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七
關燈
小
中
大
生,無以易也。
但其訓格物曰:“物者意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其正。
”則似與正心之義,微有相涉,惟達者用功,知所歸一。
若初學未達者用之,恐不免增繳繞之病。
此一疑也。
嘗觀先儒言事事物物,皆有至當不易之理,先儒豈敢謾哉!彼見學者多太過不及之弊,故必求至當,天則所在,是欲為堯、舜之中,箕子之極,文王之則,孔子之矩,曾子之至善,子思之中庸,程伯子之停停當當者是也。
是其所疑者未可非,但不知此至當、此中、此極、此則、此矩、此至善、此中庸、此停停當當者,固出於心而通於物也,非物有之也。
出於心者,一緻而百慮,亦非必能應一物而膠定一則也。
此先儒之未達也,今近儒懲而過之,第雲緻其良知,而未言良知之有天則。
以故承學之士,惟求良知之變化圓通,不可為典要者,而不複知有至當、中、極、則、矩、至善、中庸、停停當當之所歸,一切太過不及,皆抹摋而不顧,以緻出處取予,多不中節,一種猖狂自恣,妨人病物,視先儒質行反有不逮。
可見近儒之訓,亦不能無弊。
竊意顔子約禮者,必約諸此心之天則,而非止變化圓融已耳。
此二疑也。
近儒又曰:“文者禮之見於外者也,禮者文之存於中者也。
”予則以文不專在外,禮不專在中,專以文在外,則舍吾心,又焉有天地萬物?專以禮在中,則舍天地萬物,又焉有吾心?是文與禮均不可以内外言也。
今之語良知者,皆不免涉於重内輕外,其言亦專在内,不知夫子言禮而不言理者,正恐人專求之内耳。
是近儒之訓,亦似於孔、顔宗旨未悉。
此三疑也。
予既有是疑,因日夜默求孔、顔宗旨,粗若有明,蓋夫子因顔子求之高堅前後,不免探索測度,而無所歸着,不知日用應酬即文也。
文至不一者也,而學之事在焉,故博之以文,俾知日用應酬,可見之行者,皆所學之事,而不必探索於高深。
日用應酬,準諸吾心之天則者,禮也。
禮至一者也,而學之功在焉,故約之以禮,俾知日用應酬,必準諸吾心之天則,而不可損益者,乃為學之功,而不必測度於渺茫。
是無往非文,則無往非禮,無地可間,而未可以内外言也。
無往非博,則無往非約,無時可息,而未可以先後言也。
夫子教之如此,故顔子學之,亦無地可間,無時可息,無有内外先後,其為功非不欲罷,不可得而罷也。
已而既竭吾才,所立卓爾,此天則昭然常存,不複有探索測度之勞,至是顔子之學,始有歸着。
則凡學孔、顔者,舍此非正脈。
予又悟“克己複體”章,即博文約禮之實。
何則?夫子教顔子從事於視聽言動,即博文也;勿非禮視聽言動,即約禮也。
視聽言動不在禮之外,勿非禮不在視聽言動之後,是可見先儒言内外先後者固非,而近儒涉於重内輕外者亦未盡,乃若出世之學,一切在内,則尤非也。
由是用功,似不落空,日用應酬,似稍得其理,處上下亦似稍安,悟南野先生所論仁體之旨。
始嘗出赴南都會友,與何吉陽、(諱遷,德安人。
官至刑部侍郎。
)譚二華(名綸,宜黃人,今大司馬。
)二公遊,又因唐荊川公(諱順之,武進人,官都禦史。
念菴先生執友。
)枉顧衙舍,遂偕晤趙大洲公。
(諱貞吉,内江人。
官至大學士。
)時見諸公論學,似於博學之旨,多有異同,予雖未敢辨難,然因是自信者多矣。
又二年丙辰,予登第,始得盡友海内諸學士,相與切劘商訂,要不能外此天則,而迄不可以内外先後言之。
得此,則顔氏之卓爾在我矣。
苟非此而謂之孔門正脈,恐俱北指而南轅也。
異時歸以質諸念菴先生,先生初恐予求諸意象,則诘之曰:“今滿眼是事,則滿眼是天則,可乎?”予未敢悉也。
又數歲壬戌,予在楚,先生則多移書示曰:“吾與執事博約之說,洞然無疑,斯學其有興乎!”已而再歸,再請質於先生,先生曰:“所貴足目俱到耳。
”蓋恐予堕目長足短之弊也。
予既自蜀乞休,三年複起,督楚學,遷西粵,又東粵,二十年間,倏忽老矣。
尚自慚未有真得,豈亦終堕足短之弊也與?於今萬曆癸酉,複乞休為養,益懼悠悠,以為古今莫予困也。
予曰:“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則果何時耶?”遂記以自饬。
論學書 去冬承寄《白沙先生文編》,因思足下素不喜言心學,今一旦取白沙文表章之,豈非學漸歸原,不欲以一善名其志力不大且遠哉?不穀昔常相期至再三之渎者,固知有今日也。
甚慰!甚賀!第令其間不共相究,竟則徒負平日。
蓋先此有睹見是編者,謂“此書題評,雖揚白沙,其實抑陽明。
即語不幹處,必宛轉诋及陽明,近於文緻。
”不穀不肯信,已而得來編,讀之良然。
如雲:“近儒疑先生引進後學,頗不惓惓。
”嘗遍觀陽明語意,并無是說。
不知足下何從得之?夫陽明不語及白沙,亦猶白沙不語及薛敬軒,此在二先生自知之,而吾輩未臻其地,未可代為之說,又代為之争勝負,則鑿矣。
曆觀諸評中,似不免為白沙立赤幟,恐亦非白沙之心也。
古人之學,皆求以複性,非欲以習聞虛見立言相雄長,故必從自身磨練,虛心參究,由壯逮老,不知用多少功力,實有諸己,方敢自信以号於人,是之謂言行相顧而道可明。
若周子則從無欲以入,明道則從識仁以入,既鹹有得,而後出之。
孟子亦在不動心以後,乃筆之書。
白沙先生一坐碧玉樓二十年,久之有得,始主張緻虛立本之學,一毫不徇於聞見,彼豈謾而雲哉!陽明先生抱命世之才,挺緻身之節,亦可以自樹矣,然不肯已,亦其天性向道故也。
過嶽麓時,谒紫陽祠,賦詩景仰,豈有意於異同?及至龍場處困,動忍刮磨,已乃豁然悟道,原本不在外物,而在吾心,始與紫陽傳註稍異。
及居滁陽,多教學者靜坐,要在存天理去人欲。
至虔台,始提緻良知一體為訓,其意以《大學》緻知,乃緻吾良知,非窮索諸物也。
良知者,乃吾性靈之出於天也,有天然之條理焉,是即明德,即天理。
蓋其學三變,而教亦三變,則其平日良工心苦可從知矣,亦豈謾而雲哉!不穀輩非私陽明也,亦嘗平心較之矣。
曾聞陽明居龍場時,曆試諸艱,惟死生心未了,遂置石棺,卧以自練。
既歸遭謗,則以其語置諸《中庸》中和章,并觀以克化之。
今之學者,非不有美行也,其處困亨毀譽之間有是乎?不穀有一族祖贛歸者,每歸,語陽明事頗悉。
今不暇細述,但言其童時赴塾學,見軍門輿從至,鹹奔避。
軍門即令吏呼無奔,教俱叉手旁立。
有酒徒唱於市肆,則貸其撲,令從教讀者習歌詩,卒為善士。
又有啞子叩之,則書字為訓,亦令有省。
今之學者,非不有美政也,其都尊位能勤,勤於童子,於市人,於啞子,有是乎?夜分方與諸士講論,少入噓吸間,即遣将出征,已行複出,氣色如常,坐者不知其發兵也。
方督征濠也,日坐中堂,開門延士友講學,無異平時。
有言伍公焚鬚小卻,暫如側席,遣牌取伍首,座中惴惴,而先生略不見顔色。
後聞濠就擒,詢實給賞,還坐,徐曰:“聞濠已擒,當不僞。
第傷死者多耳。
”已而武皇遣威武大将軍牌追取濠,先生不肯出迎,且曰:“此父母亂命,忍從臾乎?”其後江彬等讒以大逆,事叵測,先生特為老親加念,其他迄不動心。
異時又與張忠輩争席,卒不為屈,未嘗一動氣。
臨終,家人問後事,不答。
門人周積問遺言,微哂曰:“此心光明,亦複何言!”今之學者,平居非不侃侃,其臨艱大之境,處非常之變,能不動心有是乎?若非真能緻其良知,而有萬
但其訓格物曰:“物者意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其正。
”則似與正心之義,微有相涉,惟達者用功,知所歸一。
若初學未達者用之,恐不免增繳繞之病。
此一疑也。
嘗觀先儒言事事物物,皆有至當不易之理,先儒豈敢謾哉!彼見學者多太過不及之弊,故必求至當,天則所在,是欲為堯、舜之中,箕子之極,文王之則,孔子之矩,曾子之至善,子思之中庸,程伯子之停停當當者是也。
是其所疑者未可非,但不知此至當、此中、此極、此則、此矩、此至善、此中庸、此停停當當者,固出於心而通於物也,非物有之也。
出於心者,一緻而百慮,亦非必能應一物而膠定一則也。
此先儒之未達也,今近儒懲而過之,第雲緻其良知,而未言良知之有天則。
以故承學之士,惟求良知之變化圓通,不可為典要者,而不複知有至當、中、極、則、矩、至善、中庸、停停當當之所歸,一切太過不及,皆抹摋而不顧,以緻出處取予,多不中節,一種猖狂自恣,妨人病物,視先儒質行反有不逮。
可見近儒之訓,亦不能無弊。
竊意顔子約禮者,必約諸此心之天則,而非止變化圓融已耳。
此二疑也。
近儒又曰:“文者禮之見於外者也,禮者文之存於中者也。
”予則以文不專在外,禮不專在中,專以文在外,則舍吾心,又焉有天地萬物?專以禮在中,則舍天地萬物,又焉有吾心?是文與禮均不可以内外言也。
今之語良知者,皆不免涉於重内輕外,其言亦專在内,不知夫子言禮而不言理者,正恐人專求之内耳。
是近儒之訓,亦似於孔、顔宗旨未悉。
此三疑也。
予既有是疑,因日夜默求孔、顔宗旨,粗若有明,蓋夫子因顔子求之高堅前後,不免探索測度,而無所歸着,不知日用應酬即文也。
文至不一者也,而學之事在焉,故博之以文,俾知日用應酬,可見之行者,皆所學之事,而不必探索於高深。
日用應酬,準諸吾心之天則者,禮也。
禮至一者也,而學之功在焉,故約之以禮,俾知日用應酬,必準諸吾心之天則,而不可損益者,乃為學之功,而不必測度於渺茫。
是無往非文,則無往非禮,無地可間,而未可以内外言也。
無往非博,則無往非約,無時可息,而未可以先後言也。
夫子教之如此,故顔子學之,亦無地可間,無時可息,無有内外先後,其為功非不欲罷,不可得而罷也。
已而既竭吾才,所立卓爾,此天則昭然常存,不複有探索測度之勞,至是顔子之學,始有歸着。
則凡學孔、顔者,舍此非正脈。
予又悟“克己複體”章,即博文約禮之實。
何則?夫子教顔子從事於視聽言動,即博文也;勿非禮視聽言動,即約禮也。
視聽言動不在禮之外,勿非禮不在視聽言動之後,是可見先儒言内外先後者固非,而近儒涉於重内輕外者亦未盡,乃若出世之學,一切在内,則尤非也。
由是用功,似不落空,日用應酬,似稍得其理,處上下亦似稍安,悟南野先生所論仁體之旨。
始嘗出赴南都會友,與何吉陽、(諱遷,德安人。
官至刑部侍郎。
)譚二華(名綸,宜黃人,今大司馬。
)二公遊,又因唐荊川公(諱順之,武進人,官都禦史。
念菴先生執友。
)枉顧衙舍,遂偕晤趙大洲公。
(諱貞吉,内江人。
官至大學士。
)時見諸公論學,似於博學之旨,多有異同,予雖未敢辨難,然因是自信者多矣。
又二年丙辰,予登第,始得盡友海内諸學士,相與切劘商訂,要不能外此天則,而迄不可以内外先後言之。
得此,則顔氏之卓爾在我矣。
苟非此而謂之孔門正脈,恐俱北指而南轅也。
異時歸以質諸念菴先生,先生初恐予求諸意象,則诘之曰:“今滿眼是事,則滿眼是天則,可乎?”予未敢悉也。
又數歲壬戌,予在楚,先生則多移書示曰:“吾與執事博約之說,洞然無疑,斯學其有興乎!”已而再歸,再請質於先生,先生曰:“所貴足目俱到耳。
”蓋恐予堕目長足短之弊也。
予既自蜀乞休,三年複起,督楚學,遷西粵,又東粵,二十年間,倏忽老矣。
尚自慚未有真得,豈亦終堕足短之弊也與?於今萬曆癸酉,複乞休為養,益懼悠悠,以為古今莫予困也。
予曰:“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則果何時耶?”遂記以自饬。
論學書 去冬承寄《白沙先生文編》,因思足下素不喜言心學,今一旦取白沙文表章之,豈非學漸歸原,不欲以一善名其志力不大且遠哉?不穀昔常相期至再三之渎者,固知有今日也。
甚慰!甚賀!第令其間不共相究,竟則徒負平日。
蓋先此有睹見是編者,謂“此書題評,雖揚白沙,其實抑陽明。
即語不幹處,必宛轉诋及陽明,近於文緻。
”不穀不肯信,已而得來編,讀之良然。
如雲:“近儒疑先生引進後學,頗不惓惓。
”嘗遍觀陽明語意,并無是說。
不知足下何從得之?夫陽明不語及白沙,亦猶白沙不語及薛敬軒,此在二先生自知之,而吾輩未臻其地,未可代為之說,又代為之争勝負,則鑿矣。
曆觀諸評中,似不免為白沙立赤幟,恐亦非白沙之心也。
古人之學,皆求以複性,非欲以習聞虛見立言相雄長,故必從自身磨練,虛心參究,由壯逮老,不知用多少功力,實有諸己,方敢自信以号於人,是之謂言行相顧而道可明。
若周子則從無欲以入,明道則從識仁以入,既鹹有得,而後出之。
孟子亦在不動心以後,乃筆之書。
白沙先生一坐碧玉樓二十年,久之有得,始主張緻虛立本之學,一毫不徇於聞見,彼豈謾而雲哉!陽明先生抱命世之才,挺緻身之節,亦可以自樹矣,然不肯已,亦其天性向道故也。
過嶽麓時,谒紫陽祠,賦詩景仰,豈有意於異同?及至龍場處困,動忍刮磨,已乃豁然悟道,原本不在外物,而在吾心,始與紫陽傳註稍異。
及居滁陽,多教學者靜坐,要在存天理去人欲。
至虔台,始提緻良知一體為訓,其意以《大學》緻知,乃緻吾良知,非窮索諸物也。
良知者,乃吾性靈之出於天也,有天然之條理焉,是即明德,即天理。
蓋其學三變,而教亦三變,則其平日良工心苦可從知矣,亦豈謾而雲哉!不穀輩非私陽明也,亦嘗平心較之矣。
曾聞陽明居龍場時,曆試諸艱,惟死生心未了,遂置石棺,卧以自練。
既歸遭謗,則以其語置諸《中庸》中和章,并觀以克化之。
今之學者,非不有美行也,其處困亨毀譽之間有是乎?不穀有一族祖贛歸者,每歸,語陽明事頗悉。
今不暇細述,但言其童時赴塾學,見軍門輿從至,鹹奔避。
軍門即令吏呼無奔,教俱叉手旁立。
有酒徒唱於市肆,則貸其撲,令從教讀者習歌詩,卒為善士。
又有啞子叩之,則書字為訓,亦令有省。
今之學者,非不有美政也,其都尊位能勤,勤於童子,於市人,於啞子,有是乎?夜分方與諸士講論,少入噓吸間,即遣将出征,已行複出,氣色如常,坐者不知其發兵也。
方督征濠也,日坐中堂,開門延士友講學,無異平時。
有言伍公焚鬚小卻,暫如側席,遣牌取伍首,座中惴惴,而先生略不見顔色。
後聞濠就擒,詢實給賞,還坐,徐曰:“聞濠已擒,當不僞。
第傷死者多耳。
”已而武皇遣威武大将軍牌追取濠,先生不肯出迎,且曰:“此父母亂命,忍從臾乎?”其後江彬等讒以大逆,事叵測,先生特為老親加念,其他迄不動心。
異時又與張忠輩争席,卒不為屈,未嘗一動氣。
臨終,家人問後事,不答。
門人周積問遺言,微哂曰:“此心光明,亦複何言!”今之學者,平居非不侃侃,其臨艱大之境,處非常之變,能不動心有是乎?若非真能緻其良知,而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