典常之可揆;成文定象,精義利用矣,而未始有方體之可執。
故無聲無臭,無方無體者,道之體也。
(《論儒釋書》) 聖人於此體未嘗一毫有所增,是以能立天下之大本。
有物有則,有典有禮,道之用也。
聖人於此體未嘗一毫有所減,是以能行天下之達道。
立大本,行達道,是以能盡天地人物之性,而與之參。
《易》象其理,《詩》、《書》、《禮》、《樂》、《春秋》緻其用,猶之天然,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四時百物,自行自生也。
故窮神知化,而适足以開物成務,廣大悉備,而不遺於周旋曲折,幾微神明,而不出於彜常物則,三至三無而不外於聲詩禮樂。
上智者克複於一日,夕死於朝聞,而未始無密修之功。
中下者終始於典學,?修於困勉,而未始無貫通之漸。
同仁一視,而笃近以舉遠,汎愛兼容,而尊賢以尚功。
夫是以範圍不過,曲成不遺,以故能建三極之大中。
(《論儒釋書》) 釋氏之於此體,其見甚親,其悟甚超脫敏妙矣。
然見其無聲臭矣,而舉其體物不遺者,一之於無物;見其無睹聞矣,而舉其生化自然者,一之於無生。
既無物矣,而物之終不可得無者,以非有非無,而一之於幻妄;既無生矣,而生之終不可得盡者,以為不盡而盡,而一之於滅度。
明幻之為幻,而十方三界,億由旬劫者,此無生之法界也。
明生之無生,而胎卵濕化,十二種生者,此無生之心量也。
弘濟普度者,此之謂濟也;平等日用者,此之謂平也;圓覺昭融者,此之謂覺也。
(《論儒釋書》) 雖其極則至於粟粒之藏真界,乾屎橛之為真人,噓氣舉手,瞬目揚眉,近於吾道之中庸,而吾學之道中庸者,終未嘗以庸其慮。
雖其授受至於拈花一笑,棒喝交馳,拟議俱泯,心行路絕,近於聖門之一唯,而吾學之盡精微者,終未嘗以撄其心。
雖其行願至於信住回向,層次階級,近於聖門之積累,而聖門之《詩》、《書》、《禮》、《樂》經緯萬古者,終未嘗一或循其方。
雖其功德至於六度萬行,普濟萬靈,近於聖門之博愛,而聖門之《九經》三重範圍曲成者,終未嘗一以研諸慮。
(《論儒釋書》) 蓋悟其無矣,而欲以無者空諸所有;悟其虛矣,而欲以虛者空諸所實。
欲空諸所有,而有物有則,有典有禮者,不能不歸諸幻也。
欲空諸所實,而明物察倫,惇典庸禮者,不能不歸諸虛也。
故其道虛闊勝大,而不能不外於倫理;其言精深敏妙,而不能開物以成務。
(《論儒釋書》) 文中子曰:“其人聖人也,其教西方之教也,行於中國則泥。
”誠使地殷中土,人集靈聖,神怪異,理絕人區,威證明顯,事出天表,信如其書之言,然後其教可得而行也。
(《論儒釋書》) 今居中國之地,而欲行西方之教,以之行己,則髡發缁衣,斥妻屏子,苦節而不堪,矯異而難行也。
然且行之,斯泥矣。
以之處物,則久習同於初學,毀禁等於持戒,衆生齊於一子,普濟極於含靈,必外於斯世而生,而後其說可通也。
處斯世斯生,而欲以其說通之,斯泥也。
(《論儒釋書》) 以之理财,則施舍盛而耕桑本業之教荒。
以之用人,則賢否混而舉錯命讨之防失。
以之垂訓,則好大不經,語怪語神,荒忽罔象之教作。
烏往而不泥哉?今所居者中國,堯、舜、禹、湯、文、武之所立也;所業者《六經》,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作,周公、仲尼之所述也。
所與處者人倫庶物,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所修而明也。
乃欲信從其教而揚诩之,亦為誕且惑矣。
(《論儒釋書》) 況吾之修身格緻,以研精而不離明體誠正,以守一而不違行願。
懲忿窒欲,以去損而非有所減,遷善改過,以緻益而非有所增。
愛惡不與以己,而何有憎愛?視聽一閑以禮,而何有淨染?精義至於入神,理障亡矣;利用所以崇德,事障絕矣。
孝弟通於神明,條理通於神化,則舉其精且至者,不旁給他借而足,又何必從其教之為快哉?仆少而局方,壯未聞道,達者病其小,廉曠者诮其曲,謹約者病其泛涉,乃中心?患其有惑志也。
其於釋宗何啻千裡,而欲抽關鍵於眇微,析異同於疑似,祗見其不知量也。
然為是縷縷者,念非執事,無以一發其狂言。
(《論儒釋書》) 學自宋嘉定來,岐窮理居敬為二事。
而知行先後之辨,廉級已嚴令學者,且謂“物理必知之盡,乃可行也”。
便文析說之儒,争支辟,析句字,為窮理而身心罔措。
於是,王文成公實始悟“知後非知”,即本心良知為知,“踐非行”,得本心真知為行。
而尚書增城湛公,本師說以“勿忘勿助”為心之中正,為天理,自然随處體認之也。
人士洗然,内反其視聽而學焉者,薄典訓,卑修省,一比於己。
高公學南太學時,二先生說盛行。
增城官南太宰,稱湛氏學。
公往造業投刺,見阍者擲筆抵掌歎,蓋歆之也。
問焉,指尺牍曰:“是赫所請,請書地,直累千金者也。
”公曰:“亟反吾刺,是於所謂天理何居乎?”不見而反。
王門高第弟子,官郎署,名王氏學有聲,公造焉。
於彈?時,得其人慧而多機。
退歎曰:“郎多機而慧,名良知,弊安所極哉!”亦竟謝不複往。
於是就高陵呂先生於奉常邸學焉。
常存戒慎恐懼,則心體自明,勿任意必固我,則物宜自順。
問“知”,曰“先自知”。
問“仁”,曰“先自愛”。
問“勇”,曰“先自強”。
而以無自欺為緻知,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為格物,尤吾黨所未發,立本深矣。
餘姚之論,信本心之知已過,故增城以為空知。
增城以勿忘勿助之間,即為天理,故餘姚以為虛見。
然餘姚言緻知,未嘗遺問思辨行,專之者過,遂以為空知。
增城言勿忘勿助時,天理自見,語固未嘗不确也。
蓋權衡已審,而世有求端於一悟,謂即悟皆真,有觀察即為外馳,有循持即為行仁義,則痛闢之以為蔽陷虛蕩,妨教而病道。
(以上《王稚川行狀》) 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章潢字本清,南昌人。
幼而顈悟,張本山出“趨庭孔鯉曾從《詩》、《禮》之傳”句,即對“《大學》曾參獨得明新之旨。
”十三歲,見鄉人負債缧絏者,恻然為之代償。
與萬思默同業舉,已而同問學。
有問先生,近日談經不似前日之煩者,先生曰:“昔讀書如以物磨鏡,磨久而鏡得明;今讀書如以鏡照物,鏡明而物自見。
”搆洗堂於東湖,聚徒講學。
聘主白鹿洞書院。
甲午,廬陵會講,有問“學以何為宗”?曰:“學要明善誠身,隻與人為善,便是宗。
”又問:“善各不齊,安能歸并一路?”曰:“繼善成性,此是極歸一處,明善明此也。
如主敬窮理,緻良知,言各不同,皆求明性善之功,豈必專執一說,然後為所宗耶?”又問:“會友如何得力?”:曰“将我這箇身子,公共放在大爐冶中,燬煉其習氣,銷鎔其勝心,何等得力?”入青原山,王塘南曰:“禅宗欲超生死何如?”曰:“孔子朝聞夕死,周子原始反終,大意終始皆無,便是儒者超生死處。
”鄒南曰:“今之學者,不能超脫生死,皆緣念上起念,各有牽絆,豈能如孔子之毋意、必、固、我。
”曰:“意、必、固、我,衆人之通患,毋意、必、固、我,賢者之實功。
孔子則并此禁止而絕之矣。
”禦史吳安節疏薦,少宰楊止菴奏授順天儒學訓導。
萬曆戊申,年八十二卒。
所着《圖書編》百二十七卷。
先生論止修則近於李見羅,論歸寂則近於聶雙江,而其最谛當者,無如辨氣質之非性,離氣質又不可覓性,則與蕺山先師之言,若合符節矣。
章本清論學書 象山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四海百世有聖人出焉,此心皆同。
”甚喜吾心得同聖人,而作聖之功,亦易為力。
於是舉日用之功,惟從心所欲。
既而覺師心之非也,始悟孔子之從心所欲,有矩在焉,始悟象山所謂聖無不同者,不徒曰心,而曰理,指盡心之聖人而言之也。
今吾未識真心,何敢遽同於往聖。
往聖諄諄教人辨危微存亡之機,求明此理之同然者,以自盡焉耳,然而未易辨也。
心之廣大,舉六合而無所不包,虎豹豺狼,莫非生意,而慈悲普度,雖摩頂放踵,在所必為,皆心之廣大也。
心之精微,析萬殊而無所不入,垢穢瓦礫,莫非妙道,而探索隐僻,雖鈎玄镂塵,剖析虛空,皆心之精微也。
心之神明,千變萬化,而無所不用,縱橫翕張,莫非圓機,而與世推移,雖神通妙解,焂忽流轉,皆心之靈變也。
天理人欲,同行異情,焦火凝冰,變幻靡定。
雖曰觀諸孩提之愛敬,人生之初,其心本無不善,觀之行道,乞人不受蹴,梏亡之後,本心未泯,不知此乃聖賢多方引誘,或指點於未喪之前,或指點於既喪之後,克念罔念,聖狂攸分,無非欲人自識其真心,以自存也。
不然,人莫不為孩提也,曾有漸長不為物引習移者乎?乞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