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八
關燈
小
中
大
,安得厭?” 善處身者,必善處世;不善處世,賊身者也。
善處世者,必嚴修身,不嚴修身,媚世者也。
學者有志於道,須要鐵石心腸,人生百年轉盻耳,貴乎自立。
後生不信學有三病:一曰耽閣舉業,不知學問事,如以萬金商,做賣菜傭;二曰講學人多迂闊無才,不知真才從講學中出,性根靈透,遇大事如湛盧刈薪;三曰講學人多假,不知真從假中出,彼既假矣,我棄其真,是因噎廢食也。
問“儒佛同異。
”曰:“且理會儒家極緻處,佛家同異不用我告汝。
不然,随人口下說同說異何益?” 問“如何得分明”。
曰:“要胸中分明,愈不分明。
須知昏昏亦是分明,不可任清明一邊。
昭昭是天,冥冥是天。
” 馬上最好用功,不可放過。
若待到家休息,便是馳逐。
老成持重,與持立保祿相似;收斂定靜,與躲閑避事相似;謙和遜順,與柔媚諧俗相似。
中間間不容發,非研幾者鮮不自害害人。
說清者便不清,言躬行者未必躬行,言知性命便未知性命,終日說一便是不一,終日說合便是不合,但有心求,求不着便着。
人隻說要收斂,須自有箇頭腦,終日說話,終日幹事,是真收斂。
不然,終日兀坐,絕人逃世,究竟忙迫。
橫逆之來,愚者以為遭辱,智者以為拜賜;毀言之集,不肖以為罪府,賢者以為福地。
小人相處,矜己者以為荊棘,取人者以為砥砺。
目無青白則目明,耳無邪正則耳聰,心無愛憎則心正。
置身天地間,平平鋪去,不見崖異,方是為己之學。
學者好說嚴毅方正,予思與造物者遊,春風習習,猶恐物之與我拂也。
苟未有嚴毅方正之實,而徒襲其迹,徒足與人隔絕。
未知學人,卻要知學,既知學人,卻要不知有學;未修行人,卻要修行,既修行人,卻要不知有修。
予見世之稍學修者,哓哓自别於人,其病與不知學修者,有甚差别? 予别無得力處,但覺本分二字親切,做本分人,說本分話,行本分事。
本分外不得加減毫末,識得本分,更有何事! 道無揀擇,學無精粗。
下學便是上達,非是下學了纔上達,若下學後上達,是作兩層事了。
學問原是家常茶飯,濃酽不得,有一毫濃酽,與學便遠。
(以上《龍華密證》) 孟我疆問:“如何是道心人心?”曰:“不由人力,純乎自然者,道心也;由思勉而得者,人心也。
” 我疆問:“孔子雲:‘正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故曰,視於無形,聽於無聲。
’子思發之為不睹不聞,陽明又雲:‘若睹聞一於理,即不睹不聞也。
’其言不同如此!”曰:“孔子懼人看得太粗,指隐處與人看,陽明恐人看得甚細,指顯處與人看,其實合内外之道也。
”(以上《燕台會記》) 問“吾有知乎哉章”。
曰:“鄙夫隻為有這兩端,所以未能廓然。
聖人将他兩端空盡無餘了,同歸於空空。
”曰:“然則緻知之功如何?”曰:“聖人緻之無知而已。
”曰:“然則格物之說如何?”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而不可遺,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此真格物也。
”(《南都會記》) 識仁即是格物。
問“識仁”。
曰:“夫子論仁,無過‘仁者,人也’一語。
當日我看仁做箇幽深玄遠,是奇特的東西,如今看到我輩在一堂之上,即是仁,再無虧欠,切莫錯過。
” 問:“夫子隻言仁之用,何以不言仁之體?”曰:“今人體用做兩件看,如何明得?餘近來知體即用,用即體,離用無體,離情無性,離顯無微,離已發無未發。
非予言也。
孟子曰:‘恻隐之人,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體會自見。
” 問:“生機時有開發,奈不接續何?”曰:“無斷續者體也,有斷續者見也。
”曰:“功将何處?”曰:“識得病處即是藥,識得斷處就是續。
” 一堂之上,有問即答,茶到即接,此處還添得否?此理不須湊泊,不須幫帖。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盡者了無一物,渾然太虛之謂,心性亦是強名。
(以上《龍華會記》) 問:“其心三月不違仁,仁與心何所分别?”曰:“公适走上來問,豈有帶了一箇心,又帶了一箇仁來?公且退。
” 恕者,如心之謂。
人隻是要如己之心,不思如人之心,如己如人,均齊方正,更說甚一貫。
有言“不能安人,如何算得修己”。
曰:“我二十年前,熱中亦欲安人,今安不得,且歸來。
我與公且論修己。
修己之方,在思不出其位,在素位而行。
公且素位,老實以行誼表於鄉,便是安人。
不然,你欲安人,别人安了你。
” 塘南先生問:“佛法隻是一生死動人,故學佛者在了生死。
”曰:“人隻是意在作祟,有意則有生死,無意則無生死。
”(以上《元潭會記》) 歐陽明卿問曰:“釋氏不可以治天下國家。
”曰:“子何見其不可以治天下國家?”曰:“樣樣都抛了。
”曰:“此處難言,有飯在此,儒會吃,釋亦會吃,既能吃飯,總之皆可以治天下國家。
子謂釋樣樣抛了,故不可;儒者樣樣不抛,又何獨不能治天下國家?”(所謂不能治天下國家,如唐、虞、三代之治,治之也。
若如後世之治,無論釋氏,即胥吏科舉之士,及盜賊菜傭牛表,無不可以治天下國家,而可以謂之能治乎?先生之許釋氏,亦不過後世之治也。
) 私慮不了,私欲不斷,畢竟是未曾靜,未有入處。
心迷則天理為人欲,心悟則人欲為
善處世者,必嚴修身,不嚴修身,媚世者也。
學者有志於道,須要鐵石心腸,人生百年轉盻耳,貴乎自立。
後生不信學有三病:一曰耽閣舉業,不知學問事,如以萬金商,做賣菜傭;二曰講學人多迂闊無才,不知真才從講學中出,性根靈透,遇大事如湛盧刈薪;三曰講學人多假,不知真從假中出,彼既假矣,我棄其真,是因噎廢食也。
問“儒佛同異。
”曰:“且理會儒家極緻處,佛家同異不用我告汝。
不然,随人口下說同說異何益?” 問“如何得分明”。
曰:“要胸中分明,愈不分明。
須知昏昏亦是分明,不可任清明一邊。
昭昭是天,冥冥是天。
” 馬上最好用功,不可放過。
若待到家休息,便是馳逐。
老成持重,與持立保祿相似;收斂定靜,與躲閑避事相似;謙和遜順,與柔媚諧俗相似。
中間間不容發,非研幾者鮮不自害害人。
說清者便不清,言躬行者未必躬行,言知性命便未知性命,終日說一便是不一,終日說合便是不合,但有心求,求不着便着。
人隻說要收斂,須自有箇頭腦,終日說話,終日幹事,是真收斂。
不然,終日兀坐,絕人逃世,究竟忙迫。
橫逆之來,愚者以為遭辱,智者以為拜賜;毀言之集,不肖以為罪府,賢者以為福地。
小人相處,矜己者以為荊棘,取人者以為砥砺。
目無青白則目明,耳無邪正則耳聰,心無愛憎則心正。
置身天地間,平平鋪去,不見崖異,方是為己之學。
學者好說嚴毅方正,予思與造物者遊,春風習習,猶恐物之與我拂也。
苟未有嚴毅方正之實,而徒襲其迹,徒足與人隔絕。
未知學人,卻要知學,既知學人,卻要不知有學;未修行人,卻要修行,既修行人,卻要不知有修。
予見世之稍學修者,哓哓自别於人,其病與不知學修者,有甚差别? 予别無得力處,但覺本分二字親切,做本分人,說本分話,行本分事。
本分外不得加減毫末,識得本分,更有何事! 道無揀擇,學無精粗。
下學便是上達,非是下學了纔上達,若下學後上達,是作兩層事了。
學問原是家常茶飯,濃酽不得,有一毫濃酽,與學便遠。
(以上《龍華密證》) 孟我疆問:“如何是道心人心?”曰:“不由人力,純乎自然者,道心也;由思勉而得者,人心也。
” 我疆問:“孔子雲:‘正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故曰,視於無形,聽於無聲。
’子思發之為不睹不聞,陽明又雲:‘若睹聞一於理,即不睹不聞也。
’其言不同如此!”曰:“孔子懼人看得太粗,指隐處與人看,陽明恐人看得甚細,指顯處與人看,其實合内外之道也。
”(以上《燕台會記》) 問“吾有知乎哉章”。
曰:“鄙夫隻為有這兩端,所以未能廓然。
聖人将他兩端空盡無餘了,同歸於空空。
”曰:“然則緻知之功如何?”曰:“聖人緻之無知而已。
”曰:“然則格物之說如何?”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而不可遺,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此真格物也。
”(《南都會記》) 識仁即是格物。
問“識仁”。
曰:“夫子論仁,無過‘仁者,人也’一語。
當日我看仁做箇幽深玄遠,是奇特的東西,如今看到我輩在一堂之上,即是仁,再無虧欠,切莫錯過。
” 問:“夫子隻言仁之用,何以不言仁之體?”曰:“今人體用做兩件看,如何明得?餘近來知體即用,用即體,離用無體,離情無性,離顯無微,離已發無未發。
非予言也。
孟子曰:‘恻隐之人,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體會自見。
” 問:“生機時有開發,奈不接續何?”曰:“無斷續者體也,有斷續者見也。
”曰:“功将何處?”曰:“識得病處即是藥,識得斷處就是續。
” 一堂之上,有問即答,茶到即接,此處還添得否?此理不須湊泊,不須幫帖。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盡者了無一物,渾然太虛之謂,心性亦是強名。
(以上《龍華會記》) 問:“其心三月不違仁,仁與心何所分别?”曰:“公适走上來問,豈有帶了一箇心,又帶了一箇仁來?公且退。
” 恕者,如心之謂。
人隻是要如己之心,不思如人之心,如己如人,均齊方正,更說甚一貫。
有言“不能安人,如何算得修己”。
曰:“我二十年前,熱中亦欲安人,今安不得,且歸來。
我與公且論修己。
修己之方,在思不出其位,在素位而行。
公且素位,老實以行誼表於鄉,便是安人。
不然,你欲安人,别人安了你。
” 塘南先生問:“佛法隻是一生死動人,故學佛者在了生死。
”曰:“人隻是意在作祟,有意則有生死,無意則無生死。
”(以上《元潭會記》) 歐陽明卿問曰:“釋氏不可以治天下國家。
”曰:“子何見其不可以治天下國家?”曰:“樣樣都抛了。
”曰:“此處難言,有飯在此,儒會吃,釋亦會吃,既能吃飯,總之皆可以治天下國家。
子謂釋樣樣抛了,故不可;儒者樣樣不抛,又何獨不能治天下國家?”(所謂不能治天下國家,如唐、虞、三代之治,治之也。
若如後世之治,無論釋氏,即胥吏科舉之士,及盜賊菜傭牛表,無不可以治天下國家,而可以謂之能治乎?先生之許釋氏,亦不過後世之治也。
) 私慮不了,私欲不斷,畢竟是未曾靜,未有入處。
心迷則天理為人欲,心悟則人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