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八

關燈
禮之用》) 口之於味,耳之於聲,目之於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逸,非性乎?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禮之於賓主,智之於賢者,聖人之於天道,非性之故物乎?(《溫故》) 近世學者,以知是知非為良知。

    夫是非熾然,且從流於情識而不自覺,惡在其為良知?(《誨女知之》) 仕學一道,隐顯一心,孝友即是政事。

    若曰“居位别有政事”,此托詞以答,或人則視政事孝弟為兩事矣。

    (《子奚不為政》) 夫道一而已矣。

    以為有一,卻又是萬,以為有萬,卻又是一。

    一即萬,萬即一。

    如學者雲“以一貫萬”,是一是一,萬是萬,豈不是兩件?(《一貫》) 舊說思與之齊,是從他人身上比拟,一團世俗心腸。

    思與之齊,必不能思齊,原齊則無不齊。

    不賢隻是一念差了。

    我自省不賴此學,一念而差,與渠争多少,待人自無不恕。

    (《見賢見不賢》) 學道之士,在世途極是不便,向道不笃的,易生退轉。

    若真信千古而得一知者,猶比肩也,何孤立之有?不能自立,東挨西靠,口嘴上讨得箇好字,眼前容易過,誤卻平生事業矣。

    (《德不孤》)  伯夷是清,伊尹是任,柳下惠是和,還有箇器在。

    (《女器也》) 學不見體,動辄落顯微二邊。

    (《文章性天》)  出戶即是由道,非是由戶與由道有分别。

    (《出不由戶》)  學者若不從大光明藏磨勘,露出精彩,群居終日,雖說若何為心,若何為性,若何為孔門之旨,若何為宋儒之旨,是言不及義也。

    終日依倚名節之迹,彷彿義理之事,是好行小慧也。

    (《群居終日》) 吾輩在此一堂講學,所親就者大人,不虛心受益,卻是狎大人。

    所講究者聖言,不虛心體貼,卻是,侮聖言。

    記得少年時,在青原,當時我邦濟濟大人在席,今皆物化,蹈狎大人之弊。

    又記得一友。

    将《四書》諸論,互相比拟,一先正答曰:“總隻是非禮之言。

    ”(《畏天命》) 鄉願一副精神,隻在媚世,東也好,西也好,全在毀譽是非之中。

    聖人精神,不顧東,不顧西,惟安我心之本然,超出毀譽是非利害之外。

    (《鄉願》) 德本明也,人隻争一箇覺耳。

     “須知人人具有至善,隻是不止,一止而至善在是”。

    曰:“何以止?”“無意必固我是已。

    ” 學不知止,漫言修身,如農夫運石為糞,力愈勤而愈遠矣。

    (《大學》) 《大學》之要,無意而已。

    無意入門,誠意而已。

    然徒知誠意,不知意之面目,未有能誠意者。

    故教人以觀意之所自來,何處看得?隻在毋自欺。

    毋自欺何處體貼?你看人聞惡臭那箇不掩鼻?見好色那箇不喜歡?這箇好惡,就是意根。

    那箇人不求自慊?又小人為不善,見君子厭然,厭然處亦是真意。

    這箇真意發根處,至貴無對,所以謂之獨。

    君子慎獨,從心從真,隻是認得此真心,不為意所掩,故通天通地,指視莫違,心廣體胖,斯為真慎獨。

    後儒之所謂慎獨者,則以身為桎梏,如何得廣與胖?無意之旨荒矣。

    (《誠意》) 學者一向說明德,說親民,說止至善,說格物,千言萬語,旁引曲譬,那箇是宋儒說,那箇是我明大儒說,縱說得伶俐,與自家身心無幹。

    一到知止,則水盡山窮,無複可言。

    說如此方謂之緻知,方謂之格物,此謂之本。

    (《知止》) 先生以知止為《大學》之宗。

     離已發求未發,即孔子複生不能。

    子且觀中節之和,即知未發之中,離和無中,離達道無大本。

    (《中和》) 何謂之索隐?今講學者外倫理日用說心性,入牛毛者是已。

    何以謂之行怪?今服堯服,冠伊川冠之類。

    (《索隐行怪》) 一字,即吾道一以貫之之一。

    聖人說道理零碎了,恐人從零碎處尋道理,說天德也說到一來,說王道也說到一來。

    正如地之行龍,到緊關處,一束精神便不散亂。

    (《所以行之者一》) 人之生也直,直道而行,不直則曲,所以須緻曲。

    如見孺子入井,自然怵惕恻隐之心,直也;納交要譽惡聲,斯曲矣。

    然則何以緻之?程子雲:“人須是識其真心。

    ”此緻曲之旨也。

    (《緻曲》) 有問:“自成自道者。

    ”曰:“子适來問我,還是有人叫子來問我,還是自來問的?”曰:“此發於自己,如何人使得?”曰:“即此是自成自道。

    ”(《自成自道》)  善與人同,不是将善去同人,亦不是将人善來同我。

    人人本有,箇箇圓成,魚遊於水,鳥翔於天,無一物能問之也。

    (《善與人同》) 赤子之心,真心也。

    見着父母,一團親愛,見着兄弟,一團歡欣,何嘗費些拟議思慮?何曾費些商量?大人隻是不失這箇真心,便是聖學不明。

    愁赤子之心空虛,把聞見填實,厭赤子之心真率,把禮文遮飾。

    儒者以為希聖要務,不知議論日繁,去真心日遠。

    無怪乎大人不多見也。

    象山雲:“縱不識一字,終是還他堂堂大人。

    ”(《赤子之心》) 文集  “從心所欲不踰矩”。

    世儒謂從者縱也,縱其心,無之非是。

    此近世流弊。

    竊謂矩,方也;從心所欲,圓也。

    圓不離方,欲不離矩。

     心,神物也,豈能使之不動?要知動亦不動耳,寂感體用,原未有不合一,故求合一,便生分别,去合一之旨愈遠。

     吾輩動辄以天下國家自任,貧子說金,其誰信之。

    古人雲,了得吾身,方能了得天地萬物。

    吾身未了,縱了得天地萬物,亦隻是五霸路上人物。

    自今以往,直當徹髓做去,有一毫病痛,必自照自磨,如拔眼前之釘,時時刻刻始無媿心。

      吾輩無論出處,各各有事,肯沉埋仕途便沉埋,不肯沉埋,即在十八重幽暗中,亦自骧首青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