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

關燈
習之心,謂之人心,胸中若有二物,交搆相似,故危。

    後隐然以為不可,又以為可,是天則自然,謂之道心,萬事皆從此出,而胸中常恬澹靜深,無有一事,故微。

    要之,人心是客感客形耳,總隻是箇道心,故用功全在惟精。

    所謂精者,非精察之精,乃精專之精也。

    闇然收斂,屏浮僞雜駁習氣之累,氣潛神凝,胸中漸一,一則微,常微常顯,是謂“允執厥中”。

     所謂一念羲《圖》者,如處一事,斂念注思,是坤;思而得之,泰然行去,是複。

    或遇事念中大銳,便锉斂,是坤;少間意氣和平做去,是複。

    懲忿窒欲皆然。

    若能常自退藏,則總是一箇乾元,自卷自舒,自專自直,先天在我。

    心急操之則二,有馳者,有操之者。

    蓋渾而孝之則一,是謂立誠。

    有道者神常勝形,形雖槁寂,自有一種在形骸之外,油然襲人。

    愈久愈有味,蓋得之涵養之素也。

     學問養到氣下慮恬;見前便覺宇宙間廓然無一絲間隔,無一毫事,受用不可言說。

      日間涵養此中,常有然恬愉和适,不着物象之意,始是自得。

     所謂元吉者,元是一團生生之意,若常是這意流行,無處不吉。

    易以知險,簡以知阻,不是要知險阻,是當險阻處,一味易簡之理應之,目不見險阻耳。

    蓋聖人随處總一箇乾元世界,六十四卦皆要見此意。

     心體無量廣大,不是一人一箇心。

    三才萬物,亘古至今,總在?許存得,便首出庶物,萬國鹹甯,是謂立人極。

     《詩》稱文王之德,必曰“和敬”,和是敬之自然處,敬便和也。

    所謂自然,亦非由勉,心念雖紛雜,天生有箇恰好存處,尋到恰好處,自然一便是敬。

    明道所謂勿忘勿助,中間正當處也。

    故存是合他自然恰好處,非能強存,若強存祇益紛擾,即勉到至處,亦是以敬直内。

     或曰:“先生?言存心以下,然欤?”曰:“然。

    惡其牽於物而浮以強,故下之下則近乎潛矣。

    ”“又言以息,然欤?”曰:“然。

    惡其作於為而梏以亡,故息之息則幾乎止矣。

    ”曰:“抑之而愈亢,息之而愈馳,奈何?”曰:“抑之愈亢,為以有下下之,不知心體之自下也,乾所以為潛也。

    息之愈馳,為以有息息之,不知心體之本息也,《書》所以稱止也。

    潛則藏乎淵,止則幾乎寂。

    淵寂者,天地之靈根,學《易》之歸趣也。

    ”“然則兩者不一乎?”曰:“否。

    息而後能下也,是存存之妙旨也。

    一旦不可得,而況不一乎?嗟夫!浮陽之亢,緣慮之馳,吾人習心流注久矣,世方倚以立事,而孰能息之?孰能下之?” 存久自明,何待窮索?窮索是意路名言,與性命之理無幹。

    蓋明處即存處,非存外别有理可明。

    天地萬物,古今萬事,總自這?來,常存得,便都在?許,志氣清明,漸自顯露。

     思不出位,思是能止,位是所止,雲不出,是常行而常止也。

    然思是活物,位有何形?總天則自然耳。

    親切體此,無如“俨若思”三字,蓋思則非無,俨若則非有,有無之間,神明之位,昭然心目。

     息,止也,生也,纔息便生。

    平旦雨露,潤澤萬物,功德遍天下,焂忽之間,從何處生來,妙不可測,知道者,默成而已。

    周、程後,儒者少知此理,向有作思惟處,理會功業,終有方局,為不從廣生大生中來也。

     予官祠部,與寮友至一寺中,友問笃恭天下平意旨,予未答。

    時一僧端坐誦經,誦畢起,問訊就坐,閑靜無一言,目平視不瞬。

    時又兩官人提熱柄者偕來,意氣甚盛,以語挑問之,不答;稍頃,各默然;又頃,則皆有斂衽消歇意。

    予留坐終日,則皆茫然自失。

    予因與友人言,此便是笃恭天下平之理,隻患反己不深,不造至處耳。

    今人不說此理,要以聲色動人,即動亦淺。

    然此理自周、程後,未有深信者。

    使此僧當時答問往複,這意思便都浮散了,安能感人? 心,火也,性本躁動,夙生又不知費多少薪标樵蘊積之,故光明外铄,附物蔓延,思慮煩而神氣竭。

    如膏窮燼滅,其生幾何!古之善養心者,必求一掬清淨定水,旦夕澆浸之,庶轉濁溽為清涼,化強陽為和粹。

    故《大學》定靜,《中庸》淵泉,《孟子》平旦之息,《大易》艮背之旨,洗心之密,皆先此為務,潤身潤家、國、天下,一自此流出。

    不然,即見高論徹,終屬意氣,是熱鬧欲機,人己間恐增薪耳。

    但此水别有一竅,發自天源,洞無涯涘,未可意取,必闇然君子,晦韬光,抑氣沉心,庶其冥會,則天源浚發,一點靈光,孕育大淵之中,清和渾合,默收中和位育之效於眉睫間,肫肫浩浩淵淵,造化在我。

    蓋是資始以上,生涯不作,雲雨流行,以後活計也。

     忠恕盡乾坤之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是心體,凡事隻如這箇心做去,便是恕。

    明道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木蕃,不其恕乎?”語最徹,其餘都說粗了。

     予學以收放心為主,每少有馳散,便攝歸正念,不令遠去。

    久之,於心源一竅漸有窺測,惟自覺反身默識一路滋味頗長耳。

     欲立欲達,人有同情,惟一向為己則為私,積之則是天地閉,賢人隐。

    若能就将此欲譬諸人,人不必更别起念,隻本念上不動絲毫,當下人己渾然,分願各足,便是天地變化草木蕃也。

    然此在一念微處,轉移毫忽,便有誠僞王霸之辨,故學貴研幾。

     誠無為幾,則有善惡。

    何者?凡動便涉於為,為便易逐於有,逐於有則雖善亦粗,多流於惡,故學問全要研幾。

    研者,磨研之謂。

    研磨其逐有而粗的,務到極深極微處,常還他動而未形者,有無之間的本色,則無動非神,故曰“誠神幾”,曰“聖人”。

      《大學》知是寂,物是感,意卻是幾,故必先誠意。

    夫天地人,總是箇動幾。

    自有天地,此幾無一息不動,一息不動,則乾坤毀。

    自有此人,此意無一息不生,一息不生,則人心死。

    但隻要識得動而常寂之妙體耳,非動外有寂,即動是寂,能動處不涉於為,所動處不滞於,便是真寂。

     《易》所謂是安頓自己身子處,身子安頓停當,事事停當,故曰“位正當”。

    又曰“以剛正”,皆安其身而後動之意。

    若自身安頓不停當,事事不停當,故曰“位不當”。

    可見士君子處天下國家,無論窮達,先要安頓此身。

     或曰:“亂臣賊子已住安知懼?”曰:“此拘儒之見也。

    萬古此君臣,萬古此人心,則亦萬古此一點懼心。

    夫子視萬古如一息,隻剔得這點懼心昭然在天地間,便自君臣上下各自竦懼,各安其分,各盡其職。

    今亦猶古,古亦猶今,有何已往?有何現在未來?此皆世儒小見,在形骸世界上分别,與論遷、固之史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