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
關燈
小
中
大
而所以主夫耳目口鼻者性也。
或謂落形氣之性,尚屬後天,必求所謂未生以前者而完之。
夫曰未生矣,則安用完之?而又安所緻力?以是不得不托之想像。
想像則終非實見,雖有呈露,勢必難?,用功愈密,入穴愈深。
夫耳之欲聲,目之欲色,無生之真機也。
然而視非禮之色,聽非禮之聲,則其中若有不自安者,亦無生之真機也。
故君子之治性,惟於吾心之所安者,而必滿其量焉。
則凡欲聲欲色之欲,無非真機之流動,又焉往而不得性哉!天地有盡,此性無窮,彼外生生而求無生面目者,轉瞬之際,已不可持,能不朽乎? 知味心也,遇飲食則知味,遇父知孝,遇兄知悌,遇孺子入井知怵惕。
窮天徹地,無非此知體充塞,故曰緻知焉盡矣。
(以上《與王中石》) 存心者,能盡其心體之量者也。
盡其心體之量,則知乃光大,無遠不燭。
(《與章鬥津》) 聖人本吾不容已之真心,撫世酬物,以事處事,何其空也?天地有盡,此不容己之心,實無有盡,何其不磨也?(《與趙純父》) 近溪羅先生會講,有僧在座,近溪問之曰:“儒者言心言性言念言意言慮言才,紛若繭絲,諸微細惑,試一一為我破。
”僧久之謂近溪曰:“我今見近溪,喚作近溪矣,不知夫人作何稱謂?”曰:“稱相公。
”曰:“父母雲何?”曰:“稱行。
”曰:“為諸生時廣文雲何?”曰:“稱字。
”僧大聲向近溪雲:“汝乃有許多名色!”近溪恍然下拜。
丘汝止述之。
調父曰:“夫紛紛名号,由人所稱,信矣。
然令夫人喚先生名,家公稱先生号,先生能安之耶?以斯知三千三百,探之則漠然而無,達之則森然而有。
強有其所無,命之曰鑿,強無其所有,命之曰滅。
鑿與滅,皆不可以為道。
)《論名理》) 夫欲有二,有不容不然之欲,有心所沉溺之欲。
自不容不然者而言,無論欲明明德之欲,不可去,即聲色臭味之欲,何可一日無。
何也?皆天也。
自心所沉溺而言,無論聲色臭味之欲,不可不去,即行仁義之欲,亦不可一日有。
何也?皆障天者也。
去欲特學中之一事耳。
辟如人君統六官治四海,孰非其事?而專以捕盜為役,一追胥之能耳,何國之能為?曰:“如子之說,則心無事矣。
”曰:“心自有事。
尋事持心,障心實大。
如目之為用,本無所不睹,若注視棘猴,将迷天地;凝神吳馬,或失輿薪。
舍去欲去念等事,則宇宙内事,無非事矣。
”(以上《去欲說》) 耿先生謂:“學有三關,始見即心即道,方有入頭;又見即事即心,方有進步;又要分别大人之事與小人之事,方有成就。
我安福彬彬多談,學者或從性體造作以為明,或從格式修檢以為行,或從聞見知解以為得,則於即心即道已遠,又何論第二三關也? 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見天而不見人。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見人而不見天,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則天與人互見其半。
惟孟子曰“乃若其情,可以為善”,則知天知人,一以貫之。
(以上《複禮會語序》) 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萬廷言字以忠,号思默,南昌之東溪人。
父虞恺,刑部侍郎。
受業於陽明先生,登進士第。
曆禮部郎官,出為提學佥事。
罷官歸,杜門三十餘年,匿迹韬光,研幾極深。
念菴之學得先生而傳。
先生自序為學雲:“弱冠即知收拾此心,甚苦思,強難息,一意靜坐,稍覺此中恰好有箇自歇處,如猿猴得宿,漸可柔馴,頗為自喜。
一日讀《易》石蓮洞,至‘艮思不出位’,恍有契證。
請於念菴師,師甚肯之。
入仕後,交遊頗廣,聞見議論遂雜,心淺力浮,漸為搖眩,商度於動靜寂感之間,參訂於空覺有無之辨,上下沉掉,拟議安排,幾二十年。
時有解悟,見謂弘深,反之自心,終苦起滅,未有甯帖處。
心源未淨,一切皆浮,幸得還山,益複杜門靜攝,默識自心。
久之,一種浮妄鬧熱習心,忽爾銷落,覺此中有箇正思,惟隐隐寓吾形氣,若思若無思,洞徹淵澄,廓然邊際,敻與常念不同,日用動靜初不相離,自是精神歸并在此。
漸覺氣靜神恬,耳目各歸其所,頗有天清地甯,然太和氣象,化化生生,機皆在我。
真如遊子還故鄉,草樹風皆為佳境矣。
”先生深於《易》,三百八十四爻,無非心體之流行,不着爻象,而又不離爻象。
自來說《易》者,程《傳》而外,未之或見也。
蓋深見乾元至善之體,融結為孩提之愛敬,若先生始可謂之知性矣。
萬思默約語 人於事上應得去,是才未必是學。
須應酬語默聲色形氣之外,於自心有箇見處,時時向此凝攝,常若無事,然一切事從此應付,一一合節,始是學。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為天地萬物萬事之主,雖無物,未嘗一息不與物應酬,故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但其感處常寂,至無而有,甚微甚深,不可測度,必極潛極退藏,庶其可見。
衆人心常浮動随物,祗在事上安泊,舍事如胡孫失樹,無時甯息,以事實心,蔽塞天竅,何由見得此體?是以雜念紛紛,全無歸泊,心源不淨,一切皆浮。
雖向好事,亦是意氣意見,總屬才質耳,與真正性命,生幾感通流行,了無相幹,安得為學! 自人生而靜以上,至日用見前渾成一片,無分天人。
《坤》者《乾》之用,不《坤》則非《乾》,故用九貴“無首”。
《坤》初惡“堅冰”,夫資生之後,形分神發,類誘知開,陽亢陰凝,随才各異,不能皆順《乾》為用,於是必有保合太和之功。
蓋《坤》在人是意,意動處必有物,物必有類,朋類相引,意便有着重處,便是陰凝。
是“堅冰”亦是有首。
失卻《乾》陽本色,所謂先迷失道也。
所以聖人於意動微處,謹“履霜”之漸,收斂精神,時時退藏齋戒,務以一陽為主,消蝕意中一點陰凝習氣。
喪類從《乾》,使合中和,所謂後順得常也。
到德不孤;不疑所行,方是“黃裳元吉”。
堯、舜兢業,文王小心,孔子一切有所不敢,不如此則非《乾》。
《乾》所謂以誠敬存之也,故學者先須識得乾元本體,方有頭腦。
蓋《坤》以乾元為主,元是生理,須時時有天地變化草木蕃意思,以此意自存,始不失乾元太始氣象。
故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夫不習即不學不慮,是自然的。
如耳聰目明,手持足行,孩提啼笑愛敬,何嘗習來?自與天地變化,同其妙用。
若待一一習得,能做幾多事業?動手便滞,隻區區形局中一物而已。
故說敬必如明道所雲:“勿忘勿助,未嘗緻纖毫之力”,方是合本體功夫,不似後儒拘滞於形局也。
誠意功夫,隻好惡不自欺其
或謂落形氣之性,尚屬後天,必求所謂未生以前者而完之。
夫曰未生矣,則安用完之?而又安所緻力?以是不得不托之想像。
想像則終非實見,雖有呈露,勢必難?,用功愈密,入穴愈深。
夫耳之欲聲,目之欲色,無生之真機也。
然而視非禮之色,聽非禮之聲,則其中若有不自安者,亦無生之真機也。
故君子之治性,惟於吾心之所安者,而必滿其量焉。
則凡欲聲欲色之欲,無非真機之流動,又焉往而不得性哉!天地有盡,此性無窮,彼外生生而求無生面目者,轉瞬之際,已不可持,能不朽乎? 知味心也,遇飲食則知味,遇父知孝,遇兄知悌,遇孺子入井知怵惕。
窮天徹地,無非此知體充塞,故曰緻知焉盡矣。
(以上《與王中石》) 存心者,能盡其心體之量者也。
盡其心體之量,則知乃光大,無遠不燭。
(《與章鬥津》) 聖人本吾不容已之真心,撫世酬物,以事處事,何其空也?天地有盡,此不容己之心,實無有盡,何其不磨也?(《與趙純父》) 近溪羅先生會講,有僧在座,近溪問之曰:“儒者言心言性言念言意言慮言才,紛若繭絲,諸微細惑,試一一為我破。
”僧久之謂近溪曰:“我今見近溪,喚作近溪矣,不知夫人作何稱謂?”曰:“稱相公。
”曰:“父母雲何?”曰:“稱行。
”曰:“為諸生時廣文雲何?”曰:“稱字。
”僧大聲向近溪雲:“汝乃有許多名色!”近溪恍然下拜。
丘汝止述之。
調父曰:“夫紛紛名号,由人所稱,信矣。
然令夫人喚先生名,家公稱先生号,先生能安之耶?以斯知三千三百,探之則漠然而無,達之則森然而有。
強有其所無,命之曰鑿,強無其所有,命之曰滅。
鑿與滅,皆不可以為道。
)《論名理》) 夫欲有二,有不容不然之欲,有心所沉溺之欲。
自不容不然者而言,無論欲明明德之欲,不可去,即聲色臭味之欲,何可一日無。
何也?皆天也。
自心所沉溺而言,無論聲色臭味之欲,不可不去,即行仁義之欲,亦不可一日有。
何也?皆障天者也。
去欲特學中之一事耳。
辟如人君統六官治四海,孰非其事?而專以捕盜為役,一追胥之能耳,何國之能為?曰:“如子之說,則心無事矣。
”曰:“心自有事。
尋事持心,障心實大。
如目之為用,本無所不睹,若注視棘猴,将迷天地;凝神吳馬,或失輿薪。
舍去欲去念等事,則宇宙内事,無非事矣。
”(以上《去欲說》) 耿先生謂:“學有三關,始見即心即道,方有入頭;又見即事即心,方有進步;又要分别大人之事與小人之事,方有成就。
我安福彬彬多談,學者或從性體造作以為明,或從格式修檢以為行,或從聞見知解以為得,則於即心即道已遠,又何論第二三關也? 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見天而不見人。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見人而不見天,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則天與人互見其半。
惟孟子曰“乃若其情,可以為善”,則知天知人,一以貫之。
(以上《複禮會語序》) 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萬廷言字以忠,号思默,南昌之東溪人。
父虞恺,刑部侍郎。
受業於陽明先生,登進士第。
曆禮部郎官,出為提學佥事。
罷官歸,杜門三十餘年,匿迹韬光,研幾極深。
念菴之學得先生而傳。
先生自序為學雲:“弱冠即知收拾此心,甚苦思,強難息,一意靜坐,稍覺此中恰好有箇自歇處,如猿猴得宿,漸可柔馴,頗為自喜。
一日讀《易》石蓮洞,至‘艮思不出位’,恍有契證。
請於念菴師,師甚肯之。
入仕後,交遊頗廣,聞見議論遂雜,心淺力浮,漸為搖眩,商度於動靜寂感之間,參訂於空覺有無之辨,上下沉掉,拟議安排,幾二十年。
時有解悟,見謂弘深,反之自心,終苦起滅,未有甯帖處。
心源未淨,一切皆浮,幸得還山,益複杜門靜攝,默識自心。
久之,一種浮妄鬧熱習心,忽爾銷落,覺此中有箇正思,惟隐隐寓吾形氣,若思若無思,洞徹淵澄,廓然邊際,敻與常念不同,日用動靜初不相離,自是精神歸并在此。
漸覺氣靜神恬,耳目各歸其所,頗有天清地甯,然太和氣象,化化生生,機皆在我。
真如遊子還故鄉,草樹風皆為佳境矣。
”先生深於《易》,三百八十四爻,無非心體之流行,不着爻象,而又不離爻象。
自來說《易》者,程《傳》而外,未之或見也。
蓋深見乾元至善之體,融結為孩提之愛敬,若先生始可謂之知性矣。
萬思默約語 人於事上應得去,是才未必是學。
須應酬語默聲色形氣之外,於自心有箇見處,時時向此凝攝,常若無事,然一切事從此應付,一一合節,始是學。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為天地萬物萬事之主,雖無物,未嘗一息不與物應酬,故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但其感處常寂,至無而有,甚微甚深,不可測度,必極潛極退藏,庶其可見。
衆人心常浮動随物,祗在事上安泊,舍事如胡孫失樹,無時甯息,以事實心,蔽塞天竅,何由見得此體?是以雜念紛紛,全無歸泊,心源不淨,一切皆浮。
雖向好事,亦是意氣意見,總屬才質耳,與真正性命,生幾感通流行,了無相幹,安得為學! 自人生而靜以上,至日用見前渾成一片,無分天人。
《坤》者《乾》之用,不《坤》則非《乾》,故用九貴“無首”。
《坤》初惡“堅冰”,夫資生之後,形分神發,類誘知開,陽亢陰凝,随才各異,不能皆順《乾》為用,於是必有保合太和之功。
蓋《坤》在人是意,意動處必有物,物必有類,朋類相引,意便有着重處,便是陰凝。
是“堅冰”亦是有首。
失卻《乾》陽本色,所謂先迷失道也。
所以聖人於意動微處,謹“履霜”之漸,收斂精神,時時退藏齋戒,務以一陽為主,消蝕意中一點陰凝習氣。
喪類從《乾》,使合中和,所謂後順得常也。
到德不孤;不疑所行,方是“黃裳元吉”。
堯、舜兢業,文王小心,孔子一切有所不敢,不如此則非《乾》。
《乾》所謂以誠敬存之也,故學者先須識得乾元本體,方有頭腦。
蓋《坤》以乾元為主,元是生理,須時時有天地變化草木蕃意思,以此意自存,始不失乾元太始氣象。
故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夫不習即不學不慮,是自然的。
如耳聰目明,手持足行,孩提啼笑愛敬,何嘗習來?自與天地變化,同其妙用。
若待一一習得,能做幾多事業?動手便滞,隻區區形局中一物而已。
故說敬必如明道所雲:“勿忘勿助,未嘗緻纖毫之力”,方是合本體功夫,不似後儒拘滞於形局也。
誠意功夫,隻好惡不自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