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四

關燈
、黃。

    ”指緒山、龍溪、洛村與先生也。

    先生論學,務為平實,使學者有所持循。

    嘗曰;“吾人須從起端發念處察識,於此有得,思過半矣。

    ”又曰:“知過即是良知,改過即是本體。

    ”又曰:“聖人所謂無意無情者,非真無也,不起私意,自無留意留情耳。

    若果無意,孰從而誠?若果無情,孰從而精?”或謂:“求之於心,全無所得,日用雲為,茫無定守。

    ”先生曰:“夫良知在人為易曉,誠不在於過求也。

    如知無所得,無所定守,即良知也。

    就於知無所得者,安心以為無得,知無定守者,安心以守之,斯豈非入門下手之實功乎?況心性既無形聲,何從而得?既無定體,何從而守?但知無所得,即有所悟矣,知無定守,即有定主矣。

    ”其言不為過高如此。

    故聞談學稍涉玄遠,辄搖手戒曰:“先生之言,無是無是。

    ”南都一時之論,謂“工夫隻在心上用,纔涉意,便已落第二義,故為善去惡工夫,非師門最上乘之教也。

    ”先生曰:“師稱無善無惡者,指心之應感無,過而不留,天然至善之體也。

    心之應感謂之意,有善有惡,物而不化,着於有矣,故曰:‘意之動’。

    若以心為無,以意為有,是分心意為二見,離用以求體,非合内外之道矣。

    ”乃作《格物說》,以示來學,使之為善去惡,實地用功,斯之謂緻良知也。

     細詳先生之言,蓋難四無而伸四有也。

    謂無善無惡,是應感無,則心體非無善無惡明矣。

    謂着於有為意之動,則有善有惡是意之病也。

    若心既無善無惡,此意知物之善惡,從何而來?不相貫通。

    意既雜於善惡,雖極力為善去惡,源頭終不清楚,故龍溪得以四無之說勝之。

    心意知物,俱無善惡,第心上用功,一切俱了,為善去惡,無所事事矣,佛家之立跻聖位是也。

    由先生言之,心既至善,意本澄然無動,意之靈即是知,意之照即是物,為善去惡,固是意上工夫也,然則陽明之四有,豈為下根人說教哉! 善山語錄 聖人所謂無意無情者,非真無也,不起私意,自無留意留情耳。

    若果無意,孰從而誠?若果無情,孰從而精?是堯、舜不必惟精,孔子不必徙義改過矣。

    吾故曰:“學務無情,斷滅天性,學務有情,緣情起釁。

    不識本心,二者皆病。

    ” 有意固謂之意見,而必欲求為無意,是亦不可謂非意見也。

    是故論學,不必太高,但須識本領耳。

    苟識本領,雖曰用意,自無留情;苟不識本領,雖曰欲無意,隻是影響。

     或謂:“求之於心,全無所得,日用雲為,茫無定守。

    ”夫良知在人為易曉,誠不在於過求也。

    如知無所得,無所定守,即良知也。

    就於知無所得者,安心以為無得,知無定守者,安心以守之,斯豈非入門下手之實功乎?況心性既無形聲,何從而得?既無定體,何從而守?但知無所得,即有所悟矣,豈真無所得耶?知無定守,即有定主矣,豈真無定守耶? 後世儒者,不能至於聖人,其毫釐之差,隻不信此。

    使果真知,即刻一了百當,自是了得終身。

    見在此心,合下圓成、合下具足,更有何意可起?何理可思?苟有所思慮,蓋不過殊塗同歸,一緻百慮而已。

     有欲絕感以求靜者,曰:“非也。

    君子亦惟緻其良知而已矣,知至則視無不明,聽無不聰,言無不中,動無不敬。

    是知應物之心非動也,有欲故謂之動耳。

    絕感之心非靜也,無欲故謂之靜耳。

    苟有欲焉,雖閉關習靜,心齋坐忘,而其心未嘗不動也。

    苟無欲焉,雖紛華雜擾,酬酢萬變,而其心未嘗不靜也。

    動而無欲,故動而無動,而其動也自定。

    靜而無欲,故靜而無靜,而其靜也常精。

    動定靜定庶矣。

     所論“個中拟議差毫發,就?光明障幾重。

    肯信良知無适莫,何須事後費磨砻”即此知直造先天。

    夫本來面目,豈特無容拟議,雖光明亦何所有!誠知本體無容用其力,則凡從前着意尋求,要皆敲門瓦礫耳,門開則瓦礫誠無所施。

    雖太虛中何物不有,門戶瓦礫,色色具列,而不能染於太虛。

    思而無思,拟議而無拟議,道本如是耳。

    是故戒慎恐懼,格物緻知,雖為衆人設法,在聖人惟精亦不廢。

    不然,孔子嘗謂“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而又憂“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以上達不離下學中得之,則磨砻改過,正見聖人潔淨精微。

     天下之事,原無善惡,學者不可揀擇去取,隻要自審主意。

    若主意是個真心,随所處皆是矣;若主意是個私心,縱揀好事為之,卻皆非矣。

    譬如戲谑是不好事,但本根是個與人為善之心,雖說幾句笑話,動人機括,自揣也是真心。

    但本根是個好名之心,則雖孝親敬長,溫凊定省,自揣還是欺心。

     此學是日用尋常事,自知自足,無事旁求,習之則悅,順之則裕,真天下之至樂也。

    今之同志,負高明之志者,嘉虛玄之說,厲敦确之行者,樂繩墨之趨,意各有所用,而不能忘所見,此君子之道所以為鮮。

     緻中和,天地位,萬物育者,如或動於客氣,梏於物欲,覺得胸中勞耗錯亂,天地即已翻覆,親而父子兄弟,近而童仆,遠而天下之人,皆見得不好。

    至於山川草木,雞犬椅桌,若無相幹,也自不好。

    天下雖大,我自不得其平矣。

    少即平其心,易其氣,良知精察,無有私意,便覺與天地相似矣。

    不惟父子兄弟童仆自無不好,而天下之人亦無不好,以至雞犬椅桌、山川草木,亦無不好,真見萬物皆有春意。

    至於中間有不得其所者,自恻然相關,必思處之而後安。

    故盡天下之性,隻是自盡其性。

    (位育之理确然。

    ) 天地萬物與吾原同一體,知吾與天地萬物既同一體,則知人情物理要皆良知之用也,故除卻人情物理,則良知無從可緻矣。

    是知人情物理,雖曰常感,要之感而順應者,皆為應,實則感而無感。

    良知無欲,雖曰常寂,要之原無聲臭者,?神應無方,實則寂而無寂。

    此緻知所以在於格物,而格物乃所以實緻其良知也。

    明道以窮理盡性至命,一下便了,於此可見。

     象山雲:“老夫無所能,隻是識病。

    ”可見聖賢不貴無病,而貴知病,不貴無過,而貴改過。

    今之學者,乃不慮知病即改,卻隻慮有病。

    豈知今之學者,要皆半路修行者也,習染既深,焉能無病?況有病何傷?過而能改,雖曰有病,皆是本來不染,而工夫亦為精一實學耳。

     今日論學,隻當辨良知本領,果與慎獨工夫同與不同,不當論其行事标末,律之古人出處異與不異。

    使其本領既同,而行事或過,自可速改而進誠明之域;使其本領已失,而操履無過,雖賢如諸葛、韓、範、明道、尚惜其不着不察,而有未聞道之歎! 謂“近來勉強體究,凡動私意,一覺便欲放下。

    ”如此豈不是切實工夫?但說得似易,恐放下甚難。

    若私意已嘗挂根,雖欲放下,卻不能矣。

    須有好仁無以尚之之心,然後私意始不挂根。

    如此一覺放下,便就是潔淨精微之學。

     郎中陳明水先生九川 陳九川字惟浚,号明水,臨川人也。

    母夢吞星而娠。

    年十九,為李空同所知。

    正德甲戌進士。

    請告三年,授太常博士。

    武宗欲南巡,先生與舒芬、夏良勝、萬潮連疏谏止,午門荷校五日,杖五十,除名。

    世宗即位,起原官。

    進禮部員外郎、郎中,以主客裁革妄費,群小恨之。

    張桂與鉛山有隙,誣先生以貢玉餽宏,使通事胡士紳訟之,下诏獄榜掠,谪鎮海衛。

    已遇恩诏複官。

    緻仕。

    周流講學名山,如台宕、羅浮、九華、匡廬,無不至也。

    晚而失聽,書劄論學不休。

    一時講學諸公,謂明水辯駁甚嚴,令人無躲避處。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卒,年六十九。

     先生自請告入虔師陽明,即自焚其着書。

    後凡再見,竟所未聞。

    陽明殁,往拜其墓,複經理其家。

    先生自叙謂:“自服先師緻知之訓,中間凡三起意見,三易工夫,而莫得其宗。

    始從念慮上長善消惡,以視求之於事物者要矣。

    久之自謂瀹注支流,輪回善惡,複從無善無惡處認取本性,以為不落念慮直悟本體矣。

    既已複覺其空倚見悟,未化渣滓,複就中?緻廓清之功,使善惡俱化,無一毫将迎意必之翳,若見全體,炯然炳於幾先,千思百慮,皆從此出。

    即意無不誠,發無不中,纔是無善無惡實功。

    從大本上緻知,乃是知幾之學。

    自謂此是聖門絕四正派,應悟入先師緻知宗旨矣。

    乃後入越,就正龍溪,始覺見悟成象,怳然自失。

    歸而求之,畢見差謬,卻将誠意看作效驗,與格物分作兩截,反若欲誠其意者,在先正其心,與師訓聖經矛盾倒亂,應酬知解,兩不湊泊,始自愧心汗背,盡掃平日一種精思妙解之見,從獨知幾微處謹緝熙,工夫纔得實落於應感處。

    若得個真幾,即遷善改過,俱入精微,方見得良知體物而不可遺,格物是緻知之實,日用之間都是此體,充塞貫通,無有間礙。

    緻字工夫,盡無窮盡,即無善無惡非虛也,遷善改過非粗也。

    始信緻知二字,即此立本,即此達用,即此川流,即此敦化,即此成務,即此入神,更無本末精粗内外先後之間。

    證之古本序中,句句吻合,而今而後,庶幾可以弗畔矣。

    ” 按陽明以緻良知為宗旨,門人漸失其傳,總以未發之中,認作已發之和,故工夫隻在緻知上,甚之而輕浮淺露,待其善惡之形而為克治之事,已不勝其艱難雜糅矣。

    故雙江、念菴以歸寂救之,自是延平一路上人。

    先生則合寂感為一,寂在感中,即感之本體,感在寂中,即寂之妙用。

    陽明所謂“未發時驚天動地,已發時寂天寞地”,其義一也,故其謂雙江曰:“吾丈胸次廣大,蕩蕩淵淵,十年之前,卻為蟄龍屈蠖二蟲中作祟,欠欲竊效砭箴,愧非國手,今賴吾丈精采仙方,密煉丹餌,将使凡胎盡化,二蟲不知所之矣。

    ”是先生與偏力於緻知者大相迳庭。

    顧念菴銘其墓猶雲:“良知即未發之中,無分於動靜者也。

    ”指感應於酬酢之迹,而不於未發之中,恐於緻良知微有未盡。

    是未契先生宗旨也。

     明水論學書 古之學者為己,天下事盡矣。

    堯、舜之治天下,亦盡其性充其君道而已,何嘗有人己先後於其間哉!後儒不知性情之學,有始有為國為民,不為身謀以為公者。

    此賢豪之士,所以自别於流俗。

    而其運動設施,不合於中道,不可語天德王道也。

    (《與聶雙江》) 便安氣習,往往認作自然,要識勉強,亦是天命。

    用功修治,莫非勉強人力,然皆天命自然合如此者。

     近年體驗此學,始得真機,腳跟下方是實地,步有不容自己者。

    從前見悟轉換,自謂超脫,而於此真體,若存若亡,則知凡倚知解者,其擔閣支吾虛度不少矣。

    (以上《與董兆明》) 日用應酬,信手從心,未嘗加意。

    間亦有稍經思慮區畫者,自以為良知變化原合如此,然皆不免祗悔。

    及反觀之,信有未盡未當處,豈所謂認得良知不真耶? 夫逐事省克,而不灼見本體流行之自然,則雖饬身勵行,不足以言天德固矣。

    然遂以窒欲懲忿為下乘,遷善改過為妄萌,使初學之士,驟窺影響者,皆欲言下了當,自立無過之境,乃徒安其偏質,便其故習,而自以為率性從心,卻使良知之精微緊切,知是知非所藉以明而誠之者,反蔑視不足輕重,而遂非長過,蕩然忘返,其流弊豈但如舊時支離之習哉! 本體至善,不敢以善念為善也。

    若以善念為善,則惡念起時,善固滅矣,惡在其為至善天命不已者耶! 戒懼兢惕工夫,即是天機不息之誠,非因此為入道複性之功也。

     不當以知覺為良知固矣,然乃良知之發用,不容有二。

    先師雲:“除卻