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
關燈
小
中
大
有塘南在,賢輩盍往師之。
”其忘人我如此。
蒙山論學書 《答友人書》曰:“人之生而來也,不曾帶得性命來,其死而往也,不曾帶得性命去,以性命本無去來也。
乾性坤命之理,合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悟性修命之學,還複其性命之本然,通天地萬物為一貫者也。
孔子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苦心哉聖言!正以明乾坤無可毀之理。
此理萬古常然,一瞬息未嘗不然。
有去來則有動搖有增損有方所,惡得謂之一體?惡得謂之一貫?予故曰:‘性命本無去來也。
’姑借譬之明月之夜,兩人分路而行,一人往南,月随之而往南,一人往北月,随之而北,自一人以至千萬人,自南北二路歧,以至千萬路岐皆然。
謂月不随人去來,衆人疑之,謂月随人去來,智者笑之。
然則月未嘗随人去來也,斷可知矣。
雖然懸象之月,其體魄可指而見,蓋形也而非形形者。
性命則形形者,惟形形者而後能形天下之形。
天地萬物孰為之始?鹹資始於乾元,乾元性也。
天地萬物孰為之生?鹹資生於坤元,坤元命也。
天地萬物由性命而生,猶之人子由父母而生,不得不謂之一體也。
惟一體,故稱一貫,惟一貫,故無去來。
後儒誤認錯解,以為‘人生時全帶一副當性命來,人死時全帶一副當性命去,如此而後為之備,道全美略無虧欠’。
此言近理而易信,不知其割裂支離,其悖一貫之旨遠矣。
” 《乾惕齋警語》曰:“夫人一心之應感,一身之勤動,其事殊矣。
其在五倫上用心,則一也。
於此盡道,便是聖賢胚胎。
於此造業,便是輪迥種子。
於此一切置之不問,便是釋氏作用。
所以吾徙與釋氏決分兩路,決難合并。
釋氏之言與吾儒相近者,間一借證,以相發明,使人易曉,亦自無妨。
必欲一一效其所為,則舛矣。
” 又曰:“天地絪縕,即氣即理,即理即氣,萬物化醇。
人一物也,人在天地絪縕之中,如魚在水中,不可須臾離也。
魚不能離水而未嘗知水,人不能須臾離道而未嘗知道,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明道之責歸君子,賢遠言湮,名得其性之近,莫知所取衷也,故曰‘君子之道鮮矣’。
又曰‘苦修後悟,方是真悟,了悟後修,方是真修。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緻纖毫之力’。
此其存之之道,此名徹悟,亦名真修。
悟修并舉,譬則學與思,缺一不可。
而思最易混見,故孔子謂‘思無益’,其教人曰‘慎思’。
子夏亦曰‘切問近思’。
”又曰:“此學尋求到四面迫塞無路可行,方漸漸有真實路頭出。
此路須是自己尋出,不是自己尋出的,辟如畫圖上看出山川,照他路徑行不得。
”又曰:“學莫大於變化氣質,而變化必本於乾道,故曰‘乾道變化’。
”又曰:“知來者逆,謂以乾道變化其氣質而逆修之。
聖賢變化其氣質之偏長,學者變化其氣質之偏蔽,一本之乾道也。
《既》、《未濟》兩言伐鬼方,教學者變化其不美之質當如此。
一為氣質護短,包藏禍心,誤己誤人,終身無出頭之日。
” 又曰:“此理非常目在之不能悟,非常目在之不能守。
象山先生雲:‘人精神逐外,到死也勞攘。
’精神逐外不逐外,隻在阿堵中辨之。
修德者以此自辨,取友者以此辨人。
”又曰:“死心二字,是學問斬關将。
身死易,心死難,自古慨慷殺身者,身死矣,心未可知也。
故曰‘身死易,心死難’。
天嘗以死心機會教人,而人未易受。
一切危境危病,及遭際人倫之變,異常拂逆,皆教人心死也。
甚矣,天心之仁也!世人福薄,故未易受。
龍場驿萬死一生,陽明先生福氣大,故能受死盡世情心。
洞見萬物一體本原,然後靜坐功夫可安而久。
久則用功愈密,心量愈無窮際,無終始,見得一體愈親切有味,此心與此理,漸漸有湊泊時也。
一或不見己過,一或執見解為實際,精神便外照。
象山所謂‘到死也勞攘’者,假饒屏絕萬事,趺坐深山,積以年歲,何益乎?”又曰:“《複》見天地之心,以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心之外,無天地也。
這箇天地之心,便是學問大頭腦,便是萬物一體大本原。
隻因不複,故不能見,故曰‘《複》見天地之心’。
”又曰:“《複》而後有《妄》學問未見頭腦時,舉心動用,無非妄也。
” 徵君劉泸潇先生元卿 劉元卿字調父,号泸潇,吉之安福人。
鄉舉不仕,徵為禮部主事。
有明江右之徵聘者,吳康齋、鄧潛谷、章本清及先生,為四君子。
初先生遊青原,聞之輿人曰:“青原詩書之地也,笙歌徹夜,自兩鄒公子來,此風遂絕。
”兩公子者,汝梅、汝光也。
先生契其言,兩鄒與之談學,遂有憤悱之志。
歸而考索於先儒語錄,未之有得也。
乃禀學劉三五,以科舉妨學。
萬曆甲戌,不第,遂謝公車,遊學於蘭谿徐魯源、黃安耿天台。
聞天台“先生不容已”之旨,欣然自信曰:“孟子不雲乎,四端充之,足保四海!吾方幸泉不流也而故遏之,火不然也而故滅之。
彼滅與遏者,二氏之流,吾所不忍。
”先生惡釋氏,即平生所最信服者天台、塘南,亦不輕相附和。
故言:“天地之間,無往非神。
神凝則生,雖形質藐然,而其所以生者已具;神盡則死,雖形體如故,而其所以生者已亡。
然而,統體之神,則萬古長存,原不斷滅,各具之殘魂舊魄,竟歸烏有。
”此即張橫渠“水漚聚散”之說。
核而論之,統體之神,與各具之神,一而已矣。
舍各具之外,無所謂統體也。
其生生不息,自一本而萬殊者,甯有聚散之可言?夫苟了當其生生不息之原,自然與乾元合體。
醉生夢死,即其生時,神已不存,況死而能不散乎?故佛氏之必有輪迥,與儒者之賢愚同盡,皆不可言於天下人之際者也。
劉調父論學語 曰:“必明於行之原,乃知所以修行,若逐事檢點,無事則離,所謂‘可離非道’也。
故行也者,行乎其所不容不行,則無往而非修行矣。
”趙純父曰:“即今擁爐向火,亦修行乎?”劉大冶曰:“向火能不放心,即是學問。
”調父曰:“即好色能不放心,亦是學問乎?”劉任之曰:“恐是不着察。
”調父曰:“隻今孰不着察?抑曾見有人置足爐中者乎?”周思極曰:“心體至大至妙,當向火自向火,當應對自應對,當恻隐自恻隐,當羞惡自羞惡。
舜之用中,顔之擇乎中庸,孔子之祖述憲章,隻是能全盡此向火之心體耳。
不放心者,放,失也,不失此心體之全也。
着察者,猶默識也,默識此心體之全而存之也。
曰不放,曰着察,豈能於無思無為上加得一毫?今之所謂不放心,所謂着察,皆有所造作於心之内矣。
”(《複禮會語》) 夫耳目口鼻形也,
”其忘人我如此。
蒙山論學書 《答友人書》曰:“人之生而來也,不曾帶得性命來,其死而往也,不曾帶得性命去,以性命本無去來也。
乾性坤命之理,合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悟性修命之學,還複其性命之本然,通天地萬物為一貫者也。
孔子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苦心哉聖言!正以明乾坤無可毀之理。
此理萬古常然,一瞬息未嘗不然。
有去來則有動搖有增損有方所,惡得謂之一體?惡得謂之一貫?予故曰:‘性命本無去來也。
’姑借譬之明月之夜,兩人分路而行,一人往南,月随之而往南,一人往北月,随之而北,自一人以至千萬人,自南北二路歧,以至千萬路岐皆然。
謂月不随人去來,衆人疑之,謂月随人去來,智者笑之。
然則月未嘗随人去來也,斷可知矣。
雖然懸象之月,其體魄可指而見,蓋形也而非形形者。
性命則形形者,惟形形者而後能形天下之形。
天地萬物孰為之始?鹹資始於乾元,乾元性也。
天地萬物孰為之生?鹹資生於坤元,坤元命也。
天地萬物由性命而生,猶之人子由父母而生,不得不謂之一體也。
惟一體,故稱一貫,惟一貫,故無去來。
後儒誤認錯解,以為‘人生時全帶一副當性命來,人死時全帶一副當性命去,如此而後為之備,道全美略無虧欠’。
此言近理而易信,不知其割裂支離,其悖一貫之旨遠矣。
” 《乾惕齋警語》曰:“夫人一心之應感,一身之勤動,其事殊矣。
其在五倫上用心,則一也。
於此盡道,便是聖賢胚胎。
於此造業,便是輪迥種子。
於此一切置之不問,便是釋氏作用。
所以吾徙與釋氏決分兩路,決難合并。
釋氏之言與吾儒相近者,間一借證,以相發明,使人易曉,亦自無妨。
必欲一一效其所為,則舛矣。
” 又曰:“天地絪縕,即氣即理,即理即氣,萬物化醇。
人一物也,人在天地絪縕之中,如魚在水中,不可須臾離也。
魚不能離水而未嘗知水,人不能須臾離道而未嘗知道,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明道之責歸君子,賢遠言湮,名得其性之近,莫知所取衷也,故曰‘君子之道鮮矣’。
又曰‘苦修後悟,方是真悟,了悟後修,方是真修。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緻纖毫之力’。
此其存之之道,此名徹悟,亦名真修。
悟修并舉,譬則學與思,缺一不可。
而思最易混見,故孔子謂‘思無益’,其教人曰‘慎思’。
子夏亦曰‘切問近思’。
”又曰:“此學尋求到四面迫塞無路可行,方漸漸有真實路頭出。
此路須是自己尋出,不是自己尋出的,辟如畫圖上看出山川,照他路徑行不得。
”又曰:“學莫大於變化氣質,而變化必本於乾道,故曰‘乾道變化’。
”又曰:“知來者逆,謂以乾道變化其氣質而逆修之。
聖賢變化其氣質之偏長,學者變化其氣質之偏蔽,一本之乾道也。
《既》、《未濟》兩言伐鬼方,教學者變化其不美之質當如此。
一為氣質護短,包藏禍心,誤己誤人,終身無出頭之日。
” 又曰:“此理非常目在之不能悟,非常目在之不能守。
象山先生雲:‘人精神逐外,到死也勞攘。
’精神逐外不逐外,隻在阿堵中辨之。
修德者以此自辨,取友者以此辨人。
”又曰:“死心二字,是學問斬關将。
身死易,心死難,自古慨慷殺身者,身死矣,心未可知也。
故曰‘身死易,心死難’。
天嘗以死心機會教人,而人未易受。
一切危境危病,及遭際人倫之變,異常拂逆,皆教人心死也。
甚矣,天心之仁也!世人福薄,故未易受。
龍場驿萬死一生,陽明先生福氣大,故能受死盡世情心。
洞見萬物一體本原,然後靜坐功夫可安而久。
久則用功愈密,心量愈無窮際,無終始,見得一體愈親切有味,此心與此理,漸漸有湊泊時也。
一或不見己過,一或執見解為實際,精神便外照。
象山所謂‘到死也勞攘’者,假饒屏絕萬事,趺坐深山,積以年歲,何益乎?”又曰:“《複》見天地之心,以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心之外,無天地也。
這箇天地之心,便是學問大頭腦,便是萬物一體大本原。
隻因不複,故不能見,故曰‘《複》見天地之心’。
”又曰:“《複》而後有《妄》學問未見頭腦時,舉心動用,無非妄也。
” 徵君劉泸潇先生元卿 劉元卿字調父,号泸潇,吉之安福人。
鄉舉不仕,徵為禮部主事。
有明江右之徵聘者,吳康齋、鄧潛谷、章本清及先生,為四君子。
初先生遊青原,聞之輿人曰:“青原詩書之地也,笙歌徹夜,自兩鄒公子來,此風遂絕。
”兩公子者,汝梅、汝光也。
先生契其言,兩鄒與之談學,遂有憤悱之志。
歸而考索於先儒語錄,未之有得也。
乃禀學劉三五,以科舉妨學。
萬曆甲戌,不第,遂謝公車,遊學於蘭谿徐魯源、黃安耿天台。
聞天台“先生不容已”之旨,欣然自信曰:“孟子不雲乎,四端充之,足保四海!吾方幸泉不流也而故遏之,火不然也而故滅之。
彼滅與遏者,二氏之流,吾所不忍。
”先生惡釋氏,即平生所最信服者天台、塘南,亦不輕相附和。
故言:“天地之間,無往非神。
神凝則生,雖形質藐然,而其所以生者已具;神盡則死,雖形體如故,而其所以生者已亡。
然而,統體之神,則萬古長存,原不斷滅,各具之殘魂舊魄,竟歸烏有。
”此即張橫渠“水漚聚散”之說。
核而論之,統體之神,與各具之神,一而已矣。
舍各具之外,無所謂統體也。
其生生不息,自一本而萬殊者,甯有聚散之可言?夫苟了當其生生不息之原,自然與乾元合體。
醉生夢死,即其生時,神已不存,況死而能不散乎?故佛氏之必有輪迥,與儒者之賢愚同盡,皆不可言於天下人之際者也。
劉調父論學語 曰:“必明於行之原,乃知所以修行,若逐事檢點,無事則離,所謂‘可離非道’也。
故行也者,行乎其所不容不行,則無往而非修行矣。
”趙純父曰:“即今擁爐向火,亦修行乎?”劉大冶曰:“向火能不放心,即是學問。
”調父曰:“即好色能不放心,亦是學問乎?”劉任之曰:“恐是不着察。
”調父曰:“隻今孰不着察?抑曾見有人置足爐中者乎?”周思極曰:“心體至大至妙,當向火自向火,當應對自應對,當恻隐自恻隐,當羞惡自羞惡。
舜之用中,顔之擇乎中庸,孔子之祖述憲章,隻是能全盡此向火之心體耳。
不放心者,放,失也,不失此心體之全也。
着察者,猶默識也,默識此心體之全而存之也。
曰不放,曰着察,豈能於無思無為上加得一毫?今之所謂不放心,所謂着察,皆有所造作於心之内矣。
”(《複禮會語》) 夫耳目口鼻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