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
關燈
小
中
大
知耳。
要不自欺其知,依舊在知上讨分曉,故曰“必慎其獨”。
獨是知體靈然不昧處,雖絕無聲臭,然是非一些瞞他不得,自寂然自照,不與物對,故謂之獨。
須此處奉為嚴君,一好一惡皆敬依着他,方是慎。
小人一節,或雲自欺之蔽。
不然,此正見他不受欺,人欺蔽他不得,所以可畏,不容不慎。
蓋此中全是天命至精,人為一毫汙染不上,縱如何欺蔽,必要出頭。
緣他從天得來,純清絕點,萬古獨真,誰欺得他?如别教有雲,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出身外。
何以故?金剛不與身中雜穢同止,故所以小人見君子,便厭然欲掩其不善,便肺肝如見。
此厭此見,豈小人所欲?正是他實有此件在中,務穿過諸不善欺瞞處,由不得小人,必要形将出來,決不肯與不善共住,故謂之誠。
誠則必形,所以至嚴可畏,意從此動,方謂之誠意,故君子必慎其獨。
若是由人欺蔽得,何嚴之有? 或謂:“緻良知於事事物物,就用說知止,就是心止處,說似有不同。
”曰:“體用原是一心,物我皆同此止,未有心止物不得所止,亦未有物得所止心不止者。
如處事一有不當,則人情不安,是物失所止,自心亦便有悔吝不安處,是吾心亦失所止。
須一一停當合天則,人己俱安,各得所止,方謂之止,非謂我一人能獨止也。
此正是緻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緻良知於事事物物,即所謂知止也,故知止緻知是一箇功夫。
” 平天下“平”字最妙,深味之,令人當下恬然,有與天地萬物同止其所氣象。
一道清冷,萬古常寂,學者須見此氣象,格緻誠正與修齊治,皆行所無事,不作頗僻,不落有所,人人孝弟慈,便人人定靜安,浪靜風恬,廓然無事,總一箇至善境界,所謂安汝止也,何等太平!蓋古之帝王,起手皆是平的意思,故結果還他一箇天下平。
後世不然,多屬意氣,意見、造作功能,自己心浪未平,安能使人心太平?古人平的氣象,未夢見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不知之知是所知,因感而有,用之發也。
是知之知是能知,不因感有,常知而常無知,體之微也。
此體是古今天地人物之靈根,於穆中一點必不能自己之命脈。
夫子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全是發明此件。
聖門學者,惟顔子在能知上用功,終日如愚,直要瑩徹心源,透根安立。
其餘多在所知上用力,子貢所謂“文章可聞”,皆是所知,惟“性與天道不可聞”者,始是知體。
顔子資高,其初以為,事物不必留心,便要徑約,直從形而上處究竟,仰鑽瞻忽,無有入處。
故夫子教他須一一從事物上理會,由博文,方有依據,事物透徹,方是形而上者。
顔子竭才做去,久之豁然覺得何處有高堅前後,渾然隻當前自己一箇心,便是前日能仰鑽瞻忽者。
視聽言動,處處顯露,不加減分毫,無上下亦無前後,故曰“如有所立卓爾。
”但顔子博約,與後儒說不同。
博便是博乃約的,如處事必讨自心一箇分寸,如讀書必本自心一箇是非,如聖賢格言至論,一一消歸自心,一切種種散見處,皆見得從自心條理中出,久之覺得隻是自己一箇心,凡不遷、不貳、不遠複,皆在此一處分曉,又何等約!故自博而約,語有次第,博即是約,理無先後,同一時事。
若後儒所雲,博是從外面讨,分明作兩截,做精神耗蝕,何由得“卓爾”? 孔子一段生活意思,惟顔子得之最深,故於言而悅,在陋巷而樂,卻以如愚守之。
其餘則多執滞。
若非曾點說此段光景,孔子之意,幾於莫傳。
以三子照看,便見點意活,三子意滞,於此反照自身,便知自己精神。
是處一切不應執着,識此便是識仁。
蓋生活是仁體,夫子言語實落又卻圓活,要善體會。
如言敬,雲“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有甚形狀,借賓祭點出甚實落,然如字又不着賓祭上,令人照看,便可悟敬的意思。
如雲“言忠信,行笃敬”,以忠敬屬言行,煞是着實,卻雲“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是見何物參倚?亦是令人當下自見,有箇不着在言行上的時時存主。
蓋夫子處處指點心體,令人自見現前一箇如有立卓體段,乃天所以與我者,所謂仁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不是推深說,正要見性命之實。
在人尋常喜怒哀樂中,其未發就是那能喜怒哀樂的,常自然在也,明其至近至易也。
聖人位育功化,皆從平常自在中來,無為而成,不須造作,所以謂之淡而不厭,謂之中庸。
然民鮮能者,非理有難能,人自好起風作浪,不肯安常,任其自然耳。
日問常令恬澹虛閑之意多,便漸次見未發氣象。
凡有聲色臭味可着聰明技巧者,雖絕精妙,隻用心皆可入。
惟此德既稱不顯,無絲毫聲臭可尋,聰明技巧總無着處,愈用心愈遠,所以難入。
何也?為其原無,故無可入。
須将自己聰明技巧習氣淨盡,斂得,方可入。
故有滋味,有文理,便不得;一切淡、簡、溫,方得。
稍求之遠與顯,則不得;一切攢簇向?從近,自微處透,方得。
故曰可與入德。
所謂入,隻心氣斂到極微,此德自在。
如水,濁澄清現,非有所入之處也。
費而隐,正對索隐說。
言隐不必索,就在面前用的,便是日日用着他,卻又無些聲臭可睹聞得,故曰費而隐也。
若費外有隐,則須待索,語大語小,夫婦鸢魚,何處不是費,便有何空閑處可藏隐而待索耶? 性天皆心也,隻盡心便知性知天,隻存心便養性事天。
其實隻一存字,但存不容易,須死生判斷始得。
故必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命自我立,一切自做主宰,方是存的功夫。
常存便是盡,故夭壽不貳,乃存心功夫極緊切真實耳。
久存自明,性天在我,非存外更有一箇知天養性立命之功也。
孩提愛敬,世儒看作形生以後,最切一竅發念最好處,卻小看了。
乾坤隻是一箇生理,一箇太和元氣,故愛敬是乾坤骨髓,生人的命脈,從這些子結聚方成人,故生來便會愛敬,不是生後始發此竅也。
不然,既非學慮,此念愛敬的,從何處交割得來?孟子深於《易》,從資始處看透這消息,故斷以性善,若人深體此意,則天地日月風雷山川鳥獸草木,皆是此竅,無物不是孩提,無時不是孩提,形色天性渾然平鋪,故曰無他,達之天下也。
日間嘗驗心有所可,又隐然若有以為不可者;有所不可,又隐然若有以為可者,依之則吉,不則兇悔吝。
是常若有一物,□居無事而默默在中,為酬應之主,人僞都移易他不得,所謂未發之中,道心惟微是也。
人豈有二心?隻精則一,不精則二,一則微,二則危矣。
前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有生習氣,逐物慣
要不自欺其知,依舊在知上讨分曉,故曰“必慎其獨”。
獨是知體靈然不昧處,雖絕無聲臭,然是非一些瞞他不得,自寂然自照,不與物對,故謂之獨。
須此處奉為嚴君,一好一惡皆敬依着他,方是慎。
小人一節,或雲自欺之蔽。
不然,此正見他不受欺,人欺蔽他不得,所以可畏,不容不慎。
蓋此中全是天命至精,人為一毫汙染不上,縱如何欺蔽,必要出頭。
緣他從天得來,純清絕點,萬古獨真,誰欺得他?如别教有雲,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出身外。
何以故?金剛不與身中雜穢同止,故所以小人見君子,便厭然欲掩其不善,便肺肝如見。
此厭此見,豈小人所欲?正是他實有此件在中,務穿過諸不善欺瞞處,由不得小人,必要形将出來,決不肯與不善共住,故謂之誠。
誠則必形,所以至嚴可畏,意從此動,方謂之誠意,故君子必慎其獨。
若是由人欺蔽得,何嚴之有? 或謂:“緻良知於事事物物,就用說知止,就是心止處,說似有不同。
”曰:“體用原是一心,物我皆同此止,未有心止物不得所止,亦未有物得所止心不止者。
如處事一有不當,則人情不安,是物失所止,自心亦便有悔吝不安處,是吾心亦失所止。
須一一停當合天則,人己俱安,各得所止,方謂之止,非謂我一人能獨止也。
此正是緻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緻良知於事事物物,即所謂知止也,故知止緻知是一箇功夫。
” 平天下“平”字最妙,深味之,令人當下恬然,有與天地萬物同止其所氣象。
一道清冷,萬古常寂,學者須見此氣象,格緻誠正與修齊治,皆行所無事,不作頗僻,不落有所,人人孝弟慈,便人人定靜安,浪靜風恬,廓然無事,總一箇至善境界,所謂安汝止也,何等太平!蓋古之帝王,起手皆是平的意思,故結果還他一箇天下平。
後世不然,多屬意氣,意見、造作功能,自己心浪未平,安能使人心太平?古人平的氣象,未夢見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不知之知是所知,因感而有,用之發也。
是知之知是能知,不因感有,常知而常無知,體之微也。
此體是古今天地人物之靈根,於穆中一點必不能自己之命脈。
夫子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全是發明此件。
聖門學者,惟顔子在能知上用功,終日如愚,直要瑩徹心源,透根安立。
其餘多在所知上用力,子貢所謂“文章可聞”,皆是所知,惟“性與天道不可聞”者,始是知體。
顔子資高,其初以為,事物不必留心,便要徑約,直從形而上處究竟,仰鑽瞻忽,無有入處。
故夫子教他須一一從事物上理會,由博文,方有依據,事物透徹,方是形而上者。
顔子竭才做去,久之豁然覺得何處有高堅前後,渾然隻當前自己一箇心,便是前日能仰鑽瞻忽者。
視聽言動,處處顯露,不加減分毫,無上下亦無前後,故曰“如有所立卓爾。
”但顔子博約,與後儒說不同。
博便是博乃約的,如處事必讨自心一箇分寸,如讀書必本自心一箇是非,如聖賢格言至論,一一消歸自心,一切種種散見處,皆見得從自心條理中出,久之覺得隻是自己一箇心,凡不遷、不貳、不遠複,皆在此一處分曉,又何等約!故自博而約,語有次第,博即是約,理無先後,同一時事。
若後儒所雲,博是從外面讨,分明作兩截,做精神耗蝕,何由得“卓爾”? 孔子一段生活意思,惟顔子得之最深,故於言而悅,在陋巷而樂,卻以如愚守之。
其餘則多執滞。
若非曾點說此段光景,孔子之意,幾於莫傳。
以三子照看,便見點意活,三子意滞,於此反照自身,便知自己精神。
是處一切不應執着,識此便是識仁。
蓋生活是仁體,夫子言語實落又卻圓活,要善體會。
如言敬,雲“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有甚形狀,借賓祭點出甚實落,然如字又不着賓祭上,令人照看,便可悟敬的意思。
如雲“言忠信,行笃敬”,以忠敬屬言行,煞是着實,卻雲“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是見何物參倚?亦是令人當下自見,有箇不着在言行上的時時存主。
蓋夫子處處指點心體,令人自見現前一箇如有立卓體段,乃天所以與我者,所謂仁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不是推深說,正要見性命之實。
在人尋常喜怒哀樂中,其未發就是那能喜怒哀樂的,常自然在也,明其至近至易也。
聖人位育功化,皆從平常自在中來,無為而成,不須造作,所以謂之淡而不厭,謂之中庸。
然民鮮能者,非理有難能,人自好起風作浪,不肯安常,任其自然耳。
日問常令恬澹虛閑之意多,便漸次見未發氣象。
凡有聲色臭味可着聰明技巧者,雖絕精妙,隻用心皆可入。
惟此德既稱不顯,無絲毫聲臭可尋,聰明技巧總無着處,愈用心愈遠,所以難入。
何也?為其原無,故無可入。
須将自己聰明技巧習氣淨盡,斂得,方可入。
故有滋味,有文理,便不得;一切淡、簡、溫,方得。
稍求之遠與顯,則不得;一切攢簇向?從近,自微處透,方得。
故曰可與入德。
所謂入,隻心氣斂到極微,此德自在。
如水,濁澄清現,非有所入之處也。
費而隐,正對索隐說。
言隐不必索,就在面前用的,便是日日用着他,卻又無些聲臭可睹聞得,故曰費而隐也。
若費外有隐,則須待索,語大語小,夫婦鸢魚,何處不是費,便有何空閑處可藏隐而待索耶? 性天皆心也,隻盡心便知性知天,隻存心便養性事天。
其實隻一存字,但存不容易,須死生判斷始得。
故必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命自我立,一切自做主宰,方是存的功夫。
常存便是盡,故夭壽不貳,乃存心功夫極緊切真實耳。
久存自明,性天在我,非存外更有一箇知天養性立命之功也。
孩提愛敬,世儒看作形生以後,最切一竅發念最好處,卻小看了。
乾坤隻是一箇生理,一箇太和元氣,故愛敬是乾坤骨髓,生人的命脈,從這些子結聚方成人,故生來便會愛敬,不是生後始發此竅也。
不然,既非學慮,此念愛敬的,從何處交割得來?孟子深於《易》,從資始處看透這消息,故斷以性善,若人深體此意,則天地日月風雷山川鳥獸草木,皆是此竅,無物不是孩提,無時不是孩提,形色天性渾然平鋪,故曰無他,達之天下也。
日間嘗驗心有所可,又隐然若有以為不可者;有所不可,又隐然若有以為可者,依之則吉,不則兇悔吝。
是常若有一物,□居無事而默默在中,為酬應之主,人僞都移易他不得,所謂未發之中,道心惟微是也。
人豈有二心?隻精則一,不精則二,一則微,二則危矣。
前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有生習氣,逐物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